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和曹操奋斗一生的成果差距这么大?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造成他们之间如此巨大成果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的巨大差异:

曹操: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曾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卫尉。虽然曹操的祖父曹腾因是宦官,在士人眼中带有污点,但曹嵩的官职为曹操的早年发展提供了政治资源和人脉基础。曹操年轻时便“少有大志,且有逸世之行”,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积累了军事经验和声望。他在董卓乱政时期果断反对董卓,并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虽然讨伐失败,但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号召力。
刘备:出身寒微,是汉室宗亲,但家道中落,“以贩席箔为业”。尽管有皇叔的名号,但这对早期的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资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即时的助力。他早期生活困苦,曾在织席贩履中谋生,这锻炼了他的坚韧和生活能力,但也意味着他缺乏曹操那样的官宦背景和早期政治熏陶。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但起点比曹操要低。

这种出身和早期经历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获取资源、结交人才、积累资本的起点和速度。曹操在起步阶段就拥有比刘备更优越的条件。

二、人才招揽与团队建设的策略差异:

曹操: 以其广阔的胸怀和卓越的识人之术,能够不计前嫌,广纳贤才。他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不拘泥于出身和名望。即使是曾与自己为敌的人,只要有才能,他也能吸纳,例如收编了吕布旧部、张绣部下等。他善于用人所长,不论对方品德如何,只要能为他所用,他都能委以重任。他的“唯才是举”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形成了以荀彧、郭嘉、程昱、张辽、许褚等为核心的强大智囊团和军事集团。他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他愿意和士人平等交流,甚至在某些场合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刘备: 同样重视人才,但其人才策略更偏向于“仁义”和“情义”。他早期屡败屡战,流亡各地,招揽人才的过程也充满艰辛。最为人称道的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及对关羽、张飞的厚待。然而,相比曹操,刘备在人才数量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短板。他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谋士,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但整体的智囊团和军事将领数量上不如曹操。而且,刘备对人才的期望往往带有道德色彩,有时会因为一些政治或情感因素而做出决策,例如执意东征孙权,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也与他用人(如重用老将黄忠、魏延,虽然有功劳但可能缺乏整体调度)和战略判断有关。

曹操在招揽和留住人才方面表现得更为务实和高效,他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强大的团队。刘备虽然也得到许多忠诚的将士,但在人才的广度、深度以及稳定性上存在差距。

三、政治战略与地缘优势的差异:

曹操: 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这让他能够占据道德和政治的制高点,以汉献帝的名义号召天下,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和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同时,曹操也积极发展北方经济,鼓励农业生产,修建水利,为他的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北方广阔的疆域、丰富的人口和相对成熟的经济基础,为曹操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多次北征,逐步统一了北方,消灭了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掌控。
刘备: 早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政治地位不稳定。他最初依附于公孙瓒,后又依附于曹操,再到依附于刘表。直到入主益州,才算真正拥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刘备虽然也遵循“仁义”的政治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政治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在面对曹操强大的政治声势和军事力量时,更显其局限性。他试图通过联合东吴来对抗曹操,但这种联盟的脆弱性也显而易见。

曹操在政治战略上更为灵活和果断,能够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展壮大。他占有地理和政治上的优势,为他提供了更坚实的战略支撑。刘备虽然最终建立了蜀汉,但其早期战略存在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如曹操。

四、军事指挥与作战风格的差异:

曹操: 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战术。他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兵种和作战方法,既有正面强攻,也有奇袭和围歼。他多次在劣势情况下扭转战局,例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他对部下军事指挥的授权也比较到位,例如让张辽在合肥以八百兵力抵挡孙权十万大军。曹操的军事战略眼光长远,能够根据形势变化调整部署。
刘备: 同样有军事才能,例如在徐州时期几次击败曹操,但在关键的战役中,如长坂坡之战的败退,以及赤壁之战后对东吴的轻视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最终夷陵之战的惨败,都显示出他在军事指挥和战略判断上的不足。他过分依赖诸葛亮的整体部署,而自身在关键时刻的军事决断力可能稍显不足。

曹操在军事指挥上的稳定性、灵活性和战略眼光更为突出,能够带领军队取得更多关键性的胜利。刘备虽然有勇猛的将士和智慧的谋士,但在整体军事战略的执行和关键时刻的决断上,与曹操相比存在差距。

五、个人性格与人生哲学的影响:

曹操: 性格复杂,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权谋机变。他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实用主义,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他不惜手段。他能够忍受暂时的屈辱,等待时机。他务实而有魄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刘备: 以“仁义”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核心,这既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争取民心和人才的重要手段。他重视情义,对部下关怀备至,赢得了许多人的忠诚。然而,在乱世之中,过度的仁义有时也会成为一种羁绊,使得他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够果断,或者在处理复杂政治关系时容易陷入情感的考量。

曹操的务实和权谋,使他在乱世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更有效地积累实力。刘备的仁义固然让他赢得了名望和忠诚,但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面前,有时也会限制其手段和魄力。

总结来说,刘备和曹操奋斗一生成果差距巨大的根源在于:

起步条件: 曹操出身更优越,拥有更好的早期资源和人脉。
人才策略: 曹操更广泛、更务实地招揽人才,团队建设更强大。
政治战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更具政治优势,地缘也更广阔。
军事才能: 曹操在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上更为出色。
个人特质: 曹操的务实和权谋使其在乱世中更具生存和发展能力。

虽然刘备也展现了非凡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抱负,并且他建立的蜀汉也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一方,但与曹操相比,他在实力积累、战略布局和人才整合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劣势。曹操的一生是奠定霸业、开创基业的一生,而刘备的一生则是在乱世中艰难求生、争取生存空间并建立一方政权的一生。这种根本性的差距,也导致了他们最终成就的巨大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的我,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个人能力的差距。

那时候的我,认为刘备成就不如曹操,是因为曹操的能力完爆刘备。

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那时候的我,对历史的认知很少,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我,心态和现在不同。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无比自信,不知道多少人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成为大科学家,甚至相信自己未来可以决定世界命运的走向。

所以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认为什么出身,条件,人脉这些东西都是狗屁,只要老子能力强,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那时候,我不是没有看过“刘备成就不如曹操是因为出身低”之类的言论,然而那时候我对这些言论完全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弱者的借口。

然而,当真正经历了一些事,也开始试着想要自己闯出一片天后,我终于开始明白了,把成就和“出身”“条件”“人脉”这些东西挂钩,并不是弱者的借口,而是真真切切的悲哀。

因为我同样在没有资本和后台的情况下去努力过,努力过后,才发现,从零做起是多么艰难。

这样的悲哀,在刘备身上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很多人拿曹操和刘备同样面对过吕布的偷袭,结果曹操没倒下,刘备却倒下了,来论证曹操完爆刘备,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简单来说,你以为这件事,真的是简简单单的,曹操VS吕布,刘备VS吕布吗?

大错特错。

首先说,曹操和刘备虽然一开始都各拿到了一个州,但这俩州的情况完全不同。

曹操拿到的兖州,是一个受破坏较少,且领土完整的州,而且内有荀彧和夏侯家曹家这些宗亲辅佐,外有大哥袁绍照应。

而刘备的徐州呢?你以为刘备是拿到了一个完整的徐州吗?

刘备到手的徐州真实的情况,令人相当之无语。

徐州一共5个郡国,其中琅琊已经在萧建和臧霸的割据之下——

“时有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保城自守。”

黄巾起,(臧)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於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於开阳。

至于东海,则是属于那个曹操“五攻不下”的刺头昌霸。

广陵则在陶谦时期,就已经被袁术趁机占据,以至于后来袁术进攻刘备时,直接就打到了下邳的盱眙、淮阴。

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阴。

所以,所谓刘备得徐州的真相,竟然是刘备只拿到了彭城,下邳两个地方,而且这俩地方之前还都遭到了曹操的残酷屠杀——

《曹瞒传》: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水经注》: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丘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

而且刘备得到的徐州不光本身不完整且残破,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一大堆敌人虎视眈眈。

刘备拿到一个这样的“徐州”,不是拿了金子,而是拿了一手烂到不能再烂的牌。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发展,却完全出乎意料。

曹操拿了一手好牌,不但不珍惜,反而使劲作死,名士边让说了曹操几句坏话,直接被曹操杀全家——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曹操这是打击士族,然而汉末有士族吗?呵呵。

这不是什么打击士族,纯粹就是曹操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坏话,暴怒之下就乱杀人,结果一下子得罪兖州的士大夫阶层——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乃与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及邈弟超共谋叛操。

结果,曹操就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出兵去打徐州,在徐州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最终导致兖州士大夫,徐州百姓都对曹操恨之入骨,结果曹操不但没能拿下徐州,兖州还被士大夫联合吕布给夺走了,要不是荀彧,夏侯惇表现出色,曹操直接就变成流浪军了。

曹操回去以后,又怎么样呢?

第一战就被吕布打的落花流水,弄的坠马+左手烧伤,接下来又"数不利”,这时候蝗虫大起,曹军军粮也快没了,至此,曹操已经陷入绝境。

反观拿了一手烂牌的刘备,表现却非常之惊人。

要看明白刘备的表现,先得从徐州的权力结构说起。

陶谦虽然是徐州牧,但他本人是扬州丹阳人,为了巩固统治,陶谦执政时期重用的军事将领曹豹,许耽,信用的小人曹宏等,都是丹阳人。

而刘备是在徐州本土人士的拥戴下入主徐州的,这就导致刘备与丹阳集团的矛盾十分尖锐。

对此,刘备一上来就展现出极大的魄力,首先是曹宏从此再也看不到记载,八成是被刘备直接搞掉了,接着刘备重用糜竺, 糜芳,陈登这些徐州本地人,军事上用关羽张飞哥俩儿,将曹豹等人边缘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内部基本稳定后,面对四处受敌的外部环境,刘备开始展现令人惊叹的外交手腕。

刘备一方面派人结好袁绍,取得了袁绍的口头支持,另一方面却又表孔融为青州刺史,暗中支持孔融与袁绍军争夺青州——

《后汉书》:(孔融)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

刘备这一手玩的简直飞起,从正反两方面直接解除了袁绍对自己的威胁。

然而刘备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时间。

结好了袁绍,和袁术就必有一战,然而刘备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开战前彻底解决徐州的丹阳集团,于是刘备只能冒险接纳了前来投奔的吕布,希望靠吕布帮自己镇住场子,这实在是个无奈之举。

如果只对比曹刘目前为止的表现,我们会发现,曹操把一手好牌打成了屎,刘备却把一手烂牌打出了花。

然而,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急转直下,原因不是二人的能力差距,而是外部大佬的干涉。

曹操把东郡割让给了大哥袁绍,求得袁绍增援自己5000军队(估计还有很多粮草),并请袁绍出兵驱逐了东郡的吕布军——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谢承后汉书》
幕府(袁绍)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绍檄州郡文》
(袁)绍叹其(臧洪)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在袁绍的支援下,曹操缓过一口气,又有兖州本地豪强的支持,曹操最终翻盘,将吕布驱逐出了兖州。

而刘备就不同了,他并没有得到大佬的支持,相反的是,吕布得到了大佬的支持——

袁术与吕布书,劝令袭下邳,许助以军粮。布大喜,引军水陆东下。

袁术率领大军前来进攻,刘备前去抵抗,袁术写信请吕布偷袭下邳,随后帮吕布拖住刘备。

结果是,徐州的内部矛盾爆发,丹阳集团的曹豹趁机和留守的张飞争夺指挥权,张飞虽然当机立断杀了曹豹,然后接下来徐州豪强选择袖手旁观,丹阳兵开城迎接吕布入城,最终徐州还是丢了。

所以,最终一个滑稽的结果出来了。

曹操把好牌打成屎,最终却赢了。

刘备把烂牌打出花,最终却输了。

为什么?

因为不是 曹操VS吕布 刘备VS吕布

而是 曹操+袁绍VS吕布 刘备VS吕布+袁术

刘备没有曹操的出身,条件和人脉,没办法和曹操一样,外有大哥袁绍,内有那么多豪强和宗亲的支持。

所以,刘备已经几乎做到了最好,却还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当我读懂这段历史后,感到的只是无穷的压抑与愤懑。

以上这些,并不是想表达刘备的能力比曹操高,一次表现的好坏,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然而以上这些,却足以证明,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甚至说个人能力占的比重相对来说不算特别高,真正占大头的因素,是形势和资本。

然而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近些年来,资本控制下的媒体,出版,娱乐产品,以及追求资本的营销号却开始了对“个人能力”的疯狂炒作与抬高。

近些年来的各种历史出版物,总喜欢把诸如曹操,司马懿,曾国藩等人推出来,炒作其个人能力,鼓吹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因为他们个人能力非常出色,如果你想成功,就应该向他们去学习,各种网络小说也纷纷塑造出各种流水线一般的“龙傲天”角色,而刘备这些出身底层,最终成就没那么高的人物,则普遍被塑造为因为能力不够最终失败的角色。

在这些东西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发自内心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所依靠的主要是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形势以及其背后的资本。

资本控制下的各种作品,为什么要如此忽视形势与资本的影响,去疯狂炒作个人能力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比起形势和资本的晦涩难懂,个人能力相当简单且粗暴,而且“龙傲天”角色又能简单满足人的YY心理,所以鼓吹个人能力决定论的作品,能够轻松依靠流水花作业取得暴利。

第二个原因,或许更为黑暗。

你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人坚信成就纯粹就是由个人能力决定的,那么最终他就会发自内心认为——

自己不行,完全是因为自己无能,所以只能忍受着剥削,去埋头996,007,干到死。

一边干,他还会一边想着,说不定积累经验下去,把能力提升上去,我总有一天就能成功了,就这样想着,想着,最终糊里糊涂地,一辈子就这么在无尽的压榨中过去了。

这时,一个拿着镰刀站在旁边的人,挥下了最后一刀,笑道——

“终于割完了。”

user avatar

才气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

刘备有短诗入选课文吗?没有嘛,看他平时做事说话,也就是个普通人嘛。

刘备卖草鞋的,要不是天下大乱,顶多在京东上面开个生态足具连锁店嘛。

所以,实际上按桥牌原理的换算方式看,刘备比曹操还成功呢!

user avatar

曹操(sao sao),美国国防部长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之子,19岁因孝顺长辈,免试直接成为美利坚联邦政府公务员,旋被任命为首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地区警察局局长(副处级)。由于年轻气盛,当局长期间得罪了不少首都达官贵人,22岁的时候被外放至马里兰州某县级市任市长(正处级)。25岁重返联邦政府成为众议员(副厅级)。他29岁那年,黑命贵事件爆发,曹操开始进入军界,任师长(正厅级),带领部队成功镇压当地的黑命贵军,随后改任波士顿市市长(正厅级)。33岁,被美利坚总统刘朗普看中,成为新成立的“总统禁卫军”8位军事长官之一,同事里有一个从高祖到父亲四代人都是副国级一把手的超级政治家族官N代——袁绍,而袁绍20岁就成为正处级市长。

刘备,原名林备,自称林肯二儿子林胜那一百多个儿女其中之一的后代,小时候以卖20元一双的胶鞋为生。在黑命贵事件期间,28岁的刘备和两个绿林好兄弟一起玩命,建立军功,事后成为军转干部,任弗吉尼亚州温切斯特市公安局局长(正科级),但不久就因为性格刚直冒犯了州巡视员而弃官跑路。到46岁了还寄人篱下,看着自己大腿上松弛的肥肉感叹“都快死球了还一事无成”。

结果就是这么个卖鞋的把超级官二代打得差点迁都,麾下好兄弟“威震北美”。题主还嫌不够?

user avatar

首先,仅论军事才能,曹操当然超过刘备。这点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世史家,几乎没人做过反面文章,甚至刘备自己都认:

公使将蔡杨击之。先主谓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

言下之意,天下只服曹孟德,余者碌碌,都懒得掐半拉眼角看你。

其次,那啥来着?最终成就不能只看个人奋斗,更要看历史进程嘛。甭说两人对比,即便他老曹自己,建安十三年之前,虽说也有挫折,毕竟混得风生水起,天下三分有其二,真是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然后哩?到建安二十四年,甭说混一宇内,成帝王之业,险险乎被昔日的手下败将打得搬出许都,黄河以南非复所有了。若非大魏吴王赤心报国,挽狂澜于既倒,他老曹是不是袁绍第二亦未可知——先是战场败绩,马上生命条到站嘎嘣脆了,丢下诸子争位,确定不是拿的同一剧本?

瞅瞅老曹这前半截和后半截,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老人家痴呆了。

太史公为韩信的悲剧作总结时提出过一个概念:天下已集

当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政治秩序已经确立,军事优势已经明晰之时,个人能力再强,甭管你兵仙、兵圣,都无法折腾起多大风浪。

易言之,发展的黄金时期就在于天下未集,群雄逐鹿之时。

曹操几乎完美得抓住了这一时机,而刘备却于这一黄金时间擦身而过。

当然,刨去个人能力问题,曹操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他的试错机会远大于刘备。

曹操在兖州瞎搞八搞,闹得举州皆反,照样有大哥袁绍帮忙擦屁股。反观刘备,在徐州一败几乎一蹶不振。待到乱世看似尘埃落定,曹操拥有整个北方,刘备?借居新野,几乎立锥之地。

试想,倘若赤壁之战胜负颠倒,抑或孙仲谋从张公之议,天下已集之势便成定局,届时甭说给刘备一位武庙十哲,就算剩下哥九个一起穿越助拳,又济得甚事?

幸而曹操扩张受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因素迅速转化为不利因素,给予刘备充分的战略空间。于是乎,此后十年几乎便是刘备的个人秀了。

同样,这也并不是刘备磕了什么大补丸,突然四维溢出,而是客观形势给予了他历史机遇,刘备以个人努力抓住了这一机遇而已。

时来天地齐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却不知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一切伟人的逆流而动终究不过螳臂当车,落个“粉身碎骨”而已。

因此,搞斗兽之前,先对比双方的客观条件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一方的客观条件被对方完爆,譬如只有孤城一座,数千人马,里有矛盾,外无救兵,还能把对方的十万大军打得狼奔豕突,一败涂地,那再往主帅的才能上找原因,才是真正的以理服人嘛。

user avatar

从结果来看,曹魏虎踞江北,蜀汉偏居西南,蜀汉的基业远不如曹魏,这是事实。然而他二人在上升期最巅峰的时候,在世人看来,都是最有可能,且即将一统天下的人。

曹丞相大军南下之时,刘琮束手,江东震惶,所有者岂止北方之地

汉中王北据沔水之际,关羽北上,襄樊横流,威势所及又何止两川

然终究是两把大火,烧尽了天下英雄一统天下的希望。

汉末三国,没有容错率

汉末三国是一个英雄饮恨的时代,一个没有容错率的时代

由于汉朝的制度,一大群人才被培养了出来。

他们是儒生,也是游侠。他们是宗族培养的半脱产精英,治经典、知兵略、晓礼乐、善骑射,仗剑行侠杀敌诛暴、荷锄躬耕齐民治产。

他们很少空谈,由于长期的游历、学习、从事生产、以及边境作战,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了自己朴素、实用、可靠的方法论。

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域内竟是谁人之天下,犹未可知也!

把“骷髅王”袁公路扔到八王之乱都能大杀四方你信不信?

是以曹丞相兵败赤壁,刘皇叔梦断猇亭,终究不冤,到底是小觑了天下英雄。

user avatar

几个节点吧。简单地说就是曹操根基深厚不怕浪,刘备白手起家不能犯错误。

读书的时候,曹操飞鹰走狗口碑极差,但是他有爹,所以,他是孝廉。

读书的时候,刘备同样飞鹰走狗不好好上学,但是他没爹,也没有好岳父,所以,他不是孝廉。

这是第零个节点。

刘备回家组织武装,这一年距离黄巾起义还有八年,眼光,他是不差的。

此时曹操由于有老爹当后台不怕事,先是在洛阳殴打蹇硕的叔叔惹毛了皇帝,接着又跑到济南搞得鸡飞狗跳,又写文章骂皇帝,最终被人阴了,找了个理由免官,但是人家有爹有别墅是孝廉啊,所以优哉游哉“夏秋射猎,春冬读书。”

这是第一个节点。

黄巾起义爆发,刘备曹操的眼光都对,要参军,但是朝中有人的曹操是骑都尉,朝中没人(卢植这种人不如没有)的刘备是安喜县尉还被人撸了。

这是第二个节点。

何进和蹇硕要火并,招兵买马,朝中有人的曹操是新军八校尉之一,朝中没人的刘备大概率属于何进征召的某个“壮士”。

这是第二点五个节点。

何进死,曹操刘备都知道出城招兵,但是有钱的曹操就地拉出队伍,没钱的刘备得一路自己拼杀拉队伍。

这是第三个节点。

接着是曹操在徐荣面前输的渣都不剩,刘备在高唐输的渣都不剩,曹操去给袁绍当小弟,刘备去给公孙瓒当小弟(朋友圈啊朋友圈!)

这是第四个节点。

结果,曹操在兖州,第一战就送掉鲍信,幸亏黄巾军觉得曹操早年在济南搞的大新闻和他们干的很像,一笔写不出两个中黄太乙,双方达成合作(主要是黄巾军没粮食了)。

刘备则在平原搞出了名气,连袁绍都很佩服。

然后曹操刘备在公孙瓒袁绍火并的时候终于见面了。曹操刚收编了青州军,刘备这个时候手里只有小几千人,当然打不过。

这是第五个节点。

好在刘备做人过硬,虽然娘胎里啥都没有,但是恩人很多。

最大的恩人就是曹操。

大恩人曹操突然去徐州搞屠城,陶谦不得不向刘备求救,刘备得到了一个进入徐州的机会。随后陶谦很快不行了,刘备成了徐州一把手。

徐州风云我已经讲过了。历史细节就到这里。

五个节点就可以看出来有没有爹,爹是不是太尉,有没有钱,是天壤之别。

这是上篇,告诉你曹操的挂有多大。

下篇,是告诉你刘备怎么用操作抵消这种挂。

回到读书岁月。

刘备不好好上课天天出入会所,但是认识了吴臣等一众游侠,间接认识了袁绍——刘备的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曹操用不着,袁绍是他发小。

这是第一步。

黄巾之后,刘备丢官成了通缉犯,但是刘备非常有基层智慧,首先,他是在安喜县边界殴打的督邮,为什么?因为马上跑到邻县,督邮要报复跨境抓人得报批,时间来不及。为什么不杀了督邮?因为谋杀郡官会被跨州通缉。

由于刘备这个事做的很有分寸,导致没有留下后患。

这是第二步。

到何进蹇硕招人,刘备返回首都成了新军的一员(他要是杀了人全国通缉是无论如何混不进去的),还重新搭上了曹操的线,洗白了自己。

这是第三步。

出城招兵时刘备一路奋战成了县令,再次获得官职,丢掉高唐后当机立断投奔公孙瓒掌握军队,彻底翻身。

这是第四步。

公孙瓒显然搞不过袁绍,刘备也打不过曹操,不要紧,首先在平原刷出声望(刺客都被他感动了),接着援助孔融刷出第二波声望,然后在陶谦这里刷第三波声望,彻底脱离公孙瓒,成为徐州一把手,而且还只有两个郡。

这是第五步。

对比一下曹操的兖州一把手,只需要鲍信的一份推荐信。

这世界果然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啊!

当然再往后,这些底层经验就用不上了,如果故事正常发展,刘备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了皇帝的。最好的结局就是臧霸。差一点可能就是车胄了。

但是禁不住贵人多呀!

尤其是大贵人曹操,接二连三地给刘备送经验。镇东将军,左将军,侯爵,朱灵路招的军队,哎呀,孟德真是个大好人。

在第五步之前,曹操每浪一次,刘备就反向操作一次,让两个人的差距始终没有拉开。

在第五步之后,刘备不用反向操作,曹操每次对刘备的操作就是在帮助刘备砍自己了。

所以接下来就会有一系列,曹曹帮刘备砍死吕布,曹操跋扈送大礼,衣带诏上留下了你的名(刘备在衣带诏上签字时肯定是感慨万千的,我一个幽州游侠,汉朝通缉犯,怎么就开始匡扶汉室了呢?一定是曹操显灵!),人气继续暴涨,由于怕你真的匡扶汉室把自己头给送了,曹操还送你去打袁术,让你不但躲掉了对董承的大清洗,而且立功有军队,并且,由于是去徐州打袁术,让你能够就地造反,这一些列的犀利操作之后,刘备在袁绍心中的地位,终于超过了阿瞒,袁绍迎出城数十里,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你看,曹操对刘备的帮助简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你说曹操对刘备没有感情我是不相信的!

接下来,曹操每打刘备一次,刘备就壮大一次。。。。。你要是不打荆州,荆州人跟谁走还不一定呢!由于赤壁时曹操给孙权吹逼,吓的孙权不但派出了精锐,连妹妹都送了。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入川,益州对北方的恐惧是主要动力。加上曹操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直接夺了鸟位,把汉朝的合法性送给了刘备,这恐怕做恩人做到这份上,也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什么是真正的兄弟之情?这就是真正的兄弟之情!

而刘备呢。。。刘备是个渣男。

明明受了曹操数不清的好处,居然一直在嘴上占便宜:

关羽在当阳提起当年和曹操一起出猎时刘备当着不让杀曹操的事,给刘备发火。

结果刘备顺势装了一个大逼:云长有所不知,我当年是为国家可惜人才,谁知道他后来会成汉贼呢!

我不知道关羽当时服了没有,反正我是服了。左将军,您您您您这毕业证虽然都没拿上,书可真是没白读!卢植老先生要是看到您这嘴脸,绝对含笑九泉!

当汉中王的时候,刘备继续占便宜。

明明侯爵,左将军都是曹操给你的,刘备怎么说呢?

说是我把侯爵,左将军还给皇帝陛下,为什么呀?因为我只有当了王,才能统帅英雄干死曹贼!

接着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

我要是曹操看到刘备这封信,死的心估计都有。

所以你对两个人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历史的事实是,原本刘备压根上不了桌,顶了天就是徐州小军阀,而由于大贵人曹操自己浪和无数次地帮助刘备,导致两个人最后居然在爵位上还差了一级,刘备活着的时候好歹已经是皇帝了,曹操死前也不过是个王爷。。魏武帝最后弄了半天只是个死后荣誉称号,找谁说理。

user avatar

通俗的说:

刘备的一生是——“小弟的逆袭!”

曹操的一生是——“大佬的蜕变!”

两个人原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我看有朋友说了,刘备虽名为“皇叔”,实际上不过是“背着皇家身份”的穷人。而曹操呢?标准的官宦子弟:“官二代”+“富二代”。

先不提人力,财力,物力。就算是“人脉”。刘备也远远不如曹操!

曹操成为一方诸侯,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可以面见天子的时候,刘备还在外围瞎转悠呢!

应该说:“刘备的发迹是一个奇迹!”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实已经不容易了!


回顾一下三国的历史,刘备在占领益州自立为王之前,他只是在张飞,关羽这样的:“兄弟”面前才是大哥!在其他地方,他只是“寄人篱下”的小弟!

再看看曹操和孙权!孙权就不说了,人家从出生开始就是“老大”的命!就看曹操,他除了跟袁绍混过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外,基本上是自己当老大!特别是刘备被吕布从徐州赶出来的时候,是曹操收留了他!

后来,刘备去找刘表,去找刘璋,那也都是人家的地盘!

所以,其实,刘备能有自己一席之地,能称王称霸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其实,不管是刘备,还是曹操,最终都是给人家做了嫁衣!

曹操省钱并没有称帝!而刘备至少在省钱还做了皇帝!但最终,都被“司马氏”灭了.......相信这是曹操和刘备都不愿意看到的吧!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最近几年,网络上关于刘备和曹操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印象反转”的现象。过去,刘备总是被描绘成仁德忠义的化身,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中的那个“使君”,而曹操则多是奸雄、奸臣的形象。但现在,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两位历史人物,甚至觉得曹操更有魅力,而刘备则显得有些“德不配位”。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阵营不与曹操合作,反而选择联吴抗曹,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刘备团队的战略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刘备集团的核心目标与生存逻辑: 建立根据地,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愿景: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最根本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地盘,建立一个稳固的根.............
  • 回答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刘备初次正面交锋。这次会面,历史记载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然而,这场论英雄的真实目的,绝非仅仅是两位枭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其背后隐藏着更深沉的政治算计和生存之道。表面上的“英雄相惜”:从表面上看,这场论英雄似乎是一场惺惺相惜的君臣之谈。曹操,.............
  • 回答
    这曹真和刘封,虽然都算得上是名义上的“儿子”,但他们跟各自的爹受到的待遇,那可真是天差地别,说起来都是一肚子的话。要我说,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义子”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水深着呢。咱们先说曹真。曹真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是老曹家精心培养的嫡长子。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曹操那时候还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宇文泰和高欢,这两个名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可能不如刘备、曹操那样耳熟能详。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历史大背景、人物自身魅力,以及后世的传播方式等多方面来分析。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几位处在的时代: 曹操和刘备: 他们活跃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关于“现在流行丑化刘备、美化曹操、尊曹反刘”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讨论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心理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小说,而非严.............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