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战略决策非常精彩的讨论,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是刘备的顶尖谋士,但在如何处理荆州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他们各自的战略思路入手。

诸葛亮为什么“必须”占荆州?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整个战略蓝图的核心。他之所以将占有荆州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首要战略目标,原因有很多,而且每一点都至关重要:

1. 荆州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关键基石。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联吴抗曹”,最终图谋天下。而荆州,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便捷的跳板。它连接了东西,南据江汉,北临曹操,西达巴蜀。失去了荆州,所谓的“联吴抗曹”就成了无源之水,目标也变得模糊不清。

战略缓冲与前沿阵地: 荆州地势险要,特别是南郡一带,江河交错,易守难攻。如果刘备能牢牢掌握荆州,就能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为自己经营蜀地提供安全保障,并且可以以此为跳板,向北对曹操用兵,消耗曹操的力量。
兵力与人力的补充: 当时的刘备集团刚刚起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远不如曹操。而荆州作为一块富庶之地,人口众多,是补充刘备兵源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来源。诸葛亮深知,没有足够的人才和物资支持,任何宏伟的战略都难以实现。
对外联系的枢纽: 荆州地理位置优越,是刘备与东吴沟通、联合的咽喉要道。一旦荆州被曹操占据,或者与东吴关系破裂,刘备集团的对外战略就会陷入孤立。

2. 顺应天时地利,是刘备崛起的机会窗口。 当时,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势力正盛,但北方刚刚经历战乱,人心未稳,且其北方的战略重心还在于巩固统治和对外防御。而南方以孙权为首的东吴,虽然也强大,但内部并不十分稳固,且与曹操势均力敌。此时刘备的势力虽然弱小,但如果能占据荆州,就能成为孙刘联盟的坚实后盾,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进一步发展。

挟刘景升以令诸侯的余威: 刘表虽然死了,但他占据荆州多年,在荆州拥有一定的统治基础和民心。诸葛亮希望能够承接这份基业,并利用荆州的资源和人才,迅速壮大刘备的势力。
曹操的顾虑: 曹操虽然强大,但他也清楚,一旦刘备占据荆州,他的东进战略就会面临巨大的阻碍,并且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这使得曹操在对荆州的争夺上也会有所顾虑和迟疑。

3. 为进军巴蜀奠定基础。 占据荆州,并以此为战略支点,是诸葛亮计划“跨有荆益”的第一步。一旦荆州稳固,刘备就可以从荆州出兵攻取益州,完成“隆中对”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没有荆州,攻取益州将是无源之水,缺乏支援和退路。

总而言之,在诸葛亮看来,荆州就像是一块战略高地,是刘备集团崛起、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荆州,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将成为空谈。

庞统为什么认为荆州“要不得”?

庞统的想法则完全不同,他认为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反而是个“烫手山芋”,甚至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他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荆州“非吾所有”,且主权争议巨大。 这是庞统观点中最核心的部分。当时的荆州,名义上是刘表的地盘,虽然刘表死后,刘备一度进入了荆州,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实际控制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而南部虽然刘备通过与孙权的合作获得了部分地盘,但这块地盘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而不是刘备“拥有”的。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荆州是东吴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也是孙刘联盟的“粘合剂”和潜在的“引爆点”。一旦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必然会引起东吴的不满和猜忌。历史上,关羽失荆州,就是因为东吴撕毁了盟约,而荆州本身就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庞统看到了这种潜在的矛盾,认为强行占据荆州,等于在与东吴的关系中埋下了定时炸弹。
在曹操面前暴露目标: 荆州位于曹操的南方门户,一旦刘备在这里扎根,就等于将自己的脖子伸到了曹操的刀下。曹操的力量远超刘备,即使刘备占有荆州,也很难抵挡曹操的全力进攻。

2. 荆州是“天下之腰”,易受攻击且难以固守。 庞统认为,荆州虽然重要,但它四面受敌,战略位置过于暴露,并非理想的根据地。

东西夹击的风险: 占据荆州,刘备就成为了曹操和东吴的“夹心饼干”。曹操从北面进攻,东吴从东面进攻,一旦两家联手,刘备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后勤与兵力压力: 荆州虽然富庶,但如果成为战场,其经济和人口也容易遭受战乱的破坏。刘备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物力来防守荆州,这会极大地消耗他的实力,而无法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地盘。

3. “安从容图之”,更重视稳固自身实力。 庞统更倾向于“先取西川,再图荆州”的策略,或者说,他认为刘备应该优先巩固并发展自己在益州的根据地,然后再考虑向外扩张。

依仗蜀道险阻: 庞统认为,益州(蜀地)才是最适合刘备发展的根据地,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为刘备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一旦在益州站稳脚跟,拥有了坚实的后盾,再图荆州就会更加从容,也更能掌握主动权。
避免过早的战略冲突: 庞统的策略是一种“守中待机”的思路。他认为,与其在荆州这样四面受敌的地方与强大的敌人硬碰硬,不如先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积蓄力量,等实力足够强大后再伺机而动。

总结:

可以说,诸葛亮和庞统的观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

诸葛亮: 主张 主动出击,抢占战略要地,以荆州为跳板,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操,最终实现三分天下。 这是一个“以战养战”的进取型战略。
庞统: 主张 稳固自身,先取益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再图发展。 这是一个“稳扎稳打,积蓄力量”的防御反击型战略。

他们都看到了荆州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处理荆州,以及它对刘备集团意味着什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诸葛亮看到了荆州的战略价值和作为起点的可能性,而庞统则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和与东吴的冲突,以及它本身位置的脆弱性。

最终,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策略,占据了荆州,并实现了隆中对所设想的初步目标。但同时,庞统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荆州最终也成为了导致关羽失荆州,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这两种思路,都充满了智慧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三国时期战略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庞统跟着周瑜干过一段时间,孙氏集团的将领对荆州的野心他应该知道的很清楚。相比起来,庞统的建议更有助于缓解双方关系。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始终解决不了“跨据荆益”和“结好孙氏”的矛盾。

从事实看也是庞统讲的有道理。荆州最好的几个郡:天下第一郡的南阳已被曹操完全占领;南郡经历了曹操迁民和周瑜围城战人口损失很大而且是前线;江夏是曹刘孙三分刘备只占西南一角而且经历了孙氏多次进攻。剩下荆南几个郡都是穷山恶水人口少而且不好防守。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荆州还是相对完好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关羽部3万余兵力能及早撤出荆州,再多迁一点人口充实益州,那么汉中战役刘备就不会打的那么艰苦,西线凉州也可能有突破而不是被曹洪曹休防住。孙氏占了荆州也会更多地防范北方。

总之,庞统说这话的时候,荆州确实已是包袱而不是资源了。三方争夺的焦点,谁占了都要承受更大压力。

另说一下,虽然传统史家吹捧隆中对,但大军事家的教员同志评价并不高。“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电报更没有电话,按诸葛亮的构想,益州荆州两支军队要战略上互相配合北伐其实很难,当时的诸葛还是没有实战经验的书生。

现实中也是如此,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恰恰刘备在汉中打的筋疲力尽,回成都休兵了。而曹操内线优势,有较充裕的时间调动兵力防范关羽,徐晃出发后,张辽也已领命准备西援了。即便孙权不背刺,曹操这么一波波的援兵过来,足够把关羽磨死。当然孙权不背刺的话,关羽可以比较从容的撤军休兵,再等下次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战略决策非常精彩的讨论,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是刘备的顶尖谋士,但在如何处理荆州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他们各自的战略思路入手。诸葛亮为什么“必须”占荆州?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整个战略蓝图的核心。他之所以将占有荆州放.............
  • 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后世誉为“智绝”的传奇人物,其才华横溢,谋略过人,深谙治国之道。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生涯时,会发现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择了一条辅佐之路,始终以“军师”或“丞相”的身份屈居人下,而非像许多胸怀大志的枭雄那样,自立门户,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诸葛亮兄弟三人的历史选择,以及当时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格局。诸葛亮兄弟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最终效忠了不同的主公,导致了他们之间“分事三主相斗”的局面,而不是“相互帮扶同事一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这可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要是哪位御主能在《Fate》系列里召唤出那位顶顶大名的——诸葛孔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卧龙”),那场面,啧啧,绝对是风起云涌,说不定能把圣杯战争的走向直接掰成一条全新的轨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召唤出来的这位诸葛孔明,是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而不是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为何必须退兵,而不是按原计划继续作战?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没了主心骨”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战略、政治、军事和人心等方方面面,层层叠叠,环环相扣。一、 战略层面:撤兵是“止损”的必然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当时北伐的战略目标。他数次北伐,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