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朝之短暂,可否 90%多赖于杨广?

回答
隋朝的短暂,如果非要将超过九成的责任归咎于杨广一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不过,杨广的个人行为和政策,确实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推手,其影响之大,用“九成以上”来形容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好大喜功:一面硬币的两面

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他有着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改革魄力。在隋文帝时期,他就已展现出其能力,尤其是在平定杨玄感的叛乱中,表现得雷厉风行。他继位后,也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的重要举措:

开凿大运河: 这是杨广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这条连接南北的巨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后世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其背后付出的巨大民力、财力和生命代价,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满足修建运河的庞大需求,需要征发全国的劳动力,各地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妻离子散,怨声载道。无数百姓在艰苦的劳役中丧生,留下了“一沟一堑,一血一骨”的血泪控诉。
三次东征高句丽: 作为继承隋文帝的遗志,杨广致力于统一整个中华。他对高句丽的征伐,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他的进取精神和统一决心。然而,这三次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战争,将本已摇摇欲坠的国力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连年征战的失败,不仅没有带来荣耀,反而加剧了国内的动荡,消耗了最后的国力。
营建东都洛阳: 洛阳作为新的都城,其宏伟壮丽毋庸置疑,但也同样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奢华的宫廷生活,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的枯竭。
巡游天下: 杨广酷爱巡游,尤其是在他三征高句丽失败后,更是变本加厉。他乘坐着豪华的龙舟,招摇过市,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大隋的国威,另一方面也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绝佳机会。这些巡游不仅消耗巨大,而且完全脱离了基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激化了与民间的矛盾。

这些宏伟的工程和野心勃勃的对外政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杨广的雄才大略,但其推行的方式和程度,却完全忽视了国家和民众的承受能力。他如同一个狂热的建筑师,不计成本地建造着自己理想中的宏伟宫殿,却忘记了支撑这座宫殿的基石——民生。

二、 政治统治的失策与政治环境的恶化

杨广的统治,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工程上,更体现在其日趋专断和残酷的政治风格上:

对官僚体系的破坏: 杨广对隋文帝时期建立的较为有效的官僚体系进行了不少破坏。他频繁地任免官员,赏罚不均,导致官员们人心惶惶,缺乏长远规划的动力。同时,他对正直敢言的官员进行打击,如对宰相杨素、苏威的猜忌和贬斥,使得朝堂之上充斥着阿谀奉承之辈,鲜有真正为国计民生提出良策的能臣。
对宗室和功臣的猜忌: 杨广对自己的兄弟和开国功臣的猜忌和打压,是他继位后的一大失策。他逼死了自己的兄长杨勇,又对功臣韩擒虎、高颎等人进行迫害,这不仅让他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支持者,也让其他官员心生寒意,不敢有所作为。
酷吏政治的抬头: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杨广不惜使用酷刑,将一些反对他的人定为“叛逆”,并大肆株连。这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恐惧,百姓敢怒不敢言,潜藏的危机如同火山般蓄势待发。
中央集权的过度强化与地方割据的种子: 虽然大一统是隋朝的优势,但杨广过于集权的统治方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地方的活力和自主性。当中央的统治机器出现问题时,地方的应变能力就会受到极大限制,反而为后来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

三、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民怨的沸腾

杨广的种种政策,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果:民怨沸腾。

赋税和徭役的加重: 修建运河、征讨高句丽、营建都城、巡游天下,所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财力和人力投入。为了支撑这些消耗,隋朝不断加重赋税,同时征发大量的徭役。百姓们不得不承担沉重的徭役,耕种的土地荒芜,家庭的生计难以为继。
土地兼并的加剧: 隋朝虽然推行了均田制,但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和杨广的个人挥霍,土地兼并的情况依然存在,并可能因为国家财政的压力而变本加厉。这导致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为社会动荡提供了潜在的群体。
社会秩序的崩溃: 当政府的压迫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时,社会秩序就容易崩溃。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开始蔓延,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和饥民,他们成为了反抗力量的温床。

为何说“90%多”可能并不夸张?

虽然将一切归罪于一人似乎不够严谨,但杨广的行为确实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压倒性”因素。

隋朝的国力基础: 隋文帝杨坚奠定了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国力相对强盛,有能力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如果杨广能像其父一样以民为本,稳健发展,隋朝很可能能够延续更长时间,甚至发展壮大。
“一票否决权”的影响: 在古代帝制下,皇帝的个人意志具有“一票否决权”。杨广凭借其皇权,可以强行推行任何他想要的政策,无论其是否合理,无论其会带来多大的灾难。他的个人决策,直接决定了国家资源的流向和政策的走向。
缺乏制衡的力量: 隋朝的政治结构中,对皇帝的制衡力量相对薄弱。朝臣要么唯唯诺诺,要么被排挤打压。这使得杨广的错误决策几乎无人能够有效阻止。

可以这么说,隋文帝打下了大隋江山,而杨广则以一己之力将其葬送。他的个人野心、不计后果的政策以及残酷的统治手段,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怨的沸腾,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如瓦岗军的李密、翟让等,以及后来的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陈叔宝等等,这些起义军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将隋朝的统治焚毁。

当然,历史的洪流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排除一些潜在的,未被充分记载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从杨广继位以来的种种作为来看,他个人对隋朝的“摧毁”作用,确实是如此的显著和决定性,以至于说“90%多”赖于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事实的精准概括,而非夸张之词。他的一系列操作,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却毅然决然地将船驶向了冰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群里问,中国的亡国之君里数隋炀帝形势最好吧。

有人回复,世界史里怕是都难找到形式更好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朝的短暂,如果非要将超过九成的责任归咎于杨广一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不过,杨广的个人行为和政策,确实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推手,其影响之大,用“九成以上”来形容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好大喜功:一面硬币的两面杨广并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会认为,历史这么悠久的唐朝,应该比短暂的隋朝更富有。但仔细掰扯开来看,隋朝的“富”和唐朝的“富”,它们的表现形式、积累方式,乃至于“富有”的定义本身,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承认,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却干了“大事”。最显眼的,就是它.............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比较。要评价“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主要成就、制度遗产以及最终走向。先看看“开皇之治”:隋朝的辉煌与短暂隋朝,这个在历史上存在.............
  • 回答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之所以没有沿用秦、隋、元时期灭亡中国所采取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而是采用了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建立伪政权、掠夺资源以及逐步蚕食的战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秦、隋、元时期的中国: 这三个朝代灭亡中国时,中国(特别是汉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统.............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问“隋朝为啥有人粉”,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隋朝那真是个“短命王朝”,开创盛世,却也因暴政和穷兵黩武而迅速覆灭,留下的多是负面印象。但要说有人“粉”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留下了浓墨.............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隋朝第三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深厚,更多的是作为隋朝走向灭亡的标志性人物。而关于您提到的“如果以谋反为由,下旨把李渊诛九族,隋朝就可以继续统治下去了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是否真的能扭转乾坤,让大隋王朝重焕生机,还是仅仅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设想。首先,.............
  • 回答
    寒门崛起,王朝革新: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脉络隋朝,这个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的王朝,不仅以其统一六合、再造乾坤的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更以一项划时代的制度——科举制,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此前数百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深厚土壤,是历史发.............
  • 回答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挺容易被误解、甚至被“黑”的朝代,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这种“黑”,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个人喜好和价值判断的解读方式,往往会放大其负面因素,而忽视或者淡化其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功过争议太大,容易被放大负面首先,隋朝是个典型的“过.............
  • 回答
    说起隋朝,人们脑海里往往会跳出几个关键词:短暂、暴政、好大喜功。好像它就是个粗暴的工具,敲碎了南北朝的割裂,然后匆匆地把舞台让给了唐朝。但如果仔细扒拉一下历史的尘土,你会发现,隋朝被严重低估,甚至可以说被“抹黑”得不轻。它留下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和复杂。一、制度创新的深远影响:不只是开创,更.............
  • 回答
    说到隋朝的财富来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它建立之初说起,那时候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国家百废待兴,但同时,之前的政权也积累了一些底子。隋朝能迅速积攒起财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1. 统一战争的红利与战争后的和平红利 统一战争的短期收益: 隋朝的.............
  • 回答
    “隋朝人口和耕地远胜初唐,贞观之治甚至大唐盛世都是假的”这个说法,乍一听确实有些惊世骇俗,但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去审视,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对历史现象的片面解读和误解。简单地说,这个说法 不完全是真的,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解析:隋朝的人口和耕地、初唐面临的挑.............
  • 回答
    关于隋朝统一中国是否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北朝时期,看看当时的大背景,以及导致统一出现的那些关键力量。一、 南北对峙的僵局与统一的内在需求我们得先明白,隋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即从西晋末年开始.............
  • 回答
    隋朝灭陈,一统南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一次大一统,但也有声音认为这其中夹杂着文化冲突和损失,称之为“大灾难”或许有些沉重,但探讨其文化影响的复杂性,是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陈朝虽然国祚不长,但在其统治的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文化体系。南北朝时期,尤.............
  • 回答
    “隋朝留下粮食能让唐朝吃50年”这个说法,虽然略有夸张,但背后反映的是隋朝在粮食储备、农业发展以及国家治理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隋朝的粮食储备成就: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其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