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前有五胡乱华之鉴,后有太宗皇帝经验,唐玄宗仍然信任胡人导致安史之乱?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唐玄宗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执政理念。

一、 前车之鉴:五胡乱华的深刻教训

首先,“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惨痛的时期,对中原汉族政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那段动荡岁月里,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在中原建立了一系列政权,汉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被颠覆,文化和经济遭受重创。这个时期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五胡乱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族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隔阂和冲突激化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
军事力量的失控: 当少数民族政权掌握了主要的军事力量,并且这些军事力量的忠诚度难以保障时,中原政权便容易被颠覆。
文化融合的挑战: 尽管后来北魏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在此之前,文化上的差异和抵触也加剧了冲突。

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深知“五胡乱华”的教训,因此在处理与北方民族关系上采取了相对温和和策略性的做法,例如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来稳定边疆。

二、 后有太宗经验:贞观之治的成功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成功之处包含了处理民族关系和军事力量的智慧:

开放包容的胸怀: 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仅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人才为唐朝效力,还给予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尊重。例如,突厥的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杜尔,薛延陀的真珠可汗等,都曾为唐朝贡献力量。
军事上的实力与制衡: 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其稳定边疆的基础。同时,太宗也懂得如何利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制衡的目的,避免一家独大。
吸纳与汉化: 在吸纳少数民族人才的同时,太宗也鼓励他们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促进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但这种融合是渐进和尊重的,并非强制。
对军队的控制: 贞观时期,虽然也依赖一些少数民族将领,但军队的整体指挥权和核心力量依然掌握在汉族将领手中,并且军队的忠诚度有较好的保障。

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太宗的后代,理应熟知并继承这些成功经验。然而,到了他的统治后期,为何会背离这些原则呢?

三、 唐玄宗的转变: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乱局

唐玄宗的统治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开元盛世”,后期是“天宝乱局”。导致他后来信任胡人,最终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开元盛世的基石——重视军事,但埋下隐患:
兵源的充足与军事改革: 开元时期,唐玄宗为了巩固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例如实行募兵制,将府兵制逐渐改为募兵制,并建立了强大的边镇驻军。为了应对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威胁(如突厥),唐朝在边境设立了强大的军事重镇,招募了大量的士兵。
胡人将领的才能与重要性: 在募兵制下,由于边疆作战的需要,以及唐朝长期以来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触,一些勇猛善战、经验丰富的胡人将领脱颖而出,在抵御外敌、稳定边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边镇的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很多由胡人担任。
对边镇的依赖加剧: 为了应对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持续威胁,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拥有军政大权,镇守一方。这使得边镇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对中央的依赖性相对减弱。

2. 盛世的惰性与政治的腐败:
“开元唯我独尊”的迷思: “开元盛世”的巨大成功,可能让唐玄宗产生了“唯我独尊”的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天下,盛世将永不落幕。这种心态使他放松了警惕,忽视了潜在的危机。
政治上的懈怠与信任的转移: 随着年事渐长,唐玄宗开始变得贪图享乐,逐渐将朝政交给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处理。这些宰相往往只顾党争和私利,对军务和边务的了解和处理能力不足,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有意回避和压制有能力的汉族将领,转而重用那些他们认为容易控制的胡人将领。
李林甫的“笼络与离间”: 宰相李林甫是关键人物。他为了排除异己,尤其是有能力且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汉族将领,采取了“笼络关内将士,离间山东士人”的策略。对于有才干的汉族将领,他想方设法将其调离京城,送往边疆,或者让他们赋闲。而对于胡人将领,李林甫则采取了笼络和拉拢的手段,因为他认为胡人将领更缺乏政治根基,更容易被他掌控。

3. 军事制度的深层问题:
节度使权力的膨胀: 节度使制度原本是为了加强边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这使得边镇的将领,特别是那些掌握重兵的胡人将领,对中央的离心力逐渐增强。
兵源的构成与忠诚度问题: 在募兵制下,军队的构成日益复杂,许多士兵来自边疆地区,或者是在长期战乱中形成的职业士兵。这些士兵的忠诚度往往更多地指向他们的将领,而非远在长安的皇帝。当胡人将领掌握了这些军队时,他们就拥有了强大的个人力量。
中央对边镇的控制力减弱: 随着边镇力量的壮大,中央政府对边镇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唐玄宗后期,过于依赖边镇的胡人将领来维持边疆的稳定,却未能意识到这种依赖正在滋生巨大的风险。

4. 唐玄宗个人的性格因素:
对胡人的偏爱与误判: 唐玄宗虽然在位前期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但晚年却出现了明显的颓势。他对一些胡人将领的才能和忠诚度产生了误判,可能被他们表面上的服从和战功所迷惑,而忽视了他们潜在的野心和离心力。
晚年的享乐主义: 沉溺于歌舞升平,对朝政疏于管理,导致奸臣当道,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他信任杨国忠,而杨国忠又为了自己的权势,不断挑拨与安禄山的矛盾,并极力推荐那些他认为可以制衡安禄山,但实际上同样危险的胡人将领。
对汉族人才的疏远: 相较于胡人将领,唐玄宗后期疏远了一些有才干的汉族大臣和将领。这使得中央缺乏足够有能力的制衡力量,对边镇的胡人将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四、 安禄山叛乱的导火索与具体过程

唐玄宗对以安禄山为代表的胡人将领的过度信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节度使的任命与扩权: 安禄山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胡人将领,但凭借着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义母子”关系以及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他被先后任命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北方三个重要的军事区域,兵力达十几万之众。这实际上是将整个北方防线拱手让给了安禄山。
越职进见与赏赐: 安禄山多次获准越过常规程序,直接进见唐玄宗,并被赏赐丰厚。这使得他与皇帝的关系显得过于亲近,也让他在大臣眼中地位特殊。
对安禄山不轨行为的忽视: 尽管有大臣如王忠嗣等人曾向唐玄宗上奏,指出安禄山拥兵自重,意图不轨,但都被唐玄宗不予采纳,反而对这些进谏者进行打击。
杨国忠的推波助澜: 宰相杨国忠虽然出身汉族,但他同样是一个奸臣,为了自己的权势,与安禄山既有勾结也有矛盾。他为了打压同样有权势的安禄山,或者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采取了极不负责任的政治操作,例如挑拨与安禄山的关系,甚至主动向唐玄宗“告密”安禄山的反状,反而促使唐玄宗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为安禄山的叛乱提供了口实。

最终,在755年,安禄山以“忧国”(实为借口,指责杨国忠专权)为名,率领十八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南下,发动了震惊中国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迅速席卷了北方,唐朝由盛转衰,损失惨重,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总结:

唐玄宗后期信任胡人将领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并非是简单的一两点错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政治上的懈怠与腐败: 晚年的唐玄宗疏于政务,导致奸臣当道,政治生态恶化。
军事制度的失控: 节度使制度的膨胀和中央对边镇的控制力减弱,使得拥有重兵的胡人将领成为潜在的威胁。
对人才的错误判断与使用: 错误地高估了部分胡人将领的忠诚度,同时疏远了有能力的汉族人才。
个人性格的弱点: 晚年的享乐主义和对潜在危机的麻痹大意。

尽管唐朝曾有五胡乱华的惨痛教训,以及太宗皇帝处理民族关系和军事力量的成功经验,但唐玄宗后期由于政治、军事、用人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吸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甚至变本加厉,最终酿成了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也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决策和时代的背景往往相互作用,共同书写着王朝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民族问题,前面很多答主都说过了,我就不赘述了。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想要说几句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

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确实是有一些相似处。比如说,掀起五胡乱华的匈奴刘氏与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一样,都是以华北地区为根据地,然后发兵南下,先夺取洛阳,再夺取长安的,他们的军队也都一样是由胡人和汉人共同组成的,而且他们起初都是王朝的臣子,最后也都称帝了。五胡乱华初期,华北地区有以刘琨为首的一批晋臣顽强抵抗,安史之乱时期,华北也有以颜真卿为首的一批唐臣顽强抵抗,同时,在首都沦陷后,这两个王朝的朝廷也都是到西北地区继续抵抗的,这是这两次大乱的相同处。而不同处在于,唐朝最终成功的收复了失地,而晋朝的结局却是“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直到被刘裕取代为止。

但是说实话,即使在安禄山刚谋反的那段时间,唐玄宗李隆基面对的局势也是比晋怀帝司马炽好非常多的。要知道,晋怀帝司马炽刚即位时,八王之乱已经结束。王朝是真的已经千疮百孔了,连首都洛阳都被乱军破坏的很严重,长安更是一片断壁残垣,蜀地也早有割据的成汉政权了,对于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晋怀帝司马炽可以说是回天乏术了。

可是安史之乱初期的唐朝根本不是这样啊。虽然玄宗朝的社会矛盾已经比较突出,但是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大部分地区仍旧听命于朝廷,安禄山之所以敢于造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在那一年打败了契丹,算是将后方安定好了,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严庄,高尚等人的不断劝说,加上吉温之死。安禄山起兵后,虽然河北诸镇基本上望风而降,但是这种胜利是短暂的。就在安禄山在洛阳洋洋得意的称帝,建立大燕的时期,李光弼等人收复了河北十余郡,贺兰进明等人收复了信都,颜杲卿设计斩了三员叛将。接下来,只要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就很可能端了叛军的老朝的,那么无论安禄山是孤守洛阳,还是退兵救华北,他也都只能算困兽犹斗而已。

而这时候的大燕军队在干嘛呢?他们仍旧在潼关与唐军僵持,即使是在刚刚被安禄山占领的洛阳,官员和百姓也依然是向着大唐朝廷的,叛军所面对的形式实际上是更加严峻的。你以为这时候坐在大燕皇帝宝座上的安禄山真的是春风得意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时候的安禄山可谓如坐针毡,他的心态很可能是近乎崩溃的: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_《资治通鉴》

说实话,当时的安禄山估计都做好了重新归顺朝廷的打算了,心里可能都在盘算要怎么讨好李隆基和杨玉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结果能如此快的打下长安,估计安禄山都想不到,心里都在暗暗自喜“天助我也”呢!其实此时的李隆基只要做到不瞎指挥,放手让高仙芝,封常卿,歌舒翰三人去干,安史之乱明明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平定的,也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如果让晋怀帝司马炽接手这样的一个王朝,他估计做梦都要笑出声来,匈奴刘氏又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倾覆河洛呢!所以说,题主与其在这里提问“唐玄宗为什么信任胡人安禄山,而导致安史之乱”,还不如好好的讨论一下,为什么李隆基拿着一手胜券在握的好牌,却还是能被他打的稀巴烂呢?别说是把晋怀帝换过去了,你就算把开元朝初期的李隆基换到安史之乱初期的年老李隆基的位置上,安史之乱估计都能在短时间内平定,成为在史书上一笔带过的一场小叛乱而已。

user avatar

你只看到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

然而李光弼契丹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这两位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的功劳和郭子仪差不多。大唐平叛中兴三员大将两个是胡人。

最初代表朝廷平叛的高仙芝是高丽(应为高句丽,经评论区提醒改正)人,和封常清一起拖延了叛军脚步,结果被李隆基砍了。

忠心耿耿带病出征,在潼关抵御安禄山保卫长安的哥舒翰是突厥人,结果被杨国忠李隆基坑死了。

哦对,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只能是伤筋动骨。真正把唐王朝打得奄奄一息的是黄巢起义。黄巢可是实打实的汉人。

最后灭亡唐朝,屠杀唐朝宗室的朱温,也是个汉人。

在唐末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仍然尊奉唐王室,并且在唐亡之后打出光复大唐旗号的李克用,倒是个沙坨突厥人……

user avatar

安思顺表示:我已经给大唐通风报信好几次了,安禄山这小子会反,扒灰大帝不听啊……

哥舒翰表示:我对大唐忠心耿耿,杨国忠非把老子坑死,和谁说理去啊……

高仙芝表示:我的脑袋怎么莫名其妙就没了……

李光弼,仆固怀恩表示:我俩杀了多少叛军,要不要统计一下?

安史之乱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已,安禄山和史思明除了户口本上是胡人以外,本质上和汉人内部的叛乱没有区别,安史叛军的主力也是汉人,消灭唐军最多的叛将——崔乾佑,正儿八经的汉人。安禄山最器重的宰相和谋士——严庄,正儿八经的汉人。即使是天天和中国过不去的外国史学界,也基本把安史之乱当成中国内战,和外族外国啥的没有关系……另外,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为了搂钱把洛阳的胡人给屠了

user avatar

把个汉人放在安禄山的位置上难道就能忠诚了?有钱有粮有兵有地盘,只要觉得自己能打赢,谁不想反?

user avatar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的关键问题都不在于用不用、信不信任异族,而是在于皇帝用人是否得当、内政是否修明、王朝制度是否合理。

有钱有粮有地盘,军事政治经济一把抓,中央朝廷对其约束力太弱,主昏臣奸,天高皇帝远,让地方上的野心家看到了希望,你换个汉人就不造反了吗?当时有胡人造反,也有很多异族衷心于朝廷啊。

退一万步说,即使是造反了,但凡你皇帝长点脑子、朝廷内政能够比较正常地运转,也能迅速地予以扑灭,绝不至于糜烂至此!不是唐玄宗瞎指挥,安史之乱会乱这么久吗?

这事儿连经过胡元百年统治的明太宗朱棣都知道,关键问题就不在于是否信任胡人,而是在于皇帝自己。

永乐十年十一月,洮州卫所镇抚陈恭就上疏建议皇帝朱棣要谨防异族,一定要吸取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的惨痛教训,外夷异族之人绝不可重用。

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十一月二十二日),洮州卫所镇抚陈恭上言:侍卫防禁宜严,外夷异类之人不宜寘左右,玄宗几丧唐室,徽钦几绝宋祚,夷狄之患,可为明鉴。

朱棣看完陈恭的奏疏是这么说的:

上览毕以示群臣曰:所言禁卫宜严甚是但天之生才,何地无之?为君用人但当明其贤否,何必分别彼此?其人果贤则信任之,非贤虽至亲亦不可用。汉武帝用金日磾,唐太宗用阿史那社尔,盖知其人之贤也。若玄宗宠任安禄山,致播迁之祸政,是不明知人。宋徽宗自是宠任小人,荒纵无度,以致夷狄之祸,岂因用夷狄之人致败。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致灭亡,岂非明鉴。
礼部尚书吕震请加恭妄言罪。
上曰:恭之心本是忠朝廷,但未深思耳,岂可罪?朕恒语卿等,言事之人有乖谬当容之,罪之则言路塞,人君无由得闻善道。尔为大臣,此言亦非忠矣。

难道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胡元入主中国所吸取的教训就是不应该信任异族吗?恰恰相反,朱棣认为胡元越是搞民族矛盾,越是不信任、不用汉人,完蛋得越快!

user avatar

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十一月二十二日),洮州卫所镇抚陈恭上言:侍卫防禁宜严,外夷异类之人不宜寘左右,玄宗几丧唐室,徽钦几绝宋祚,夷狄之患,可为明鉴。
朱棣看完陈恭的奏疏是这么说的:
上览毕以示群臣曰:所言禁卫宜严甚是。但天之生才,何地无之?为君用人但当明其贤否,何必分别彼此?其人果贤则信任之,非贤虽至亲亦不可用。汉武帝用金日磾,唐太宗用阿史那社尔,盖知其人之贤也。若玄宗宠任安禄山,致播迁之祸政,是不明知人。宋徽宗自是宠任小人,荒纵无度,以致夷狄之祸,岂因用夷狄之人致败。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致灭亡,岂非明鉴。
礼部尚书吕震请加恭妄言罪。
上曰:恭之心本是忠朝廷,但未深思耳,岂可罪?朕恒语卿等,言事之人有乖谬当容之,罪之则言路塞,人君无由得闻善道。尔为大臣,此言亦非忠矣。


作者:明天
链接:zhihu.com/question/45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造反最多,造成破坏力最大的肯定是汉人群体。

请问为什么没有皇帝吸取经验呢?

你还别说,真有,这尼玛,讲不清楚了。

user avatar

为啥都觉得安禄山是不是胡人无所谓呢?

安禄山是康国粟特族拜火教徒,出生于康国,父亲死后跟着母亲生活在突厥部族,继父是突厥首领,直到29岁被张守珪收为义子才算归化。

相比之下,高句丽族的高仙芝从其父高舍鸡始就归化了,高仙芝出生于中原、成长于安西;契丹族的李光弼也是从父亲李楷洛开始归化生长在营州柳城;突骑施族的哥舒翰,至少从祖父哥舒沮起就归化了,出生成长于安西,还有为父在长安守孝三年的记载;铁勒族的仆固怀恩从祖上仆固歌滥拔延就开始归化了。

安禄山自称“光明之神”,用宗教手段在军中笼络士兵,死后还和其它叛军首领被奉为“圣人”,其叛军也被唐人称为“胡虏”或“孽胡”,怎么看也不像是普通的地方叛乱。

即便唐廷成功镇压了安史之乱,还得默许河朔旧将和士兵尊安禄山为圣,还要重用胡人为节度使:例如成德先是奚人后是契丹再是回鹘,卢龙前期是鲜卑,淄青是高句丽。

外族、外国人、异教徒,安禄山把“非我族类”的buff都叠满了。

user avatar

因为好用。

汉末三国都有收编胡人部队作战。

袁绍收编乌恒击败公孙瓒。

曹操收编了匈奴和鲜卑。

不止唐玄宗时期,更早也有。不说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这几个。

仆固怀恩

铁勒族,安史之乱功劳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一家四十六人为唐朝捐躯,他还有两个亲生女儿为了帮助唐朝向回纥借兵剿匪而出嫁和亲,一门忠烈。可惜的是,仆固怀恩最终为宦官所忌,前半辈子为唐朝呕心沥血的他不甘心受害,起兵反唐,引诸蕃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攻唐,乃至其母要动刀亲手杀他“”,后暴死军中,其母为唐代宗奉养,唐代对他很遗憾,为其隐恶,“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尉迟恭

想不到吧,他是鲜卑族人,凌烟阁第七。

屈突通

奚族人,唐朝建国大将,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有功,王世充也是胡人,历史记载:世充平,通功为第一。王世充被击败后,屈突通受命镇守洛阳,成为李世民幕府中的核心将领,洛阳也是李世民为自己可能的皇位争夺战失败后的退路和东山再起之地,屈突通能得到镇守洛阳的职务,可见是得到李世民绝对信任的。凌烟阁第十二。

阿史那·社尔

突厥贵族,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颉利可汗之侄,他曾反对颉利可汗进攻唐朝,早早的西迁到西突厥的地盘上生存,东突厥灭亡后,阿史那·社尔所部在西突厥和铁勒族薛延陀部的夹攻下无力为继,率部内迁,归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还将妹妹衡阳长公主嫁给他,让阿史那·社尔成为皇亲国戚。

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后,阿史那·社尔后半辈子甘心为唐朝征战,多次随唐军远征,曾跟随侯君集平定高昌(此战后受封毕国公),随李世民征伐高句丽,随李道宗平定薛延陀,阿史那·社尔还曾以主将身份率唐军远征西域,一路击败西突厥、焉耆等国军队,最后灭掉龟兹,威震西域,后在唐高宗年间去世。

契苾何力

铁勒贵族,九岁时就成为铁勒(唐朝时主要居住在热海,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一代)可汗,唐太宗贞观九年,契苾何力率部归降唐朝,同年,以随唐军击败吐谷浑之功被李世民重用,让他做玄武门宿卫官,将皇宫护卫交给契苾何力,还将一位李氏宗女(临洮县主)嫁给了他。

贞观十四年,契苾何力以葱山道副大总管的职位随侯君集平定高昌,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被部下绑至反唐的薛延陀部,他拒绝叛唐并割耳明志(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曾拍摄有这一情节,剧中虚构为阿史那思摩割耳),被李世民赎回唐朝后,官升右骁卫大将军。

此后,契苾何力随李世民征伐高昌,随李道宗和阿史那·社尔平定薛延陀部,随阿史那·社尔远征龟兹。唐高宗时期,契苾何力以随唐军灭亡西突厥之功官升左骁卫大将军、受封郕国公,后长期以行军总管之职经略东北,参与消灭百济和高句丽之战,因功官升镇军大将军、代理左卫大将军,爵位改凉国公,唐高宗仪凤二年去世。

黑齿常之

百济人(今朝鲜半岛韩国境内),唐高宗显庆时期,百济被唐军灭亡,黑齿常之一度降唐,后再次反叛,因实力弱小,始终无法复国,唐高宗龙朔三年,黑齿常之再次降唐(唐高宗李治亲自派遣使者招降),后长期在唐朝西南边境任职防御吐蕃,多次击败吐蕃军队,因功升左武卫将军、河源军经略大使(镇守陇右一代边境)。

唐高宗死后,黑齿常之调任长安,任职左武卫大将军并曾以江南道大总管之职讨伐徐敬业叛乱。唐睿宗李旦第一次执政时期(当时还是傀儡皇帝,以武则天为主),黑齿常之的主要作战对象变成突厥军队,在多次击败突厥入侵后,因功爵封燕国公、任职燕然道大总管。后因酷吏周兴陷害,被武则天下令捉拿审问,在狱中自杀。

李楷固

武则天时代的契丹族将领,被武周封为燕国公。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周,李楷固当时是李尽忠的部下。697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和副将骆务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骆务整二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宰相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骆务整。对,就是狄仁杰第二部里的李楷固。

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周的契丹人,不过,在天门岭之战中,败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700年,武则天封李楷固为燕国公,赐姓武。据推测在705年,唐中宗复辟后,李楷固又改回姓李。李楷固卒年不详,他的女婿李楷洛,就是唐朝名将李光弼之父。

在之后平定黄巢之乱的李克用,沙陀族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