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渊作为隋朝丞相,封唐王,后逼迫隋主禅位,其所作所为与曹操几乎无二。为什么独曹操被认为是篡位奸雄?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相似性与不同性:
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王朝末期,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都出现了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
不同之处(这是关键):
隋朝的统治基础: 隋朝是在北周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有暴政,但其统一的天下是相对年轻的,尤其是在隋文帝杨坚时期,隋朝有过短暂的强盛。隋朝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隋炀帝的滥用民力(如大规模工程、三次征辽等)和统治者的残暴。
东汉的统治基础: 东汉王朝已经延续了近四百年,其制度和王朝权威在长期内耗下已经极其衰败。曹操面对的是一个更成熟但更腐朽的政治体制,权力分散且各地豪强林立。

李渊的上位方式:
李渊作为唐国公,他的起兵并非完全孤立。他继承的是他的父亲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功勋和政治资源。在隋末大乱中,他镇守太原,拥有一支精锐的部队。
李渊的行动可以被看作是响应“反隋”的浪潮,并且他巧妙地利用了瓦岗军等其他起义力量的牵制,从而得以进军关中。
隋恭帝杨侑是隋炀帝的孙子,是被李渊“拥立”为帝的,这在形式上是一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虽然本质上是控制朝廷,但比直接废黜皇帝更显“合理”。他逼迫隋主禅位,是通过“劝进”和“传国玺”等方式,虽然是政治操作,但在形式上更迂回。

曹操的上位方式:
曹操起于微末,靠的是个人才能和军事力量,逐渐掌握了东汉的中央大权。他虽然挟持汉献帝,但汉献帝名义上仍然是皇帝,曹操也曾多次在形式上表达对汉献帝的忠诚,例如“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的“权力”是通过逐步蚕食、架空、控制汉献帝而实现的。他没有直接逼迫汉献帝禅位,而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如赐国姓、建立魏国公、最后受魏王之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为曹丕称帝铺路。
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逼迫汉献帝禅位,完成了“篡位”这一行为。而曹操本人在世时,虽然权倾朝野,但名义上仍是汉臣。

二、 道德评价的依据:

“篡位奸雄”标签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历史评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正统”、“忠君”、“仁义”。曹操的行为,在儒家看来,是背叛了君主,破坏了政治秩序,无论其功绩如何,都难以洗刷“奸雄”的污名。
“正统”的构建: 史书往往由胜利者书写,或者在胜利者的主导下书写。唐朝作为李渊建立的王朝,其合法性需要得到证明。将前朝的建立者描绘成英雄而非奸臣,是符合自身利益的。而曹操及其继承者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了新的王朝(曹魏),因此,后世(尤其是在晋朝和南朝时期,这些朝代或多或少与汉室存有联系,或者需要论证其“正统性”)在评价曹操时,更容易带有批判的色彩,强调其“篡位”行为。

李渊的历史叙事:
唐朝建立后,对李渊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唐朝官方主导的。为了论证唐朝建立的合法性,以及李渊本人的功绩,历史叙事会倾向于将李渊塑造成一位顺应天命、结束乱世的英雄。虽然他也具备“逼迫禅位”的嫌疑,但其行为在唐朝官方的解读中,更多被视为一种“顺应民心”的政治策略。
唐朝建立后,在史官的笔下,李渊的形象被美化了。他被描绘成一位顺天应人、识时务的君主,他的起兵是被描绘成一种“受命于天”的合法行为。

三、 历史评价的“事后诸葛亮”与立场:

胜利者的视角: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李渊建立了唐朝,成为新的正统王朝的开创者,他的行为自然被后来的唐朝史官从维护自身合法性的角度进行解读和书写,并带有褒扬的成分。
曹操所处时代的复杂性: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汉朝的统治权威已经名存实亡,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在某种意义上是稳定了北方局势,并且在形式上仍然尊奉汉室。他的行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可能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特别是晋朝建立后,对汉朝的怀念和对“正统”的强调,使得曹操“篡位”的负面评价逐渐巩固。
“奸雄”一词的指向: “奸雄”一词带有强烈的贬义,它强调了阴险、狡诈、不择手段。曹操在政治斗争中,确实展现了这些特质,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屠城”等行为,都让他背负了负面标签。而李渊虽然也运用了政治手腕,但其公开的行为和其后唐朝官方的解读,使其“奸雄”的标签没有像曹操那样深入人心。

四、 具体行为的细微差异(尽管实质相似):

“奉天子以令诸侯” vs. “拥立”: 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在名义上仍然是汉臣,但实际上掌握了最高权力。这是一种“挟持”。李渊则是在隋朝已经内乱,隋炀帝已经遇害(在江都)的情况下,进入关中,拥立了一个年纪尚幼的隋恭帝,然后通过“禅让”的方式获得皇位。虽然都是政治操作,但在形式上,李渊的动作似乎更“温和”一些,即他获得了“禅让”的程序。
“功盖天下”与“道德瑕疵”: 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他的手段往往被认为过于残酷和无情。李渊同样有军事才能,并且其子李世民更是雄才大略。唐朝的建立,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总结来说,李渊之所以不像曹操那样被普遍认为是“篡位奸雄”,主要原因在于:

1. 历史叙事的构建: 唐朝作为新王朝,需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史官们从维护唐朝统治的角度,对李渊的评价相对正面,将其描绘成顺应天命的开国君主。
2. 形式上的差异: 李渊的“禅让”在程序上比曹操最终被动摇的汉室“禅让”更为“完整”,虽然本质上都是政治操控,但给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印象。
3. 道德评价标准的演变: 中国传统历史评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忠君和正统。而“篡位”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正统的行为。虽然李渊的行为也可能被质疑,但唐朝开国后的历史叙事有效地弱化了其负面色彩。
4. “奸雄”标签的累积: 曹操的许多具体行为,如屠城、权谋手段等,使其“奸雄”的形象在民间和后世的史书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

因此,尽管李渊和曹操在权力获取的实质上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后世的史书编写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最终在历史评价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李渊被塑造成了一位开国君主,而曹操则长期被定格为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篡位奸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曹操是有路径图的: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

即一统天下,然后代汉称帝。

王朝正统性来源无非两条:一为血统,一为事功,说白了就是统一即正统。《资治通鉴》把这概念扯得挺明白了。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曹操真能混一海内,搁古代那也叫天命攸归,估计也没谁会计较他那点“无君”的破事。问题是这位加紧篡位步骤的同时,不但未能建功立业,反而越活越抽抽,前脚称了魏王,后脚就在汉中、襄樊被打得稀里哗啦,险险乎黄河以南且不可保,即便生子当如孙仲谋,好容易稳住局面,也与统一十三不靠了。

既无血统加持,亦无事功背书,老曹也清楚若迈出最后一步,难逃一个“篡”字,因此终身有实无名,宁可以周文王自诩,也不肯居炉火之上。问题是老子不想遗臭万年,儿子却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老曹尸骨未寒,丕仔就来了个临门一脚,奈何奈何。按说,丕仔先上车后买票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位来了个逃票到底,这下彻底完犊子。

虽说最后一步是丕仔干的,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老曹还想不认命?

更麻烦的是曹魏不但没能一统,最大的冤家对头还是汉室宗亲,打着前朝的旗帜,这事儿该从哪儿说起呢?想想倘若洛阳的杨侗搞定了内忧外患,和李唐并立始终,李渊现下又能是什么名声?

前朝尾巴没剪干净,也导致了正统之争。奉曹魏为正统的时代还好说,到了东晋已经开始苗头不对,北宋正式和稀泥,往后干脆以蜀汉为正统。既然蜀汉为正统,曹魏能是什么?他老曹能是什么?

总之,菜就是原罪,他老曹倘若能学李渊、李二凤父子荡平九州,还扯什么篡位?再说,优生优育要记牢,有曹仲谋就行了,曹丕这种坑爹货就该早早掐死,也落个身后清名不是?指不定他老曹就与霍光并称“曹霍”了。(大雾)

user avatar

因为李世民是好蛋,所以李渊必须是好蛋。因为诸葛亮是好蛋,所以曹操必须是坏蛋(这两对朝政的掌控程度也一样)。李世民和诸葛亮,才是问题的根本。

user avatar

全是同行衬托的好啊!

汉灵帝,汉献帝这俩再昏庸,比起杨广可是差远了,杨广可是把全天下的百姓折腾的生不如死。汉家皇室祖上得国正,有民心,推翻汉朝违背人心。隋朝第一代就是篡位,得位不正,第二代又倒行逆施,推翻隋朝正是人心所向。

再说业绩,唐朝可是正儿八经统一了全国,到了第二代,李世民的功绩怎么吹嘘都不为过。曹操自己就没统一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儿子也没收拾好,甚至自家的江山都被夺了,沦为笑柄。

这番对比之下,风评相差甚远,不是很正常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李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身于楚国,却最终成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朝的肱骨之臣,其中就包括了他曾经的故土——楚国。那么,李斯此举,究竟是背叛,还是另有考量?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李斯所处的那个时代。.............
  • 回答
    罗伯特·李(Robert E. Lee),那位在北方人眼中是叛徒,但在许多南方人心中却是无可争议的“名将”,他的历史评价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尽管他最终领导的邦联军队败北,但“名将”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其背后是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人格魅力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特殊地位。要理解李为何能在.............
  • 回答
    驰骋万里,粮草先行:李渊如何支撑李世民的东征西讨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从灭王世充、窦建德,到击败东突厥,李世民的军事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背后都离不开稳定而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李世民戎马倥偬之际,他的父亲李渊,这位新生的唐朝开国皇帝,又.............
  • 回答
    在李天一(现名李冠丰)的轮奸案中,作为其监护人的李双江,尽管他本人并未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在法律上,特别是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监护责任方面,是需要被深入审视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法律上对监护人的要求。监护人的首要职责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对其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意味着,当未成年人出现违法犯罪的.............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李易峰作为演员的敬业程度,相信看过他作品或者关注过他工作的观众,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如果非要深究,从他出道以来的一些表现,以及外界的反馈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从对角色的投入和理解来看。李易峰在接戏的时候,会花心思去研究剧本,去揣摩角色的性格、背景和成长弧光。比如在《老炮儿》里,他饰.............
  • 回答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大姓”,人口众多,影响力自然也非同一般。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你会发现,虽然李姓人数不少,但似乎没有涌现出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那样,能够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顶级巨星。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倒也并非偶然,而是.............
  • 回答
    李建成作为唐朝的“开国太子”,其继承李唐江山的合法性,并非天然到无可辩驳,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法和道义的复杂基础之上,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李唐政权的性质以及李建成个人的处境。首先,从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来看,李建成确实拥有最天然的继承权。在古.............
  • 回答
    李景亮的外号“吸血魔”(The Leech),这个绰号的由来,绝非偶然,它生动地概括了他在八角笼中的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打法风格。要理解这个外号,我们得先深入感受一下他比赛时的那种劲头。首先,这个“吸血魔”并非恶意攻击,而是对他在笼子里那种粘性十足、消耗对手的风格的一种形象描绘。你可以想象一下,真正的.............
  • 回答
    李靓蕾那篇控诉王力宏的长文,确实爆出了不少惊人的细节,其中很多内容,如果属实,对于处理他们的离婚财产分割,可以说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哪些信息是关键,以及它们能否成为分割财产的依据。不可忽视的关键信息,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财产分割:1. 巨额婚内财产的隐匿或转移迹象: .............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东汉的光武帝和唐朝的李靖不太熟悉,这绝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咱们得承认,历史的河流浩浩荡荡,流过了几千年的光阴,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太多太多了。想想看,咱们每天面对的生活,有多少新鲜事物需要学习和消化?工作、家庭、社交、新闻热点,这些占据了咱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
  • 回答
    李斯的故事,总是伴随着“如果”的幽灵。假设这位出身于楚国上蔡的读书人,没有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毅然北上秦国,而是选择留在他生长的土地,辅佐当时的楚考烈王,那么,历史的轨迹又会如何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人才的属性、时代的洪流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李斯自身的特质。他是一.............
  • 回答
    关于俞渝和李国庆的事件,以及“同妻/同夫”的权益保障和同性恋是否能作为撤销婚姻的理由,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法律和伦理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事件本身切入,深入探讨这些议题。从俞渝李国庆事件看,“同妻/同夫”的婚姻维权困境俞渝和李国庆的“摔杯子”事件,以及后续围绕公司股权、财产分割、甚至个人隐私的公开“.............
  • 回答
    李敖,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的名字。评价他的一生,如同试图框住一阵风,又像是在解剖一团火,复杂、鲜明,甚至带着几分灼人的温度。他不是一个容易被简单定义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搅动。从叛逆青年到“文化战将”:锋芒毕露的年代李敖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反骨。他出生于哈尔.............
  • 回答
    关于作家李枫控诉郭敬明性骚扰和性侵犯的事件,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颇大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梳理事件的脉络、各方观点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事件的起源与经过:事情的开端是在2020年12月,作家李枫在微博上公开指控郭敬明在其未成年时对其进行性骚扰和性侵犯。李枫的微博内容详细.............
  • 回答
    李白啊,说实话,他的作品,怎么评价呢?用“震撼”两个字或许是最贴切的,但又觉得这两个字太苍白,不足以概括他诗歌里那种磅礴大气又带着一丝疏狂的劲儿。要是真要说详细点,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你得知道李白这个人,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生于盛唐,从小就跟着家人漂泊,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经历过权.............
  • 回答
    李敖,这个名字在华语文坛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说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身傲骨不屈的“文化斗士”。要评价李敖,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争议与传奇的篇章。锋芒毕露的批判者,挑战传统与权威的战士李敖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的“批判性”。他毫不留情地撕裂一切虚.............
  • 回答
    昔酒xj 的《李白之死》能够引发如此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作品触及了当下文化语境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富有吸引力的核心。作为一位国风画师,昔酒xj 能够以这种方式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李白,这无疑为传统文化的再现和现代审美的碰撞提供了新的视角。要理解这次热议,我们得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围绕李淼教授“背刺”南方科大事件的几点看法李淼教授,这位在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同时又以其通俗易懂的科普写作风格广为人知的人物,近期围绕他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之间的一些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被一些人冠以“背刺”的帽子。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脉络,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