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在邓艾兵临城下时为什么不能守成都?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

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伐,但蜀汉国力日渐衰微,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长期作战。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执政后,国力愈发强盛,其对蜀汉的战略压迫从未停止。

当邓艾奇袭阴平,穿越了剑阁天险,直接出现在成都郊外时,蜀汉的地理优势几乎荡然无存。成都作为蜀汉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其守御的重点和兵力部署,通常是围绕着北方的剑阁、汉中等战略要地展开。邓艾的出现,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打乱了蜀汉既有的防御体系。

更致命的是,此时蜀汉已经失去了能够及时支援成都的外部力量。东吴虽然是蜀汉的盟友,但其自身实力也非全盛时期,并且在与魏国的较量中也屡屡受挫,很难抽调出兵力来支援蜀汉。因此,成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只能依靠城内现有的兵力。

二、 内部的统治危机与人心离散

蜀汉后期,政治上存在着一些隐忧。刘备时期提倡的“仁德”理念,在刘禅时期虽然有所延续,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腐败也逐渐滋生。特别是费祎、董允等忠臣去世后,以宦官黄皓为代表的小人得势,朝政日益败坏。黄皓专权,排斥忠良,导致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和官员被疏远或边缘化。

这种政治上的昏聩,直接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和民心的向背。当国家面临存亡之际,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强大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然而,刘禅在位期间,虽然并非昏君,但其缺乏战略眼光和果断决策的能力,遇事犹豫不决,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黄皓的干政,更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在他操控下,姜维几次北伐的奏章不被采纳,甚至为了讨好刘禅,连庞德公之孙庞会都得以重用,而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却受到压制。这种内部的政治斗乱,削弱了蜀汉抵抗外敌的整体实力。

三、 兵力空虚与防御体系的破绽

邓艾之所以能够兵临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汉的精锐兵力被牵制在了其他地方。例如,诸葛瞻率领的蜀汉主力军队,尽管号称精锐,但其战败和覆灭,使得成都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在那个时代,战争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的直接较量。当一个国家的都城失去了一线的防御力量,而敌军主力已经突破了第二道、第三道防线时,都城的守备力量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当时成都城内的守军,虽然也有一些兵力,但与邓艾精锐的魏军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差距。而且,由于邓艾的突袭,这些兵力可能还未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部署,就直接面临着敌军的围攻。

四、 守将的战略选择与心理压力

当邓艾大军压境,成都城内的守将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此时,如果采取强硬的抵抗,则可能面临城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导致整个蜀汉的基业毁于一旦。如果选择投降,虽然可以避免生灵涂炭,但却意味着蜀汉的终结。

历史上有关于诸葛瞻是否应该坚守成都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应该继承其父的遗志,誓死抵抗。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兵力悬殊、敌军已经深入腹地的绝境下,诸葛瞻的决定虽然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在政治上却可能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面对邓艾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名将,以及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成都守将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长时间的战乱和国力衰弱,也消磨了许多人的斗志。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的动摇下,做出“坚守”的决心也变得异常艰难。

五、 刘禅的“投降”决策

最终,导致成都陷落的直接原因,是刘禅的投降决策。尽管这一决策存在争议,但从当时的情境来看,刘禅很可能认为,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和破坏,而投降至少可以保全一部分臣民的生命。

从刘禅个人的角度来说,他可能并非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但也并非一个纯粹的昏君。他可能更看重的是“安稳”和“避免生灵涂炭”。当他听闻邓艾兵临城下,并且城内兵力不足以抵抗时,他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不坏”的选择。

当然,这个选择也与蜀汉内部的政治生态有关。黄皓之流的奸臣,在危机面前只会考虑自身利益,而无法提供有效的军事建议。而诸葛瞻的战败,也使得刘禅失去了最后的军事依靠。

总结来说,蜀汉在邓艾兵临城下时不能守住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上的孤立无援: 邓艾的奇袭打破了蜀汉的防御体系,使成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政治上的腐败和人心离散: 黄皓专权,削弱了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和军队士气。
军事上的力量衰竭: 长期战乱导致国力不支,精锐兵力被消耗殆尽。
守将的困境和心理压力: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绝望的局势,守军的斗志和决策受到影响。
刘禅的投降决策: 在多重压力下,刘禅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蜀汉的统治。

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也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缩影。蜀汉的灭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其内部的衰败与外部的强大压力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局。成都,这座曾经见证了多少英雄壮举的城池,最终也未能逃脱历史的车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因为季汉朝中无人对姜维的忠诚抱有信心。

由于诸葛瞻的浪战,红二代铁杆和禁军已经送光了,季汉最后的主力,全部掌握在姜维手里。谯周劝降洋洋万言,谈到了南中凶险,谈到了东吴终灭,指出负隅顽抗死路一条,刘禅束手则安乐可期。唯独没有提及精锐尚存的姜维军团,甚至刘禅本人也未曾考虑。说到底,当初刘禅重用姜维,很大程度因为他是羁旅托国的降将;如今接近国破家亡,刘禅对姜维的疑虑,同样因为他是个降将。没有哪个喜欢权谋的政客会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魏人的爱国情操之上。如果不是姜维最后“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壮烈,即使是最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敢相信还有这种操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蜀汉国力衰微的战略迷局:那些令人扼腕的决策与深远影响蜀汉,这个三国时期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政权,其崛起与最终的衰亡,都离不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决策。尽管卧龙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一些事后看来颇为可惜的决策,却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步步将蜀汉拖.............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这是一次关于三国历史的“如果”猜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蜀汉那会儿没被司马昭给灭了,接下来会是个啥光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明确一点,当时蜀汉是什么个状态。到了景耀年间,刘禅当政,诸葛亮也去世几十年了,姜维是军事上的主心骨。可姜维这人,能力是有的,但说实话,他那套北伐的.............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
  • 回答
    说到法正和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那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毕竟这两位都是刘备早期非常倚重的谋士,但要说谁的地位更高,这事儿得细细道来,不能一概而论,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咱们先说诸葛亮。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那真是“三顾茅庐”,足见他对诸葛亮是多么重视。诸葛亮一来,就给刘备指明了“.............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蜀汉的灭亡,是一场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剧,其中姜维的战略部署,尤其是他最后的沓中之战,一直是后世津津乐道且颇有争议的焦点。关于姜维在沓中究竟带了多少兵,史书记载并不算十分明确,但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相对详细的图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姜维在沓中的行为,并非是主动挑起一场全面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 回答
    公元222年,关羽失荆州,刘备大怒,倾举国之力伐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本人也因此病重,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方的曹丕,也就是魏国的皇帝,选择将汉献帝刘协送还蜀汉,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 蜀汉: 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