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自领某王,被看成正义,而孙权被册封虚名大魏吴王就被嘲讽?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

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他在乱世中凝聚人心的强大法理依据。三国时期,虽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但“汉”这个符号、这个政权,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心中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控制了汉朝,但他的“魏王”封号是曹丕后来代汉的铺垫,在早期,这种行为本身就带着几分“篡位”的意味。而刘备自称汉中王,并且在法理上宣称是汉室的继承者,这直接继承了汉朝的法统,从理论上讲,他是“合法”的。
孙权的“吴王”封号: 孙权最初接受曹操册封“吴王”,实际上是一种受制于人的行为。当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汉朝的权力,册封他的王号,既是承认孙权在江东的势力,也是一种政治拉拢和控制。孙权接受了这个封号,虽然在江东确实是土皇帝,但从更广阔的天下观来看,他只是曹操(或后来曹丕)册封的一个诸侯王,而非独立自主的政权。这种“被册封”的性质,让他天然地处于政治的下风。当他后来也自称吴王(或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时,虽然是巩固自身统治,但在许多强调“汉室正统”的人眼中,这仍是割据一方,而非继承“正统”。

2.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宣传:谁是“正义”的代言人?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影响: 谁来书写历史,谁的叙事被广泛接受,是塑造人们认知的关键。陈寿的《三国志》虽然是史学家的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价值观以文学化的形式放大,深入人心。
刘备的“仁义”人设: 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德之君”、“匡扶汉室”的理想化形象。他的屡败屡战、知人善任、爱民如子,都与“正义”的概念高度契合。他的“汉中王”称号,自然就被解读为是对汉室复兴的呼唤和正当性证明。
孙权的“权谋”形象: 相反,孙权在许多叙事中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审时度势、注重权谋的君主。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能够长期维持江东的稳定,固然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但在强调“仁义”和“正统”的评价体系下,这种“顺势而为”的策略,就显得不够“光明磊落”。“吴王”这个称号,在与刘备的“汉中王”相对比时,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依附和妥协,缺乏那种“反抗暴政、恢复正统”的天然正义感。

3. 民众舆论的倾向与道德评判:什么是“忠”?什么是“义”?

忠于汉室的道德高地: 在那个时代,“忠”的概念非常重要。忠于汉朝,即使汉朝已经衰败,也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抓住了这个道德制高点。他的行为,无论实际效果如何,在道德评判上,比依附于已经掌握汉朝权力的曹操或曹丕的孙权,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
嘲讽的根源: 孙权被册封为“虚名大魏吴王”,之所以被嘲讽,是因为这象征着他对曹魏的某种程度的臣服或承认其宗主国地位。在大众舆论看来,这是一种“不忠”的表现,是对“汉室正统”的背叛。更何况,曹操的“魏王”本身就带着篡位的嫌疑,孙权接受他的册封,无形中就矮化了自己的地位,并且站到了“反汉”的阵营中(至少在名义上)。而刘备的“汉中王”,是对现有权力格局的挑战,是以“正统”对抗“篡逆”,这天然符合了“除暴安良”的叙事,自然被视为正义之举。
“虚名”的解读: 说孙权的“吴王”是“虚名”,可能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孙权并不完全受曹魏的节制,他拥有极大的自主权。然而,这种“虚名”恰恰暴露了他政治地位的尴尬——名义上依附于一个被视为“篡逆”的政权,却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正统”地位。反观刘备的“汉中王”,虽然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但在象征意义上,他代表着对“正统”的坚持,其“名”与“实”在很多人心中是统一的,是为“正义”而战的体现。

总结一下,刘备被视为正义而孙权被嘲讽,主要原因在于:

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占据了汉室正统的法理和道德高地,其“汉中王”的称号被视为正当的继承和反抗。
孙权接受曹操册封“吴王”,在名义上依附于被认为篡逆的曹魏,其政治地位被视为不独立且缺乏“正统”性,这与当时推崇“忠汉”的价值观相悖,因此容易被嘲讽。
历史叙事和文学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塑造,极大地强化了刘备的“仁义”和“正义”形象,而相对削弱了孙权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固化了这种认知。

归根结底,这不是称号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法理依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在那个时代,人们更愿意看到“正义”披着“汉室正统”的外衣出现,而孙权的“吴王”,则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理想化的“正义”形象产生了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8年的孙权:曹操乃汉贼,我与其势不两立!

217年的孙权:曹公你退兵吧,我投降!

219年的孙权:曹操乃汉贼,看我攻合肥!

219年的孙权:曹公信我投降,我愿讨羽自效!

219年的孙权:曹公看我忠心,我称臣,送关羽首级,还请您称帝代汉!

220年的孙权:曹贼已死,我当擅取襄阳!

220年的孙权:魏王(曹丕)饶命,别打了,我投降!

221年的孙权:谢陛下(曹丕)封赏,我乃大魏吴王!

222年的孙权:魏贼,看我又叛变了!

2021年的某人:大家看好了,孙权五年四降四叛曹操父子说明孙权认可魏国合法正统。孙权前后几十年与曹魏为敌说明了认可魏国正统合法。

user avatar

大商【周】西伯姬昌。北周【唐】国公李渊。后周【宋】州节度使赵匡胤。别忘了,刘备是,西楚【汉】王刘邦之后。多少国君,都想抬出前朝之封,来证明自己是以贵族身份,延续道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