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第5次北伐诸葛亮不死,司马懿坚守不出,蜀汉在攻城不下(或者说不去攻城)的情况能得到什么?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

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以谨慎著称,不会轻易冒险进行劳民伤财的攻坚战,尤其是在粮草供应可能出现问题的后方。因此,“攻城不下”是大概率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蜀汉能得到的,首先是“保存了实力”。诸葛亮不会让自己的军队在无谓的消耗中坐吃山空。他会尽量避免与魏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除非有绝对的把握。所以,第五次北伐即便无功而返,蜀汉军队的战损会相对可控,这对于国力本就远弱于曹魏的蜀汉而言,至关重要。

其次,诸葛亮本人及其身边忠诚能干的将领,如姜维等人,能够继续在北伐一线积累经验,并保持对曹魏的军事压力。这种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收益。它迫使曹魏不得不持续投入兵力、粮草和物资在关中地区,消耗其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曹魏对东吴或国内其他事务的精力。即便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种“在敌之疆域内活动”的姿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蜀汉内部的民心和士气,让人们看到蜀汉依然在努力光复汉室,而非坐以待毙。

第三,诸葛亮丰富的政治和外交智慧,即使在军事僵持不下时,也能发挥其作用。他可能会更加积极地与东吴保持联系,寻求共同对抗曹魏的联盟,尽管历史上吴蜀联盟并不总是牢固,但诸葛亮善于笼络人心,或许能促成更紧密的合作,分担曹魏的压力。同时,在后方,他可以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加强农业生产,巩固统治,为长远的战略目标积蓄力量。他会不断总结北伐中的经验教训,优化蜀汉的军事制度和战术,为未来的机会做准备。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仅仅依靠“坚守不出”的策略,蜀汉想要通过北伐彻底改变与曹魏的实力对比,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几乎是不可能的。司马懿的坚守,本质上是一种“以守待攻”的战略,他知道曹魏国力强大,时间站在曹魏这边。诸葛亮如果无法找到突破口,或者魏国出现重大的内部动荡,蜀汉的北伐最终会变成一种消耗战,而蜀汉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消耗的。

因此,在诸葛亮不死、司马懿坚守的情况下,蜀汉能够得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延缓”和“有限的战略牵制”。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等待曹魏内部可能出现的变数。他能够维持蜀汉作为汉室正统的声望,并以持续的军事存在,在心理上给曹魏造成一定的困扰。但要说能够“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能够直接导致北伐成功的成果,恐怕很难。更多的是一种“避免失败”和“为未来保留可能性”的策略性收益。诸葛亮的去世,固然是蜀汉国力衰退的催化剂,但他即使健在,在面对司马懿如此稳健的对手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困境。所能得到的,大概就是他生前一直追求的,不让蜀汉坐以待毙,而是竭尽全力地去尝试,去为复兴汉室的理想,燃烧自己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懿坚守不出意味着基本失去战场主动权。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不太懂为什么有人列出了这段话后,是用什么思路得出了诸葛亮不死仍会“粮尽而退”的结论。


至于说五丈原地小无法种多少田的。

不太懂你是认为诸葛亮种田必须往大营里种还是认为司马懿的防守有过具体效益?

司马懿的军事驻地难道不是一退再退?

常凯申式防守?


诸葛亮兵力有十万?季汉人口也就一百万左右,感情驻军没有全北伐来了??


何况直接看结果不行么?
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是晋书里记载的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的景像。

粮谷甚众

五伐北伐军到诸葛亮死了都没说缺粮。

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这是三国志魏书,杨阜提到的魏国景像。


如上是已知诸葛亮死前的战场局势。

司马懿无力反击,诸葛亮原地种田。

一个农夫废业,一个粮谷甚众。

我不太懂地理,百度了下武功五丈原在哪里。

然后百度地图。

看到那个蓝色的区域了么?


司马懿的损失应该就是不小心让敌国丞相住在了自己家首都外面吧,魏国首都是洛阳,可见损失不大。
诸葛亮既然没死还不想走,那他也只能默默恭喜季汉扩土开疆了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