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不求个一百年大雨把东吴和曹魏给全淹了?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

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说到底,他还是那个时代的人,受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形态的制约。

一、 呼风唤雨的能力,是神话,不是历史

最直接的答案是:诸葛亮他,不会呼风唤雨。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有限。虽然有些方士、道士会一些祭祀、祈祷的仪式,希望能够影响天气,但那更多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即使是最神奇的传说,比如诸葛亮借东风,那也已经被后人神化了。

实际上,“借东风”这个情节,很可能是一种艺术加工。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虽然东风确实对火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诸葛亮能够“借到”东风,更大的可能性是:

他有准确的天气预测能力: 诸葛亮是出了名的博学多才,尤其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深入研究。《三国志》等史书都有记载他熟谙兵法、天文。在古代,依靠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积累的经验,是可以对季节性的大风(比如冬季的东南风)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的。当时正值冬季,本应刮西北风,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也会出现反常的东南风。诸葛亮或许是抓住了这个自然规律,才有了周瑜的“火攻之计”。
他有精妙的策略和把握时机: 即使是预测到了可能出现东南风,如何利用这股风,如何配合火攻,都需要极致的军事智慧和临场应变。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厉害之处,而不是真的“呼风唤雨”。

所以,要诸葛亮去搞个“一百年大雨”,这完全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任何一个凡人所能做到的范畴。这就像你让一位现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如何用化学药水让月亮变成绿色一样,技术上根本就不存在。

二、 就算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从实际利益和战略考虑:

退一步讲,如果诸葛亮真的拥有了这种神力,他真的会用它来淹了东吴和曹魏吗?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目标与手段的匹配: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兴复汉朝”,他的最终目标是统一中国,恢复汉朝的统治。他所采取的策略,无论是北伐还是治理蜀汉,都是为了这个大目标服务的。
淹了东吴和曹魏,对统一中国有什么好处? 如果真的发一百年大雨,那整个中国都会变成泽国,所有地方都会被淹没。曹魏和东吴当然会被淹,但蜀汉也一样会被淹。这会导致生灵涂炭,文明毁灭,别说统一了,连生存都成问题。诸葛亮的目标是统一,而不是毁灭。他想要的不是“一片汪洋”,而是“汉家天下”。
战略上的得不偿失: 即使是只针对东吴和曹魏的特定区域,比如长江流域,发出百年大雨,这会制造巨大的生态灾难和人道主义灾难。这会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社会秩序崩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不仅无法达成战略目的,反而会制造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他怎么去接收一个被洪水淹没的、人口锐减、满目疮痍的中国呢?

2.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的本质
诸葛亮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可控性。他的军事思想强调以弱胜强,以智取胜,注重天时、地利、人和。
天气作为战略工具: 在古代,天气是重要的战略要素,但它通常是被利用,而不是被制造。诸葛亮善于利用天时,比如赤壁之战的东风。但“利用”和“控制”是两回事。如果他能控制天气,他可能会选择在关键战役时制造局部有利的天气,比如大雾掩护行军,或者一阵狂风吹散敌军的箭雨。但他不会选择一种无法控制的、长期的、毁灭性的天气模式。
长远影响的考量: 一百年大雨意味着彻底改变了地理环境,这将对整个文明的根基产生毁灭性影响。这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千”的极端做法。诸葛亮的战略是考虑如何巩固和发展蜀汉,而不是如何自我毁灭。

3. 政治和道义上的考虑:
“兴复汉室”的政治合法性: 诸葛亮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代表的是汉室的残余势力,他的政治号召力一部分来自于他忠于汉室的形象。如果他以如此残忍、非人的手段来消灭敌国,即使成功了,他的统治也难以得到百姓的认同和拥护。这种“神鬼莫测”的手段,更像是妖术,而非仁政。
仁义之师的形象: 即使在那个乱世,诸葛亮也力求展现自己是“仁义之师”。他的《出师表》中提到的“开张圣听”、“以兴孝悌”等等,都体现了他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用百年大雨这种方式消灭敌人,即便不是故意的,其造成的无差别伤害也是与他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 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的看法: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力量怀有深深的敬畏。虽然有祈雨的习俗,但那是对天意的祈求,而不是对天意的掌控。即便诸葛亮有超凡的智慧,他也不会去挑战自然本身最根本的规律。那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试图凌驾于其上。

总结一下,诸葛亮不求个一百年大雨来淹了东吴和曹魏,主要原因在于:

根本做不到: 呼风唤雨是神话传说,不是历史事实。
目的不符: 他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不是制造世界末日。
战略失误: 这种做法会摧毁一切,包括他自己想要恢复的汉室。
道义不合: 违背了他“仁义之师”的政治理念。
认知限制: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这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这虽然是个有趣的设想,但终究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他的智慧、他的目标,以及历史的真相都相去甚远。他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如何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谋略,去实现他那宏大的抱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演义,里面的人都是人类,不是《封神演义》,也不是《西游记》

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不是妖精化成人形。

就算是神话,神魔作法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然写不下去。

诸葛亮能求一百年的大雨,为什么不直接求一百亿大军踏平魏吴?为什么不直接一挥手把曹刘的首级收了?为什么不直接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