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方汉族中Y染色体的相同率较高,线粒体DNA的相同率很低,是否说明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方汉族Y染色体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同源率较低的现象,以及由此推测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mtDNA)各自代表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它主要通过父系遗传,也就是从父亲传给儿子。因此,Y染色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踪父系祖先的迁徙和来源。高同源率意味着一个群体中,很大一部分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是相同的,这可能暗示着某个父系男性祖先在历史上对该群体有广泛的贡献。
线粒体DNA(mtDNA):它主要通过母系遗传,也就是从母亲传给子女。因此,mtDNA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母系祖先的迁徙和来源。低同源率意味着一个群体中,女性的mtDNA来源非常多样,可能来自不同的母系祖先。

那么,您提出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解释,在遗传学上是否站得住脚呢?

从纯粹的遗传学角度来看,仅仅根据Y染色体和mtDNA的同源率差异,直接推断“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是过于简化和武断的。 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线索,但解释这些线索需要结合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证据。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其他解释,以及为什么直接的“灭族屠杀”结论难以成立:

1. 父系贡献的扩大与母系来源的多样化(更可能的解释):

父系父权的社会结构与人口扩张:在许多农耕文明中,包括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往往倾向于父系继承。当某个群体(无论其是北方还是南方,也无论其民族构成)在历史上拥有更强的军事、经济或政治影响力时,他们有可能通过战争、征服、迁移或者经济的吸引力,将自己的父系基因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意味着,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某个强大的父系群体可能成为了当地男性人口的主体,他们的Y染色体因此在后代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记。这并不一定是通过“灭族”实现的,更可能是通过男性主导的征服、移民、联姻等方式。
母系基因的早期融合与保留:相比之下,母系遗传(mtDNA)的来源可能更加多元。在历史上,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是普遍存在的,女性可能在迁徙、战乱或经济活动中,从不同的来源地融入到当地的群体中。如果早期的南方人群本身就具有较为多元的母系血统,而某个父系群体后来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最终观测到的结果就是Y染色体同源率高,而mtDNA同源率低。
“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概念的模糊性:需要明确的是,“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群的流动和融合从未停止。将人群简单地划分为“北方”和“南方”并赋予其固定的遗传特征,本身就存在挑战性。历史上,汉族在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和同化当地原住民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同来源的基因。

2. 历史迁徙与基因流动模式的复杂性:

大规模移民事件:历史上,中国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例如北方人口南迁(如“永嘉之乱”后的北方士族南渡),以及南方人口北上的情况。这些迁徙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基因的交换。如果某个时期的北方男性大规模南迁并成功繁衍,他们的Y染色体自然会在南方男性后代中占据较高比例。
征服与同化: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更迭,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统治者的迁徙和对新领地的控制。如果某个来自北方的政治或军事力量成功征服了南方,并在此地建立了长期的统治,他们作为统治阶层的男性,其基因很可能对当地的男性后代产生了显著影响。但这不意味着原有的南方男性被“灭族”,更可能是被同化、被边缘化,或者在竞争中数量上处于劣势。
经济与社会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吸引人口流入,而如果这种流入主要是男性劳动力,也会影响Y染色体的构成。

3. 为什么直接的“灭族屠杀”论难以成立:

“灭族”的证据要求极高:要证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进行了“灭族屠杀”,通常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证据,以及能够明确指向人口彻底消失或被消灭的遗传学证据。仅仅Y染色体和mtDNA的比例差异,不足以构成如此严重的指控。
“灭族”是极端事件: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屠杀和种族灭绝的悲剧,但将人群基因构成上的差异直接归因于此,需要非常谨慎。更温和、更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基因融合,更容易解释大多数情况。
性别选择性:如果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杀戮,通常更可能是针对男性,但这会同时导致当地男性人口急剧下降,其Y染色体的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但未必是“同源率高”——这取决于是谁在“屠杀”后填补了人口空缺。如果北方男性大规模迁入并取代了原有男性人口,那与您的问题描述类似,但“灭族”不是唯一途径。

总结来说:

南方汉族Y染色体的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的同源率较低,更可能反映的是历史上父系基因在南方地区的强势传播,以及母系基因的多元来源。 这种父系传播的强势,很可能是由历史上成功的移民、征服、经济吸引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男性在人口迁徙和繁衍中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将其直接解读为“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这是一个过于简单化、且缺乏足够直接证据的推论。 遗传学数据本身是中性的,它的解读需要结合严谨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社会人类学分析。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基因流动和融合过程,而非单一的、极端暴力事件的直接证据。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使用可能带有歧视性或煽动性的语言,以及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基因的传递更是千丝万缕,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大可能不是屠杀,而是生殖优势,就是征服者享有更多的生殖优势,最后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群体

——————生殖优势是王道————

很多时候,群体变化,并不是战争,而是社会和生物医学导致的生殖问题

之前有篇研究Y-chromosome descent clusters and male differential reproductive success: young lineage expansions dominate Asian pastoral nomadic population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论文中作者提到了,生殖优势往往和社会地位有关,有威望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婚姻生育、较低的婴儿死亡率以及更多的妻子。

High reproductive succes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prestigious ’ men having higher intramarital fertility, lower offspring mortality and access to a greater than average number of wives.

举个例子,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陈熙曾经做了一个统计,就是以地处福建西北山区松源魏氏家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当地处于盆地,对外交流较低,可以视为一个较好的封闭群。结果呢,经历了一个清朝200来年,仅有13.61%的人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生存竞争后,能够拥有自己的后代,而其他大多数都已绝嗣。

这其中可没发生什么战争影响或者屠杀,单纯的就是不同人的生存问题,比如高死亡率和极短的预期寿命。

——————对于漂边群体,生殖优势更明显————

对于发生过大迁徙的群体来说,可以理解为漂边群体,生殖优势更明显。我们借用一个额外的概念引入到同一个种中,相信这种现象大家都十分熟悉,就是生物学里典型的物种入侵问题。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其实,这种外来入侵,有的时候并不见得是物种,可能是同一个种的优势种群。

同一个种的优势种群可以快速扩大。

最近流行新冠,相信大家对新冠的流行情况很了解,新冠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大概在年初,新冠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变异,就是D614G,在最早武汉上传的病毒序列中,这个位置的氨基酸是编码天冬氨酸(Asparagine,缩写为D),也就是D614,而后来该位置发生了变异,氨基酸变成了甘氨酸(Glycine,缩写为G)。而变异后的结果就是这个突变株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更容易感染[1]。

结果就是如上图所示,本来主要群体是橙色的D614,但是G614出现后,感染群体迅速扩大,并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病毒株。

而在人类中,这种现象明显存在。

典型的就是皇族,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家子几口男人。但是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后代多达100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殖优势不断扩大的情况。

而这一优势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型,文化性质的和生物学性质的。

biological, with a need for men to be fertile,
cultural, with a continued transmission of reproductive success over generations.

回顾下,朱元璋的生殖优势在于他本身获得的地位和财富,自然超越了其他人群,结果生殖优势越来越大。

事实上,征服者这种优势非常常见,征服者往往占据了当地的有权有钱部门,成为管理者,拥有超额的财富,所以他们可以更容易获得配偶,甚至获得多个配偶。与之对应的是被征服者,由于穷苦,不少甚至打光棍,这样下去就是群体变小。

此外,医疗条件等也是客观因素,征服者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不仅表现为自身可以活的更加长寿,而且在后代出生的时候,也是拥有足够的优势,要知道在古代,夭折是常见的情况。

这样此消彼长,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最终就是征服者群体越来越大。

事实上,历史上,皇族越来越大就是典范,就像大家熟悉的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中山靖王有100多个孩子。

再比如很近期的一个人,满族中的觉昌安,就有百万级别的后代[2]。

Subsequently, two further examples of high-frequency DCs were described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Qing dynasty descendants of Giocangga (died 1582) in Asia

之前复旦的严实博士还给出过超级祖先的研究

中国人Y染色体最大的类别是O3a-M324(占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在5000年前,M324产生了三个大的分支(我用红框标记了):

一个在M117下,Oα,

一个在F444下, Oβ

还有一个在F11下,Oγ

这三支,是40%中国人的祖先。

更有趣的是这三个星状大扩张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在5400年、6500年、6800年前,这三个年代正好分别对应考古文化中高庙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鼎盛期的开始时间。

中国北方全面转入农业阶段的时间也正好是6800年前,这也与黄河中游的6900-4900年前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6000-49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以及黄河下游7400-6200年前的北辛-6200-46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等的时间相契合。

虽然汉族现在人口这么庞大,但是汉族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当年生活在关中平原、山西盆地里的华夏部落的后裔,这一点得到了证实。

——————2个超级祖先贡献20%——————

除了上述三个超级祖先,还有俩个

一个是C3下面F1144的下游扩张,即南支,扩张时间可能比O3的三大簇略早,

另一个是O1a1下面F78的下游扩张,年代可能只有4000年不到。

这两支的人口大概也各占了汉族的10%上下!

好了,上述的5个人,共同贡献了中国60%的汉族,牛逼enough!

我认为,这些人的扩散,不是主要依赖屠杀,而是生殖优势。

1 Montefiori D C. Spike mutation pipeline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transmissible form of SARS-CoV-2[J].

2 Balaresque P, Poulet N, Cussat-Blanc S, et al. Y-chromosome descent clusters and male differential reproductive success: young lineage expansions dominate Asian pastoral nomadic popul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5, 23(10): 1413-1422.

3 Yan S, Wang C C, Zheng H X, et al. 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descend from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J]. PloS one, 2014, 9(8).

——————汉民族南迁——————

其实汉族南迁不仅是史书记载,基因证据也记录了。

金力老师研究汉族的时候,发现汉族基因可以很好地对应着群体迁徙,这足够证明汉族这个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他们的基因上印记了这三次大规模迁徙

文章发表在nature上。

(这篇研究在国内影响很深,包括后来的曹操DNA事件,大体上就是复旦这个思路,就是用分子人类学来解读人类的近期事件,尽管大部分分子人类学研究主要focus 1万年以上的,而进入了1万年,属于人类的文明时代,战争,文化冲突等各种事情,严重干扰了分子人类学研究)。

大规模的迁徙带来的规模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可能直接从人口规模上超过原有土著,这也是导致南北汉族一致的一个因素。

——————关于南北汉族——————

看到有的回答直接盯着南北汉族的事情,感觉就像是“普通”外科这样子。

南北汉族问题是个学术上研究的历史问题,就是我们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把全人类都检测一遍,所以在做进化的时候,会选择典型的地方来作为代表,当年做千人基因组的时候,全人类选1000多个人检测,均到中国其实很少(就像世界杯为什么只给亚洲几个名额),中国人选择了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这个民族在东南亚广为分布),其他民族一概不取,后来才不断的补充了数据,再进一步,北方汉族只选北京为抽样地

于是就有了题目中的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这个学术上的概念。

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南北汉族本身差异较小,比如大家熟悉的这张图,

其实你看下,南北汉族(HA)的成分还是蛮一致的。


最后,这些年来,我也越来越认同汉族既是文明的结合,更是基因层面的合体。当然,如果有人把这个问题滑坡到纯种的事情上,那可能就念歪了经。

user avatar

关于国内的树,可以看这个

23mofang.com/ancestry/y

下面这个是yfull的网站,毛子做的,对于没法看魔方支系的同学,可以看这个,虽然东亚的支系没有魔方细,但是基本的大簇都能看到。

因为分子人类学更新很快,直到最近才终于对历史时期的支系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于是很多二道贩子,一知半解的民科,还有历史发明家制造了很多迷惑圈外人的言论。我这里就一一驳斥一下。

  1. 汉族父系高度统一,所以汉族纯血。这个我高中刚进圈也信过,因为那时测序水平不够,测出来的爆发簇都是在历史时期之前的,那当然全中国o3都很多。然而,o3多,也不代表什么,缅甸o3也多,而且还是h汉最喜欢的汉藏m117,这只能说明,汉藏缅语族确实存在,然而共组年份也至少大于6000年。只看比较粗略的上游,南北汉族确实很统一,然而细看之下,南方汉族的大部分本土支系都是夏商之前就已经在南方生活了,所谓历史时期的北民南渡,确实规模不小,但是也没h汉想象的大。南方汉族大多还是5000年前就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的后代。
  2. o是汉族,c是胡人。这也算分子人类学古早时期的谣言了。确实东胡所出的鲜卑,室韦(蒙古),女真等c的比例大大超过汉族。可是近些年的新进展告诉我们,c之下的c南,存在一个夏商之交的爆发簇,从后裔姓氏推断,很可能是商汤;司马懿,孔子也很可能都是属于这个家族的,怎么着,你准备把他们开除汉籍?而上述游牧民族中的c大多是c北,和汉人中的c分开起码10000年。而从另一个方向说,游牧民族里o也不少。科尔沁包氏家族,一个蒙古族中的贵族家族,就是o系,还是北方汉人中常见的支系,而哈萨克族的乃蛮部落也是高频o系,所以即使要用支系区分民族,也请您多学习一点,起码用历史时期的支系去对应,是不是?
  3. 北方汉族都胡化了,华夏正统在江南(岭南)。这不仅在分子人类学,在体质人类学,历史学,也是民科的日经话题。正好最近的研究可以基本给出一个结果。从历史时期的支系看,绝大部分先秦时期(华夏族的起源时期)的支系以及下游都在北方,而北方汉族中和鲜卑族,蒙古族关联的c北,并不多。当然这里有个漏洞,也是我们最近在探讨的,那就是,北方民族中存在大量历史时期之前就跑到草原的o系,尽管属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奠基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跑了回来,那这一部分是没有办法统计的。不过就从c北的比例(北方1到2percent)看,也不会太多。下面我们看南方,一个结论就是,南方的大家族,基本都是土著。除了汉刘在华中地区的巨量扩张(8percent的男性),大部分北方家族在南方没有留下足够的后代。即使有那么一两个,也在苏南,江淮。这个,倒是很令人吃惊的结论,我估计这要归功于宇宙大将军侯景。目前,我们也在跟进这一方面。
  4. 我姓李,是李唐后裔,你姓赵,你是宋宗室。从目前的样本看,一个姓氏下会有很多的支系,而越大的姓氏,支系分布也就越接近中国人的平均分布。反过来说,一个支系下也有很多的姓氏,即使是汉刘的标记,最后也只有22percent姓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首先,大部分簇的爆发时间都在秦汉之前,在姓氏分流的时代,一个宗族的人会自然演化出很多姓氏,其次,秦汉以后,一个姓氏的人也会因为过继,绿帽,冒姓,改姓等改变自己的姓氏,所以分子人类学反而证明了,族谱这种东西,明清的还能看看,超过500年的,基本就是神话。
  5. 汉族血统比其他民族纯。首先,血统这个东西,不应该看常染吗?如果就从父权的角度看,汉族也不属于最纯的。汉族O很多没错,可是O代表不了汉族,而且O诞生了起码30000年,O3也诞生了快20000年。这个尺度去讲民族没有什么意义。不然,英法德都是R,不也挺纯的?从父系上看,历史时期内,大部分农耕文明区域都没有出现很严重的人口替代。所以,现在的北方汉人就是历史时期的北方华夏人的后代。南方人,大多是南方土著民族的后代(可能有一些区域因为进入文明晚,产生了一些奠基者效应,不过奠基者也不是北方的华夏人。)

目前比较肯定的是(当然没有古dna为证,都不能百分百确定。)

O-F155的下游O-F254是刘邦或者他老爹。这个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没有任何问题,两汉最大的支,与其他簇拉开一个数量级,而且多次爆发。

姬周还不能确定,N-F1998一级分支确实很多(商周之交爆发的极为猛烈),但是下游缺少二次爆发,有点难以让人信服是姬周,毕竟同姓诸侯里不乏晋,郑,燕,魏这样的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国。

O-F4249大概率是陈国-田齐。西周初年爆发一次(陈国),2600年前二次爆发(田齐),下游还有一个第五家族(齐国公族的后裔)。

秦赵同宗,目前还没有一个很让人信服的支系,3256支系上很像,有一大一小两支,但是赵姓太少。1266分布和赵姓都很合,可是只有一个簇。

其他诸侯国还在讨论中,O-F700有点像姜齐(北方那两个崔姓大簇可能都是冒牌货),楚国公族也很难判断,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爆发的大簇也很多。我列一些我感兴趣的支系,欢迎大家讨论。

O-F3323,3800年前爆发,集中在北方。男性占比2%。

O-F793,春秋时期爆发,集中在江西附近,应该是某个诸侯国。

O-CTS8998,2600年前爆发,集中在楚国统治区域,应该也是某个诸侯国。


突然想到4249下游有荥阳郑,不会4249才是姬周吧(荥阳郑号称郑桓公后代。)不过荥阳郑爆发离郑桓公都一千年了,应该不至于。。。


讲个笑话,土耳其人测了基因结果和希腊人最近,然后怒喷基因测试不准。

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问我,随时欢迎新人入坑。有新的内容我也会更新。


对于随意扣帽子,抢祖宗,散播虚假或者过时言论的,我都会予以删除。

我不想给任何基因公司站台,如果有感兴趣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测,可以私信我了解,在回答或者想发里我就不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方汉族Y染色体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同源率较低的现象,以及由此推测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mtDNA)各自代表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它主要通过父系遗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好奇的一点:为什么南北汉人之间在基因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我们又都归为“汉人”这个大家族呢?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基因这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标签,它.............
  • 回答
    南宁五象三中成人礼穿汉服、雨中向父母集体行跪拜礼:一次关于传统、创新与争议的观察南宁五象三中在成人礼中出现的穿汉服、雨中向父母集体行跪拜礼的场景,无疑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形式创新以及社会观念碰撞的生动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现代化语境的融合汉.............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南方汉族缠头巾的风俗,准确说来,并不是一个单一、固定时间点出现的“风俗”,它更多地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条件下,对头巾使用的一种演变和融入。要探究其“何时出现”,需要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汉族历史上对头部装饰和遮盖的传统,以及南方地区与外部文化交流的背景上来。一、 头部遮盖的早期渊.............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南美人和中亚人相对于汉族、日韩民族是否更‘能歌善舞’,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文化社会学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对“能歌善舞”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能歌善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往.............
  • 回答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站在一个中古北方通语使用者(姑且称他为“北人”)的视角,去想象他听到一个吴语使用者(“南人”)说话时的情景。这就像是现在一个讲着一口流利北京话的人,突然被丢到了一个说粤语的广东街头,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明白“中古北方通语”和“中古吴语”到底是什么。中古北方通语:.............
  • 回答
    “南方的汉人都是衣冠南渡的北方汉人的后代”——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一句简单的定论,而是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全然虚假,但过于绝对,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和补充。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以“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北方人口南迁事件。 .............
  • 回答
    关于中国汉语方言“南方比北方复杂”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需要细致解读的观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复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被拆解,它可能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文化上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地理跨度巨大,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因素,语言自然会.............
  • 回答
    关于中国南方各地完成汉化的具体年代,这是一个复杂且持续了漫长历史的过程,很难用一个明确的“完成”年份来界定,因为汉化是一个渐进的、多层面的文化渗透过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元素被汉化的速度和程度都有很大差异。与其说“完成”,不如理解为“主体汉化”或者“汉族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阶段。要详细讲述.............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发展,那么关于谁能被后世史书奉为汉室正统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和复杂。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政治正统性的基础:何为“汉室正统”?“汉室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 回答
    “南北汉人血统论”的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政治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它并非一个单一、明确的学术理论,而是围绕着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迁徙、民族融合以及不同政权的管理,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关于汉族人群体内部差异的解读和论述。南北汉人血统论的由来与演变:要理解这个“血统论”,我们首先要明白中国.............
  • 回答
    评价张弘范和吕文焕这两位在南宋灭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汉人将领,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他们的具体行为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审视。这两位人物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充满争议的。张弘范:元朝统一中国的关键人物,也是南宋灭亡的执行者张弘范(约1238年—1280年),字达卿,是元朝名将张柔之子,汉军将领中的杰出.............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