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后期为什么会无人可用?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早期,刘备能够聚集起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一批杰出人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操的统一北方,使南方的势力有机会发展,以及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指引,为刘备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刘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仁德”形象也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人才的自然损耗: 任何一个政权的人才构成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损耗。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五虎上将,以及诸葛亮、庞统等顶尖谋士,都在蜀汉早期或中期相继去世。这些都是蜀汉最核心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他们的离去对蜀汉的打击是巨大的。
战役的重大损失:
夷陵之战: 这是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结果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蜀汉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兵和将领,包括一些重要的都督和校尉。这次战役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惨重损失,也让蜀汉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储备进一步枯竭。
诸葛亮北伐期间的消耗: 尽管诸葛亮北伐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整体上并未能改变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北伐的长期消耗,在人力和物力上都给蜀汉带来了沉重负担,也消耗了部分有能力的将领。

二、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与不足

诸葛亮体系的局限性: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核心人物,事必躬亲,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扮演了绝对主导的角色。他培养了一批如姜维、王平、张翼等人才,但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太强,使得其他人很难有机会在全面发展中超越他。一旦诸葛亮去世,他的“一人独揽”模式就暴露了其弊端——缺乏能够全面接班的顶尖人才。
缺乏完善的军事和政治人才培养体系: 相较于曹魏,蜀汉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上存在不足。曹魏有更为完善的军事学院(如校事府的军事训练)和人才选拔机制(如曹操提倡的“唯才是举”),能够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蜀汉在这方面则相对单薄,更多依赖于早期人才的传承和选拔。
对蜀汉集团内部人才的压制: 诸葛亮在世时,虽然努力培养后进,但他的权威和影响力巨大,很多事情都需要他来做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有才能的人发挥和成长。例如,一些有才能的将领,如果无法得到诸葛亮的认可,或者其才能与诸葛亮的主张不符,就难以获得重要的职位。

三、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

宦官和内臣的专权: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治权力逐渐被宦官黄皓等掌握。黄皓专权误国,排挤贤臣,任用亲信,导致朝政混乱,人才难以施展。费祎、董允等尚能制衡黄皓的贤臣也先后去世,使得黄皓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对蜀汉人才的选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斗争和排斥: 虽然蜀汉政权相对比较“纯粹”,但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一些有才能但与当权者不合的人,可能会被排挤或边缘化。例如,早期蜀汉就有关于一些将领与诸葛亮是否和谐共事的讨论。
士族集团与寒门出身人才的平衡问题: 蜀汉的政治格局中,虽然早期有诸葛亮这样打破出身限制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士族出身的人才在朝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新兴的寒门人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提拔和重用,也可能造成人才断层。

四、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失误

“治平之世”的人才观: 在相对和平的时期,统治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拔能够维持稳定、遵循章法的人才,而忽略了在危难时期能够独当一面、创新求变的将才。诸葛亮虽然是杰出的战略家,但在其后期北伐战略上,如果能有更具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军事将领来配合,或许能有不同的结果。
对姜维的过度依赖和误判: 姜维虽然勇猛且有复兴汉室的决心,但他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且在军事上缺乏诸葛亮的全面能力。他过于激进的北伐,消耗了蜀汉本已不多的国力,而其军事才能也并非能够真正战胜曹魏的精锐部队。一旦姜维的北伐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蜀汉就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对其他潜在人才的忽视: 在诸葛亮和姜维的阴影下,其他有潜在军事才能的人才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当大局不稳时,蜀汉往往缺乏能够临时顶上、力挽狂澜的人物。

五、人才的性质与国力之间的矛盾

蜀汉的战略定位: 蜀汉之所以能够立足,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早期聚集的优秀人才。然而,与曹魏、东吴相比,蜀汉在人口、经济、工业基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这种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蜀汉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难以与对手长期抗衡。
“倾国之力”的消耗: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虽然是出于复兴汉室的理想,但都属于“倾国之力”的战略行动。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最宝贵的人才储备。这种消耗在国力本就弱于对手的情况下,是难以承受的。

总结来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1. 早期精英人才的消耗殆尽: 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核心将领和诸葛亮等杰出谋士的离世。
2. 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 诸葛亮个人能力过强,缺乏能够全面接班的接班人,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不如曹魏完善。
3. 政治腐败与内斗: 宦官黄皓专权,排挤贤臣,导致朝政黑暗,人才难以施展。
4. 人才选拔和任用失误: 对姜维的过度依赖,以及可能存在的对其他潜在人才的忽视。
5. 国力差距下的战略消耗: 蜀汉本身国力有限,却长期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加速了人才和资源的枯竭。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蜀汉后期在面对强大的曹魏时,显得捉襟见肘,最终走向了灭亡。与其说“无人可用”,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蜀汉的优秀人才储备已经枯竭,而新的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又未能跟上,最终导致了人才断层的严重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他么的“无人可用”,到底事实如何,列数据就知道了。

汉国这边:

尚书令蒋琬——社稷之器,方整威重,被诸葛亮赞誉为“可托后事”。

镇北大将军王平——板楯蛮出身,谨慎擅守,主导了骆谷大胜。无当飞军的第一任指挥官。

荡寇将军张嶷——慷慨豪烈、识断明果、善治越巂,统无当飞军,带病殒命沙场。

大将军费祎——雅性谦素、股肱汉朝、宽济博爱、不幸早亡。

镇军将军王嗣——功德显著、擅抚山民、流矢伤逝。戎夷号涕。

车骑将军夏侯霸——魏室名将、国仇家恨、怀怨来投、又为汉戚。

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建功立事、称美荆楚、忠勇宽厚、齐名王平。

左护军刘敏——蒋琬表弟,弱冠成名,辅佐王平取得骆谷大胜。

还有姜维、廖化、董允、宗预、马忠什么的就不用提了吧?


然后到了灭汉之战:

赵云次子赵广随姜维还守剑阁时战死。

傅肜之子傅佥遭叛徒出卖而战死。

绥武将军蒋斌、黄金督柳隐等守将面对十余万魏军,坚守不动。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败军绵竹,殉国。

黄权长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张飞之孙张遵,一同殉难于此役。

右大将军阎宇驰援成都,结局失载,想必也是不妙。

然后巴东太守罗宪凭着阎宇留下的数千兵,对抗吴贼步协、陆抗、盛曼数万大军,坚守半年,不败反胜。


如果我们回看同期的中原,又是怎样的情景?

当最后的魏国忠臣名将毌丘俭兄弟断头淮南后,合法而强大的大魏国,演绎着何种戏码?

《晋书·帝纪第三》: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

魏臣齐声,同请禅让,夏曹二族,循例汉囚。

刺激么?这时候早就不刺激了,早在快二十年前,司马家最强明星司马师,搞过一个更全的废帝名单:

《魏书》:是日,景王承皇太后令,诏公卿中朝大臣会议,群臣失色。景王流涕曰:"皇太后令如是,诸君其若王室何!"咸曰:"昔伊尹放太甲以宁殷,霍光废昌邑以安汉,夫权定社稷以济四海,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於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景王曰:"诸君所以望师者重,师安所避之?"於是乃与群臣共为奏永宁宫曰:"守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孚、大将军武阳侯臣师、司徒万岁亭侯臣柔、司空文阳亭侯臣冲、行征西安东将军新城侯臣昭、光禄大夫关内侯臣邕、太常臣晏、卫尉昌邑侯臣伟、太仆臣嶷、廷尉定陵侯臣【繁】毓、大鸿胪臣芝、大司农臣祥、少府臣【褒】袤、永宁卫尉臣【祯】桢、永宁太仆臣【闳】阁、大长秋臣模、司隶校尉颍昌侯臣曾、河南尹兰陵侯臣肃、城门校尉臣虑、中护军永安亭侯臣望、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廙、屯骑校尉关内侯臣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温、越骑校尉睢阳侯臣初、长水校尉关内侯臣超、侍中臣小同、臣顗、臣酆、博平侯臣表、侍中中书监安阳亭侯臣诞、散骑常侍臣环、臣仪、关内侯臣芝、尚书仆射光禄大夫高乐亭侯臣毓、尚书关内侯臣观、臣嘏、长合乡侯臣亮、臣赞、臣骞、中书令臣康、御史中丞臣钤、博士臣范、臣峻等稽首言:臣等闻天子者,所以济育群生,永安万国……凶德浸盛。臣等忧惧倾覆天下,危坠社稷,虽杀身毙命不足以塞责。今帝不可以承天绪,臣请依汉霍光故事,收帝玺绶。帝本以齐王践祚,宜归藩于齐。使司徒臣柔持节,与有司以太牢告祀宗庙。臣谨昧死以闻。"奏可。

好几十个魏国大臣联名申请废皇帝耶,多么的和谐。

到底谁才是无人可用!




相关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