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员大将,更是一次沉重的个人打击和情感上的巨大创伤。这种伤痛是难以用理智和战略来轻易抚平的。刘备的性格本就重情义,这一点贯穿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早年颠沛流离到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他对兄弟的情感从未改变。关羽的死,触碰到了他最柔软的内心,激起了他强烈的复仇欲望。

其次,从政治层面来看,失去关羽,荆州失守,这对蜀汉而言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挫败。荆州是连接益州与中原的重要战略缓冲地,也是蜀汉未来北伐的重要出兵点。如今荆州落入东吴之手,蜀汉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东吴从战略伙伴变成了直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认为必须对东吴采取行动,以雪前耻,挽回战略劣势,并以此来重振蜀汉士气。如果不进行反击,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蜀汉软弱可欺,进一步动摇其国威和政治基础。

再者,诸葛亮虽然是丞相,拥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更多是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而非君主。君主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尤其是在关乎个人情感和国家荣誉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虽然可以提出建议,进行劝谏,但一旦刘备下了决心,即使是诸葛亮也难以强行阻止。这涉及到君臣之间的权力界限和政治现实。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提到法正呢?这其中蕴含着诸葛亮对刘备心理和法正风格的深刻洞察。

诸葛亮深知法正的“毒辣”和“奇绝”。法正为人豁达,但也善于揣摩人心,尤其擅长“攻心为上”的策略。他善于从对方的弱点入手,利用对方的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夷陵之战前,如果法正还在,诸葛亮认为法正会采取一种更符合刘备心理但同时又能规避风险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具体来说,法正可能会这样做:

更直接地切中刘备的情感痛点,但同时提供一个有建设性的出路: 诸葛亮虽然也知道刘备是因为关羽之死而愤怒,但他可能更多是从国家大局和战略角度进行劝阻。而法正,可能会先表示对关羽的惋惜和对东吴的愤慨,与刘备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刘备感受到“有人懂我”。然后,他可能会提出一个既能表达决心,又能最大程度减少风险的方案。
предложить "以退为进" 的策略: 法正可能不会直接否定伐吴,而是会建议刘备先采取一些“姿态”上的行动,比如集结军队、陈兵边境,向东吴施加压力,同时暗中加强益州和荆州的防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刘备的复仇情绪,又能争取时间让诸葛亮和其他谋士制定更周全的计划,或者等待东吴内部出现新的变数。
考虑东吴的实际情况: 法正对人心的洞察力极强,他可能会提前分析东吴的内部情况、东吴将领的性格特点,以及东吴的战略弱点,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他可能会建议利用东吴内部的矛盾,或者等待东吴攻击曹魏时再出兵,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
更强的“说服力”: 法正的说话方式可能更符合刘备的胃口。法正有时说话比较直接,甚至有些“尖锐”,但这种尖锐往往能击中要害,让刘备觉得这是真正的忠告,而非一味地粉饰太平。诸葛亮虽然忠诚,但其劝谏方式可能更倾向于“君臣之道”的理性陈述,而法正可能更像是一个能够与刘备“搏命”的战友。

诸葛亮之所以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不是说他自己无能为力,而是他知道法正那种独特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与当时的刘备沟通,并可能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刘备的情感需求,又能兼顾国家利益的“奇兵”之路。这是一种对战友的怀念,也是对复杂局势下一种“理想化”解决方案的期盼。诸葛亮也明白,法正的加入,可能会让当时的局面有所不同,即便最终还是会伐吴,过程和结果也可能因此改变。

简单来说,诸葛亮这句话,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 对法正的肯定和怀念: 他承认法正在某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处理与刘备的情感和政治的结合上。
2. 对当前局势的复杂性表示认同: 他知道刘备的决心难以动摇,并且有其合理的理由,但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风险。
3. 暗示自己劝谏方式的局限性: 诸葛亮虽然是“智囊”,但他可能认为自己缺乏法正那样“懂刘备”的沟通方式,无法以同样有效的方式说服刘备。
4. 表达一种“如果当时有他在”的惋惜: 类似于“如果当时有XXX在,事情可能就不会这样了”,这是一种对过往人事变迁对当下决策影响的感慨。

所以,诸葛亮那句看似简单的话,实则蕴含了他对刘备的理解,对法正才能的认可,以及对当时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的一种复杂心情的流露。他不是无计可施,而是知道有另一种方式,一种更可能成功的沟通方式,仅仅是因为那个关键时刻,那个能够说服刘备的“法正”已经不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这句话其实概括的是法正优点。

法正的能力特长和诸葛亮不太一样,诸葛亮更类似萧何,法正更类似张良。当然后期的诸葛亮比萧何能力更全面,但那是季汉没人才了不得不逼着拓展自己的结果。至少在刘备时代,诸葛亮主要干的还是内政外交这类工作,战场参谋工作并不多。而法正从定军山表现看,则是一位优秀的参谋长,擅长对战局的分析和战场变化的把握。


所以,诸葛亮这个感慨很能理解。有法正在,则劝刘备不要东征时候,就不光是只有从大势分析了,而是能有人从战局利弊方面细致分析,那么打动刘备不东征的概率就会增加;就算刘备依然东征,有法正这个优秀参谋长在,对战场信息把握分析好,那么至少不会大败。


所以,诸葛亮并不是肯定有法正在,刘备就不东征了。只是就法正的能力感慨,有法正在后果会好很多。毕竟法正之后,季汉再没有这么优秀的参谋长了。

user avatar

开了上帝视角当然知道刘备不该伐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