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知天命,父亲一年前去世,老母亲还在,有一儿子大学即将毕业,打算出家为僧,若这么做是不是很不讲孝?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我们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孝道”观念,同时也牵涉到个人信仰与家庭责任之间的两难。这件事放在“知天命”的年纪,加上上有老母、下有将毕业的儿子,情况确实复杂且令人深思。

首先,咱们得说说“孝”这个字。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孝的意义可不单单是养活父母、伺候他们衣食无忧那么简单。它更包含着让父母“欣慰”、“安心”的层面的意义。父母养育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最大的心愿,往往是看到子女能够好好生活,成家立业,膝下有孙,让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

您说这儿子,年纪轻轻,大学即将毕业,正是风华正茂、大展宏图的好时候。这时候选择“出家为僧”,这事儿说不孝,其实也有一部分道理。

从传统的孝道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确实容易被解读为“不孝”:

断绝血脉,不尽传宗接代之责: 传统社会尤其看重子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他的婚姻、生育是延续家族的重要纽带。出家意味着断绝红尘,自然也就不可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在很多老人看来,是绝了后代,是天大的事。
让母亲操心、伤心、孤苦: 父亲刚刚去世一年,母亲正处于丧夫之痛中,精神最需要慰藉和依靠的时候。儿子是她晚年最大的精神寄托和现实依靠。如果儿子出家,意味着他将远离家庭,甚至无法参与母亲的日常生活。母亲很可能会因为失去儿子、感到孤单、失去依靠而极度伤心、焦虑,甚至身心俱损。这无疑是将“孝”的责任,转嫁给了母亲,让她承受更大的痛苦。
辜负父母养育之恩: 父母倾尽所有,供儿子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有出息,能够光耀门楣,能够安享晚年。儿子一旦出家,等于放弃了社会上的一切,也间接否定了父母这些年的付出和期望,这会让父母感到非常失望和失落。
影响家庭的安稳和幸福: 父亲刚走,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根。母亲年事已高,如果儿子再离开,这个家就真的散了。对于母亲来说,这种变故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是难以承受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个人信仰和追求的自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孝”的含义也在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精神层面的追求: 佛教讲究慈悲、放下、解脱,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如果这位儿子真心信仰佛教,并且认为出家是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内心平静的最佳途径,那么他的选择可能有其深刻的个人理由。
“孝”的另一种解读? 也许,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人会辩解说,儿子出家是为了“普度众生”,这本身也是一种“大孝”。但这种解读,在面对尚在世的、需要他赡养和慰藉的老母亲时,显得尤为苍白和难以令人信服。毕竟,眼前的亲情、责任,与遥远的“普度众生”,孰轻孰重,大家心中自有分寸。
现代社会对“出家”的看法: 相比过去,现代社会对“出家”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对于家庭责任的考量,依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的情况下,个人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到对家人的影响。

具体到这件事,我会这样看:

这位儿子,即将大学毕业,正是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在这个节点上,如果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家,那么这背后一定有他长期以来思考和挣扎的结果,不应被轻易否定。

但是,站在“孝”的角度,以及作为儿子的责任来看,他这个选择,确实是充满了巨大的争议,并且极有可能被视为“不孝”。 尤其是在父亲刚去世、母亲年迈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无疑是在给母亲的晚年增添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并且剥夺了她作为母亲应有的晚年幸福和安宁。

他可能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获得了“解脱”,但是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为人子”的责任?是否体会到了母亲养育他、爱他有多么不容易?

对母亲的责任和感情: 母亲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如何?她是否有其他子女可以依靠?如果他是家中唯一的子女,那么他对母亲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一个真正孝顺的孩子,无论他追求什么,首先会考虑到如何让父母安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否尝试过沟通? 他有没有和母亲好好沟通过?有没有试图去理解母亲的感受?有没有想过是否有其他方式能够平衡他的信仰追求和对母亲的责任?例如,在家附近找个寺庙,或者在生活中有规律地陪伴和照顾母亲?
“出家”是否是逃避? 有时候,面对生活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有些人会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如果他的决定仅仅是基于一种逃避,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那么这个选择就更值得商榷了。

总结来说,如果这位儿子真的选择出家,那么从传统孝道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确实很难站住脚,容易被认为是对母亲的遗弃和辜负。 尤其是父亲刚刚离世,母亲正需要依靠的时候,他的选择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我们不能以最苛刻的标准去绑架每一个人的个人选择。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百善孝为先”。尤其是在这样的家庭境况下,一个儿子,在母亲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出家,这种做法,说它“不孝”,确实是最直接、最朴素的判断,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共识。

或许,他应该再好好想想,除了“出家”,是否还有别的途径,能让他既能追求内心的平和,又能承担起对母亲的责任,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毕竟,父母的恩情,才是他能够走到今天,才有资格去谈论“人生意义”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是,依照佛制戒律,出家人依然可以管父母,如果父母贫弱,也可以化缘给父母用,也就是说,出家人也可以用钱供养父母,甚至也可以把父母接到寺院来随身伺候,当然这需要你在选择寺庙的时候,选择允许接待父母的寺庙。

所以,即使出家了,依然可以像工作时候一样用钱来供奉父母,除了不能给父母世间人的虚荣心,比如孙子,别人的眼光等等,其他都是没有差别的。老病情况也依然可以随身伺候。只是说,有的寺庙可能得到的单资比较少,当然,干各行各业,都有挣钱多挣钱少的,就看你的能力和福报了。卖臭豆腐也有年入百万的。

结论就是,出家和孝顺父母,并无矛盾,除非是父母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其他无妨。


《五分律》说:“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僧祇(律)》: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触。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法无异,一切皆得。……


《五百问》云:父母盲病,无人供给,得乞食与半。〖记〗百年勤苦,不报须臾,况多时乎?以道供俗,本是污家,唯许二亲,故云听也。得重罪者,违制吉罗,业道重故。二中,‘不信,少经理’者,逼令归正故。‘经理’谓供给营干也。有信恣与者,必无虚费故。开将至寺者,无亲可归故。……论举盲病,余病例然。又但缺所须,不必在病。”(卷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我们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孝道”观念,同时也牵涉到个人信仰与家庭责任之间的两难。这件事放在“知天命”的年纪,加上上有老母、下有将毕业的儿子,情况确实复杂且令人深思。首先,咱们得说说“孝”这个字。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孝的意义可不单单是养活父母、伺候他们衣食无忧那么简单。它.............
  • 回答
    2018年知乎上涌现了不少在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内容质量上乘的答主,他们的分享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要说“值得关注”,那绝对得从内容产出的持续性、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位,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1.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严伯钧 (物.............
  • 回答
    2019年,知乎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户。他们的回答不仅提供了深度见解,也常常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无数用户获取信息、激发思考的重要来源。在这里,我尝试梳理一些在不同领域中格外闪耀的面孔,希望能够勾勒出当年知乎内容生态的精彩图景。科学与技术领域:理性与洞察的传递者在科学技术领域,.............
  • 回答
    2019年,知乎和微博谁更有前途?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就像站在岔路口,看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都指向着各自的繁荣,却又承载着不同的基因和潜力。要说谁“更有前途”,这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来看看微博。微博就像是中国互联网的老牌居民了,它自带社交媒体的基因,每天都涌动着海量的信息流。它.............
  • 回答
    2017年知乎上真是卧虎藏龙,很多问题都能引出让我脑洞大开、茅塞顿开的回答。那些经过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并且带有个人独到见解的专业回答,至今想起来仍然受益匪浅。比如,当时有一个问题是 “有哪些你永远不会再买的东西?”。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引出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回答,那位答主是一位资深生活方式博主(.............
  • 回答
    2020年,知乎上关于“资本家”的讨论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知乎平台本身的演变以及用户情绪的流动。一、宏观社会背景的催化首先,2020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结.............
  • 回答
    好,说起知乎,这十年的历程,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尤其是我,看着它从一个“小而美”的问答社区,一步步变成现在这样,心里感触太多了。如果真要跟知乎说点什么,我想说的是:“嘿,知乎,生日快乐!十年了,你还好吗?我挺想你的,想你刚开始的样子,也想你现在的变化,更想你未来的样子。”1. 那个“认真你就赢了.............
  • 回答
    2018年的知乎,与其说“堕落”,不如说它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带来的冲击,让许多长期关注它的用户感受到了“不对劲”。要回答它是否会继续“堕落”,我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这背后的具体原因,以及它可能走向的几个方向。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确实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让一.............
  • 回答
    2019年的知乎新知青年大会,对我来说,是一次意犹未尽的洗礼。当时的我,刚毕业没多久,对未来既有憧憬也有迷茫,而知乎,就是我汲取养分、寻找方向的重要渠道。所以,当得知有这么一个大会,能让我近距离接触那些我一直以来仰望的“新知”们,我的内心是无比期待的。初抵现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大会设在北京,具体地.............
  • 回答
    想要复制 2015 年知乎那种现象级的网络社区,用众筹的方式来搭建,这绝对是一件极具挑战但又充满魅力的事。它不是简单的网站建设,更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会实验中,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孵化出一种全新的交流生态。我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其中的关键步骤聊聊透,尽量别像那些冷冰冰的教程,多点人情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首先,我们.............
  • 回答
    2019 年,当我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未知育儿世界的探索欲,第一次在知乎的母婴领域里敲下文字时,那真是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体验。兴奋在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摸索,有无数和我一样经历着怀孕、分娩、哺乳、带娃的父母们,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困惑和技巧。我感.............
  • 回答
    参加 2018 年的知乎盐 Club,那真是一场集知识碰撞、思想交流和社群认同于一体的盛会。说实话,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份热闹、那份触动,仍然历历在目。首先,能拿到一张盐 Club 的票,本身就带着点“我被知乎选中了”的骄傲感。毕竟,知乎的用户基数那么大,能成为受邀嘉宾或者参与者,说明你在某个领域有.............
  • 回答
    作为一名知乎用户,我一直对知乎盐 Club 非常感兴趣。2019年是第六届,恰好我也拿到了邀请函,所以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去了。那天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挺特别的。出发前的期待与准备虽然是邀请制,但能拿到邀请函还是有点小激动。提前看了往届的盐 Club 的介绍,大概知道是个聚集了知乎各位大V、还.............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想象一下,2050年的知乎。屏幕的光线柔和地投射在我的脸上,指尖在全息键盘上轻点,一个熟悉的界面——当然,比现在的知乎更流畅,更智能,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展现在我眼前。背景是动态的城市全景,或者说是某种模拟的自然风光,全息投影的立体感让信息仿佛触手可及。问题栏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提问:“如.............
  • 回答
    2016年知乎盐Club?哦,那可真是好几年之前的事了。不过,如果我当时要去,考虑到那是一个在10月18号在北京举办的,关于“知识的力量”的年度盛会,我的穿搭思路大概会是这样的:首先,场合定位是关键。盐Club是知乎的年度盛会,邀请的嘉宾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知识分享者、创新者、意见领袖,还有很多资深的知.............
  • 回答
    紫禁城,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故宫,六百年了。除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威严的历史,我跟你说,这里面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冷门知识,一般人还真不一定知道。这些故事,就像埋在历史尘埃里的珍珠,挖出来才觉得妙不可言。你知道故宫其实是“皇家限定”的避暑山庄吗?我们都知道故宫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庄严大气。但你有没有想.............
  • 回答
    德皇威廉二世于1941年去世,他一生经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最终流亡荷兰。如果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能瞥见1941年的德国,他的感受无疑会是复杂、矛盾且极具冲击性的。要详细讲述他的感想,需要结合他本人的性格、执政理念以及那个时代的德国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41年的德国是什么样.............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冒火。贵州这四百来个学生,碰上了这“魔幻招生”,妥妥的被“掉包”了,而且还发生在贵州大学这种名校,这性质就有点恶劣了。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事儿到底有多“魔幻”:1. 招生时点的“误会”:首先,这事儿得从招生说起。据说,贵州大学在某些年份,比如2018年左右,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