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老版《三国演义》之中,蜀汉立国之后,诸葛亮上朝的时候可以不穿朝服呢?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

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尤其是在刘备去世,他辅佐后主刘禅时期,上朝时“不穿朝服”这一情节,如果真的存在(需要具体章节核对,因为演义情节庞杂),其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解读:

1. 诸葛亮个人地位与象征意义的体现:

托孤重臣的超然地位: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赋予了诸葛亮极大的信任和权力,甚至带有“黄袍加身”的暗示。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自取”,但他作为国家实际的掌握者和刘禅的保护者,其地位已经超越了普通臣子。在小说中,这种超然地位有时会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行为来表现,不穿朝服或许是其中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意示其身份的特殊与重要性,甚至是一种“不拘小节”以彰显其胸怀天下的气度。
以天下为重,不屑于形式: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心系北伐,一心为兴复汉室而奋斗。他的精力几乎都倾注在政务和军务上,对于繁琐的礼仪,他可能认为是不必要的耽搁。不穿朝服,或许可以理解为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国家大事上,对于形式上的讲究,他可能显得不那么在意,甚至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体现。他的关注点在于“治国”而非“治礼”。
一种反衬,突出其繁忙与辛劳: 小说中经常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果诸葛亮每天都西装革履地去上朝,反而不如他为了国事操劳,甚至来不及换下常服,这种“不拘小节”更能突出他的勤勉和对国家的奉献。读者可能会因此感受到他“日理万机”的辛苦,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按部就班的官员。

2. 小说情节的需要与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

增强人物的传奇色彩: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位近乎神化的人物,“多智而近妖”。通过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来表现他的特立独行,可以进一步强化他的传奇色彩,让他在众多大臣中显得与众不同,更加引人注目。
区别于其他臣子: 正常情况下,朝堂之上,大臣们都应该身着朝服,以示对君主和朝廷的尊重。如果诸葛亮是唯一一个不穿朝服的,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也可能引起一些非议,但小说往往会通过其他情节来解释这种“特例”,比如他的功劳巨大,皇帝默许,或者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这种“不寻常”往往是为人物的某种“非常态”能力或地位服务的。
烘托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有时候,对礼仪的“不遵守”反而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如果诸葛亮通过这种方式暗示自己拥有超越礼法之外的地位和权力,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试验、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从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也能体现他的深邃谋略。

3.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和可能的误读:

历史上的朝服规定: 在真实的古代朝代,尤其是汉魏蜀晋时期,朝臣上朝是有严格的服饰规定的,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品级来穿着不同的朝服。私自不穿朝服是很严重的违制行为,是会被追究责任的。
小说中的模糊处理: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作者在描写朝堂场景时,为了叙事的流畅和重点的突出,可能不会在所有细节上都严格考究当时的服饰礼仪。如果描写到诸葛亮,作者更倾向于表现他的才智和忠诚,而不是他穿什么衣服。
可能的理解偏差: 也有可能是某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情节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或者将书中某些描述(例如他处理政务的勤勉,可能导致来不及更换衣物)误解为“不穿朝服上朝”。

具体情节举例说明(推测,具体章节需查证):

试想一个场景:诸葛亮刚刚从前线指挥回来,风尘仆仆,来不及回府换装,就紧急召见,他来不及换下战袍或便服,就直接上朝处理军情,而皇帝(刘禅)念及他的劳苦和功劳,默认了他的这种行为。这种描绘,比描写他一丝不苟地换上朝服,更能凸显他“为国忘身”的形象。

总结一下: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如果存在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情节,最可能的原因是为了突出他作为托孤重臣的超然地位,表现他以天下为重的无私情怀,以及强化他传奇、勤勉的人物形象。 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戏剧性而采取的艺术手法,而不是严格遵循历史上的服饰礼仪规定。小说常常通过这种“非同寻常”的细节,来赋予人物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更鲜明的个性特征。

希望以上的解释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能提供具体是哪一章哪一段情节,我可以尝试给出更精确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本篇回答只是本人之前观局的一点小感受,刷知乎偶然见到了这个提问,便写下了几百字的内容,远谈不上多严谨。

央视版《三国演义》服饰应该是有原著描写(吕布)、有真正汉朝服饰的二次创作、有民间形象(戏曲、雕像等),所以会有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评论里说的吕布为什么穿的和刘禅那么相似。

还有该剧导演有多个,历时也较久,这是创作的一大忌,拍着拍着很容易把自己的设定忘记了,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所以观局时尽量相似戏份进行对比,相近的几集进行对比,甚至和原著对比。比如对比下“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戏份。很可能会发现刘备三兄弟从寨中公孙瓒身后听命到寨外充当人墙(和部分诸侯闹翻了),华雄在帐中坐在黄土地上,和其他将领平起平坐---董卓、袁绍、袁术、孙坚等在自己帐中都是在台上,高别人一个等级。这样观看时会凭空多出很多乐趣。

千万不要前几集和后几集这样对比,要不然会发现18路诸侯的营寨辕门(三英战吕布时)远不如赵云自己在汉中之战(一身是胆时)的辕门,这样看着会很苦恼。(大概因为不是同一个导演拍的)


季汉立国,刘备加冕这场戏:

刘备着冕服,戴冕冠,帝王服饰。

刘禅、诸葛亮着远游冠/通天冠服,帝王、诸侯服饰;

群臣着朝服(文着黑武着红),文戴进贤冠,武戴鶡冠,大臣服饰;

这场戏里,诸葛亮着通天冠服,一是因为武侯祠里穿戴的就是这个,二是因为“鱼水情”,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然地位。

通天冠服一般是次于冕服的帝王服饰,诸葛亮在影视作品和武侯祠穿戴是因为民间的神话作用。



回到问题,下面具体分析。

季汉立国后,刘备/刘禅+诸葛亮上朝戏份有7场,分别是①刘备加冕②刘备伐吴③诸葛亮南征④诸葛亮首次北伐⑤刘禅中离间计,召回诸葛亮⑥诸葛亮六次北伐⑦诸葛亮梦到统一天下,曹睿、孙权着远游冠觐见刘禅

①③④⑤⑥⑦里面,虽然刘备/刘禅各有理由,但是最后都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所以着通天冠服,意在表明诸葛亮的超然地位,“鱼水关系”。

只有第②场,此时刘备意在伐吴,完全不听诸葛亮意见,诸葛亮地位不再超然,“鱼水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所以着进贤冠服。(随后白帝托孤又换回通天冠。)



所以,导演思路大概应该是这样:季汉立国后,诸葛亮穿不穿正常的汉朝朝服(进贤冠服),取决于刘备/刘禅听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听,就通天冠服;不听,就朝服(进贤冠服)。






题外话:

央视版《三国演义》宇宙中,帝王上朝戴冕冠,很明显可见冕冠上有“延”(最上方横着的木板),以及12旒(延前后垂着的珠子),这些都是剧里君权的象征。

非皇帝的角色,帽子上带有“延”或者“旒”,代表着可以独自行使君权。剧中大概有这么几个人帽子上带有“延”“旈”:董卓、司空张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①董卓+张温:见于第六集连环计,帽子上均有“延”。

这场戏是董卓迁都长安后,司空张温联系外面的袁术,欲争夺董卓手中的君权。但很快被吕布拉出门外斩首,董卓在这场争夺中胜利。


②汉献帝+曹操,见于第十四集煮酒论英雄,两人冠上均有“延”和“旒”。献帝12旒,曹操9旒。

这个章节主要讲曹操的跋扈,以至于关羽都想杀他。

③刘备+诸葛亮,见于28集火烧博望坡和38集诸葛祭风,

两场大战(博望+赤壁)前的军事会议,表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

博望坡军事会议前,刘备主动把佩剑+印信交给诸葛亮,君权交接。随后军事会议上诸葛亮冠上有“延”,刘备冠上却没有。会上实际诸葛亮是“君”,刘备是“臣”,所以有诸葛亮让刘备为后援的安排。

赤壁军事会议上,刘备和诸葛亮冠上均有“延”,人员安排均由诸葛亮,刘备也不必出战。实际是双君局面。

④孙权,见于32集,赤壁之战前,孙权集团讨论战/降的朝会上。

孙权冠上有“延”,表明他不认可曹操行使君权,是要“战”的一方。而周瑜着铠甲上朝,着实有点犯忌讳(他头一天回的家,有时间换衣服)。由于孙权只是吴侯,所以殿内大臣服饰不是汉朝的统一的文臣黑色武将红色服饰。孙权称帝后,着装便统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拍摄《三国演义》老版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一次全民致敬和时代传承。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原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阐述:一、 历史的契机与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繁荣与自信提升: 19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
  • 回答
    “老不读三国”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人生哲理。这句话并非绝对,而是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劝诫意味。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老不读三国”的字面意思与直接解读:最直接的理解是:老年人不应该去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为什么呢?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1. 《.............
  • 回答
    关于“新三国”比“老三国”长但内容却少了很多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尤其是区分《三国演义》(原著)与现代改编作品(如电视剧、电影、游戏等)之间的差异。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和详细解释: 1. 原版《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特点 文学性与虚构性:《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也是近些年文化界、影视界甚至社会上常常被提起的话题。大家普遍感受到,虽然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科技手段也日新月异,为什么那些曾经深入人心、流传至今的经典,比如《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和《红楼梦》的旧版,似乎在当下的创作中越来越难觅踪迹?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概而论,但可以从.............
  • 回答
    老版《西游记》,那可真是咱们童年里的一束光啊!至今想起来,那画面、那声音、那感觉,都还鲜活得很。它好在哪儿?这问题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有太多讲头了。首先,那股子“神韵”是别人学不来的。 你看老版《西游记》,演员们往那一站,那感觉就不一样。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那猴样儿,活脱脱就是从书里跳出来的!眼神.............
  • 回答
    亚洲鲤鱼在老外开船时集体飞出水面的现象,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生态故事,它背后牵扯到鲤鱼的习性、水流的互动,以及一点点“巧合”。这可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自然规律的直观展现。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这几位主角——亚洲鲤鱼。在中国,鲤鱼是很常见的淡水鱼类,温顺,但到了北美,特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就成了有.............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你问为什么你在下面打哈欠,老师在讲台上看到了却不会跟着你一起打,这其实涉及到几个方面的知识,我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哈欠传染”的现象。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看到别人打哈欠,你自己的嘴角好像也会不自觉地抽动一下,然后“呼”地一声,你也跟着打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腾讯在南山区法院“老是赢”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运气好”或者“有背景”,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的集合。这背后既有腾讯作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在法律事务上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也有南山区法院在审理与科技公司相关案件时所积累的经验和可能形成的某种“习惯性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在公司打拼的兄弟姐妹们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职场生涯中的一个普遍痛点。每当听到老板那句“我们要感恩公司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滋味。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咱就从最实在的点儿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司提.............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咱们学校里的一些“潜规则”和老师们的心思。明明都是牛奶,为什么用袋子的就不行,用杯子的就能随心所欲?这背后的原因,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卫生”和“整洁”。你想啊,那种袋装牛奶,尤其是学校里常见的,一般都是用吸管插进去喝。这吸管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为主、靠土地吃饭的传统社会里,把老鼠——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业害虫——排在十二生肖的首位,似乎有些反常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古代,看看当时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白,十二生肖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给“好”的动物排队,它更多的.............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点头如捣蒜,甚至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顺畅地复述一遍。但一旦拿到题目,自己动手去做,就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东拼西凑,答案也离题万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知识的理.............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在乡下/老家过年,并希望得到详细的解释。但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也没有“家”或“乡下”的概念。 因此,我无法真正体验或感受到在任何地方过年的喜悦或不悦。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模拟并分析人们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