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回答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为何必须退兵,而不是按原计划继续作战?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没了主心骨”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战略、政治、军事和人心等方方面面,层层叠叠,环环相扣。

一、 战略层面:撤兵是“止损”的必然选择

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当时北伐的战略目标。他数次北伐,核心都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更现实的目标是削弱曹魏,为蜀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到了诸葛亮去世时,蜀汉国力与曹魏相比,差距依然是天堑。

1. 补给线过长,消耗巨大: 蜀汉远离中原,北伐需要穿越秦岭、陇右等艰险地带,后勤补给线被拉得极长。每一次北伐都是对蜀汉国力的巨大消耗,粮草、军械、兵源,无一不是烧钱。诸葛亮虽然善于后勤,但他也明白,这种消耗是难以持久的。一旦战事胶着,后勤一旦中断,军队就会不战自乱。

2. 战术上的僵局与风险: 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面对庞大的曹魏,他的战术往往是“攻其必救”,通过牵制、试探来寻找机会。即使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局部胜利,也很难一举摧毁曹魏的整体防御。到了后期,曹魏对蜀汉北伐的策略也更加成熟,能够有效应对。诸葛亮去世时,军队可能正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者说,继续进攻的风险收益比已经变得非常不划算。

3. “攻心为上”与“以逸待劳”的策略: 诸葛亮一直讲究“攻心为上”,而非一味强攻。他的北伐,也包含了展示蜀汉实力、争取人心、动摇曹魏统治的意图。如果因主帅去世而导致军队溃散,那将是对蜀汉声望的巨大打击,也正中曹魏下怀。而继续作战,如果不能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旦陷入泥潭,蜀汉就会“以血换血”,这是它无法承受的。

二、 政治层面:失去了“定海神针”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远不止是军事统帅,他更是整个政权的“定海神针”。

1. 集权的象征: 蜀汉政权经历了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一人承担了内政治理和军事指挥的重任。他的能力、威望和勤政,是稳定政权的关键。他的存在,能够压制住朝中潜在的派系斗争,确保政令畅通。

2. 军心士气的核心: 诸葛亮本人就是蜀汉军队的灵魂。士兵们跟随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丞相,更是因为他的传奇、他的忠诚、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是曹魏军队所不具备的。诸葛亮去世,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3. 战略决策的唯一制定者: 诸葛亮是北伐战略的唯一制定者和执行者。他的战略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实力、地形、天时等因素的全面考量。一旦他离世,即使有其他将领能够指挥战斗,但没有人能完全继承他那种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眼光。谁来接手?接手后能否保持原有战略的连贯性?这些都是未知数。

三、 军事层面:指挥体系的断层

从纯粹的军事指挥角度来看,诸葛亮去世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

1. 指挥链的断裂: 诸葛亮是最高指挥官,他的命令直接传达至各军团。他的去世意味着整个指挥链条的断裂。即使他生前可能有所安排,但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让接任者措手不及,无法立即完全掌控局面。

2. 战场瞬息万变,需要即时决策: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敌情、地形、天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高层能够进行即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诸葛亮凭借他丰富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在这方面是无人能及的。他的去世,意味着前线将失去最关键的决策者,而代理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与诸葛亮同等水平的判断,这很容易导致指挥失误。

3. 将领能力与诸葛亮的差距: 诸葛亮身边虽然有姜维、魏延等有能力的将领,但他们与诸葛亮相比,在战略眼光、统帅能力、后勤组织、政治协调等综合素质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诸葛亮去世后,虽然有姜维等人能够继续领兵,但他们无法完全弥补诸葛亮留下的巨大空白。

四、 人心层面:恐惧与混乱的蔓延

人的因素在战争中至关重要,而诸葛亮去世对蜀汉军队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心理冲击。

1. 士气骤跌,恐慌蔓延: 诸葛亮是蜀汉军队的精神支柱,他的离去,会让士兵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恐惧。尤其是在前线,面对强大的敌人,主帅的生死往往直接关系到士兵的生死。诸葛亮的突然离世,很容易引起恐慌,导致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急剧下降。

2. “不详”的预兆: 在古代,主帅在战场上去世,往往被视为极其不详的征兆,容易引发士兵的迷信心理,认为大势已去。

3. 后方的担忧: 诸葛亮在后方还承担着政务维稳的责任。他的去世,也容易让后方产生动荡的担忧,担心敌军趁机进犯,或者内部发生变乱。

五、 历史证据与具体安排

史书中明确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时,曾留下遗命:“我死,但可令军尽,勿为全军覆没,可归。” 甚至有记载他将权责交予了姜维和杨仪。

姜维: 作为诸葛亮最为器重的后辈,担负着继续北伐的使命。然而,在诸葛亮刚去世的那一刻,他能否立即完全掌控全局,并且能够以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为旗号,让全军信服,这都需要时间。

杨仪: 作为军师,掌握着重要的军事调动权。但如果继续贸然进攻,一旦战事不顺,他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退兵的“妙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杨仪的处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蜀汉阵营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魏延: 魏延当时仍然主张继续北伐,甚至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和一定的运气。然而,在诸葛亮刚刚去世,军队士气低落、指挥体系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贸然执行这样一项高度依赖个体发挥和风险极高的计划,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杨仪: 杨仪则更倾向于稳妥,他主张立刻撤兵。他的理由很可能是基于对当时蜀汉实力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军队士气的担忧。在主帅去世、士气不振的情况下,强行推进,很可能导致比现在更大的损失。他作为军师,需要为整个军队负责,选择相对稳妥的撤退,以保存实力,避免全军覆没,这从军事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是更理性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杨仪的决定,也是在没有了诸葛亮这位“定海神针”后,为了避免更大灾难而采取的“止损”策略。他需要确保军队能够安全撤回,然后才能考虑下一步的对策。

总结一下: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必须退兵,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代价太大,风险太高,且失去了最关键的决策者和精神支柱”。

1. 战略上: 蜀汉国力不足以支撑长期消耗战,继续进攻很可能陷入泥潭。
2. 政治上: 诸葛亮是稳定政权和军心的核心,他的离去导致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和信任危机。
3. 军事上: 指挥链条断裂,前线缺乏能够做出与诸葛亮同等判断的决策者。
4. 人心上: 士气骤跌,恐慌情绪蔓延,需要时间来恢复。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个时刻,选择撤兵,以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新的时机和新的领导者,是最符合蜀汉当时实际情况的“明智”选择,尽管这对于一心北伐的将士和人民来说,是巨大的遗憾。这恰恰说明了诸葛亮在蜀汉王朝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也凸显了三国时代各国实力对比的悬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蜀汉作为外来户刘老板浪迹天涯最后选择的落脚地,自成立就带着鲜明的山头政治基因。

而诸葛老大是蜀汉政权唯一的公约数。诸葛老大虽然是荆州派代表,但在工作中与刘老板早年闯中原的老干部们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互信;并且从闯益州开始就全程高光出演,先当萧何后当韩信还兼职霍光可谓树大根深。即便如此,早期诸葛老大也需要刘老板给出孔明和我鱼水之欢的基情认证才算压住了元老派的不满情绪;而在益州期间则曾受到李严等本土派的制衡。

诸葛老大一走,也就顺便带走了蜀汉的政治平衡,以及团队的基本共识。

蒋琬费祎基本只代表荆州派利益,姜维也是凉州外来户,益州本土派除了谯周之类的投降派大V,基本没有声音。在这个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别说攘外,安内都是问题。

诸葛老大在三国中最hard模式下,创造了践行四个自信的最牛典范,没有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为何必须退兵,而不是按原计划继续作战?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没了主心骨”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战略、政治、军事和人心等方方面面,层层叠叠,环环相扣。一、 战略层面:撤兵是“止损”的必然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当时北伐的战略目标。他数次北伐,核心.............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从未带过兵,治理过地方,为什么初出茅庐就非常厉害了?”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误解,也源于大家对“厉害”二字的定义和理解角度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诸葛亮并非真的“从未带过兵,治理过地方”。这句话的出发点可能在于,与关羽、张飞等早期追随刘.............
  • 回答
    好,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地府相遇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会尽量让它更像人间烟火,而不是冰冷的AI生成。天空不再是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也不是朝堂上那压抑的权谋场。一切都变得寂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澈。司马懿从一团氤氲中缓步走出,他身上的战袍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素雅的布衣,虽然简朴,却.............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事迹卓著,辅佐刘备建立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勋卓著,按理说足以封为王爵。然而,历史上诸葛亮最终只被封为侯爵,具体官职是蜀汉的“丞相”兼“武乡侯”。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诸葛亮自身的考量以及蜀汉政权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历史时期对.............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军师联盟》“黑”了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影视改编的艺术手法以及观众情感的投射。要理解这个观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军师联盟》是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它想要突出的是司马懿的智慧、隐忍、权谋,以及他在曹魏政权中一步步走到巅峰.............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辩论,看似句句在理,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辩论策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双方立场: 时代背景: 这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已经稳定,而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北伐。王朗作为曹魏的老臣,自然要坚守曹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