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自领某王,被看成正义,而孙权被册封虚名大魏吴王就被嘲讽?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

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他在乱世中凝聚人心的强大法理依据。三国时期,虽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但“汉”这个符号、这个政权,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心中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控制了汉朝,但他的“魏王”封号是曹丕后来代汉的铺垫,在早期,这种行为本身就带着几分“篡位”的意味。而刘备自称汉中王,并且在法理上宣称是汉室的继承者,这直接继承了汉朝的法统,从理论上讲,他是“合法”的。
孙权的“吴王”封号: 孙权最初接受曹操册封“吴王”,实际上是一种受制于人的行为。当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汉朝的权力,册封他的王号,既是承认孙权在江东的势力,也是一种政治拉拢和控制。孙权接受了这个封号,虽然在江东确实是土皇帝,但从更广阔的天下观来看,他只是曹操(或后来曹丕)册封的一个诸侯王,而非独立自主的政权。这种“被册封”的性质,让他天然地处于政治的下风。当他后来也自称吴王(或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时,虽然是巩固自身统治,但在许多强调“汉室正统”的人眼中,这仍是割据一方,而非继承“正统”。

2.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宣传:谁是“正义”的代言人?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影响: 谁来书写历史,谁的叙事被广泛接受,是塑造人们认知的关键。陈寿的《三国志》虽然是史学家的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价值观以文学化的形式放大,深入人心。
刘备的“仁义”人设: 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德之君”、“匡扶汉室”的理想化形象。他的屡败屡战、知人善任、爱民如子,都与“正义”的概念高度契合。他的“汉中王”称号,自然就被解读为是对汉室复兴的呼唤和正当性证明。
孙权的“权谋”形象: 相反,孙权在许多叙事中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审时度势、注重权谋的君主。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能够长期维持江东的稳定,固然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但在强调“仁义”和“正统”的评价体系下,这种“顺势而为”的策略,就显得不够“光明磊落”。“吴王”这个称号,在与刘备的“汉中王”相对比时,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依附和妥协,缺乏那种“反抗暴政、恢复正统”的天然正义感。

3. 民众舆论的倾向与道德评判:什么是“忠”?什么是“义”?

忠于汉室的道德高地: 在那个时代,“忠”的概念非常重要。忠于汉朝,即使汉朝已经衰败,也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抓住了这个道德制高点。他的行为,无论实际效果如何,在道德评判上,比依附于已经掌握汉朝权力的曹操或曹丕的孙权,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
嘲讽的根源: 孙权被册封为“虚名大魏吴王”,之所以被嘲讽,是因为这象征着他对曹魏的某种程度的臣服或承认其宗主国地位。在大众舆论看来,这是一种“不忠”的表现,是对“汉室正统”的背叛。更何况,曹操的“魏王”本身就带着篡位的嫌疑,孙权接受他的册封,无形中就矮化了自己的地位,并且站到了“反汉”的阵营中(至少在名义上)。而刘备的“汉中王”,是对现有权力格局的挑战,是以“正统”对抗“篡逆”,这天然符合了“除暴安良”的叙事,自然被视为正义之举。
“虚名”的解读: 说孙权的“吴王”是“虚名”,可能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孙权并不完全受曹魏的节制,他拥有极大的自主权。然而,这种“虚名”恰恰暴露了他政治地位的尴尬——名义上依附于一个被视为“篡逆”的政权,却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正统”地位。反观刘备的“汉中王”,虽然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但在象征意义上,他代表着对“正统”的坚持,其“名”与“实”在很多人心中是统一的,是为“正义”而战的体现。

总结一下,刘备被视为正义而孙权被嘲讽,主要原因在于:

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占据了汉室正统的法理和道德高地,其“汉中王”的称号被视为正当的继承和反抗。
孙权接受曹操册封“吴王”,在名义上依附于被认为篡逆的曹魏,其政治地位被视为不独立且缺乏“正统”性,这与当时推崇“忠汉”的价值观相悖,因此容易被嘲讽。
历史叙事和文学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塑造,极大地强化了刘备的“仁义”和“正义”形象,而相对削弱了孙权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固化了这种认知。

归根结底,这不是称号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法理依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在那个时代,人们更愿意看到“正义”披着“汉室正统”的外衣出现,而孙权的“吴王”,则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理想化的“正义”形象产生了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8年的孙权:曹操乃汉贼,我与其势不两立!

217年的孙权:曹公你退兵吧,我投降!

219年的孙权:曹操乃汉贼,看我攻合肥!

219年的孙权:曹公信我投降,我愿讨羽自效!

219年的孙权:曹公看我忠心,我称臣,送关羽首级,还请您称帝代汉!

220年的孙权:曹贼已死,我当擅取襄阳!

220年的孙权:魏王(曹丕)饶命,别打了,我投降!

221年的孙权:谢陛下(曹丕)封赏,我乃大魏吴王!

222年的孙权:魏贼,看我又叛变了!

2021年的某人:大家看好了,孙权五年四降四叛曹操父子说明孙权认可魏国合法正统。孙权前后几十年与曹魏为敌说明了认可魏国正统合法。

user avatar

大商【周】西伯姬昌。北周【唐】国公李渊。后周【宋】州节度使赵匡胤。别忘了,刘备是,西楚【汉】王刘邦之后。多少国君,都想抬出前朝之封,来证明自己是以贵族身份,延续道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刘表:被名义束缚的“自守之贼”谈到刘表,在三国纷乱的年代,他确实扮演了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角色。很多人会将他定义为“自守之贼”,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的政治决策和行为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权力游戏中的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守之贼”这.............
  •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