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蜀汉在司马昭伐蜀中坚持下来,会结局如何?

回答
这是一次关于三国历史的“如果”猜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蜀汉那会儿没被司马昭给灭了,接下来会是个啥光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

首先得明确一点,当时蜀汉是什么个状态。到了景耀年间,刘禅当政,诸葛亮也去世几十年了,姜维是军事上的主心骨。可姜维这人,能力是有的,但说实话,他那套北伐的策略,虽然勇猛,却对蜀汉国力的消耗太大了。蜀地本就地势险峻,人口和资源都比不上北方的曹魏,连年征战,百姓们早就苦不堪言了。

所以,就算司马昭的这次伐蜀没能成功,蜀汉也绝不是那种“从此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的童话结尾。它很可能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些挑战是内生的,不是外来的。

第一个可能,也是最直接的,是姜维军事上的进一步困境。 司马昭这次伐蜀是下了血本的,钟会和邓艾两路大军,兵力充足,指挥官也都是曹魏的精锐。即使姜维凭着蜀道天险和他的战术布防,能够挡住这一次,但蜀汉的兵力是有限的,补给也是困难的。曹魏只要缓过劲儿来,还会再来。姜维一个人能顶多久?他总不能永远指望着汉中那些砦卡和蜀道那些关隘来消耗曹魏吧?一旦被曹魏找到了突破口,或者是在某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损失惨重,蜀汉的军事力量就会迅速瓦解。

第二个,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会进一步加剧。 连年的战乱,加上后勤的压力,肯定会让朝堂之上出现分歧。像黄皓这样的奸臣,虽然在伐蜀前可能因为姜维的声望和战功有所收敛,但一旦外部压力减缓,他们必然会重新抬头,继续祸乱朝政。刘禅虽说当时还算听姜维的,但他也并非完全的傀儡。如果内部矛盾激化,朝廷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持姜维对外战争的合力,那结果只会是更加糟糕。

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蜀汉本来就不富裕,连年的北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继续下去,百姓的怨言会越来越大,社会动荡的风险会很高。甚至可能会出现类似于东汉末年那种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局面,只不过这次的“群雄”可能是蜀汉内部的某个势力集团,而不是外来的侵略者。

第三种可能,是蜀汉走向一种“苟延残喘”的局面,并且可能以一种屈辱的方式结束。 假设姜维真的凭着高超的军事技巧,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曹魏的进攻,但他能坚持多久?曹魏的国力毕竟在那儿摆着。司马昭不死,后继者们也会继续伐蜀。蜀汉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人,虽然暂时挺住了,但终究是回天乏术。

更坏的情况是,如果姜维在某次战役中真的以非常惨烈的方式击退了曹魏,比如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蜀汉的国力也就彻底被掏空了。这时候,他们可能就真的只能放弃北伐,转为彻底的防御。但长期而言,这种防御能有多大效果?一旦曹魏启用新的战术或者换了更狡猾的将领,蜀汉就可能不得不面对更严峻的局面。

有没有可能出现和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司马昭的野心是统一天下,和谈对他来说可能只是缓兵之计。除非蜀汉能展现出让曹魏感到非常忌惮的实力,或者内部出现重大的变故,否则和谈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即使和谈,也多半是以蜀汉割地赔款或者屈从于曹魏的条件进行。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比较乐观的结局? 比如蜀汉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了“自保”并且发展起来?这难度非常大。一个可能性是,如果曹魏内部发生重大的变故,比如司马昭突然去世,然后曹魏内部陷入大乱,短时间内无力顾及蜀汉。在这段时间里,蜀汉也许能喘口气,调整一下内部的管理,发展一下经济,甚至有机会收复一些失地。

但即使是这样,蜀汉也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它的地缘政治位置非常不利。西边是羌、氐等少数民族,北边是强大的曹魏,东边是孙吴。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而且国力上与曹魏差距悬殊。它就像夹在两个巨人之间的那个小矮人,一旦巨人稍微动一动,小矮人就可能被压扁。

关于姜维,他当时最后的选择,也就是他“降魏”的结局,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如果姜维没有在最后关头选择そのような壮烈,而是更早地从政治和军事上找一条“退路”,比如说,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主动收缩防线,保存实力,然后在国内推行一些经济改革,比如减免赋税,鼓励生产,吸引人才(比如像诸葛亮那样)。

但即使这样,姜维的北伐战略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汉贼不两立”的政治色彩,这种色彩也限制了他的回旋余地。而且,他个人能力很强,但若论政治手腕,或许还有些欠缺。他是否能说服刘禅和朝堂上的其他势力,彻底放弃北伐,转而专注于国计民生,这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总结一下,就算蜀汉在司马昭伐蜀中坚持下来,它的未来也不是一片光明。最可能的情况是:

持续的军事压力和损耗: 曹魏的国力优势太明显了,只要他们不内部崩溃,蜀汉就很难真正安全。
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 连年征战的后果,以及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会让蜀汉越来越难支撑。
最终的衰落甚至灭亡: 这种衰落可能是缓慢的,也可能是突然的,但走向灭亡的概率非常大。除非出现奇迹般的外部因素(如曹魏内部大乱),或者蜀汉内部出现能彻底扭转局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否则很难看到蜀汉“复兴”的景象。

它可能会像很多王朝末期一样,在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后,最终被更强大的力量吞噬。那种“三国归晋”的结果,很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使这一次司马昭没成功,下一次、再下一次,蜀汉也很难扛得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在司马炎伐蜀中坚持不下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次关于三国历史的“如果”猜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蜀汉那会儿没被司马昭给灭了,接下来会是个啥光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明确一点,当时蜀汉是什么个状态。到了景耀年间,刘禅当政,诸葛亮也去世几十年了,姜维是军事上的主心骨。可姜维这人,能力是有的,但说实话,他那套北伐的.............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我们不妨来脑补一下,如果诸葛亮时代拥有了炼油技术,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摩托车,蜀汉的北伐之路是否就能顺遂通畅。首先,摩托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想象一下,当北伐的号角吹响,不再是震天的马蹄声,而是低沉而有力的引擎轰鸣。蜀军的侦察兵不再是策马扬鞭,而是骑着摩托车如风般掠过敌境,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场已经谢幕的大戏,如果有一个关键的配角没有离开舞台,结局是否会完全不同。庞统,这位“凤雏”,如果真的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没有在落凤坡殒命,蜀汉真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吗?这可不是一句“有可能”就能概括的,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形。刘备集团,.............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故事开始)我叫诸葛瞻,字思远。如果说我这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大抵是因为那句“儿之才,不如父之德”,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的覆灭。现在,我脑海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谬感,伴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我,诸葛瞻,似乎真的成了诸葛瞻。而时间,却是那风雨飘摇、风烛残年、即将熄灭的蜀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如果中华文明的源头真的可以追溯到四川,那历史的脉络,尤其是关于“蜀道”的称谓,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理解“蜀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它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往“蜀”的道路。而“蜀”这个词,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指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王国或方国。所以,如果中华文.............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暮色四合,昭烈庙的残垣断壁在晚霞中染上一层凄凉的金黄。身着单薄丝绸的我在冰冷的宫殿里瑟瑟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身边的刘谌,那个我曾以为会与我共度一生的男人,此刻却像变了个人。他眼中的光芒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夫人,”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决绝,“.............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作为李自成,我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历史时刻。我需要从军事、政治、地理和战略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如何定都,确保新政权的稳固与延续。以下是我当时的思考过程和决策: 一、定都的动机与背景1. 历史与政治意义 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攻占北京,意味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率与风险决策问题,涉及到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心理预期以及对价值的评估。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理解问题的核心:风险与回报的权衡 回报是确定的: 每次游戏,你都可以无偿获得5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笔钱可以显著改善生活、实现某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在我国“严刑重典封禁一切电子游戏”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情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心理、青少年发展以及潜在的负面效应。一、 经济层面: 游戏产业的直接崩溃与就业危机: 巨大产业规模的消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拥.............
  • 回答
    作为一家工厂的老板,我是否愿意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我的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并且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和多角度的考量。首先,我需要明确提高工资待遇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提升员工士气和忠诚度: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当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
  • 回答
    当您不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运毒案件并被查出时,证明自己的清白是一个极其严峻且复杂的挑战。这需要细致的证据收集、清晰的逻辑推理以及强大的法律支持。以下将详细阐述在这种不幸情况下,您可以尝试的证明清白的方法和步骤:核心原则:无罪推定与证明责任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法律上,您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即在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人类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如果所有游戏都关了,学生们一定会学习吗?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但有很大的可能性,学习将成为许多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过学习的质量和持续性仍受多种因素影响。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关了所有游戏”可能促进学习?1. 时间解放与重新分配:.............
  • 回答
    即使每次赌博的输赢概率都是 50%,长期赌博者仍然更容易倾家荡产,而不是达到收益均衡。这并非因为概率“作祟”,而是由于一系列与赌博行为本身、心理因素以及现实世界的金钱运作相关的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赌场的“抽水”(House Edge)—— 现实与理想的鸿沟这是最根本也是.............
  • 回答
    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变缓的可能状态:一个详细的推演如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持续变缓,并最终走向一个相对停滞或衰退的状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变差”可以概括,而是会呈现出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以下是对这种状态的详细推演:一、 经济层面:从工业锈带到服务业与新经济的边缘地带 传统工业的彻底衰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中国建立政权的一些关键要素与明朝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核心问题:能否成功建立政权?我的初步判断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极其困难,且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原因在于现代政权建立的许多基础性条件在明朝末年几乎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