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太子李亨没有随玄宗入蜀?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

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际控制,国家陷入动荡。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太子李亨逐渐承担起责任,并做出了一个对唐朝命运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留守灵武,集结力量,讨伐叛乱。

详细分析:

1. 玄宗的处境与决策:
丧失对长安的控制: 安禄山率军攻陷长安,玄宗被迫仓皇西逃。这一逃亡本身就意味着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家核心区域的掌控。
入蜀的必要性: 玄宗选择入蜀,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火,确保自身安全;另一方面,蜀地相对偏远安稳,可以作为皇帝流亡政府的避难所,等待时机反击。
“入蜀”是无奈之举: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玄宗仓皇逃离,并没有有效的军事力量来保卫长安,也没有明确的战略来对抗叛军。入蜀更多是一种避险策略。

2. 李亨的战略选择与历史必然性:
太子监国,责任重大: 在玄宗逃离长安后,太子李亨被留在京城。然而,随着安禄山的逼近,他不得不跟随玄宗一同西逃。在逃亡途中,李亨逐渐意识到,仅仅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灵武的战略地位: 当玄宗决定入蜀时,李亨通过与大臣(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沟通和分析,认识到“天下之望在太子”,而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
地理位置优势: 灵武地处河西地区,相对远离叛军的直接控制区域,但又靠近北方边境,可以争取朔方等地的军事力量的支持。
军事力量基础: 郭子仪、李光弼等忠于唐朝的将领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边军,驻扎在河东、河西地区。这支军队是平叛的希望所在。
士气与民心: 在国家危难之际,太子作为国家的象征,需要站出来承担责任,凝聚人心。如果太子也随皇帝一同入蜀,してしまう唐朝将失去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中心,士气将受到沉重打击。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能性: 如果太子也随玄宗入蜀,那么玄宗虽然是皇帝,但可能成为被架空的“流亡皇帝”,而实际的权力可能会落到其他宗室或地方军阀手中。李亨如果留在灵武,他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军事力量,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成为事实上的权力中心。
名义与实权: 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为帝,即唐肃宗,这标志着权力从玄宗手中合法地(至少从他的角度来看是如此)转移。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拥有了实际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支持,并且玄宗当时远在蜀地,无法有效干预。
避免重蹈覆辙: 李亨也可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认识到皇帝亲临前线或远离权力中心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安史之乱这种大规模的内乱中,需要一个能够指挥若定、调动军队、稳定局面的领导者。

3. 玄宗与李亨之间的微妙关系:
父子之间的政治考量: 虽然是父子,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政治考量往往会超越亲情。玄宗虽然仍然是皇帝,但他已经年迈,且在逃亡中显得力不从心。李亨作为太子,有责任也有能力接管国家。
玄宗的默许或被动接受: 尽管史书中对此的描述各有侧重,但可以推测,玄宗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意识到了继续西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面对李亨在灵武的行动,他可能选择了默许或被动接受,因为他确实无力再进行有效的统治。而且,太子在灵武的行动,也是为了拯救大唐江山,这符合天下苍生的期望。

事件的经过(简述):

在玄宗逃往蜀地(成都)的过程中,李亨在凤翔与玄宗分开。他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前往灵武。在那里,他受到了郭子仪等人的拥戴,并在756年七月,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他立刻开始组织军队,决心收复失地。随后,玄宗在蜀地获知李亨登基的消息,虽然有不悦,但最终也承认了肃宗的合法性。

总结来说,太子李亨没有随玄宗入蜀,是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基于对当时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判断,以及对继承皇位的政治考量,做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他选择留在灵武,集结军队,主动承担起平叛的重任,最终成功地稳定了局势,并实现了唐朝的权力转移,为之后的收复失地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亨做出这个决定虽然看上去有点突然,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太子这个职业的危险程度方差很大。如果皇帝仁厚,兄弟单薄,太子可以开开心心的等接班;而如果摊上了雄才大略而又统治时间很长的君王,像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清高宗这种,太子的危险度甚至高于皇帝。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就曾抱怨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作为未来的君王,必然是百官瞩目的焦点。然而在雄主之侧,表现太过于突出则动辄得咎,甚至于还会被父亲认为有「提前主动接班」的心思;而如果一点都不表现,韬光养晦,那么其他的兄弟就很可能动了不改动的心思,在父亲面前献宠邀功,动摇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雄猜之主的强大气场下,父亲的重臣——也就是宰相们几乎不可能对太子表现出亲近——因为这几乎就等于政治自杀,相反,宰相们往往需要在君主的默许乃至于纵容下,表现出对太子的敌意来稳固自己的权位,而这正是李亨几十年来所经历的。

唐玄宗李隆基,靠的是两次政变——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和废黜太平公主的先天政变——才上位的。唐玄宗对政变经验丰富,对天家父子兄妹之间的提防可想而知。一日杀三子这样的事情,等闲的君王也是做不来的。

在先太子李瑛被废之后,李亨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权相李林甫就和他不对付。根据旧唐书记载:

初,韦坚登朝,以坚皇太子妃兄,引居要职,示结恩信,实图倾之,乃潜令御史中丞杨慎矜阴伺坚隙。会正月望夜,皇太子出游,与坚相见,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会皇太子良娣杜氏父有邻与子婿柳 不叶, 飞书告有邻不法,引李邕为证,诏王 与国忠按问。 与国忠附会林甫奏之,于是赐有邻自尽,出良娣为庶人……

李亨迫于压力,不得不和太子妃韦氏离婚,贬良娣杜氏为庶人,来平息君王的愤怒。贵为太子,连自己的两个枕边人都保护不了,李亨的地位风雨飘摇也可想而知。李亨后来的立了张良娣为皇后,而李亨之死,也和张皇后的所作所为有关。可以说李亨人生的悲剧,就是起源于唐玄宗对李林甫的有意纵容。

好容易熬死了李林甫,继任的权相杨国忠依然和李亨为敌:

杨国忠依倚妃家,恣为亵秽,惧上英武,潜谋不利,为患久之。

包括玄宗奔蜀,也是去杨国忠的封地。到了马嵬驿,历史学家出现了分叉的两种意见:

  1. 认为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所筹划的,那一切也还顺理成章。太子本来就有调动禁军的权力,然后李亨也是马嵬坡兵变的直接受益人,谁受益谁嫌疑大,所以李亨可能是主谋。
  2. 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能指证李亨是主谋,事实上所有的线索只能追索到陈玄礼:
「旧唐书」: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 斩之。
「新唐书」:国忠与韦见素、高力士及皇太子诸王数百人护帝。 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谋杀杨国忠,不克。

强行把陈玄礼和太子联系在一起似乎没有道理——按理说陈玄礼如果真的是太子一党,那么立下如此大功,难道不从龙去灵武?但是陈玄礼并没有,还是护送玄宗入蜀,后来在肃宗朝也没有得到任何重用,怎么也不像是太子一党。所以这里我们取第二种观点,就是兵变可能是有人挑唆,或者是军人自发,但是无论如何,与太子李亨无关。

杨贵妃死后,李亨面临两个选择,跟着老爹继续去蜀中避难,或者就此离开去其他地方。其实资料还是很详实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如果追随玄宗入蜀。——入蜀之后山高水长,李唐皇室几乎相当于放弃了汉中以东的控制,其实就等于把大好河山丢给叛军和依然忠于朝廷的军队自相厮杀。如果忠于朝廷的军队赢了,自然可以出来摘桃子还京;如果叛军赢了,靠着蜀中之险,李隆基也说不定可以保得自己一世平安。

但是李隆基的平安不是李亨的。李亨去蜀,有三不利:

首先,蜀中本来是杨国忠的封地,现在虽然杨国忠死了,但是李亨在蜀地并无根基,跟着老皇帝过去之后对自己的地位并无帮助。而如果叛军真的得了关东,李隆基已经年迈,反正也没有几天好活了,但是继位的李亨难免成为亡国之君——如果李亨还能在小朝廷继位的话。

其次,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到了四川之后,李唐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只有一州直辖之地的地方政权。资源急剧缩水之后,做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又刚刚经受了重大变故的李隆基到底会怎么对待太子,李亨心里并没有底。

第三,如果皇帝是李世民,他在潼关失守的情况下必然不会选择入蜀,而是大概率会做出和李亨一样的选择,去朔方军中驻跸,示形势于天下。还记得曹操在酸枣对盟军说的话么:

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打仗打的,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势」字。皇帝亲往朔方,就算什么都不干,也已经向天下人表达一个坚定的姿态,就是皇帝没有放弃,而是要和叛军死斗到底的,这对于天下依然忠于唐王朝的军队的激励将是巨大的;而如果举家入蜀,唐军未战就先气馁了半截——皇帝都逃跑了,自己还拼什么命呢?并且朔方军常年和吐蕃、回纥在边境厮杀,精锐程度并不亚于安禄山的幽蓟兵。事实上最后也是靠着郭子仪、李光弼这些朔方军将的努力平定的安史之乱。

而李亨去灵武,则有三利:

首先,太子、亲王遥领节度大使是唐朝惯例,李亨正好是朔方的节度大使。太平时节,这个职位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太子肯定在京都坐镇,而朔方另有节度使在打理一切事务。但是这个名分在太子真的去灵武的时候就有用了——节度大使位在节度使之上,太子去朔方相当于去统帅自己的节镇,非常的名正言顺。

其次,虽然皇帝没有去朔方,但是皇太子同样是天下人之望,太子亲自监军朔方,一样能够起到激励天下忠于朝廷的军队的作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李亨摆脱自己父亲的控制,掌握自己命运最好的机会。天下安定的时候,制度更重要;而天下大乱的时候,人心和威望更重要。如果李隆基还是太平天子,李亨是立是废,都是他一句话的事。但是安史之乱一出,李隆基昏招迭出,其权力基础已经不断的在衰落了,入蜀的决定更是让很多人大失所望。而这个时候李亨站出来收拢人心,成为抗击叛军的旗帜,那么他就拥有了独立于李隆基赏识之外的权力来源和拥戴。事实上到灵武之后,李亨就遥尊入蜀的玄宗为太上皇,自己称帝了,如果他入蜀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三利三不利,我们能看到,李亨和他身边的人,比如两个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自然也看到了。在两个儿子和宦官李辅国的劝说下,李亨终于做出了自己一生最大胆的决定——北上灵武。终究不愧是唐太宗的血脉啊,虽然李亨一直处在自己父皇阴影中二十年,但是骨子里的冒险基因在特定时刻依然能够激发出来,李家的凤子龙孙,很多都是如此,这或许也是李唐能够在安史之乱之后续命一百来年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重创。之前,唐朝那是何等光景?万国来朝,长安城里车水马龙,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诗歌、音乐、艺术在盛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朝堂之上,宰相们兢兢业业,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维持着帝国的体面与尊严。那种气象,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可安史之乱一过,那光景.............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乱,发生于唐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这场叛乱给唐朝的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要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根源性矛盾:藩镇割据的隐患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并行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
  •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唐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安禄山自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咱就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唐朝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唐朝初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但到了盛唐之后,特别是天宝年间,社会结构开始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裂痕。 .............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李亨前往灵武,这是在极度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全大唐江山,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战略性撤退和重整旗鼓的举措。这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命运的捉弄。时局危急,首都沦陷的噩梦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朝廷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君臣离心。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兵锋直.............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绝非一场简单的边疆战事,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盛唐光鲜的外表,露出了其内在的深刻裂痕。而这场动乱之所以被视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在于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的影响.............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战乱,常常让人不解:盛世之下,何以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享受着相对安稳和繁荣的百姓,又怎会甘愿走上造反这条绝路?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叛军的“疯狂”,而需要层层剥离,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之中,去寻找那些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矛.............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