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灭亡高句丽后,唐朝为何还把已经入唐的高句丽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长官?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

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族认同和统治体系。唐朝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要真正消化这片土地,有效统治其民众,就必须面对高句丽本土势力。将宝藏王及其后嗣,作为高句丽的象征性最高统治者,委以重任,是一种高明的收编手段。这可以极大地削弱潜在的反抗情绪。对于许多高句丽民众而言,虽然王国已灭,但看到曾经的王室成员依然受到唐朝重用,甚至在治理地方上发挥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他们对唐朝统治的抵触感,让他们觉得新的朝代并非完全是征服者,而是接管者。

其次,利用其本土影响力与治理经验。宝藏王及其后嗣,是土生土长的高句丽人,他们对高句丽的地理、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口构成以及潜在的统治精英都了如指掌。唐朝作为外来统治者,尽管强大,但在初期阶段必然缺乏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安排在安东都护府担任要职,等于借用了他们丰富的本土治理经验和对当地人脉的熟悉度。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地方事务,化解民族矛盾,从而稳定安东都护府的统治秩序。这比直接派遣完全陌生的唐朝官员前来,效率可能更高,也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再者,象征性承认与“怀柔”政策的体现。唐朝在灭亡高句丽后,虽然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但并未完全取消高句丽的国号或将其民族彻底抹杀。将宝藏王封为“辽东郡王”并派回,是一种象征性的承认,也体现了唐朝在处理新占领地区民族问题上的“怀柔”策略。相比于其他一些民族政权被彻底摧毁或流放,唐朝对高句丽王室的处理相对宽容。这种“怀柔”政策旨在展示唐朝的仁德与包容,吸引周边其他国家和民族归附,树立一个“万国来朝”的良好形象。

然而,这种安排并非没有制约。宝藏王及其后嗣虽然被任命为长官,但其权力始终受到安东都护府的最高指挥官的节制。安东都护府的设立,本身就标志着高句丽的灭亡和唐朝的直接统治。安东都护使由唐朝派遣的重臣担任,拥有绝对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宝藏王等人的任职,更多的是一种辅佐、代理的角色,是唐朝统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独立的地方势力。这种安排确保了唐朝的宗主地位和最高统治权不会受到威胁。

最后,也可能存在“以夷制夷”的考量。虽然将高句丽王室成员派回,是为了安抚和利用,但同时也要警惕他们再次形成威胁。将他们置于安东都护府的框架之下,通过唐朝官员的监督和制约,可以有效防止他们集结旧部、复兴高句丽。一旦他们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唐朝的军事力量可以迅速将其压制。这种安排,是将潜在的威胁转化为了可控的工具。

总而言之,唐朝之所以在灭亡高句丽后,将宝藏王及其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是唐朝统治者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下,结合了安抚、利用、象征性承认以及控制等多重因素,精心设计的一项统治策略。这项策略旨在降低新占领区的治理难度,巩固唐朝的统治,并维护其在东北亚的霸权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题目大啊,要想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就要弄清唐朝的东北行政策略。

作为后来人,我们可以总结两千年来的行政管理经验,得出郡县流官优于宗王出镇优于分封诸姓优于委托土著这样一条比较级别线。唐人虽然对待此问题,虽与没有皇帝了的现代人看法不一,但同样对汉桓帝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乱象,有着明确的认知和处理原则。

总结起来看,唐人,特别是李家人认为,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最好是“郡县之”,委托流官治理;其次则是委托于亲唐土著;至于分封汉人或者施行类似南朝的强权都督制,则是绝对不能允许。

在高句丽故地的处理问题上,可以很明确的洞见此种思路。太宗打的时候,就在朝廷内部广泛讨论“汉四郡故土,朝廷州县之”的可能性。渡海破百济后,唐廷也极力推行过一次“土改”,尝试将熊津都督府“实土”——即彻底纳入唐朝廷官僚管理体系。但后来,残酷的现实和阴险的新罗导致百济土改失败,连带高丽“实土”也成了马波洛溪(指“幻象”)。严防宗王割据(参见永王璘)和“禅代之征”(评封吴王杨氏)的唐朝廷,自然就开始使用丽人治丽,济人治济了。

当然,对于高句丽这种东北大国,唐朝廷还使用了拆迁之术。通过改变当地民族成分来完成“实土”。这个不和谐,所以让我们响应知乎把它阉掉吧!

阉完了挺疼的,看个笑话压压惊吧:

嫌弃我的笑话也可以看看这个:

【奉狗aband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唐朝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这本是中华王朝版图的再次完整。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属也并非一成不变。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的,最终的失去,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谈唐朝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这需要理解“实际控制”的含义。单纯的疆域名义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王朝更迭与一个早已消失的东北亚王国联系起来,颇有“蝴蝶效应”的味道。如果隋唐当初没有倾尽国力去征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不会因此获得喘息之机,甚至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类似后金的强大政权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这种可能性,力求勾.............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军事成就的比较,需要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对势力、战略目标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简单地将某项成就的成败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辽宁地区,历史上的战事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
  • 回答
    唐高宗之所以能够最终灭亡高句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持续经营、战略调整以及时势造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唐朝建立之初,高句丽当时的状况,以及唐朝内部的战略演变等方面来审视。一、 初唐的战略考量与准备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就将高句丽视为东北方向的心腹大患。高.............
  • 回答
    薛仁贵作为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确实以勇猛著称,但在历史评价中常被贴上“有勇无谋”的标签。这一评价主要源于他在军事行动中的决策失误、战略局限以及后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军事成就薛仁贵(694742年)是唐朝中期的重要将领,活跃于唐高宗、武则皇、唐玄宗三.............
  • 回答
    要聊高天尊会不会为了“兄弟被灭霸所杀”这件事而出面收拾灭霸,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看看高天尊这哥们儿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再来看看他和收藏家之间的兄弟情分到底有多深,最后,还得把灭霸这股强大的力量考虑进去。先说说高天尊。这家伙可是漫威宇宙里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宇宙中最古老的生命之一,号称“天.............
  • 回答
    .......
  • 回答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全歼张郃,那他日后的地位,用“扶摇直上九万里”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甚至能重塑三国蜀汉武将的权力格局。至于能不能比肩关张赵马黄(这里可能您是指马超,但为了叙述完整,我先按您说的来),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超越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蜀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街亭之战”的重.............
  • 回答
    当蚊子传播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其恐怖的蔓延速度和毁灭性的后果,无疑会迫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去寻找解决之道。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将所有蚊子从地球上清除,成为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极具争议的选项。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当这样一种病毒在全球爆发,死亡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 回答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奥地利主导,联合了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等多个欧洲强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企图瓜分普鲁士,将这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的卓越领导下,普鲁士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几乎绝望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方汉族Y染色体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同源率较低的现象,以及由此推测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mtDNA)各自代表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它主要通过父系遗传,.............
  • 回答
    关于清朝的疆域变迁,需要从历史背景、扩张过程、灭亡时的领土状况以及其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疆域清朝建立于1644年,其初始疆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 核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前控制了辽东半岛.............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国家灭亡前“转进”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历史极端情况下,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复杂性的问题。你提到的1453年拜占庭化身海盗并迁徙到爱尔兰、冰岛或非洲延续政权,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设想。要详细分析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拜占庭帝国灭亡前的状况(1453年): 军事实力衰.............
  • 回答
    元朝灭亡时,汉人对其“自焚殉国”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普遍现象,也并非所有汉人都视元朝为正统,并且为之殉国。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详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同群体的立场以及“殉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汉人的处境和对“正统”的认知: 蒙古人的统治: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对汉人的.............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曾经辉煌了近千年的庞大帝国,最终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刻宣告终结。然而,导致这个昔日巨兽衰落并最终崩溃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事件或因素,而是一个复杂交织、长期积累的“系统性衰败”过程。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外部压力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政治上的腐败与不稳定 中.............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