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王朝为何安史之乱后还能存在那么久?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结构。安史之乱并非简单地由一场叛乱引发,其根源是朝廷内部的积弊已久,而其后果也并非是王朝的立刻崩塌,而是漫长而痛苦的衰败过程。

一、 藩镇割据:看似致命,实则“保命符”?

安史之乱最直接、最深远的后果,就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廷不得不依赖边疆节度使的力量,授予他们更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一旦战事结束,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独立王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乍一看,藩镇割据似乎是王朝衰亡的催化剂,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它反而成了大唐“续命”的奇怪“保命符”。

军事上的“缓冲带”: 藩镇在名义上仍然是唐朝的臣属,他们与中央虽然存在矛盾,但也共同构筑了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例如,北方边镇的藩镇,如河东、河朔等地,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方面,依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果中央直接掌控军队,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其军力也已被严重削弱,根本无力应对外部威胁。藩镇的存在,虽然分散了权力,但也暂时维持了国家在军事上的完整性,避免了像西晋那样因为中央政权真空而导致的迅速崩溃。

地方的“稳定器”: 尽管藩镇之间时常发生冲突,但在一定时期内,许多藩镇的统治者也致力于维护地方的秩序和经济发展,以巩固自身统治。相较于中央政权的动荡不安,一些强藩之地反而可能成为相对稳定的区域,能够维持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税收,为整个大唐体系提供微薄的支持。

权力制衡下的“平衡术”: 藩镇之间的互相牵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任何一个藩镇独大而直接颠覆中央的可能。唐朝廷虽然权力衰微,但仍然可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通过册封、拉拢、挑拨等手段,维持一种“平衡”的局面。这种平衡虽然不稳定,但足以拖延中央政权的灭亡。

二、 中央残存的力量:并非“空壳”

尽管安史之乱让中央的军事和财政力量遭受重创,但唐朝廷并非就此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空壳”。

关中地区的根基: 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关中)仍然是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尽管遭受了战乱的破坏,但凭借其深厚的农业基础和相对集中的人口,关中地区缓慢地恢复着生产。中央政府虽然无法有效征集全国的赋税,但至少还能维持基本的运转,供养京师的官僚机构和部分军队。

“两税法”的调整: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对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了“两税法”。这项改革虽然在初期也受到执行上的困难,但相比于过去的各种苛捐杂税,它更加简便、灵活,并且与土地和人身关系脱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虽然税收总额远不如盛唐时期,但足以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转。

士族与官僚体系的韧性: 尽管经历了战乱,但唐朝的官僚体系和士族阶层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韧性。许多官员在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甚至在藩镇地区也继续任职,保持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某些延续性。士族虽然也受到冲击,但其家族势力和政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为朝廷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人才储备。

三、 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非“腹背受敌”

历史并非孤立事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唐的命运。

北方民族的“内耗”: 安史之乱发生的同时,唐朝北方的突厥(回纥)势力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回纥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其内部也存在着政治斗争和分裂。更重要的是,后来的北方民族,如黠戛斯等,也与回纥存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唐朝的压力。

吐蕃势力的相对“遏制”: 吐蕃在唐朝初期是强大的对手,但在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萨迦王朝的崛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导致其对唐朝的攻势一度有所减弱。

四、 精神与象征意义:维系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实际统治力大大削弱,但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王朝的“名号”和“象征”仍然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大唐”的号召力: 尽管藩镇割据,但大多数藩镇在理论上仍然是唐朝的臣属,皇帝的诏令在许多地方仍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尽管这种效力往往被架空。皇帝的存在,使得国家没有陷入彻底的无政府状态。

文化与传统的延续: 唐朝在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化上的深厚积淀,使得即使在政治衰败之时,其文化影响和国家认同仍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近一个半世纪的“苟延残喘”,并非繁荣的复苏,而是漫长的衰败。

藩镇的跋扈: 藩镇拥兵自重,常常与中央对抗,甚至直接干预中央政治,废立皇帝。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央政权形同虚设。
宦官的专权: 宦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掌握了军权,此后更是干预朝政,甚至拥立和废黜皇帝,成为左右朝政的实际操纵者。
农民起义: 晚唐时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以黄巢起义规模最大,几乎颠覆了整个王朝。
经济的凋敝: 藩镇的盘剥、战乱的破坏、以及中央财政的枯竭,使得国家经济日益凋敝,民生困苦。

总结来说,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之所以还能存在那么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方的“秩序”和外部的“屏障”,避免了国家的即时崩溃。
中央残存的力量,尤其关中地区和“两税法”的改革,保证了基本的运转。
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北方民族的内耗,也为大唐争取了喘息之机。
“大唐”的号召力和文化传统,维系了国家最后的名义和象征。

然而,这种长久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死亡的拖延”。它是在各种矛盾和危机中勉强维系,每况愈下,最终在黄巢起义和朱温的篡夺下,彻底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就像是给这个庞大的帝国打开了一个致命的口子,虽然它还顽强地呼吸了很久,但早已是风中残烛,注定走向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907年唐王朝才灭亡,中间有一百五十多年,不是说中唐,晚唐各种倾颓吗?是什么让唐王朝又坚持了这么久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唐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王朝相比,其皇权受到的挑战类型和程度都颇具特色。你提到的外戚干政(尽管唐朝没有女皇帝直接掌权的情况,但外戚的影响不容忽视)、宦官专权、党争以及藩镇割据,确实是贯穿唐朝历史的几个重要议题。要理解为何这些威胁皇权的情况在“历代.............
  • 回答
    唐朝时期的吐蕃,说句实在话,能跟大唐掰腕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放到当时那个世界格局里看,吐蕃绝对算得上是一号响当当的狠角色。要问为啥他们这么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概括的,得从他们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军事实力以及与唐朝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去拆解。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生存之道首先,吐蕃人的地盘,.............
  • 回答
    要说唐朝皇帝普遍没能活过六十岁,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少见”,毕竟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几个寿星。不过,对比同时期其他朝代或者一些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唐朝皇帝确实存在这个趋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玩意儿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 回答
    贞观年间,大唐之所以能够倾全国之力发动一场又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国力支撑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首先,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基石。李唐王朝取代隋朝,接手的是一个经历了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的烂摊子。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深刻吸取隋亡教训,将重心放.............
  • 回答
    明朝皇帝面对逼宫,常常会将矛头指向“阉人干政”,一纸“诛杀宦官”的诏令便能煽动一部分人的情绪,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而到了唐朝,尽管杨贵妃兄妹权势滔天,其家族也权倾朝野,但围绕着他们的风波,却似乎与高力士这位权势熏天的宦官无关,他甚至在之后依旧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道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唐朝之后,长安确实经历了从万国来朝的国际都会到逐渐衰落的转折,最终虽然依旧是重要的城市,但那种独步天下的“帝都”气象已然不在。将长安称为“废都”可能有些绝对,但其地位的下降和功能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们来细说一下这其中的原因。一、政治中心的转移:王朝更迭的必然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五代十国的分.............
  • 回答
    士族门阀现象之所以随着唐朝的兴衰而覆灭,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非一日之功。唐朝虽然继承了门阀制度的一些遗留,但其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历史潮流的演变,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消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唐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士族门阀的适应与衰落: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推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兵力不强的宋朝,为何反倒比那个威武雄壮、疆域辽阔的唐朝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军事强弱就能解释,更需要我们深入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两宋确实在军事上存在着“积弱”的印象。特别是北宋,长.............
  • 回答
    蒙古高原上的千年回响:双语石碑下的爱恨情仇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之上,风沙卷携着古老的传说,历史的痕迹深埋在草原的每一寸泥土之下。而那些沉默了千年的石碑,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活证。其中,一块用汉文歌颂唐朝,却又以突厥文血泪控诉的千年石碑,如同一道刻在历史伤痕上的深邃裂痕,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充满矛盾的民族.............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唐朝的开放,并非我们今日理解的、人人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的自由主义开放。唐朝的“开放”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更多地体现在 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层面,以及 对外国人的相对包容和吸引力 上,而非公民个体的自由迁徙权。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教科书会用“开放”来形容它,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内在的.............
  • 回答
    隋朝和唐朝都曾雄心勃勃地试图征服高句丽,但结果却截然不同。隋朝的数次远征都以惨败告终,耗尽了国力,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唐朝在几次攻势后,最终成功地让高句丽成为了大唐的属国,并在之后彻底将其纳入版图。这其中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 战略和军事准备 来看,隋朝的决策显.............
  • 回答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之所以宁愿寡居三十余年而不回唐朝,并非仅仅是个人意愿的体现,而是当时吐蕃政治、文化、以及文成公主自身身份地位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究当时的真实情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成公主的身份和她远嫁吐蕃的意义。文成公主并非寻常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