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最后一代精英们如果在1981年知道1991年自己就内部塌缩了,会不会在西方81的时候了平推欧洲?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

首先,我们得理解1981年的苏联精英们对未来的认知水平。当时,尽管“停滞”成为常态,但“内部塌缩”这种说法在他们内部绝对是个禁忌,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信奉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衰败论调深信不疑。然而,一旦有了“剧透”,事情就完全变了。

如果知道十年后会塌陷,他们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延缓衰亡”和“保存实力”。 然而,苏联的体制性问题,比如僵化的经济、特权阶层的固化、意识形态的危机,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即使知道了十年后会完蛋,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在“火烧眉毛”之前,试图找到一条生路。

那么,“平推欧洲”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原因如下:

1. 苏联的战略并非“平推”,而是“战略平衡”和“影响力扩张”。 在1981年,苏联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其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维持在欧洲的力量平衡,并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他们的军队是为防御和有限的进攻设计的,而非大规模的、颠覆性的“平推”。苏联的经济和后勤能力,也无法支撑一次长期的、大规模的跨越整个欧洲的军事行动。

2. 内部动荡的预判反而会使其更加谨慎。 如果他们知道十年后会塌陷,那么他们的首要目标将是避免任何可能加速这一进程的行动。一场与西方的大规模战争,无论胜负,都会极大地消耗苏联的国力,激化国内矛盾,暴露其体制的脆弱性。想想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内部出现大规模的反战情绪和抗议,那将是加速垮台的催化剂。

3. 西方阵营的团结与威慑力。 1981年的西方并非软弱无能。北约成员国在冷战的背景下高度团结,军事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友。一场苏联对欧洲的“平推”,必然会引发北约的集体防御反击,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总动员。苏联没有信心在与整个西方世界的正面冲突中取得速胜,更别提“平推”了。

4. 核战争的阴影。 到了1981年,核武器的威慑力已经是双方心照不宣的红线。任何一方如果冒然发起大规模的地面进攻,都可能引发核报复,其结果将是相互毁灭。苏联的领导人,即使是那些顽固派,也明白这一点。他们不可能为了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扩张而将整个国家和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5. “内部塌缩”的信号往往是经济和社会的疲软。 如果他们真的预见到十年后的塌陷,那么他们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
内部改革: 试图通过有限的改革来缓解经济压力,例如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经验,但考虑到苏联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和特权结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
缓和与谈判: 试图与西方缓和关系,争取时间,例如通过军控谈判来减少军事开支,或者尝试在外交上找到突破口,以减轻外部压力。
战略收缩: 甚至可能考虑主动放弃一些海外影响力区域,集中资源应对内部危机。

那么,所谓的“平推欧洲”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对苏联潜在实力的夸张和对西方担忧的放大。 苏联的军事力量在数量上可能与美国匹敌甚至超越,但其质量、技术、后勤以及战略运用能力,与西方相比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苏联的体制性缺陷决定了它无法进行一场长期且全面的征服战争。

所以,如果苏联精英们在1981年就得知了1991年的结局,他们的反应更可能是绝望、恐慌,然后是挣扎求生,而不是进行一场倾国之战去“平推欧洲”。 他们可能会试图用尽一切手段来避免那个可怕的结局,但这更多的是在内部寻找解药,而不是在外部制造更大的风暴。

或许,唯一的例外是某个极端的、被逼到绝境的领导人,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或者制造一个“外部敌人”来团结人心,会铤而走险。 但即使是这样,大规模的“平推”也是不现实的。可能更符合逻辑的是有限的边境冲突、一次孤注一掷的军事展示,但最终也会因为无法承受的代价而偃旗息鼓。

总而言之,这个假设更像是一个关于“如果知道结果,能否改变轨迹”的思考。但对于苏联这种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机器而言,其内部矛盾和体制性问题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即使有了“预知”,短期内也难以扭转乾坤,更遑论发动一场足以颠覆整个欧洲的战争。他们的选择,更倾向于如何“苟延残喘”,而不是“轰轰烈烈”地走向毁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问题问的真奇怪,苏联统治精英里要是有这样的疯子就不会在1991年解体了,那帮人要知道91年就散伙肯定早做准备,等解体时大捞一笔。

user avatar

西方八一演习中,驻东德苏军集群的坦克纵队平均战场机动速度仅为10公里/小时,按照这个速度苏军需要一个月才能推进至大西洋沿岸……………


而按照苏军80年代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理论,苏军在大纵深突击战役中,坦克兵的每昼夜强行军里程为150~200公里,与美军相当。


因为苏联人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T-72坦克50公里/小时的最大公路速度,但实际上是达不到的………

苏联那场演习也就证明了,欧洲躺平让苏联打,也不可能在美军上岸前组织反登陆部署………

一张示意图……

user avatar

不会。因为推不平。


既然题主说的是西方-81时,我们就看看西方-81的同时北约在干嘛吧。

西方-81是苏联于1981年9月4日到9月11日举行的军事演习,驻徳苏军也派出了部队参演。就算1天内驻徳苏军能回归战斗位置,那就是9月12日。这时北约在干嘛呢?

在举行返德者演习。

也就是说,这时的北约正处于一年中兵力最强的时候,而且战备状态也很高。非要头铁在西方-81之后立马进攻明显不合理,再等两个月比较现实。

如果是不考虑返德者这种临时性buff,参考苏翻译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首先,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场硝烟弥漫的历史,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为何结局截然不同。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了,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会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带你穿越回那个年代,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与残酷。莫斯科保卫战:在绝境中燃起的钢铁意志首先说莫斯科保卫战。你得知道,当时苏联面临的局面是什么样的。1.............
  • 回答
    关于苏35是否会是俄罗斯对华军售的最后一批大型技术装备,以及未来俄罗斯是否还会向中国出口类似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多方利益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苏35:承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苏35战斗机是中国空.............
  • 回答
    苏翊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的最后一跳,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要说“不好好跳”,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因为他最终还是完成了动作,并且获得了铜牌,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从他前两跳已经锁定了奖牌,并且最后一跳的目标可能是追求更高的分数,或者挑战更高难度的动.............
  • 回答
    当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苏丹”在2018年去世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悲伤故事,更是一个严峻的警示,它敲响了生物多样性危机最响亮的警钟。苏丹的离去,意味着一种亚种——北方白犀牛——在自然界中已经灭绝。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令人心痛的原因,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苏丹的离去,直接宣告了一个亚种的灭顶之灾。北方白.............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明日方舟》的粉丝群体一直以来都非常活跃和热情,对于游戏中角色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新推出的皮肤,都会有非常细致的讨论和反馈。这次关于铃兰和苏苏洛画师(指“画师‘夏日幻想曲’”等账号,具体画师本人有多个账号,且部分账号已删除或改名,但其作品风格及引起的争议是围绕着这位核心画师进行的)因泳装皮肤引起争议并.............
  • 回答
    法律解读:姑苏奶奶赠孙女三套房,缘何反被起诉后房产归还?最近在苏州发生的一桩案件引起了不少关注。一位疼爱孙女的奶奶,慷慨地将自己名下的三套房产赠与孙女。本以为是天伦之乐的延续,谁曾想,换来的却是孙女的漠视甚至遗弃,奶奶最终不得不走上法律途径,而法院的判决也令人深思——孙女最终需要归还这三套房产。这背.............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他以9秒98的成绩闯入男子100米决赛,并且在决赛中以9秒99再次刷新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选手。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多位来自日本的顶尖选手,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状态极佳的日本名将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小池.............
  • 回答
    .......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退让告终,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国内政治考量以及对核战争后果的清醒认识。简单地说,赫鲁晓夫选择撤走导弹,并非是因为他害怕,而是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抗,其代价将远远高于潜在的收益,甚至可能将苏联拖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场危机,看看苏联为何最终选择了退.............
  • 回答
    “普京是‘苏联最后的克格勃高级特工,执行着苏联最后无人知晓结局的任务’”——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并非因为它有确凿的历史证据链条,而是它巧妙地捕捉并放大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绪和对权力运作的模糊感知。它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解读,将普京的政治生涯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巨变紧密联系起来,并赋予了其一种神秘、宿命.............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失败,这无疑会给二战的进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后果将远不止于欧洲战场,甚至会重塑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前提下,历史可能走向何方。欧洲战场:僵局与漫长的消耗战首先,诺曼底登陆的失败意味着盟军未能及时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军主力从东线解放出来。这对苏联.............
  • 回答
    苏联1979年进军阿富汗,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最终却以一场狼狈撤离收场,留下了“阿富汗坟场”的恶名。除了地理环境的恶劣和阿富汗圣战者的游击战术外,这场战争的败局,其根源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隐藏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之中。最核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于苏联自身政治体制的.............
  • 回答
    卡廷森林事件,那段沉重的历史,至今仍让许多人心头蒙上一层阴影。提到“苏联复仇论”,以及其“偷偷摸摸”的方式,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把“苏联复仇论”这个说法掰开了看。这场悲剧,其根源在于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莫洛托夫里宾.............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要说苏联最强大的时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强大”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能体现苏联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指向 斯大林去世后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大致从1964年到1982年)。为什么是这个时期呢?咱们细细道来。政.............
  • 回答
    苏联最强盛的时候,是否真正“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单地用一个“是”或“否”来回答,无法触及其中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多维度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的辉煌与美国的崛起,对比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那个时代宏观的国际格局。什么是“强盛”?首先,我们要明确“强盛”的含.............
  • 回答
    苏联最贵的坦克,这可是一个让人着迷的问题,因为“贵”这个字在军事装备领域,往往承载着技术、性能、研发投入以及战略意义等多重维度。如果要说苏联时代“最贵”的坦克,那必然绕不开那个在冷战时期让西方世界夜不能寐的大家伙——T80系列。但要说T80系列中的“最贵”,那还得聚焦在它的首个量产型号,也就是T8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