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什么不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在北伐中多次承担关键任务,也展现了独立作战和指挥的能力,例如镇守汉中,以及在街亭之战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虽然被马谡的失误连累)。诸葛亮也曾多次肯定魏延的才能,认为他“年少有英名”,是“社稷之器”。
“反骨”之说与性格缺陷: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魏延说:“司马公(司马懿)但可 संबंधी संबंधी(心腹大患)而已,但君才略,足保为一当世之胆。” 这段话的解读就存在争议。“ संबंधी संबंधी”有人解释为魏延会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也有人认为,“ संबंधी संबंधी”含有“忧患”之意,即诸葛亮对魏延有所戒备。更普遍的说法是,诸葛亮曾想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认为他“食其禄而背其主”,有“反骨”,终成祸患。这种说法虽然可能带有后世的道德评判,但不可否认,魏延的性格中可能存在一些诸葛亮担忧的地方。
性格的张扬与固执: 魏延为人耿直,甚至可以说是张扬和固执。在军事决策上,他常常有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与诸葛亮的主张不合。例如,在诸葛亮去世前夕,魏延就提出“西出阳平关,据险而守”,认为可以断绝陇右之援,但遭到诸葛亮的反对。这种不完全听从指挥、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在诸葛亮这样一位绝对的领导者看来,可能是一种隐患,尤其是在需要全军上下绝对服从的关键时刻。
野心与骄傲: 魏延的许多行为也透露出其野心和一定的骄傲。他渴望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甚至对诸葛亮未能让他独当一面感到不满。例如,他曾经提出北伐时,自己可以统率精兵一万,从子午谷出兵,直捣关中,这样的“奇兵”策略虽然大胆,但也显示了他的自信和对现有体制的不满。

二、 蜀汉政治环境与权力继承的考量:

蜀汉内部的派系问题: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存在一定的派系。诸葛亮作为丞相,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江州士族(以谯周为代表)主张保守,与诸葛亮的积极北伐有所不同。而以魏延为代表的武将派,则更有进取心。诸葛亮如果过分偏袒某一方,可能会加剧内部矛盾。
姜维的崛起与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在后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姜维。姜维虽然是降将,但其才能、忠诚以及对北伐的决心都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姜维的出身背景,也相对比魏延更没有政治上的包袱,更容易被各方接受。诸葛亮可能看到了姜维身上的潜力和其对蜀汉事业的忠诚度,认为他更适合在自己之后承担重任。
“心腹之器”与“社稷之器”的区分: 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是“年少有英名,为国家之股肱,忠勇之士也”,以及“但君才略,足保为一当世之胆”。这些评价虽然很高,但“股肱”和“胆”更多的是军事上的支撑,而“社稷之器”则可能包含更多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能力。诸葛亮可能认为魏延是军事上的栋梁,但未必是能够稳定整个国家、处理复杂政治局面的“社稷之器”。
“白帝城托孤”的政治考量: 刘备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咐“若嗣子可辅,君而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一种极端的信任,也意味着诸葛亮肩负着扶保刘禅的重大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在选拔继承人时,不仅要考虑其军事能力,更要考虑其对刘氏江山的忠诚度以及是否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魏延的“反骨”之说,无论是否属实,都可能让诸葛亮对其潜在的政治野心有所顾虑。
长期战略的考虑: 诸葛亮虽然渴望光复汉室,但他深知蜀汉国力有限,北伐之路艰难。他需要一位能够在他去世后,继续坚持北伐,同时又能稳定国内局势的领导者。姜维的坚韧和对复兴汉室的执着,可能更符合诸葛亮的长期战略设想。而魏延虽然勇猛,但其性格和潜在的政治野心,可能会让诸葛亮担心他在政治斗争中难以自保,甚至危害国家。

三、 历史记载的解读与局限性: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魏延的“反骨”情节,并将其描述得更为鲜明。而《三国志》的记载相对更为客观,但其中对“反骨”的解释仍然存在模糊性。史书中也记载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和重用,这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历史记载往往来源于胜利者的视角,也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诸葛亮对魏延的真实想法,我们很难完全得知。他可能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考量,也可能并没有明确“不培养”的决定,而是顺其自然,但当他看到姜维的潜力后,战略重心有所转移。

总结来说,诸葛亮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1. 对魏延性格的担忧: 魏延的张扬、固执和潜在的政治野心,可能让诸葛亮担心他在自己去世后无法妥善处理政务,甚至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
2. 对姜维的看重: 诸葛亮看到了姜维在军事上的天赋、对汉室的忠诚以及相对更适合政治继承的特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姜维。
3. 政治环境的考量: 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权力继承的复杂性,使得诸葛亮在选拔继承人时,需要考虑更广泛的政治因素,确保政权的稳定。
4. 长期战略的规划: 诸葛亮可能认为姜维更能适应蜀汉国力有限的长期北伐战略,并且在政治上更具稳固性。

当然,这仅仅是基于现有史料和历史逻辑的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决策必定是深思熟虑的。最终,他选择培养姜维,也反映了他对蜀汉未来命运的判断和规划。而魏延的悲剧结局,也成为了蜀汉后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风马牛不相及。

鲁肃接班周瑜,吕蒙接班鲁肃,是选将。

蒋琬接班诸葛,费祎接班蒋琬,是选相。

二者岂可混为一谈?

周瑜曾与张昭共掌众事,鲁肃亦替孙权指点迷津,但命终于一方镇守,边关督将,吕蒙继之也不过是方面之任。而蒋琬、费祎皆当朝首辅,诸葛亮更受托孤之重,执国政,行天子之事,他的接班人如何会考虑魏延?

再看孙权,其对吕蒙可谓真爱,然而用吕子明其治国理政否?吴书七和吴书九的差别还是挺明显的,要找相位接班人,起码要去前者里面划拉不是。

孙权且不用挚爱吕蒙治国,孔明缘何就要以魏延继执政首辅之位?

用人本就在于使智使勇,各从其类,优劣得所,若以魏延为相,吕蒙治国,张辽平尚书事,又或用诸葛亮陷阵,张昭敢死,荀彧先登,岂非徒增笑耳?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组织要延续和壮大首先需要人心齐,而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接班人要有促团结促凝聚的能力,魏延这种不懂得团结同僚的人,在武将中尚且都不能和王平马岱姜维们处好关系,更何况跟文官集团更不对付。这种人接班,不过了多久蜀汉内部团队就会掀桌子,祸起萧墙提前凉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和刘禅时期,尤其是在关羽、张飞逝去,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肩负起振兴蜀汉的重任。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227年他出兵南征,这六年时间,诸葛亮并非在后方“坐享其成”,而是进行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可以说是在为蜀汉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北伐奠定基础。如果说稳定后方是战术层面的成功,那么提升国.............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蜀汉后期,真要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问题就像在问在绝境中能不能找到一线生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充满了“或许”,以及无数的“如果”。要想深入探讨,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梳理一下蜀汉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微弱希望。眼前的困局:内忧外患,步步紧.............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蜀汉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确实非常明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暴露了刘备,尤其是他在后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建国之初,人才基础就相对薄弱。 起点不高: 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刘备最初起兵时,势力范围小,根基浅,能招揽到的优秀人才数量就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早期追随的少数.............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