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蜀汉粉们喜欢论证刘备比曹操孙权成功,而且还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

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粉丝的“政治正确”与精神寄托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感认同。蜀汉,尤其是刘备及其核心团队(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仁义”、“忠诚”、“理想主义”的代表。这种形象与曹操的“奸雄”、“篡夺”和孙权的“保守”、“偏安”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统”情结: 传统史学(尤其是《三国志》的裴松之注以及《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倾向于尊刘抑曹,将蜀汉视为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这种“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许多蜀汉粉心中默认的价值判断。在他们看来,维护汉室,就是维护正义和道义。因此,无论实际局面如何,蜀汉的“正统性”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是历史合法性的体现。曹操无论多么强大,其权力基础是建立在对汉献帝的控制之上,这种合法性在很多拥刘派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孙权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割据江东,其行为更像是地方诸侯,缺乏匡扶汉室的大义名分。
理想主义的寄托: 刘备集团的奋斗史,是从零开始,历经艰辛,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的故事。这种“小人物逆袭”和“坚持理想”的精神 resonates with many people.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将刘备的奋斗视为一种理想的实现,一种对美好品德的推崇,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励。即使蜀汉最终灭亡,但他们依然能从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中找到某种“成功”的意义,比如“虽败犹荣”,比如“精神上的胜利”。
价值观的投射: 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可能不那么看重传统“忠君报国”的价值观,但对于“仁义”、“诚信”、“公平”、“理想”等价值的追求依然存在。刘备集团的这些特质,在现代视角下依然具有吸引力。将刘备包装成“成功”的典范,也是在通过历史人物来肯定和弘扬自己认同的价值观。

二、历史叙事的解读与再构建:选择性记忆与辩护

蜀汉粉的“论证”很大程度上是在对现有历史材料进行选择性解读和重新构建,以服务于他们想要证明的观点。

“仁义”与“民心”: 这是蜀汉粉最常引用的标准之一。他们会强调刘备对待百姓的仁爱,几次三番放弃城池也要救助百姓,以及他所获得的民心支持(尤其是在早期)。在他们看来,能够赢得民心,就是最大的成功。即使曹操地盘大、兵力强,但如果其统治不得人心,这种“成功”就是短暂且不道德的。孙权虽然统治稳定,但其统治更多的是基于家族权力,而非感召力。
战略愿景与抱负: 蜀汉粉会强调刘备的“匡扶汉室”和“兴复汉业”的宏大目标,以及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描绘的蓝图。他们会认为,拥有如此高远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无论最终是否实现。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但其手段和最终的评价(被视为“汉贼”或“魏武帝”)都与蜀汉粉的理想有距离。孙权则更多是割据一方,志向相对保守。
人才吸引力与团队凝聚力: 蜀汉粉会强调刘备能够吸引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马超、黄忠等一批杰出人才,并能将他们凝聚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下。他们认为,一个领导者能否聚集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并形成强大的团队,是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标准。曹操虽然也招揽人才,但其用人方式(如“唯才是举”)在某些蜀汉粉看来缺乏“情义”。孙权同样也招揽人才,但其政治环境和人才构成与蜀汉有差异。
逆境中的生存能力: 蜀汉粉会着重强调刘备团队在颠沛流离、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并建立基业的强大韧性。他们会认为,能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坚持下来并获得一定成就,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相比之下,曹操和孙权虽然也经历了战争,但其起家过程和后续发展,似乎没有那么“悲壮”和“励志”。

三、论证的灵活性与辩护的策略

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是因为直接在“军事实力”、“地盘大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硬性指标上,蜀汉(尤其是刘备早期)往往处于劣势。为了在这些方面“扳回一城”,蜀汉粉就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标准,甚至创造新的衡量维度。

“软实力”的强调: 当硬实力不行时,自然要强调“软实力”。“民心所向”、“道德感召”、“政治理想”等,都属于“软实力”范畴。这些标准虽然难以量化,但能够唤起情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一个实力相对弱小的集团能持续存在并具有影响力。
“长期主义”与“历史评价”: 蜀汉粉可能会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待刘备的“成功”。他们会认为,尽管蜀汉最终灭亡,但其塑造的“仁义”形象、其代表的“汉室正统”观念,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和“历史地位的肯定”,在他们看来是超越了短暂的疆域和国祚的成功。曹操虽然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其后代被司马氏取代,其政权并非“永恒”。孙权虽然享受了江东的基业,但其政权相对内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可能不及刘备集团所代表的那种理想。
“诸葛亮效应”的加成: 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其“忠”、“智”、“鞠躬尽瘁”的形象极大地加成了蜀汉的正面评价。在很多论证中,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被归功于他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这种“伯乐相马”的成功,以及“君臣相得”的典范,成为蜀汉粉津津乐道的话题。
反驳与辩护的需要: 很多时候,这种多标准论证是为了反驳对蜀汉不利的观点。当有人指出刘备军事上的失败(如夷陵之战)或蜀汉的贫弱时,蜀汉粉会立刻切换到其他标准来辩护,比如“刘备并非败于军事,而是败于内部矛盾”或者“虽然军事上失利,但其坚持理想的毅力是成功的”。

四、粉丝群体的形成与文化输出

在互联网时代,蜀汉粉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通过各种平台进行文化输出和交流。这种群体行为本身也促进了对刘备成功论证的多样化和深化。

社群认同与“圈内”话语体系: 蜀汉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子”,在这个圈子内,对刘备的正面评价是基本共识。为了强化这种认同,他们会不断挖掘和发明新的论据来支持刘备的“成功”。这种行为类似于一种“粉丝创作”,在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偶像的正面认知。
对抗性与“反主流”心态: 有时,蜀汉粉对刘备的“成功”论证,也带有一种对抗性,特别是针对那些过度吹捧曹操或孙权的观点。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论证,来平衡主流的评价,或者说,让他们心中认同的“正义”能够得到应有的肯定。
趣味性与娱乐性: 在一些场合,这种论证也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大家通过辩论和“抬杠”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体验。

总结来说,蜀汉粉之所以喜欢论证刘备比曹操孙权成功,并频繁切换论证标准,是基于深厚的情感认同、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追求、对历史叙事的独特解读以及粉丝群体内部的互动与文化输出。 他们试图在一个“实力至上”的评价体系之外,找到并突出刘备身上那些更具人文关怀和理想色彩的“成功”特质,以维系他们对蜀汉和刘备的这份独特热爱。这种多角度的论证,既是他们坚持自己信念的体现,也是一种在复杂历史评价中为偶像争取更正面地位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恨曹公剿匪不力,让尔等淑芬猖狂!

水货刘备从丧家之犬,花了11年就成为汉中王,最后还称帝,建立蜀汉,这在汉末要是不能称为最成功,怎么对得起曹公剿匪?

曹公千古!

东吴淑芬: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

精罗落泪。。。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蜀汉和曹魏这对死对头,特别是里面那些“官二代”们。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蜀汉的这些公子哥们,确实好像普遍没曹魏那边混得开,没那么出彩,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条条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蜀汉是三国里最“寒酸”的那个,曹魏那是“富二代”里的战斗机。你想想,刘备怎么起家的?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蜀汉为什么又被称为“季汉”,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个表象,得往深了挖挖。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季汉”这个称呼,它不是蜀汉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号,也不是后世官方的正式名称。它更多地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或者说是一种历史学界和一些文人雅士在使用和辨析三国历史时,为了区分和定位这个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蜀汉和西夏,同为三国时期或之后的小政权,一个渴望光复汉室,一个则是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蜀汉北伐次数虽多,却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灭亡,而西夏却能屹立近两百年呢?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番。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蜀汉将领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更容易获得好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才能或忠诚度问题,更是与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在历史叙事中的塑造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使命与悲情色彩: 正统的继承者与.............
  •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热爱蜀汉的“蜀粉”,可真是给咱们带来了不少乐子。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细数一下,能写一本《三国演义》的续集了!首先,最直接的欢乐来源,就是他们对“蜀”的“情怀”和“执念”。这可不是贬义,而是说他们对蜀汉的那份热爱,简直到了“飞蛾扑火”的地步。 “吹”刘备的“仁德”和“气度”: 每.............
  • 回答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确实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独立的、健全的史官制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并非是简单地“没有”这么一个事实,而是牵涉到蜀汉政权的特性、统治者的理念、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史官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史官的职责远不止记录事件,他们承载着“鉴于.............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