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朝灭亡的根源是科举制吗?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统治者个人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科举制的性质与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是什么,以及它在隋朝的实际作用。

科举制的核心目标: 隋朝设立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公正性。在此之前,选官主要依靠门第(九品中正制),这导致了世袭特权和人才埋没。
科举制在隋朝的实践: 隋朝的科举制相较于后来的完善制度来说,尚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并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选官的途径仍然多样,包括征辟、举荐等,科举并非唯一的选官方式。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打破门阀垄断: 科举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门阀士族的特权。
选拔人才: 理论上,能够通过考试选拔出有学识和能力的人才,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
强化中央集权: 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和选官标准,有助于皇帝直接选拔和控制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教育发展: 科举考试的内容往往涉及儒家经典,这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学习的重视,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 导致隋朝灭亡的真正“根源”:

如果科举制不是灭亡的根源,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杨广的穷兵黩武和民生凋敝: 这是导致隋朝灭亡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杨广好大喜功,耗费巨大财力物力进行了多项宏大工程,如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建皇宫、修筑长城等。这些工程虽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极大地消耗了国家资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频繁的对外战争: 杨广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耗费了天文数字的兵力、物资和人力。这些战争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导致大量士兵死亡,军队疲惫不堪,人民怨声载道。
严酷的赋税和徭役: 为了支撑这些庞大的工程和战争,隋朝政府征收高额赋税,强迫人民承担繁重的徭役。普通百姓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生活举步维艰,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民族矛盾激化: 频繁的征发劳役也涉及到各地人民,特别是北方地区,对民族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的奢靡享乐:
皇帝的暴虐和奢侈: 杨广晚年生活极度奢侈,沉迷享乐,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他的统治手段也日益残暴,稍有不满者便遭严惩。
官员的腐败: 在这种统治下,官场风气败坏,官员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地方官的横征暴敛: 地方官为了讨好上级或满足私欲,往往更加肆无忌惮地剥削百姓。

3.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民不聊生: 连年的战乱、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起义的星星之火: 在这种背景下,以瓦岗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虽然这些起义军在早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有效地打击了隋朝的统治,为王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门阀士族的离心离德: 尽管科举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士族,但那些没有得到好处的旧士族,以及对隋朝统治不满的其他利益集团,也可能成为反隋的力量。

4. 军事力量的衰竭:
军队的消耗: 长期以来,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对外战争,都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军事力量。军队在征战中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军事征发的弊端: 征发大量青壮年参加工程和战争,也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间接影响了军队的后勤保障。

三、 科举制与隋朝灭亡的关系(间接而非直接):

虽然科举制不是灭亡的根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隋朝的灭亡间接产生了一些影响:

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但并未根除: 科举制为一部分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提供了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不公。然而,这种缓解是有限的。大量的人民仍然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科举制并不能解决根本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早期科举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内容是否过于偏重儒家理论,是否真正能够选拔出适应实际需求的官员等,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考证。但即便存在这些局限,也远不足以导致灭亡。
皇帝个人意志的影响: 杨广作为一个雄才大略但也极度专断的君主,他完全可以不顾民生,继续推行他的政策,无论科举制如何运行。可以说,科举制的发展方向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和施政方向,而不是反过来影响皇帝的施政。

结论:

综上所述,隋朝的灭亡绝非是科举制这一制度的直接后果。 科举制本身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创新,它在打破门阀垄断、选拔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导致隋朝灭亡的真正根源在于杨广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民生凋敝、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的奢靡享乐,这些因素共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和王朝的覆灭。

科举制只是隋朝众多政策中的一项,它无法弥补统治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失误,也无法平息因这些失误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将科举制视为隋朝灭亡的根源,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和误读。 隋朝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隋朝灭亡的根源不是科举制,也不是“打击门阀”。隋炀帝近乎疯狂地全方位、系统化地鱼肉平民百姓,以及在南迁、东征等问题上的一系列严重失政,足以为亡隋之要因。

本文首先简单讨论隋朝科举制的本质,并列举隋朝的所有宰相及三省六部长官的家世,以说明所谓“科举打击门阀”的叙述与隋朝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之后,本文将着眼于一个比“科举打击门阀”更具体的论述,即“隋炀帝打击关陇门阀”。本文会指出“隋炀帝打击关陇门阀”(并导致亡隋)这一论述隐含着严重的混淆条件概率的问题(即把P(A|B)与P(B|A)混淆)。最后,本文将从统治阶级内部叛乱的时机为出发点,论述杨广本人失德失政催生杨玄感、李渊叛乱之事。(隋炀帝鱼肉百姓以及战略部署严重失误的种种史料记载,我将会在另一个答案中列举。)

首先,隋之科举与自宋朝以来的科举完全不同,甚至比之于唐朝科举也颇显初步。如果“科举打击门阀”的论述成立,那么平民百姓至少要拥有“参与科举考试的权利”。换言之,普通百姓应当有”投碟自进“之权,并不需要公卿大臣及州郡长官推荐才能报考。而隋之科举,恰恰在”投碟自进“上有非常严苛地限制,即报考者需有五品官举荐。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隋书》

阎步克老师在《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十四章也指出隋朝的秀才、孝廉、明经等岁贡科目和诸多特科”确实没有自由报名的迹象“。

自东汉以来地方豪族士族化,而北朝已降,没有任何事件在肉体上系统性地打击过已绵延几百年的北方士族。这个阶层体量之庞大早已让选官体系陷入”僧多肉少“的困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士族出身的官员早已于包括五品官在内的各个官阶都占据极大成分。在北魏中晚期,”勋人甚多“的现象就极其严重,也是”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受“的一大要因。

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魏书》

需要让庶族地主(以及平民百姓)指望五品已上官员举荐方能参与的科举怎么打击士族?


那么隋朝(皇族成员以外)的宰相和六部尚书究竟有多少是“非士族”出身呢?以下是我的统计(此处宰相指三省长官以及隋炀帝时期本传记有“参掌机密”、“参掌朝政”等字样的中央官僚)

杨坚朝(括号里的是在该朝的历官中的一个):

杨素(左仆射),弘农杨氏父北周汾州刺史,祖北魏谏议大夫,祖先按照史书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山相杨结,新出土墓志可以追溯到晋尚书令杨瑶。杨瑶的”瑶“字可能是”珧“字误写,而杨珧则是西晋外戚,关西孔子杨震之后。杨素这一支,世代为官。夫人荥阳郑氏北祖房。

高颎(左仆射),渤海高氏父东魏龙骧将军+谏议大夫,西魏末年投关中,入周被赐武阳县伯。祖北魏兖州刺史,曾祖父北魏安定郡守。

赵煚(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尚书左丞,祖西魏河东刺史。

赵芬(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秦州刺史

鱼庆则(右仆射),父北周灵武太守,鱼公虽然不属于汉人大姓也不属于洛阳鲜卑勋贵之一,但按照《隋书》记载,他祖上早在匈奴赫连氏手下当官,”代为北边豪杰“,至少也是关陇豪佑了。

苏威(右仆射),武功苏氏,父北周司农卿,享北周太祖庙庭,祖武功郡守,”累世二千石“(《周书》)。

柳机(纳言),河东柳氏,夫人陇西李氏武阳房,父北周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祖先后在南齐、北魏为官,曾祖父刘宋任太守,曾祖母清河崔氏

李德林(内史令),赵郡李氏汉中房祖父和父亲都是东魏北齐的官员。

杨约(内史令),弘农杨氏,杨素的弟弟。

韦士康(吏部尚书),京兆韦氏,周上柱国郧襄公韦孝宽之侄,夫人河南元氏,祖父、曾祖父都是北魏郡守,”世为三辅著姓“(《周书》)

卢恺(吏部尚书),范阳卢氏,父西魏中书监。母河南元氏。

辛彦之(礼部尚书),陇西辛氏,父北周渭州刺史,祖北魏凉州刺史。

牛弘(吏部尚书),父西魏工部尚书,祖安定郡守。

元岩(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魏敷州刺史。

贺娄子干(工部尚书),父北魏右卫大将军,祖北魏侍中

元晖(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北周尚书尚书左仆射

苏孝慈(兵部尚书),父北周兖州刺史(按《隋书》),祖父黑城镇主(按墓志铭)。

李元通(兵部尚书),寒门 (父亲是杨坚父杨忠手下的士兵)

皇甫绩(刑部尚书),安定皇甫氏,父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祖西魏陇东太守

薛胄(刑部尚书),河东薛氏,父北周蔡州刺史、文成郡公

袁聿修(刑部尚书),陈郡袁氏,父北魏中书令

宇文弼(刑部尚书),河南宇文氏,父北周宕州刺史,祖西魏钜鹿太守

长孙平(民部尚书),河南长孙氏,父北周柱国大将军

张煚(民部尚书),父北周雍州刺史

斛律孝卿(民部尚书),父高欢爱将,东魏大都督,世为鲜卑豪酋

厙狄嵚(民部尚书),父北周益州刺史都督三十一州诸军事,安定郡公,祖北魏上洛郡守,曾祖父北魏武威郡守,“世为豪佑”(《北史》)。

刘仁恩(刑部尚书),弘农刘氏,父魏侍中,开府,嘉山桓公(《隋前大將軍信州總管梁郡公劉使君墓誌》)

郭均(兵部尚书),太原郭氏,父西魏酒泉太守、固安县开国男,祖北魏东莱太守(《大隋故上儀同兵部尚書淅州刺史固安公郭使君墓誌銘》)

冯世基(兵部尚书),上党冯氏,但上党冯氏自东汉以后就罕见于史书,故暂定为寒门

窦炽(太傅),父北魏平远将军,”累世仕魏, 皆至大官“(《周书》)

于翼(太尉),我儿子,祖北魏荏平县伯,陇西郡守。

李穆(太师),祖北魏高平镇都督,曾祖父北魏子都督。

以上是隋文帝时期的所有宰相及六部尚书,寒门占比只有 6.25%而已。

杨广朝:

杨素(尚书令),弘农杨氏,父北周汾州刺史,祖北魏谏议大夫,祖先按照史书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山相杨结,新出土墓志可以追溯到晋尚书令杨瑶。杨瑶的”瑶“字可能是”珧“字误写,而杨珧则是西晋外戚,关西孔子杨震之后。杨素这一支,世代为官。夫人荥阳郑氏北祖房。

苏威(右仆射),武功苏氏,父北周司农卿,享北周太祖庙庭,祖武功郡守,”累世二千石“(《周书》)。

杨文思(纳言),弘农杨氏,父北周小冢宰,和杨素不是一房,却共祖中山相杨结,同样是关西孔子杨震直系后代。

萧琮(内史令),兰陵萧氏,父西梁明帝,祖西梁宣帝,曾祖父梁昭明太子,高祖梁武帝萧衍。

元寿(内史令),河南元氏,父北周凉州刺史,祖北魏侍中、昭陵王。

牛弘(礼部尚书),父西魏工部尚书,祖安定郡守。

崔仲方(礼部尚书),博陵崔氏,父北魏侍中,北周安国公,祖北魏吏部尚书,曾祖父北魏光州刺史。

宇文弼(礼部尚书),河南宇文氏,父北周宕州刺史,祖西魏钜鹿太守

杨玄感(礼部尚书),弘农杨氏,杨素的儿子

杨义臣(礼部尚书),父北周仪同大将军。

段文振(兵部尚书),父北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祖北魏沧州刺史

梁毗 (刑部尚书),安定梁氏(此处按《隋书》和《北史》,但我猜测西魏以来卷土重来的东汉大族安定梁氏有可能是匈奴混入),父北周沧、兖二州刺史,祖魏泾、豫、洛三州刺史,郃阳县公。

卫玄(刑部尚书),父北周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祖北魏司农卿。

长孙炽(民部尚书),河南长孙氏,父北周熊州刺史、平原侯,祖西魏太常倾,冀州刺史,曾祖父北魏上党文宣王

樊子盖(民部尚书),父北齐仁州刺史,祖梁越州刺史。

韦津(民部尚书),京兆韦氏周上柱国郧襄公韦孝宽之子祖父、曾祖父都是北魏郡守,”世为三辅著姓“(《周书》)

宇文恺(工部尚书),父北周大司徒

杨约(内史令),弘农杨氏,杨素的弟弟。

裴矩(“兼长兵部事”),河东裴氏西眷裴,父北齐太子舍人,祖北魏东荆州刺史

裴蕴(”参掌机密“、”参掌朝政“),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父陈都官尚书,祖梁卫将军

虞世基(”参掌朝政“),会稽虞氏,父陈太子中庶子,祖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曾祖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高祖梁廷尉卿、永嘉太守。

宇文述(”参预朝政“),父北周柱国大将军、忠城郡公,祖父和曾祖父是沃野镇军主。

萧瑀(“委之机务”),兰陵萧氏

韦冲(民部尚书),京兆韦氏

杨广一朝,我能找到的中央官僚里,有22个士族,0个寒门。寒门占比0%。并且,这些人里没有一人是科举出身的。三省六部悉著姓,竟无一人是寒门。因此,终隋一朝,我们很难看出科举对打击士族有任何实质性作用,而被认为用科举打击门阀的杨广一朝,反而在中央寒门占比这个数字上继续下降,至0%。


至此,本文足以回答题主的疑问,即“隋朝科举打击门阀”的力度恐怕甚小,因此“科举-->门阀被打压-->门阀反隋”这条逻辑链的存在性很低。但本文想借此机会,继续探讨一下与“士族”有关的另一条逻辑链,即“隋炀帝打击关陇门阀致使其造反亡隋”。这个“关陇亡隋论”,表面上确实有一些证据。首先,我们知道很多反隋的统治阶级成员的父祖都在西魏、北周做官,例如李渊、李密、杨玄感、宇文化及等。我在这个答案里,也更详细地举例说明了这一情况。其次,我们也知道杨广一朝确实提拔了江南和关东的士族,分了关陇贵族的部分蛋糕。例如,上述高官名单内,杨坚一朝只有斛律孝卿和李德林两人非关陇出身(占比6.25%),而到了杨广一朝,22人中已有6人来自关东和江南,占比27%,可视作用人”去关陇化“的一个开端。再次,稍微了解过隋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关陇贵族出身的名臣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杨广之首,诸如杨素、高熲、贺若弼、宇文弼等等等等。

然而,这种求证方法犯了”混淆条件概率“的逻辑谬误。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想看杨广打击关陇贵族的力度,我们应该找出官僚体制内的所有关陇人士,然后看看有多少人被打击了。如果我们想看关陇贵族的反隋力度,我们也应该找出官僚体制内的所有关陇人士,看看有多少人参与反隋,即P(造反/被打压|关陇贵族身份)。而”关陇亡隋论“的求证方法是什么?它的求证方法是在已经被打压或已经造反的人里,看看有多少是关陇贵族,即P(关陇贵族身份|造反/被打压)。简言之,这种求证方法混淆了P(A|B)与P(B|A)。而隋朝的实际情况是:关陇人士在官僚体制内的基数很大,因为隋朝承接北周,北周的统治集团即为关陇人士组成。我们确实没有所有隋朝官员的信息,但仅就中央高官来说,虽然杨广一朝开始重用南朝士族后裔及北齐士族后裔,但关陇人士仍然占比73%之多。当关陇身份占比如此之高时,我们即便让杨广闭着眼睛随机杀人,我们也会发现被杀的人中有很多碰巧是关陇人士;我们即便随机抽取官僚成员反隋,也会发现反隋的人中有很多碰巧是关陇人士。换言之,P(关陇贵族身份|造反/被打压)这个统计量虽然很高,但无法证明杨广杀大臣的行为是系统性针对关陇贵族,也无法证明关陇贵族身份是反隋的动机之源,因为这个统计量之高有可能只是因为关陇人员基数庞大。

注:上文对中央高官名单的列举,显然也面临“混淆条件概率”的风险。然而,就全国人口的基数来说,很显然普通百姓和庶族地主占大,士族阶层占小,在此之上中央高官被士族完全垄断,而且在杨广一朝甚至出现比例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实在无法与“隋朝打击门阀”这一论述相符。

我们如果深挖李渊太原起兵的人员构成,便可看出,李渊反隋并不具备”关陇性质“。若当真存在一个”关陇集团“,且李渊代表了”关陇集团“的利益,那么参与李渊反隋一事应以关陇人士为主才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李渊起兵元从如下:

裴寂等上渊号为大将军,癸巳,建大将军府;以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大雅仍与弟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崔善为、太原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邽姜謩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随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焉;各置官属。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谘议谯人刘赡领西河通守。--《资治通鉴》

这些参与者中,除了无法考证出身的王长谐和阳屯外,其他人员出身分布如下:

关东人(东魏北齐旧族后裔)有:唐俭、温大雅、温大有、刘政会、崔善为、刘赡,占比40%

本地寒门有:武士彟、张道源,占比13%

关陇人(西魏北周勋贵后裔)有:姜謩、裴寂、刘文静、刘弘基、长孙顺德、窦琮,占比40%

江南人(南朝士族后裔):殷开山,占比7%

仅从这份名单来看,关陇人士占比并不高,与关东持平。诚然,这种以“名单列举”为主的求证方法恰恰存在上文所指出的“混淆条件概率”之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基数,即不知道各个出身在山西所有官员中的分布情况。但李渊元从名单中关陇关东各占一半的分布,却符合我们对北朝末年地缘政治的认知:山西一部分被西魏北周占据(河东为主),另一部分则被东魏北齐占据。而关陇人士的基数应该很大,毕竟最后北周灭北齐,完成了关陇政权对山西全境的覆盖。李渊元从名单另一个特点是本土化:武士彟、张道源为本土寒门,而温大雅、温大有、裴寂、刘文静虽然父祖所属的统治集团不同(故有关陇、关东之分),但本质上都是山西本土人。因此,李渊起义的本质,与其说是“代表了关陇集团的利益”,更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地方掌兵者在王朝落难后的投机行为。我们接下来便探讨王朝落难”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影响。


我这里并不否认关陇人士对非关陇人士是有所排挤的,这点从《周书》、《北史》、《隋书》里的各种地图炮便知端倪;我亦不否认杨广一朝开始重用非关陇人士,毕竟这点在上述的中央高官统计有所呈现(虽然关陇人士占比依然很大)。在杨玄感起义上,很多中古史学者通过列举参与者家世得出杨玄感起义颇具关陇性质的结论(例如黄寿成、韩昇等。对杨玄感起义的性质分析本文不再赘述,但参与者名单上的关陇人士占比确实接近100%,远大于李渊起义)。这里我们不再强调“名单列举法”存在“混淆条件概率”的风险。然而,即便承认杨玄感起义的关陇性质,我们也很难得出“关陇集团反隋”是亡隋主要原因这一结论。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发动军事叛乱,不仅需要“动机”(例如关陇人士蛋糕被分,etc.),还需要时机。而恰恰是杨广的各种失政行为,为统治阶级内部叛乱提供了时机。这里的时机,便是王朝落难,即(各地庶族平民起义导致的)王朝合法性的缺失以及王朝兵员的分散,皆拜杨广所赐

种种迹象标明,是“天下大乱”在前,杨玄感起义在后,而非反之。杨玄感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起义,但早在大业七年,庶族和平民的起义业已遍及隋朝各地:

隋大业六年(610年)六月 尉文通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 王万昌起义 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刘霸道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孙安祖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高土达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张金称起义

即便在当代政治,政权合法性也是统治者安身立命之基础,而在迷信思想严重的中古时代,我们可以想象统治阶级内部的野心家们在隋天子结怨天下后的蠢蠢欲动。客观上,反对一个失去合法性的王朝要比反对一个得民心的王朝廉价的多:毕竟吊民伐罪更容易获取民众支持,而且新王朝的统治成本也会比较低,因为“前任”太差了。史书上也对这段分析有着比较直接的佐证:

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议 -- 《隋书》

这里的“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是杨玄感起义的时机。而另一个诱因便是杨广固执地二次征辽,导致后防兵员不足。这个基本历史事实本文不再赘述。

而李渊起义的时机,与杨玄感起义的时机何其相似,都是天下大乱之际(相比之下,李渊起兵时各地起义已成无可救药之势),主上失策之时。刘文静为李渊谋局的话语便是此时机的直接佐证:

“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拾,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资治通鉴》

这里“群盗殆以万数”便是天下大乱的大背景,而即便如此杨广却依然固执地“南巡江、淮”,自弃两京,此处的“乘虚入关”便是统治阶级内部叛乱的本质:杨广自己为李渊造反制造时机

综上所述,“科举亡隋论”以及“门阀亡隋论”皆可休矣。隋朝科举之力度极小(这点 @萧散的答案也有论述),在性质上和效果上都难称“打击门阀”之举。同时,虽然以李渊、杨玄感为例的统治阶级内部叛乱给予了隋朝沉重甚至致命的打击,但这些叛乱的本质,与其说是“关陇集团反隋”,倒不如说是“王朝合法性缺失”以及“主上失策”背景下的投机行为。


本文笔力暂不涉及李密的瓦岗寨起义与宇文化及等弑君。但简要地说,瓦岗寨起义的后期领导者虽然是关陇贵族,但主要领导骨干多来自于北齐破落旧族(例如秦琼、程咬金、徐世绩、魏征等)。这不符合“关陇反隋”的叙述,也很难符合“门阀反隋的叙述”。而宇文化及的关中骁果军,虽然是杨广亡隋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些关陇人士追随杨广到了最后一刻。可惜杨广在关中子弟兵叫爹爹不听,叫娘娘不应的情况下执意继续南迁,并无视军人的待遇问题。宇文化及等政治投机者在天子逼兵反兵不得不反的大背景下詹姆.兰尼斯特之事,终结了这个自弃两京、永嘉南渡的“疯王”。

user avatar

讲道理,隋世祖杨广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有远见的。







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是一个无能的煞笔。


几年前公知还很泛滥,但已经充分表现出不学无术的本质了,反高铁,反基站,反狗肉。各种反智行为层出不穷。另有南都洗地福喜肉算数得出6X7>45,和采访塑化剂说酒精和水分层。8毛缝肛门不一一列举。


不过去掉那些智障行为,经常还是例行公事一点什么全民医保啥的,如果你反对他的理论中某些不和逻辑甚至恶毒攻击中国的言论的言论,就会洗地一句“难道他说的不对么?”是啊都对,但这个煞笔我不太支持他,仅此而已。


公知干活,参考老罗。


顺便多句嘴,其实吧即使无能之辈,要是一条路走到死,也会有一丢丢成绩,努力不会白费,老罗好歹还在咬牙坚持。可更多的公知好逸恶劳。根本看搞不下去索性水太凉就溜之大吉。

公知从没动过脑子,为啥这么说呢?你看这么多年他们经营过一个形象么,看那兔眼馋疯狂抄袭,那兔,兔杂这样蹭人家品牌形象也不嫌丢人。好比朝鲜拍个反美动画用唐老鸭米老鼠做主角了。已经拜倒在人家品牌形象的魅力之下嘴上不认罢了。

很简单和杨广一样,那些所谓的大计划都是酒后吹逼产物,自己从不去做,等着别人完成。自然显得宏大,但无卵用。


最后杨广干脆丢下首都跑扬州天天声色犬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视为纯粹的偶然,而是认为历史发展有其深层、内在的规律性,而表面的“偶然”现象,往往是这些规律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或者是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隋朝灭陈,一统南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一次大一统,但也有声音认为这其中夹杂着文化冲突和损失,称之为“大灾难”或许有些沉重,但探讨其文化影响的复杂性,是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陈朝虽然国祚不长,但在其统治的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文化体系。南北朝时期,尤.............
  • 回答
    北齐不灭亡,东迁辽东:一个更加复杂的隋唐历史图景北齐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其内部政治腐败、军事实力衰退以及北方民族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设想: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选择东迁辽东,并得以延续到隋唐时期,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变得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以下我将详细描绘这样一个.............
  • 回答
    “隋灭南陈”并非古典中国的第一次彻底完结,但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奠定了基础,也承载了古典中国时代的一些重要特征的终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隋灭南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并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何为“古典中国”?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古典中国”.............
  • 回答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之所以没有沿用秦、隋、元时期灭亡中国所采取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而是采用了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建立伪政权、掠夺资源以及逐步蚕食的战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秦、隋、元时期的中国: 这三个朝代灭亡中国时,中国(特别是汉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统.............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隋朝灭亡与隋炀帝无关? 探究历史迷雾中的真相“隋朝灭亡与隋炀帝无关”——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断,在许多人心中,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几乎是与隋朝覆灭直接划上等号的原因。然而,历史的演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仅凭“劳民伤财”四个字就将隋朝的灭亡完全归咎于隋炀帝一人,未免过于简化,也忽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王朝更迭与一个早已消失的东北亚王国联系起来,颇有“蝴蝶效应”的味道。如果隋唐当初没有倾尽国力去征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不会因此获得喘息之机,甚至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类似后金的强大政权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这种可能性,力求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不过,要回答“古中国是否会永远沦为二等民”,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分析,看看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走向,以及为何“永远沦为二等民”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二等民”这.............
  • 回答
    问“隋朝为啥有人粉”,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隋朝那真是个“短命王朝”,开创盛世,却也因暴政和穷兵黩武而迅速覆灭,留下的多是负面印象。但要说有人“粉”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留下了浓墨.............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隋朝第三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深厚,更多的是作为隋朝走向灭亡的标志性人物。而关于您提到的“如果以谋反为由,下旨把李渊诛九族,隋朝就可以继续统治下去了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是否真的能扭转乾坤,让大隋王朝重焕生机,还是仅仅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设想。首先,.............
  • 回答
    寒门崛起,王朝革新: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脉络隋朝,这个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的王朝,不仅以其统一六合、再造乾坤的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更以一项划时代的制度——科举制,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此前数百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深厚土壤,是历史发.............
  • 回答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挺容易被误解、甚至被“黑”的朝代,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这种“黑”,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个人喜好和价值判断的解读方式,往往会放大其负面因素,而忽视或者淡化其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功过争议太大,容易被放大负面首先,隋朝是个典型的“过.............
  • 回答
    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比较。要评价“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主要成就、制度遗产以及最终走向。先看看“开皇之治”:隋朝的辉煌与短暂隋朝,这个在历史上存在.............
  • 回答
    隋朝的短暂,如果非要将超过九成的责任归咎于杨广一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不过,杨广的个人行为和政策,确实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推手,其影响之大,用“九成以上”来形容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好大喜功:一面硬币的两面杨广并非.............
  • 回答
    说起隋朝,人们脑海里往往会跳出几个关键词:短暂、暴政、好大喜功。好像它就是个粗暴的工具,敲碎了南北朝的割裂,然后匆匆地把舞台让给了唐朝。但如果仔细扒拉一下历史的尘土,你会发现,隋朝被严重低估,甚至可以说被“抹黑”得不轻。它留下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和复杂。一、制度创新的深远影响:不只是开创,更.............
  • 回答
    说到隋朝的财富来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它建立之初说起,那时候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国家百废待兴,但同时,之前的政权也积累了一些底子。隋朝能迅速积攒起财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1. 统一战争的红利与战争后的和平红利 统一战争的短期收益: 隋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