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灭亡高句丽后,唐朝为何还把已经入唐的高句丽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长官?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

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族认同和统治体系。唐朝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要真正消化这片土地,有效统治其民众,就必须面对高句丽本土势力。将宝藏王及其后嗣,作为高句丽的象征性最高统治者,委以重任,是一种高明的收编手段。这可以极大地削弱潜在的反抗情绪。对于许多高句丽民众而言,虽然王国已灭,但看到曾经的王室成员依然受到唐朝重用,甚至在治理地方上发挥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他们对唐朝统治的抵触感,让他们觉得新的朝代并非完全是征服者,而是接管者。

其次,利用其本土影响力与治理经验。宝藏王及其后嗣,是土生土长的高句丽人,他们对高句丽的地理、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口构成以及潜在的统治精英都了如指掌。唐朝作为外来统治者,尽管强大,但在初期阶段必然缺乏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安排在安东都护府担任要职,等于借用了他们丰富的本土治理经验和对当地人脉的熟悉度。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地方事务,化解民族矛盾,从而稳定安东都护府的统治秩序。这比直接派遣完全陌生的唐朝官员前来,效率可能更高,也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再者,象征性承认与“怀柔”政策的体现。唐朝在灭亡高句丽后,虽然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但并未完全取消高句丽的国号或将其民族彻底抹杀。将宝藏王封为“辽东郡王”并派回,是一种象征性的承认,也体现了唐朝在处理新占领地区民族问题上的“怀柔”策略。相比于其他一些民族政权被彻底摧毁或流放,唐朝对高句丽王室的处理相对宽容。这种“怀柔”政策旨在展示唐朝的仁德与包容,吸引周边其他国家和民族归附,树立一个“万国来朝”的良好形象。

然而,这种安排并非没有制约。宝藏王及其后嗣虽然被任命为长官,但其权力始终受到安东都护府的最高指挥官的节制。安东都护府的设立,本身就标志着高句丽的灭亡和唐朝的直接统治。安东都护使由唐朝派遣的重臣担任,拥有绝对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宝藏王等人的任职,更多的是一种辅佐、代理的角色,是唐朝统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独立的地方势力。这种安排确保了唐朝的宗主地位和最高统治权不会受到威胁。

最后,也可能存在“以夷制夷”的考量。虽然将高句丽王室成员派回,是为了安抚和利用,但同时也要警惕他们再次形成威胁。将他们置于安东都护府的框架之下,通过唐朝官员的监督和制约,可以有效防止他们集结旧部、复兴高句丽。一旦他们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唐朝的军事力量可以迅速将其压制。这种安排,是将潜在的威胁转化为了可控的工具。

总而言之,唐朝之所以在灭亡高句丽后,将宝藏王及其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是唐朝统治者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下,结合了安抚、利用、象征性承认以及控制等多重因素,精心设计的一项统治策略。这项策略旨在降低新占领区的治理难度,巩固唐朝的统治,并维护其在东北亚的霸权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题目大啊,要想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就要弄清唐朝的东北行政策略。

作为后来人,我们可以总结两千年来的行政管理经验,得出郡县流官优于宗王出镇优于分封诸姓优于委托土著这样一条比较级别线。唐人虽然对待此问题,虽与没有皇帝了的现代人看法不一,但同样对汉桓帝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乱象,有着明确的认知和处理原则。

总结起来看,唐人,特别是李家人认为,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最好是“郡县之”,委托流官治理;其次则是委托于亲唐土著;至于分封汉人或者施行类似南朝的强权都督制,则是绝对不能允许。

在高句丽故地的处理问题上,可以很明确的洞见此种思路。太宗打的时候,就在朝廷内部广泛讨论“汉四郡故土,朝廷州县之”的可能性。渡海破百济后,唐廷也极力推行过一次“土改”,尝试将熊津都督府“实土”——即彻底纳入唐朝廷官僚管理体系。但后来,残酷的现实和阴险的新罗导致百济土改失败,连带高丽“实土”也成了马波洛溪(指“幻象”)。严防宗王割据(参见永王璘)和“禅代之征”(评封吴王杨氏)的唐朝廷,自然就开始使用丽人治丽,济人治济了。

当然,对于高句丽这种东北大国,唐朝廷还使用了拆迁之术。通过改变当地民族成分来完成“实土”。这个不和谐,所以让我们响应知乎把它阉掉吧!

阉完了挺疼的,看个笑话压压惊吧:

嫌弃我的笑话也可以看看这个:

【奉狗abando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