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蜀汉集团会出现糜芳、士仁这样的元老背叛事件?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确实是跟了刘备一路走过来的老伙计。糜芳是糜竺的弟弟,而糜竺可是刘备早期的重要金主,家底雄厚,对刘备的起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士仁呢,也同样是刘备早期就跟随的将领,在荆州时期就已经身居要职。他们俩在蜀汉集团里,算得上是开国元勋级别的人物了,和关羽、张飞这些“嫡系”比起来,虽然地位可能不那么显赫,但论资历,也是不浅的。

那么,为什么会走到背叛这一步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蜀汉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矛盾

刘备起家是靠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但他的班底里,既有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一路打拼过来的“武夫”,也有像糜竺、孙乾这样擅长处理政务和外交的“文士”,还有像诸葛亮这样后来加入的顶尖谋士。

刘备是个懂得用人的人,但你也知道,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圈子,有了派系。早期的老臣,尤其是那些在刘备落魄时就跟随,并且能拿出实际好处(比如糜竺的钱财)支持刘备的人,他们对集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集团的壮大,特别是诸葛亮等人的加入,新的权力中心也在形成。一些早期功臣,如果不能跟上节奏,或者觉得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

你可以想象一下,糜竺作为最早期的支持者,地位很高,但后期诸葛亮上台后,大权在握,很多重要决策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糜竺虽然权势仍在,但那种“老字号”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糜芳作为糜竺的弟弟,这种感受可能也会传递到他身上。

二、 糜芳、士仁个人的处境与心态

糜芳和士仁具体走到哪一步了,史料记载得比较笼统,我们只能从一些侧面去推测。

关羽的鲁莽与他们的不满? 这是很多分析里都会提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糜芳和士仁是作为他的副手存在的。当时关羽骄傲自大,瞧不起很多人,尤其是对那些出身不如自己或者能力相对弱一些的人,往往表现得很不客气。史书中也提到,关羽曾经因为糜芳在陈兵备战时不够尽力而责备他,甚至扬言要严惩。你可以想想,被人当面训斥,甚至被上级暗示可能遭受严厉惩罚,换谁心里都会不舒服吧?特别是糜芳,他背后有糜竺这个哥哥撑腰,又是在荆州这种重要的战略位置,他未必就会完全屈服于关羽的命令。士仁也可能因为类似的事件,或者受到糜芳的影响,对关羽产生了不满。
利益受损的可能? 在古代的战争和治理中,粮草、物资的供应至关重要。如果糜芳和士仁在负责荆州期间,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贪腐、挪用,或者就是管理不善),导致粮草出现问题,而这个问题被关羽或者其他人发现并追究,那他们的仕途和名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便没有被追究,这种潜在的风险也让他们坐立不安。反过来,如果他们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需要钱财打点关系,或者私自往来,也可能因为“不守规矩”而被关羽抓到把柄。
对蜀汉前景的疑虑? 当时蜀汉政权一直面临魏国和东吴的强大压力,尤其是在失去荆州后,整个战略态势就变得非常被动。特别是刘备去世,诸葛亮北伐又屡屡受挫,到了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英勇,但蜀汉的国力确实是日渐衰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糜芳和士仁可能对蜀汉的未来感到悲观,觉得跟着蜀汉是“赔钱买卖”,而曹魏却如日中天,投降了还能保全富贵,甚至获得更好的前程。

三、 临阵倒戈的直接诱因——徐晃的到来与东吴的背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关键节点也总会发生关键事件。在关羽北伐大意失荆州的关键时刻,东吴突然发难,吕蒙偷袭了荆州。而糜芳、士仁就驻守在南郡(江陵)等地,是当时荆州的重要防御力量。

绝望与孤立? 关羽的主力部队还在外征战,而荆州本土的力量,包括糜芳和士仁的部队,本来是应该守城的。当东吴大军压境,而来自主力部队的支援又遥遥无期时,那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感会非常强烈。
曹魏的拉拢与许诺? 就在东吴进攻的同时,曹魏的军队也在逼近。史书中记载,魏将徐晃率军抵达了南郡。在这种内外夹击的情况下,糜芳和士仁可能接到了来自曹魏的招降许诺,比如“只要投降,保你富贵安宁”,甚至是“只要你打开城门,我们就不会为难你”。而东吴方面,吕蒙也可能对他们进行了承诺。在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下,他们的选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狗急跳墙”式的选择? 如果前面提到的糜芳、士仁与关羽的矛盾是真的存在,那么当东吴来袭,关羽的军队又因为他们的“不配合”而陷入困境时,他们可能觉得“反正已经得罪了关羽,与其等着被追究责任,不如干脆反了,反而能获得东吴或曹魏的庇护”。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也可能是“最坏的打算”。

总结一下:

糜芳和士仁的背叛,不能简单归结为“小人当道”或者“见利忘义”。这是一个复杂事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组织层面: 蜀汉集团内部权力分配的复杂性,早期功臣与后期崛起力量之间的潜在张力,可能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或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2. 个人层面: 与关羽的矛盾,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再加上对蜀汉前景的悲观判断,以及可能存在的个人利益问题,都让他们更容易动摇。
3. 时机层面: 关羽北伐的战略失误,导致荆州防守空虚,给了东吴可乘之机;而曹魏军队的逼近,则为他们提供了投靠的选择和诱惑。

尤其是关羽对糜芳的“大不敬”,以及“当杀而未杀”的处理方式,这绝对是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换做是谁,被这样对待,又身处关键位置,心里都会留有芥蒂。当外部压力来临,这种芥蒂就很容易转化为行动。

当然,作为曾经的元老,他们的背叛无疑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损失,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使是跟随多年的老臣,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妥善的管理,尤其是在人事任免和权力制衡方面,一旦出现裂痕,在关键时刻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历史的细节很多都已湮没,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线索中,窥见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以gcd的意识形态之完备,组织纪律之严密,还会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顾顺章,刘青山,张子善……

因为人活着是要恰饭的,能把理想当饭吃的就那么几个,你刘备还能找到一手之数,很不容易了,要珍惜,要感激。

你蜀汉有没有尤里,怎么脑控别人,何况前有陈登田豫,嘴上对刘备赞不绝口,身体诚实的留在北方,后有罗宪霍弋,跟着后主就坡下,为我大晋建功立业,那中间出几个糜芳士仁孟达不是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蜀汉和曹魏这对死对头,特别是里面那些“官二代”们。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蜀汉的这些公子哥们,确实好像普遍没曹魏那边混得开,没那么出彩,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条条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蜀汉是三国里最“寒酸”的那个,曹魏那是“富二代”里的战斗机。你想想,刘备怎么起家的?前.............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