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背景下是出于什么样的角度写下的 出师表 一疏?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

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

人才凋零,国力式微: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失去了最核心的领导者和奠基人。关羽、张飞等早期栋梁也已逝去,黄忠、赵云等老将也相继老迈或离世。而作为继承者的刘禅,虽然继位时年少,但终究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魄力,其“乐不思蜀”的传说,虽有后世演绎之嫌,却也折射出蜀汉后期政治人才的匮乏和决策的低迷。与此相对,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兵精粮足,统一中原指日可待。东吴孙权虽然与蜀汉联盟抗曹,但其政治目标更多是割据一方,并非真心匡扶汉室。蜀汉在这样的格局下,其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与历史使命: 诸葛亮之所以辅佐刘备,乃至在刘备死后继续鞠躬尽瘁,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这是刘备一生所奉行的宗旨,也是诸葛亮受其委托、矢志不渝的信念。在那个时代,“汉室”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字,更是一种正统、一种道义、一种对分裂割据的否定。对于诸葛亮而言,他承担的不仅仅是臣子的责任,更是一种对刘备知遇之恩的回报,一种对汉室正统的维护,一种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因此,每一次北伐,都是在践行这一神圣的使命。

在这种危急存亡的关头,诸葛亮深知,如果不能有所作为,蜀汉很可能就此走向灭亡,他的毕生事业也将付诸东流。因此,《出师表》的出兵请求,是基于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二、 诸葛亮作为“臣子之臣”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宏观的政治局面,我们还需要理解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大臣的角色。

受托孤之重: 白帝城临终,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种沉重的责任。诸葛亮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刘禅的生死和蜀汉的存亡。他不可能辜负刘备的期望,更不能让刘备的基业在他手中毁掉。
对刘禅的规劝与期望: 《出师表》的开头部分,诸葛亮详细陈述了自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的原因,并委婉地劝诫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这表明他不仅仅是请求出兵,更是借此机会,向刘禅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希望刘禅能够振作,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对刘禅的规劝,与其说是教训,不如说是规劝和引导,是一种“父”兼“师”的情感流露,既有忠心耿耿的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也有老臣对幼主的怜爱与期许。
平衡各方势力与稳定朝纲: 在蜀汉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和派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也提及向宠这样忠厚正直的将领。这表明他希望通过出兵,能够整合内部力量,树立“以忠事君”的榜样,同时也能在北伐过程中,锻炼和选拔更多的可用之才,稳定蜀汉的朝纲。

三、 为北伐军事行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辩护

《出师表》的直接目的是请求出兵,因此,诸葛亮需要为这一军事行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辩护。

分析北伐的必要性: 诸葛亮在表中指出,曹魏政权“每岁举 होतो,众号百万”,对蜀汉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蜀汉如果不主动出击,将如同“坐待其弊”,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因此,北伐并非是好大喜功,而是迫不得已的自卫反击和战略进攻,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打破被动局面。
说明出兵的时机与条件: 他也详细阐述了此次北伐的时机选择:“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并提到了当前“兴复汉室”的条件已经成熟,例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似乎暗示了蜀汉内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北伐来激发士气,凝聚人心。更重要的是,他提到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道德上的紧迫感和历史的召唤,暗示着不能让先帝的宏图伟业半途而废。
对将士的激励与鼓舞: 《出师表》中也包含了对蜀汉将士的激励和鼓舞。“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虑臣,以奉先帝之遗诏”、“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种语气,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将士的感染,希望大家能怀着对先帝的感激和对国家的热爱,共同为北伐事业拼搏。

四、 诸葛亮个人情怀与人生哲学在《出师表》中的体现

除了政治与军事层面,诸葛亮作为一个人,其情感和哲学也深深地烙印在《出师表》之中。

对刘备的感念与忠诚: 《出师表》多次提及“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感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选取, Hence 便推心置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种感念,不仅仅是臣子的回报,更是一种超越君臣关系的深厚情谊。他将刘备的遗愿视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这种忠诚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迫于形势。
对理想的坚守与牺牲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在《出师表》中,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种“涕零”并非软弱,而是饱含着对国家、对事业、对将士的深情。他对“兴复汉室”的理想,有着近乎执着的坚守,即使明知前路坎坷,条件艰苦,也要倾尽所有,为之奋斗。
对后世的警示与期许: 《出师表》的最后,诸葛亮再次强调了“忠”、“信”、“仁”、“义”的重要性,并对后世子孙提出了期望:“此皆良实,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庶几兴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选取,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以先帝犹子也,臣等犹股肱也。况刘豫州(刘备)素闻大王(刘禅)仁名。” 这种对理想的阐述和对后世的期许,超越了个人功业,上升到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他希望通过这篇表文,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政治智慧和道德准则传承下去,为蜀汉的未来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背景下写下《出师表》,是出于多种复杂而深刻的角度:他是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践行“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他是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履行白帝城托孤的庄严承诺;他更是为了规劝、引导年轻的刘禅走向成熟,稳定内部朝纲;同时,他也是在为北伐军事行动争取支持和论证必要性;最后,这篇表文也饱含了他个人对忠诚、理想和责任的深沉感悟,以及对国家和后世的深切期许。

可以说,《出师表》是一篇承载着诸葛亮政治抱负、军事战略、人生哲学和情感寄托的伟大作品,它不仅仅是蜀汉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更是中华文明中一份关于忠诚、担当与理想的永恒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要是理解不了我提问的意思就不要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说到法正和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那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毕竟这两位都是刘备早期非常倚重的谋士,但要说谁的地位更高,这事儿得细细道来,不能一概而论,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咱们先说诸葛亮。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那真是“三顾茅庐”,足见他对诸葛亮是多么重视。诸葛亮一来,就给刘备指明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别说两三颗土豆,就算把那玩意儿当成金元宝送过去,恐怕也难说能让诸葛亮在蜀汉历史上真正意义上“逆袭成功”。咱们得先说说这“逆袭成功”是啥意思。在咱们现代人的语境里,逆袭多半是指从弱势地位翻盘,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比如以弱胜强,或者实现原本不可能的目标。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最希望实现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从蜀汉阵营中抽离,换上韩信来辅佐刘备,蜀汉能否最终统一中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也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韩信本人的能力、蜀汉当时的国情、以及三国鼎立时期的整体大势。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是一位绝世的兵法大家。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指挥大规模战役、奇袭、以.............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