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熟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和方法,用苏联建立的方法领导中国革命,结果惨败!
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苏联经验或马恩列斯的著作,才取得了胜利!
他最重视调查研究,年轻时就深入各地做大量细致的社会调查,对国情了然于胸,才有了后来的成竹在胸。
学过毛概吗?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才是精髓!照搬方法是没有用的。
明万历年之后北方的亩产大致在丰年五六斗的水平,这个问题在当时条件下基本没什么解决办法。
抗战时期,热河这种可耕地很少的地区,1936年有944万亩耕地,11种种植作物合计2800万市担产量。平均大约2.9市担亩产,考虑作物种类不同,比如高粱和玉米相对干物质量比较低,也能折合成至少150斤左右。
相隔的一百来年中间有着双季稻的大范围推广,水利设施的投入,使役人力对土地的改善,货币资本和交易条件的改善。基本属于非人力所能为的范畴。
理论上参照卢象升在大同军屯的经验,足够的人力投入下可以提升到亩产一石的水准。
但是这要保证,有足够强的军队保护,有足够的安全时间,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本投入。
参照晋察冀边区的生产运动。边区一号谷,大金黄玉米这些良种选育的条件没了。百万工时的水利劳动规模要打折。政府投入了6900多头牲口。把这个规模放大之后,未必有这个财力能搞。
军事力量建设上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红军的军事建设不是从零开始的。红军多一半的骨干本来就来自于当时中国建设最完善,最坚韧的部队。
明末萨尔浒战后这只部队显然是后金军……
我估计题主你是不会愿意投后金的,否则你发这问题就没啥意义。
那么就得从零开始打造一支全新的军队。
明边军力量每况愈下,收集一大堆兵痞没什么意义。
由于崇祯末年崩的太快,顺军几乎来不及再进行进一步的军事建设,就对上了清吴联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糟糕例子。
当时的火器部队不算太过泛滥,而成建制火器部队运用经验最丰富的,战力最强的,在清军那边……明季其余的火器相关技术人员和设备落在清军手里的可能性最大。落到别人手里还未必能用上。
更糟糕的是这不是民国战争火器泛滥的时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依靠土木工事构筑技巧减弱炮火杀伤,再依靠轻机枪集中冲击突破对方阵线可能性不低。而在明末没有这种可能。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军队构成上,这个开盘比革命战争开盘都惨烈。很可能开盘就凉。
我们姑且认为这一关能过得去。后面的事儿就比较罗圈架。
由于明末的经济状态和人力的相对缺乏,你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种地,否则粮食不够,不利于军队方面的战斗力维持。
但是投入生产的人力需求高了,军队人数不够几乎没法对抗任意敌军的起步优势和对根据地的破坏。
初期人头不够要凉,人头太多了后期要凉。
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可能是天魔解体大法强行高强度罗掘俱穷,维持足够的军队待遇,争取扩张足够大的地盘,用胜利来维持胜利。驱赶流民破坏竞争对手的农业生产。直到获得战略优势后再反过来经营自己的土地。
当然大致明末的下限大战基本都这么干的。只不过清军最后还是占了军队构成优势在比不要脸的地方赢了。
这种破事一个是比的起下限,一个是幸运值够高。在各方混沌一片的军事政治局面中完全靠随机连续赢,玄学性极高。
题主你说的那位可能不太适合这种下限大战。
要不把他的对手那个光头送过去,我看挺合适的。
不能,社会环境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明末没有民国那样的条件,当然,五百狒狒那样开了金车轮的除外。
学新中国的方法,你需要几十万近代知识分子,才能建立那样的强力的组织,折腾一辈子,大概能培养出来,然后你的主角就老死了,下一代很快就...
农村包围城市,那是打不下城市的无奈之举,能打下那些聚集了大量优质资源的重要城市,脑子有坑才会先去农村发展。
发动群众当然是可行的,平分土地就是脑子有坑了,平分了土地彻底解决了剥削问题,谁还愿意出海去殖民?
那个时代,先把外面的地盘都占了,扩展民族生存空间才是实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