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唐太宗临终前没把兵权交给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而是重用了山东寒门出身的名将李勣作为军方代表?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唐初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李唐皇室与一些世家大族合作的结果。其中,以关中地区(即关陇)为基业的豪门望族,如长孙家族,宇文家族,房家族等,他们在中原与北朝政权的长期对峙中积累了深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李世民本人,作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导者,也与这些关陇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孙无忌更是他的舅舅,是李唐政权中不可忽视的权势人物。

然而,仅仅因为长孙无忌是他的亲信且属于关陇集团,并不意味着在李世民临终前,会将所有兵权拱手相让。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一、 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李世民并非一个愿意看到任何一股势力独大的皇帝。他深知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长孙无忌作为托孤大臣,本身已经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再让他独揽兵权,那么他在辅佐李治的过程中,其权力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新君上位来说,风险太高了。他需要有一个能够制衡长孙无忌的力量,而李勣,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和相对独立的背景,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李勣的出身,虽然不是大家族,但其家族也并非完全没有根基。不过,与关陇集团那种与皇室联姻且根深蒂固的势力相比,李勣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功勋在军队中建立威望。这意味着他在政治上的“纯粹性”相对更高,不易与某一特定集团产生过深的利益绑定。让李勣掌握一部分军权,不仅能够确保国家军事力量的稳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关陇集团在军事上的话语权,从而维持朝局的平衡。

二、 李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度:

李勣(原名徐世勣)是唐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历经瓦岗军、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屡立奇功。从平定刘黑闼、王世充,到征讨突厥、薛延陀,再到后期对高句丽的征伐,李勣几乎参与了唐朝早期所有重要的对外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那个时代是顶级的,深受军士的爱戴和敬重。

更重要的是,李勣对唐朝,特别是对李世民的忠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勣在李世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李世民一边,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以及李勣本身对皇室的忠心耿耿,是李世民最为看重的。相比于关陇集团,他们虽然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但其家族利益、门阀荣耀往往也与个人效忠紧密相连。而李勣的忠诚,更多的是基于对唐朝建立的贡献和对李唐政权的认同。

李世民临终时,他最担心的是幼主继位,朝政不稳,导致国家内乱或者被外戚、权臣操纵。他需要一位能够依靠的军事统帅来稳定大局,确保李治能够顺利继位并掌控军队。李勣,凭借其非凡的军事能力和绝对的忠诚,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三、 山东寒门的政治含义:

选择李勣作为军方代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李勣虽然最终被封为国公,但他的出身并不像关陇集团那样拥有世代的贵族地位。唐朝初年,仍然存在着旧有的门阀士族与新崛起的寒门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李世民在位期间,虽然重用门阀士族,但他也一直在努力打破门阀垄断,提拔有才能的人。

让出身相对更“平民”的李勣在军事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对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政策的一种延续和强化。这向天下宣告,军功和才能是获得重用的最重要标准,而非仅仅出身。这对于培养和激励更多有志于为国效力的寒门子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长孙无忌即便再有能力,如果完全把兵权交给他,可能会让一部分新兴的势力感到不安。

四、 避免“功高震主”的隐忧:

虽然李勣忠诚且有能力,但李世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将兵权分散,或者说让不同派系的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是避免任何一个人或势力“功高震主”的有效方式。李勣掌握兵权,与长孙无忌在政治上辅政,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长孙无忌在政治上可以制衡李勣,而李勣在军事上则能保障皇权不被政治势力轻易左右。

简单来说,李世民的布局是:长孙无忌负责稳定朝堂政治,辅佐太子,而李勣则负责稳定军队,确保军事力量的掌控权不旁落。这是一种精妙的权力分配,旨在为太子李治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结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勣而非完全交给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是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深层考量:

政治平衡: 防止任何单一势力(包括关陇集团)过度垄断军事权力,为新君上位提供缓冲。
军事稳定: 依靠李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对皇室的忠诚,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对皇权的服从。
人才选拔: 进一步强调军功和才能的重要性,对寒门士子是一种激励和认可。
权力制约: 形成政治与军事上的相互制衡,确保皇权不受侵犯。

李世民的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不仅考虑到了眼前辅佐幼主的任务,更预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风险。李勣的被重用,并非是对长孙无忌的不信任,而是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宏大战略。这种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唐高宗时期以及之后唐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吗?有打压长孙无忌吗?

1、长孙无忌跟李勣谁更能打

这个基本用脚想就能想出来。

长孙无忌虽然能上马砍人,也能领兵打仗,但是比李勣差得远。

2、流放李勣

李世民临终前,曾在病床上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布局,若自己驾崩后,房玄龄(文臣)、长孙无忌(外戚)、萧瑀(贵族)、李勣(军方)四人肯定是辅佐太子李治的最佳组合。遗憾的是,贞观二十二逆案,房玄龄和萧瑀先后,李世民驾崩时,仅剩长孙无忌和李勣二人。但最终李世民却只选中了长孙无忌,另外加一个褚遂良,却把李勣排除在外,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上面的意思是说:李勣这个人能力和智慧都是顶级的,但是,你(李治)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不能驾驭他。朕(李世民)现在将他贬到叠州任都督。如果他得到命令后立即去赴任,就说明他很忠心。等你登基后,一纸诏书将他召到长安给予重用,他必将忠心于你。如果他得到命令后犹豫不肯离开京城,你立即杀掉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他的戎马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从玄武门之变扫除异己,到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北击突厥,威震漠北,南平薛延陀,西定高昌,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千古一帝,在其晚年,却在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对手——安市城,一个在史书中甚.............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被諡作「文帝」的原因,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的功績等多方面來理解,而且這個諡號並非一成不變,後來經歷了重要的變更。以下將詳細闡述:一、 諡法的原則與唐初的政治環境首先,我們要理解中國古代「諡法」的原則。諡法是用來評價死者生前事蹟的褒貶性文字,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的处境与唐玄宗安史之乱时的情况,虽然都面临君王南迁的可能,但两者的根本原因、时代背景、皇帝个人特质以及朝廷的应对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崇祯最终未能像唐玄宗那样“御驾亲征”后撤往南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剖析。一、 朝局的根本稳定性差异: 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经.............
  • 回答
    西游记取经团为了节约成本而裁掉一名队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每一位队员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他们在整个取经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我们来看看取经团的成员及其“成本”和“效益”:1. 唐僧 (唐三藏) 成本: 精神成本: 作为团.............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陈玄礼在马嵬坡事件中对唐玄宗“落井下石”的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误读。更为准确地说,是陈玄礼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为了平息哗变、稳定局势,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而这些措施恰好对玄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马嵬坡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陈玄礼在其中的角色,才能理解为何.............
  • 回答
    德化李氏族谱:追溯唐宗室血脉的真实考量在江西上饶的这片土地上,许多村民姓李,而一份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族谱,则将他们的祖先指向了遥远的唐朝,指向了那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传奇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这份族谱的真实性,无疑是家族成员们最关心也最想探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族谱的形成、流传,.............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够广为流传,甚至在当时并未受到严苛管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将“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简单地解读为“亵渎”唐玄宗,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这首诗所触及的,更多是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对情感的描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亵渎”这个词在当时.............
  • 回答
    要说唐朝皇帝普遍没能活过六十岁,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少见”,毕竟历史长河里总有那么几个寿星。不过,对比同时期其他朝代或者一些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唐朝皇帝确实存在这个趋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玩意儿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唐宋时期皇帝即位后改名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很多改成了单字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问题。咱们一件件儿来捋捋。一、 改名: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是政治信号的传递皇帝即位,意味着权力中心的转移,新君上位,自然要展现出与前朝不同的.............
  • 回答
    在中国人起名字这件事上,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姿态和流向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翻看唐代以前的史书,你会发现,很多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都格外简练,往往就是一个字。可一旦跨过唐朝,再往后看,两字的名字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占据了主流。这其中的变化,可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
  • 回答
    唐宋时期,文官政治发展成熟,许多达官显贵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他们凭借着政治地位和个人才华,自然而然地引领着文坛风骚。而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官员涉足文学创作,但他们的地位普遍不如唐宋时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唐宋时期: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文学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官政治发展.............
  • 回答
    明朝皇帝面对逼宫,常常会将矛头指向“阉人干政”,一纸“诛杀宦官”的诏令便能煽动一部分人的情绪,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而到了唐朝,尽管杨贵妃兄妹权势滔天,其家族也权倾朝野,但围绕着他们的风波,却似乎与高力士这位权势熏天的宦官无关,他甚至在之后依旧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道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明太宗朱棣之所以将朵颜三卫安排在明朝边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其核心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曾臣服于蒙古,后又归顺于他的骑兵力量,为大明帝国构建一道坚实的北方屏障,有效抵御来自漠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理解这一举措,需要我们回溯到明初的边疆格局以及朱棣登基的特殊背景。首先,我们得看看明朝建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热爱唐诗的人心中的一个深层感受。要说唐诗“无法超越”,其实是一种更像是情感的表达,而非绝对的科学论断。毕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和不断被挑战的可能。但如果我们要去拆解这种“无法超越”的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土.............
  • 回答
    唐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王朝相比,其皇权受到的挑战类型和程度都颇具特色。你提到的外戚干政(尽管唐朝没有女皇帝直接掌权的情况,但外戚的影响不容忽视)、宦官专权、党争以及藩镇割据,确实是贯穿唐朝历史的几个重要议题。要理解为何这些威胁皇权的情况在“历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咱们读《西游记》,有时候确实会觉得唐僧对老猪的态度,好像比对悟空要温和那么一两分。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唐僧“偏心”,得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看看悟空的性子。悟空是灵明石猴出身,神通广大,本事是没得说,但那性子也太烈了。他天不怕地不怕,连玉皇大帝都敢打,更别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