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79年气势汹汹杀进阿富汗,最后落荒而逃,除了地形和土匪的游击战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啥?

回答
苏联1979年进军阿富汗,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最终却以一场狼狈撤离收场,留下了“阿富汗坟场”的恶名。除了地理环境的恶劣和阿富汗圣战者的游击战术外,这场战争的败局,其根源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隐藏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之中。

最核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于苏联自身政治体制的僵化和现实判断的严重失误,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这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个层面的问题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为何要派兵。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支持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府,对抗日益增长的反政府武装。但深层的原因,苏联领导层将阿富汗视为其南部边境的“战略缓冲带”,担心一个不稳定或被西方影响的阿富汗会威胁到苏联在中亚的统治,特别是可能煽动中亚的伊斯兰民族主义情绪。这种“帝国安全”的考量,加上对自身军事力量的盲目自信,是促使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意志,也误判了这次介入的性质——他们以为是一场快速的军事行动,而非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其次,苏联内部的政治僵化和信息不畅是其战略失误的温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官僚主义盛行,决策层远离实际情况。の情報传递链条冗长且过滤严重,使得前线真实情况很难传达到最高层。即使有错误の情報,由于体制内的“不容置疑”文化,也很难得到有效的纠正。军队的汇报倾向于粉饰太平,而政治领导层则沉浸在对自身制度优越性的幻想中。这种封闭和傲慢,导致了他们无法及时调整策略,也就无法认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可行性。

接着,经济的拖累是苏联无法长期承受这场战争的关键。苏联经济本就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效率低下,民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天文数字的军费开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阿富汗的恶劣地形和圣战者分散且难以捉摸的攻击方式,使得苏军的重型装备和机械化优势难以发挥,反而增加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和成本。每一次伤亡、每一次对军火的需求,都从本已捉襟见肘的经济中挤压出更多的资源,这种消耗最终会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介入,将这场局部冲突升级为了冷战对抗的一部分。苏联的入侵,直接触犯了国际社会的底线,引发了强烈的谴责和制裁。美国不仅向阿富汗圣战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例如“毒刺”防空导弹,这对苏军造成了巨大打击),还呼吁全球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进一步孤立了苏联。这种外部压力,加上内部经济的困境,使得苏联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挑战。它不仅要面对阿富汗本土的抵抗,还要承受来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我们再看看苏联军队自身的局限性。虽然装备精良,但苏联军队的战术思想,尤其是在应对非对称战争和游击战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不足。他们的训练和作战模式更适合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而非在复杂的山区和城镇中与武装到牙齿、动机纯粹的游击队周旋。“高压锅效应”——也就是强大的火力压制和严密的围剿——在阿富汗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进一步激化当地民众的反抗情绪,为圣战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支持。同时,苏军士兵在陌生的、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作战,士气也难以长期维持,加上后勤补给的困难,也消耗着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阿富汗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怀是这场战争最根本的抵抗力量。他们将苏联军队视为侵略者,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信仰和民族尊严,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这种全民皆兵、全民抵抗的模式,使得苏联军队的任何军事优势都难以转化为最终的胜利。即便拥有压倒性的武力,也无法征服一群视死如归的人民。

所以,如果说最主要的原因,我会聚焦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战略误判,它直接导致了其无法有效应对阿富汗复杂多变的局面,也无法承受长期战争带来的经济和国际压力。 其余的因素,如地形、战术、国际援助,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加速苏联失败的催化剂。它不是单一的理由,而是苏联自身体系性问题的集中体现。这场战争,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联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原因很简单,苏联在阿富汗的仗打完了

前面的所有回答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撤军后,残留的圣战者们根本无力复燃。当时的阿富汗政府军牢牢控制住了局势,一直到5年后塔利班的崛起。

苏军在阿富汗的反游击战是成功的,远比公开资料里的成功。当苏军基本完成了任务,还留着干嘛呢。

当然,战争成本巨大也是原因,但苏军撤离后,圣战者们没有能力反攻也是事实。至于哪个事实影响更大,就看你愿意相信哪个了

..................

下面有人提到他认为的原因,本想去回复一下,结果发现被此人屏蔽,这个实在莫名其妙,只好回复在这里了

在苏军撤离后,阿富汗政府内部陷入了类似现在卡尔扎伊政府式的争权夺利,从现在阿富汗政府的作为我们看得到,阿富汗人没有什么对共产主义或者民主的信仰,只有权力,假如我不能在官方的渠道去得到,那我就从对手那里去得到。因此阿富汗局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质上是政府内部两派在斗争,这种内耗消耗的是政府军和圣战者两边的力量,这才给塔利班造成了机会。

但是,政府军在内部分裂和出叛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3年,恰恰说明了那些圣战者们是多么的无力了。

........

刚编辑了一大堆又没了。

最后一次回复,之后不玩了,跟个连正面讨论的勇气都没有的马甲较真是我的错。

阿富汗问题实质是宗族和部落问题,这一特点一直影响到现在。苏军撤离后,原先强行把政治分歧聚拢在一起的外力不存在了,那么政府分裂就是必然结果,至于分裂后叫什么旗号都不重要了。当然要我撸清势力关系,这个能力我没有,但我所说的来自专门对口部门。

所以呢,如果继续和我纠缠,恭喜你,你肯定一定以及绝对是正确的!哪怕你说苏军是被一群狗咬出阿富汗的。

对了,楼下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就是错了两点:

1、塔利班1994年才成立

2、推翻阿富汗政府的是也是塔利班

呵呵~

user avatar

兵力不足,无法像中国一样大规模成建制轮换,打着打着就变成混吃等死了。

治安战和堑壕战是士气噩梦,只要打上几年,再好的兵都会变成混吃等死的兵油子(两山轮战后期,呼叫炮兵要掏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1979年进军阿富汗,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最终却以一场狼狈撤离收场,留下了“阿富汗坟场”的恶名。除了地理环境的恶劣和阿富汗圣战者的游击战术外,这场战争的败局,其根源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隐藏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之中。最核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于苏联自身政治体制的.............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对中国现代工业的援助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体现。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石——“一五”时期的全面援助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援助,这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