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占领西藏?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

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是致命的。士兵和马匹都难以适应,战斗力和生存能力会大幅下降。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诸葛亮,也无法克服这种生理障碍。
崎岖的地形: 西藏地区山峦叠嶂,地形复杂,河流湍急。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会非常缓慢,粮草运输也极其困难。大规模军队的调动和补给将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情况下,如何穿越无数的雪山、冰川、峡谷?
严酷的气候: 西藏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且多雨。极端的温差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会严重影响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也对后勤补给构成巨大威胁。军队的帐篷、衣物、食物都需要特殊准备,这会大大增加远征的成本和难度。
稀少的居民和落后的农业: 相较于中原地区,当时西藏的人口非常稀少,而且以游牧和分散的农耕为主。这意味着即使占领了这片土地,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粮食物资和劳动力来维持军队和统治。后勤的压力会比其他地区大得多。

二、 战略目标和国家重心

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其根本战略是“隆中对”。

“隆中对”的核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蓝图,明确指出蜀汉的战略重心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北伐曹魏,收复中原失地。这意味着蜀汉的资源和精力都必须集中在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魏身上。
西藏在战略上的地位: 在当时,“西藏”这个概念远不如今天清晰。这片区域被称为“西羌”、“西南夷”等,在汉朝时期就有过羁縻和有限的管辖。然而,它并非是连接中原与主要政治、经济中心的战略要地。占领西藏,并不能直接帮助蜀汉实现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反而会分散宝贵的兵力和资源。
成本与收益不对等: 即使诸葛亮拥有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他也会权衡占领西藏的巨大成本(人力、物力、财力)与潜在的战略收益。考虑到西藏在当时经济和政治上的价值有限,且难以有效控制,这种投入很可能无法带来与之匹配的回报。

三、 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统治模式

羁縻政策的适用性: 对于远隔且难以直接管理的边疆地区,汉朝及其后继政权多采用“羁縻政策”,即册封地方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同时要求其朝贡和提供兵役。这种政策比直接派驻军队、全面统治要更为可行和经济。诸葛亮或许也遵循了这种更实际的边疆管理方式。
当地部族的实力和合作意愿: 当时的西藏地区,由不同的部落和势力组成。诸葛亮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会了解当地的部族实力和他们的合作意愿。强行征服可能会激起强烈的反抗,导致长期的边境冲突,消耗蜀汉的实力。与当地部族建立相对和平的关系,或者至少不引起大规模敌对,是更明智的选择。
诸葛亮对西南的经营: 诸葛亮并非完全不理会西南地区。他确实派遣军队平定了南中地区(今云南一带),并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收服了孟获等当地首领。这表明他关注西南,但他的重点是巩固蜀汉的后方,确保粮草供应和后方稳定,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向更遥远的、更难管理的西藏扩张。南中地区相比西藏,地理条件相对缓和,人口也更密集,更适合蜀汉的经营。

四、 军事和后勤的局限性

兵力限制: 蜀汉国力相对魏国和东吴来说偏弱,其兵力本来就有限。诸葛亮需要将绝大部分兵力用于北伐曹魏,这是蜀汉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分出大量兵力去占领和镇守遥远的西藏,必然会削弱北伐的力量。
粮草运输: 古代军队的粮草运输是其战斗力的生命线。西藏崎岖的地形和漫长的补给线使得粮草的运送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一支在西藏作战的军队,将面临比在关中地区作战更加严峻的后勤压力。
信息的传递和指挥: 遥远的距离意味着信息传递的滞后和指挥的困难。诸葛亮需要对前线部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挥,而西藏地区与蜀汉中心距离遥远,这会极大地削弱其指挥能力。

总结来说,诸葛亮不占领西藏,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综合考量:

1. 无与伦比的地理障碍: 高原反应、复杂地形、严酷气候使得征服和统治西藏在当时的技术和人力条件下几乎不可能。
2. 战略目标明确: 蜀汉的重心是北伐曹魏,收复中原,西藏不在其战略棋盘的核心位置。
3. 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占领西藏的成本极高,而战略收益有限,不符合蜀汉国力。
4. 更有效的边疆管理模式: 羁縻政策比直接统治更适合当时的西南边疆。
5. 宝贵的军事和后勤资源: 蜀汉国力有限,兵力需要集中用于主要战场,粮草运输能力不足以支撑遥远边疆的战事。

诸葛亮是一位极其务实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切决策都是基于蜀汉的国情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征服西藏,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王朝来说,都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兵力单薄的蜀汉了。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如何通过北伐来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要解释为什么直到新中国才具备实际占领西藏的条件,需要认识几个核心问题。

1,进军西藏的难度。

2,击败当地武装的难度。

3,长期驻军的难度。

1,先说进军的难度。

进过藏的人都知道,最好走的是青藏线,也就是唐蕃古道。最难走的是川藏线,即使今天还有不少车掉进沟里。

如果大家对照等高线图看看就明白了,需要翻越哪些高山。在计算一下氧含量多少之类,在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存活率能有多高?

这条唐蕃古道是文成公主走出来的,在唐代走了三年(一说一年),死了一半随从。

后来很多人列举了不少征服吐蕃的例子,其实没有一次是能真正大部队进军拉萨的,一般来说也就是打到昌都或者日喀则(印度方向入侵),这些地方为止。中原王朝大部分也是见好就收,不会再这个地方花太多精力。

而且很多举例都是在和平年代,有向导,有稳定补给线的情况下平叛。这跟两眼一抹黑向整个西藏统治阶级宣战是完全两回事。

西藏的大,其实事超过大部分人想象的,比很多县面积有我们一个省大,却只有几万人分散居住。如果部队在这个地界断了粮,挖地三尺都是找不到补给的。

而这恰恰是整个西藏的常态。很多县面积上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几千人。

也正因为如此,封建王朝和民国,都只能形式上展示一下存在,既不能长期驻军,也不能实际影响西藏的政治。


2,藏军的战斗力肯定是不高的,但是如果采取游击战就很难说了,大家可以查查四水六岗军的战例。如果不是一支坚强的军队,判军利用西藏广袤的无人区,封建军队很快就会被拖到崩溃。

3,长期驻扎一是需要大量的政治工作,二是要保持极强的后勤能力。三是要做好随时斗争的准备。

封建王朝和民国不能长期驻扎,一方面是因为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二来也是军队的驻扎意义不大。

古代和近代戍边大多用屯垦的方式。

然而在西藏,大部分地方的开垦条件也就比火星好一点。

一旦当地政府坚壁清野,屯垦部队也会分分钟哗变。

这不是每朝当局者不了解的,所以一般装个逼,给点赏赐安抚就算了,也从来不动真格。

所以你看看下文就知道,如果不是建国初我党领导人及时洞穿了历史真相,解放西藏也许还要更长的时间。



历史上真正武力征服西藏的条件,直到建国以后才真正具备。

建国前对吐蕃用兵,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效果,更多的还是靠政治解决。

于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就部队进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向张国华军长作了细致的交代。邓小平说:“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数量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都未解决,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如唐朝和番,以后用兵均未成。解决西藏问题多靠政治,政策问题极为重要,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政教分离。

最大的难度不是藏军的战斗力,而是高原恶劣的条件,就地补给基本不可能支撑一支数万人的部队的行军和驻扎。

解放军进藏的后勤工作,比战斗工作艰难得多。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运输和物资供应成为进军西藏最艰巨的任务,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谭冠三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建军,一面建设”的方针,不惜一切代价修路,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雅安至甘孜600多公里的公路建设。
9月初,西藏上层反动集团陈兵金沙江西岸和昌都类乌齐地区,准备以武力阻挡解放军进军西藏。张国华在亲自确定了藏族土司、头人对解放军进军昌都的诚意之后,遵照中共中央以打促和的指示,实施昌都战役。张国华负责指挥前线作战,谭冠三负责物资补给、运输保障和储备。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打响:24日,昌都战役胜利。之后部队没继续西进,而是选择留在昌都。昌都战役推动了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加速了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分化。1951年2月,原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人到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于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5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命令,十八军开始向拉萨前进。穿越横断山脉,翻越了12座海拔4000米以上和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山”的丹达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横渡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数十条河流,历时100多天,终于在1951年10月26日进入拉萨,受到两万多名僧俗官员及各界群众的隆重欢迎。
进军西藏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也使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不仅标志着西藏“有边无防”的历史终结,而且使西藏人民近百年受外敌欺凌和奴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事实上,即使进军了西藏,要在西藏长期驻扎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建国前,西藏一直没有中央军事存在的原因。

还好,本民族的天赋技能起了作用。


“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
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后,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不甘心失败,利用宗教信仰破坏民族和军民之间的关系,控制粮食、抬高物价,妄图用“困”和“饿”的手段迫使解放军不战而退。司伦鲁康娃(鲁康娃,本名切旺-喇布丹,司伦是鲁康娃的职位)见到张国华,第一句话就是: “过去满清入藏大臣也姓张(指张荫堂),只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你何必带这么多军队,饿着肚子跑回去,可比打败仗更难受啊!”
筑路是解决进藏部队运输补给的关键,但道路的修建比较缓慢。公路没有修通,后方补给供应不上,进藏部队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原定每人每日一斤半口粮,被减去一半,接着又减到三分之一。部队进驻拉萨后,在尚未消除几千里行军疲劳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军党委发出“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立即开始了开荒生产,由谭冠三担任生产委员会主任。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给部队很多刁难,把当时拉萨西郊的一片烂石滩、河滩高价卖给部队进行生产种植。当时他们就预测,说不相信解放军能够在这个地方种出粮食来。
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军直机关、直属队到拉萨西郊开荒生产。谭冠三动员说,开荒生产是我们在西藏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战斗任务,大家一定要有这股子劲頭。
看到军长、政委带头开荒,大家都憋着一股劲,饿着肚子进行开荒生产。在气温零下10多度的环境下,年近五十岁的谭冠三政委干在工地,吃住在工地。原本计划两个月内开垦2000亩荒地,结果不到1个月,部队就开垦了2300亩。光开垦荒地不行,还要积肥,还要修水渠,谭冠三又带着大家去积肥。他背着筐子,跟年轻小伙子们开展竞赛,看谁背的重、谁背的多。他每天起床都起得很早,背几趟粪回来之后,再用早餐。谭冠三就这样带领十八军官兵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把拉萨城内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清理干净了,拉萨城的面貌一天天的改变,昔日的荒滩地也一天天变绿了。
1952年2月10日,以十八军军直机关为基础组建的西藏军区正式成立,第十八军番号随后撤销。
1952年8月,谭冠三和战士们创办了西藏军区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并经常到农场去参加劳动。那时,谭冠三住在一个被称为“罐头盒房子”的土屋里:墙是草皮垒的,屋顶是用罐头盒铁皮盖的。在高原日夜温差大的情况下,中午热得汗流浃背,半夜却冷得四肢僵冻。战士们见年过半百的谭政委和大家同甘共苦,开荒的劲头越来越大。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军区“八一农场”和机关部队的庄稼蔬菜获得了丰收。第二年秋天,就收获了青稞等粮食超过10万公斤,蔬菜达到自给自足。谭冠三还邀请当地藏族群众和西藏上层爱国人士、贵族喇嘛等到“八一农场”参观。前来参观的当地贵族们看到部队种出的大萝卜、大白菜,很惊奇,由衷地敬佩说:“你们是神兵啊!这在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丰收这么大的白菜、萝卜,就你们能够生产出来。”
谭冠三经常对战士们说,在“世界屋脊”风雪高原搞生产,撒下的不仅是粮食的种子,还是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为了解决进藏官兵维生素严重不足的问题,谭冠三在增加蔬菜品种的同时,萌发了在西藏种果树的想法。他在自己的小院做实验,在“八一农场”开垦果园。有一天,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他正在种一棵核桃树,他对记者说,“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十八年,我种的这棵树是核桃树,可能我吃不上了,但是你们可以吃得上”,他说我们在西藏工作不能光看眼前,不能光为自己,要为后代着想。

比后勤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当地的土改和群众工作。

当地群众称赞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
在打击西藏分裂势力的同时,张国华、谭冠三十分重视扶持和发展爱国进步力量。他们两人亲自到布达拉宫和三大寺看望喇嘛群众,散布施,献哈达。他们把经过千山万水带来的,舍不得吃的大米、饼干和罐头送给藏族同胞,自己只吃部队自己磨的粗糌粑,甚至是H水煮青稞、豌豆。两人还要求部队利用一切条件,替藏族同胞治病、盖房、修水利、发放贷款和农具,鼓舞藏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信心。当地群众都纷纷称赞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
1952年冬天,按照西南军区配合后方部队向西修路,加快修通公路的指示,1953年1月,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党委和原西藏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筑路委员会,动员一批当地民工和筑路部队官兵一起修筑康藏公路(西康昌都至西藏拉萨)。
筑路委员会主任是谭冠三,他看到这正是在各阶层藏胞中扩大共产党和解放军影响的好机会。他认为,民工和筑路部队官兵约1万人,其中有8000多人是当地民工,他们绝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触解放军,只要他们看到解放军和反动藏军不一样,他们就会了解人民军队的本质。
在付劳动报酬时,部队把工资直接发给民工个人,这些当地藏民世世代代为农奴,从来没有领过工资,没想到劳动还可以有报酬,十分感动。有的民工修路时病了,部队卫生队还给他们免费治病。
由于进藏部队的努力,“新汉人”“菩萨兵”的称呼很快在藏民中传开。在1959年拉萨叛乱中,这些参加修路的藏民,大部分都成为了平息叛乱的积极分子。在那场叛乱中,谭冠三为了保护上百名上层爱国人士的安全,挨家挨户去动员他们到军区暂避。谭冠三亲白到阿沛·阿旺晋美家中,动员他到军区住,阿沛说,为了工作,开展工作还是在家住好。谭冠三就调整了警卫部队,对阿沛·阿旺晋美的安全工作布置得非常周到。阿沛非常感动,当天晚上他和夫人召集全家人开了会,他对全家子女和工作人员说,有了共产党才有我阿沛,有了共产党才有阿沛的一家,共产党是我的恩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共产党。他说:“星星是跟着月亮走的,我阿沛和我们阿沛一家,就要像星星跟着月亮走一样,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一直走到底。”

好吧,最后一句删了,不违反规定了,鹤鹤。



以上摘自《十八军进藏的艰苦辉煌》

user avatar

因为诸葛亮智商正常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如果当年他能够像题主一样高瞻远瞩把战略眼光放在先占领西藏上,全人类历史都会因此而被改写。首先,诸葛亮在平定孟获后,可以派两百万大军从大理出发,延玉龙雪山修建铁轨,铁轨直通入藏,经林芝抵达拉萨,达成占领西藏第一步;然后征藏民以拉萨为起点,向日喀则、那曲延伸铁路,形成基本铁路网。这样,粮草、衣物、辎重均可以由铁轨入藏,为占领广袤的高原打下后勤保障基础。藏镜稳定后,诸葛亮征全境精壮,用大型盾构机在喜马拉雅山向廷布打通一个隧道,再以铁路分别向西直通加德满都、向南直通达卡。分别以加德满都和达卡两地作为空港犄角建设机场,向西南势压印度全境。保守估计三年左右可征服印度全境,再以斯里兰卡作为远印度洋海军工业基地,大量生产航母、舰群等海军力量。用不了多久,从斯里兰卡出军印度洋,向东可攻澳大利亚、向西可打非洲大陆。至此,诸葛亮基本完成了益州以南的战略部署,可以腾出手来向北研究一下西伯利亚和欧洲的进军路线了……

———————————————

过三千赞了,我慌得一P啊……一旦我这篇文章被战忽局盯上,从此将嘴炮狼烟四起、键场永无宁日!亿万键盘侠因我而十指涂炭,无数家庭因此而日日推迟晚饭!我心中何忍……

———————————————

五千多了?!好吧,回复里好多朋友质疑那个年代造铁路太不靠谱了。我深深的反思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开始思考相比之下还是每个士兵携带2吨粮草爬过玉龙雪山奔赴西藏更靠谱一些吧……

user avatar

占领了又如何?你觉得哪地方对蜀国有正收益?至今那地方都靠中央财政补贴啊!!!

user avatar

先让我笑五分钟。【把诸葛亮捧为神的人,以及把清朝作为版图贡献者的人,你们两边先掐一架?】我拿瓜子,开汽水,看热闹。

user avatar

看看一千六百年后福康安征尼泊尔时的情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大军由西宁启程,一行所经路径崎岖,高山层叠,且时值隆冬,冰雪甚厚,马草牛粪,俱被雪压。官兵晓行夜宿,高原反应每致头晕气喘。岁末行至鄂林察林诺尔星宿海、白尔齐尔喇嘛陀罗海等处黄河源头,百里之内溪润交错,处处凝冰,远近高下,竟无路径。且该处多系沟坳沙滩,乱石纵横,与冰块相间层积,马足倾滑,行走更加艰难。及过巴颜哈拉,地势更高,人行寸步即气喘眩晕,肌肤浮肿。翌年正月初日,驰抵青藏交界多伦巴图尔,将军鄂辉遣人自前藏带领乌拉马匹至交界地方,迎接大军。正月二十日,大将军福康安一行驰抵拉萨。自西宁至前藏,共计四千六百里,实际行走仅只三十九日

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廓尔喀后,据福康安的奏报:登山陟险,鞋袜磨损,跣足徒行,被石棱角擦伤及被蚂蟥咬伤者,双足肿痛。当地多阴雨天气,每天只清晨两个时辰稍晴,交午即云雾四合,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入夜雨冻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数丈巨石,须攀援树枝,跳跃上下,地面一沾雨雪,滑溜难行,随身的弓箭多致损折,帐幕等难于携带。

虽然一路胜利,但非战斗减员已经很严重了。

以乾隆时国力之盛,福康安也只带六千精锐入藏,行军补给尚且如此艰难,你让当时的蜀国拿什么补给军队?

ps:这六千人进藏的后勤消耗相当于平原摆六万军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