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提出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被拒,请问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

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会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设施:

一、 穿透力与远距离通信能力

这是长波电台最核心的优势。

1. 极强的穿透性: 长波(通常指30 kHz至300 kHz的频率范围)的波长非常长(1公里到10公里)。这种长波长赋予了它们强大的绕射能力,使其能够轻易地绕过地形障碍物,如山脉、丘陵,甚至穿透相当厚的大气层(包括电离层),并能有效穿透海水。
2. 远距离通信: 由于其强大的绕射能力和能够利用地波传播(沿地表传播)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利用电离层反射进行远距离传播,长波通信可以实现超视距(Overthehorizon)的通信。理论上,在良好的传播条件下,单个长波电台的信号可以覆盖数千公里,甚至到达全球范围的某些区域。
3. 不受地形限制: 与短波通信相比,短波通信受电离层条件影响很大,容易受到地域和天气的影响,而长波通信的地波传播方式则相对稳定,不易受局部地形影响。这使得它在需要覆盖广阔地域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如内陆、沿海)尤其有用。

二、 用于战略性通信与指挥

正是因为上述的远距离和穿透性优势,长波电台在战略层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战略潜艇通信(最重要用途): 这是长波电台最关键的军事应用。核潜艇是战略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蔽性要求它们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静默状态。但同时,它们也需要接收来自指挥中心的指令,尤其是在执行任务的关键时刻。长波信号能够穿透海水,即使潜艇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的深度,也能接收到信号。这使得长波电台成为向水下潜航的战略导弹潜艇发送指令的唯一可靠方式。苏联当年希望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很可能就是为了向其太平洋舰队的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指挥和控制,或者是在其自身基地受到攻击时,能够通过在中国附近的电台进行备份通信。
2. 战略预警与情报传输: 在冷战时期,两国之间的高度军事对峙使得快速、可靠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长波电台可以用于传输重要的战略情报、预警信息,以及向分散在各地的军事单位发送紧急命令。由于其信号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可以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信息能够及时送达。
3. 指挥与控制(C2): 对于广域作战的军事力量,如海军舰队、远程航空兵等,长波电台是建立可靠的指挥与控制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确保在短波通信受到干扰或失效时,仍能维持对重要军事资产的控制。
4. 对陆地目标的通信: 除了潜艇,长波电台也能用于与陆地上的远程军事基地、边境哨所等进行通信,尤其是在地势复杂或距离遥远的情况下。

三、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苏联的提议)

苏联在冷战时期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量:

1. 扩大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在中苏蜜月期,苏联希望通过军事合作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并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意味着苏联可以通过这个基地更好地控制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特别是其庞大的潜艇部队。
2. 建立对美及其盟友的战略威慑: 太平洋是美国海军及其盟友(如日本)活动的重要区域。通过在中国建立军事设施,苏联可以更直接地监测和干扰美国海军的行动,并增强其对美国本土的核威慑能力。长波电台可以用来指挥潜艇追踪美国航母编队,或在必要时执行核打击任务。
3. 情报收集与监视: 除了通信,长波电台的设置也可能包含情报收集的功能,例如监听对方的无线电信号,或者作为侦察的一部分。
4. 军事互助与防御: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苏联对中国的一种军事援助,以提升中国的海军通信能力,并可能在发生冲突时提供协同作战的能力。

四、 为什么中国会拒绝?

中国拒绝这一提议,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担忧:

1. 主权和控制权问题: 在中国境内建立由苏联控制的军事设施,意味着中国将失去对该设施的完全控制权。这在当时中国日益增强的民族独立意识和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警惕下是难以接受的。
2. 苏联的战略意图: 中国逐渐认识到苏联的提议并非纯粹的合作,而是服务于苏联自身的战略利益,甚至是可能损害中国的利益。例如,苏联可能利用该电台来监视中国自身的军事活动,或者在中国发生内部动荡时进行干预。
3. 冷战背景下的战略不安全: 在冷战高度紧张的时期,任何外国军事存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威胁。在中国建立苏联的长波电台,很可能导致中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线,增加发生冲突的风险。
4. 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处于独立自主建设的阶段,更倾向于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和通信能力,而非依赖外国的设施。

总结长波电台的意义:

总而言之,长波电台的意义在于其独特且难以替代的远距离、高穿透性的通信能力,使其成为战略性军事通信,尤其是水下潜艇通信和高级指挥控制(C2)的基石。它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提供可靠的信息传递,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军事力量的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提出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的提议,正是看中了这一技术在战略上对太平洋地区军事力量部署和控制的巨大潜力,而中国基于国家主权和安全考量,拒绝了这一可能影响自身独立性的提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月6日更新:从头到尾写了长波电台乃至共同舰队事件全过程,可以说是大工程了,接着原答案写的。

建立长波电台的大背景是苏联的核潜艇技术及装备水平有了跃升,需要长波电台来完成核潜艇的通讯。没有通讯的核潜艇没有战斗力。

1958年10月,苏联Р-11ФМ洲际火箭的АБ611型潜艇结束了航行和战斗性能的一系列试验。

同年12月,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终于实现了脱离海岸远洋潜行的目标。

尽管核动力潜艇可近乎无限期在地球海洋中游弋,但必须要和路上基地保持通讯联络,不然就仅仅是末日孤舰。

那时还没有通讯卫星,因此只能利用长波电台来保证联络。在此之前,苏联技术部门已经反复验证了长波电台方案,是可行的。

技术上可行,接下来就是选择建设地点了。

为了保证苏联核潜艇在太平洋执行任务,亚洲地区需要有一个长波电台。

苏联海军向国防委员会提交了两个方案:

其一是直接在苏联本土建立,但由于耗资过于庞大,而且从西伯利亚到南太平洋太远了,通信质量不好。因此计划一被立即否决。

其二是在与苏联友好的国家架设长波电台。即在中国海南岛和印度各建立一个,保证苏联海军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讯。

赫鲁晓夫直接否定了在印度建立长波电台的方案,因为尼赫鲁和苏联友好的关系刚刚建立,彼此还没那么熟。

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方案不是问题,因为他认为苏联和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兄弟,有着对抗西方的共同战略需求。更何况中国海军还是在苏联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巧合的是,中国在此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要求。

早在1954年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建立时,中国就开始长波电台的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进口的三套“突浪型”长波电台设备于1957年分别安装在青岛、宁波、湛江地区。但这些都是中小功率的长波电台,随着潜艇部队的发展和远航训练任务的增多,迫切需要建设大功率的长波电台。鉴于中国难以承担这样的工程,海军便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洽商,希望他们能给予帮助。

也是在这个节骨眼,苏联提出了在中国架设大功率长波电台的请求。后来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但要提出的一点是,长期以来,中苏长波电台、共同舰队事件的影响被过度解读了。这两件事的确是中苏关系的大事件,甚至是标志性事件,但都很快解决了,后续波澜不大。

真正标志中苏关系下行的事件,是金门炮击。

分割线如下

=============

答案热度上来了,接下来会更新长波电台事件中,中苏协商的过程和立场。

中苏同盟,始于军事合作。

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中共迅速占领新疆;派空军和防空部队,保卫东南沿海和入朝志愿军补给线。而新中国更是出兵朝鲜,保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大门。

朝鲜战争结束后,双方军事合作进一步加深。

在1955年5月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大会上,彭德怀表示,中国对于华沙会议“所作的一切决定,都将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合作”他还代表中国政府声明:“如果欧洲和平受到破坏”,中国“一定同我们的兄弟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进行共同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最后的胜利”

对于华沙条约,中苏在总体上的思路是吻合的,但对于具体的战略有分歧。

比如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私下里曾表示:如果帝国主义者进攻,不要还击,一直撤退到乌拉尔后中国会帮助苏联。把赫鲁晓夫惊得目瞪口呆。但这丝毫不影响双方进一步合作。

在之前的莫斯科会议上,具有非凡人格的毛泽东独领风骚,而这一会议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以及中苏关系的巅峰。

在莫斯科会议后,中共出面摆平了东欧的政治波澜,可以说是救苏共于水火之中。在这以后,中共对于苏联的外交手段及策略非常响应积极配合。

1958年2月赫鲁晓夫会见中国大使刘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卢布区”的设想,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朱德对尤金说:在经济方面的事,“像其他所有的事一样,应该由我们的首领——苏联,来负责。”

也是在这种表面友好的气氛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突发了。

如我之前所说。核潜艇技术和装备的提升似的苏联海军在亚洲有建立长波电台的需求。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电彭德怀,希望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建设1000千瓦大功率长波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投资1.1亿卢布,苏联出资7000万,中国出资4000万,建成后中苏两国共同使用。

然而中国是一个在近代遭受了帝国列强不公平的苦难国家,莫说那个时代一路看来的国家领导人,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在中学历史课上也能感同身受。苏联人可能没有多想,中国这边的负面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毛泽东24日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回复:同意在中国建设该设施,但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所属权是中国的。属于委婉提出了意见,又在左右间找了平衡点。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5月10日召开的第152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主张,电台不要合办,应中方全部负责建设,平时向苏方提供情报,战时苏方可以来人。总之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影响不好。6月,彭向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传达以上精神。

随后彭德怀向毛传达了苏方回复,即苏方仍建议共同建设,并拟定6月上旬派专家来华勘探选址。彭建议先和苏方谈技术问题,剩下放到下一阶段商量。毛表示可以,但钱一定要中国全出。并表示“这是中国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此时毛泽东已经对苏联的固执有些不耐烦了。

然而长波电台的事件还没落地,共同舰队事件又突发。可以说按下葫芦浮起瓢。

早在1957年10月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解决了中国陆军空军的装备技术发展问题。

陆憋和劳保手套有了新玩具,海军自然也不甘落后。莫斯科会议期间,肖劲光私下里向苏联提出希望得到核潜艇技术的援助,苏方表示苏联还在研制中,以后有了可以考虑提供给中国。

1958年7月1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了“关于在建设海军方面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技术援助的问题”。该会议委托米高扬起草给毛泽东信函,“就陆军和海军问题交换意见”。但根据据阿尔希波夫回忆,主席团会议“未提出共同舰队这一特殊任务”。

在这次会议之前,苏联只是对在华南建设长波电台感兴趣。可在这次会议之后,赫鲁晓夫召见尤金,指示他:同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触时,可以问问能否共同建设和使用长波电台,再询问一下苏联的潜艇是否可以进入中国的港口并停泊。

毛泽东和尤金关键又戏剧性的会面,开始了。

尤金火速回到了北京,并于7月21日晚请求与毛紧急会面,说有重要事项汇报。

尤金首先表示自己刚刚参加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并受拖向毛汇报。然后又简单说了说中东局势、南斯拉夫、帮助中国加强海军和海岸防御及苏联国内经济情况等四个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海军问题。

尤金说,赫鲁晓夫希望中国同志能了解,苏联的自然条件使其不可能充分发挥核潜艇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同时考虑到将来如果打仗的话,中苏共同的敌人是美国。因此,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越南也可以参加。希望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彭德怀去莫斯科具体商量

毛泽东当场表示,苏联只是来援助技术的,中国不搞“合作社”。毛本人非常在意这一“事业”到底是中苏合办还是苏联援助。他不断追问尤金,并表示是不是只搞“合作社”苏联才干,否则就不帮助中国了。

尤金解释说这目前只是个提议,希望中国同志去莫斯科一同讨论。毛表示首先要确认大方向,如果苏联不愿意帮助的话,中国可以不要核潜艇。

值得一提的是,在魏列夏金的记述中,尤金没有使用“共同舰队”这个说法,他反复说的是“共同建立海军舰队”

接下来,毛泽东大发雷霆

次日上午11时,毛泽东召见尤金等人,会议持续了五个多小时。

在这次会议上,中方和俄方均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描述。

在中方的会议记录中,毛泽东重申了不搞共同舰队的立场,并宣布撤销援助请求。他指责苏联人,帮助搞了一点原子能技术,“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还表达了之前积压的对斯大林的不满。

毛泽东的盛怒震撼到了尤金,尤金感觉事态严峻,表示最好是赫鲁晓夫本人亲自来解释。

尤金一再解释,苏共中央主席团开会时,关于所有权、租借权、指挥权的问题,一概没有谈到,也没有说要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与中国同志研究具体措施,所以提出请周恩来、彭德怀到莫斯科去。

在俄文的会议记录中则有更多的负面言语:

毛泽东说:如果苏联的建议是在中国建立共同舰队(这是在俄文记述中第一次出现совместный флот的提法),我们不能同意,因为这有点像租借。我们只同意舰队由你们帮助建立,而由我们指挥。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将把一切港口和机场提供给苏联使用,但我们不同意和平时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

俄文会议记录还记载了大量的五小时期间内,毛对苏联积压已久的抱怨:

斯大林一直不相信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国共决战时不让中共发动进攻,而要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米高扬在西柏坡以及后来都是用教训的口气同中国人谈话;毛泽东访苏期间,贝利亚在中国使馆安装了窃听器;苏联前任大使罗申在中国外交部发展情报员;贝利亚与高岗勾结,多次派人与高岗联络;苏联驻新疆领事馆通过非法渠道收集情报,以及苏联报刊一直不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等。此外,彭德怀也插话,讲述了在签订中苏远东防空协定时,苏方利用中方代表不懂俄文而骗取签字的错误做法。

尽管毛泽东一再强调, 这些负面现象是一个手指头和九个手指头的关系。中苏在最重要的大局方面,一直完全一致。可在当场的苏联人的印象是:“毛泽东滔滔不绝地讲中苏两党的关系”让他们“感到心情沉重”,并认识到“对中国的政策不完全理解,过高估计了共同的意识形态这一因素的重要性,而对国家利益的差异估计不足”。

尤金在谈话中反复强调:苏联领导人丝毫没有暗示要同中国建立毛泽东所说的那种关系,安东诺夫则认为一定是发生了什么误会。

尽管毛泽东让尤金把他全部意思原封不动告诉赫鲁晓夫,可焦头烂额的尤金还是在报告中删去了毛泽东所说的“如果潜艇问题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则不举行会晤”这句话。

消息传到莫斯科,极大震撼到了苏共。

赫鲁晓夫在电话里和尤金激动地喊到“毛泽东是怎么啦?!”

赫鲁晓夫当时就想亲自去北京解释,但动身去中东解决冲突的日程已定,苏共中央主席团立刻开会并表示:

(1)苏共中央曾为尤金准备了一个备忘录,但尤金“在谈话时没有交给中国朋友”;(2)“我们本身在斯大林时期就反对租借”,例如米高扬就提过意见,但失败了;(3)我们赞成会晤,但情况不允许;(4)“你们怎样才能同意呢?”如果对苏联的建议不满意,希望听取中国方面的意见;(5)如果讲求实效的话,那就是(苏联)海军方面提出的请求;(6)关于顾问的问题,我们愿意撤除,并已经给你们写过信,也可以减少数量。考虑到赫鲁晓夫一时无法前往中国,会议决定再为尤金准备一个备忘录,“以便其与中国朋友举行会谈”。

受到莫斯科指示后,尤金再度出发。

7月24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约见尤金。会议内容如下:

刘少奇问,苏共中央是否提出帮助中国建立舰队要以舰队归苏中两国共同所有为条件。尤金十分明确地回答说:苏联方面不仅没有提出任何政治条件,而且连一点暗示的迹象也没有。接着,周恩来对长波电台问题提出质问,尤金仍然表示,苏方在这方面也没有提出政治性条件。刘少奇说,照他的理解,苏联方面已经同意帮助中国建立海军舰队了。尤金回答说,上次会晤他在通报情况时已谈过此事。于是,刘少奇对此表示赞同,并再次提出,中国方面请求帮助建立中国的海军舰队,但正像毛泽东所说,如果苏联不能给予这种帮助,那么,中国可以收回或者推迟提出这一请求。最后,尤金通报说,赫鲁晓夫近期不能来华访问了。

不放心的赫鲁晓夫取消了他接下来的美国之行,从中东秘密赶到北京,最终的会谈开始了。

7月31日,赫鲁晓夫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认为是尤金转达有误,整个事情是“一次误会”,并一口咬定,他本人和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这个问题时,“从来就没有过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过两国共有的想法的影子”

赫鲁晓夫还委屈地说:“我们没有想到,毛泽东同志竟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侵犯主权的程度。你们这样看我们,令我们感到伤心。”

听过赫鲁晓夫的解释后,毛泽东发了几句牢骚,遍结束了谈话。双方还约定“以后永远不要再提这样的问题”。

对于长波电台的问题,两国领导人最后是这么谈的:

赫鲁晓夫表示长波电台的问题是军方提的,没有经过苏共中央讨论。如果中国同意通过向苏联贷款的方式建设就更好了,电台所属权肯定是中国的,苏联只是要求通过这个协议使用电台。同时,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千岛群岛和北部海岸的电台也可以供中国使用。但如果中国不同意,苏联可以取消这个建议。

毛泽东则强调,马利诺夫斯基提出苏联出钱,就是要有所有权。中国同意建立长波电台,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苏联可以使用。

赫鲁晓夫再次表示,所有权肯定是中国的,但苏联既然使用,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

毛泽东坚持:中国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话到此结束。

自此,引发巨大波澜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就此结束。

而且怎么又有人在评论区说什么苏联在解放战争中支持蒋介石主张分裂中国的暴论。

zhihu.com/answer/125512

user avatar

很多人以为的长波电台:



实际上的长波电台:



长波电台是一个庞然大物,长波电台有很多作用,如果放在苏联的作战体系里,基本就是对水下的潜艇进y行命令。想也知道,潜艇只有在水面下才有威慑力,浮在水面上的潜艇连驱逐舰都不如,但是如何和水面下的潜艇进行联系,长波和超长波电台就是必须的。


长波电台体积庞大,占地面积以平方公里计算,一个长波电台阵列,实际就是一个军事基地,而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这样的设施用处不大,基本可以理解为苏联专用的军事基地,这样一个军事基地,不可能不驻军。


换句话说,一座长波电台,就是一个苏联驻军的军事基地。以当时的民族情绪,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国土上有别人的军事基地?哪怕这个别人是老大哥也不成。


补充两句,中国自己的超长波电台很久以前官媒公开过一次,而且几乎只此一次,沿海岸线绵延上百公里。


第一座国产超长波电台完工于1968年,正式形成战斗力大概是70年代初,正好和国产核潜艇时间线重合,反过来说50年代的联合舰队,基本就是单方面服务苏联的。

user avatar

这就是造船买船与租船的关系,这就是北斗与GPS的关系,这就是大国与小国的差别。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不能自主的,但个别国家命定就是强权,所以必须独立自主,自成体系,不能成为附庸,即便不得已暂为附庸,也要随时可以脱离出来。

新中国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薅尽苏联羊毛,耍无赖签新约、力追156、送学生留学、强讨原子弹,领袖几尽市井之能事,令后人感激涕零。但同时竭力保存自主性,伺机强大,这也是稍加权衡就牺牲掉了司徒雷登、艾奇逊和谢伟思的原因,因为相比之下,美国的核心力量太大,容易尽毁,暂不宜靠近。伟人后来在基辛格跟总理提出雷达站建议的时候,又一次小题大做,异曲同工,就这意思。

伟人的意志力,什么时候都胆气豪迈,哪怕穷得要脱裤子去典当的岁月,唉,相比之下吾等终究鼠辈,学,是根本学不到的,这真是浑然天成。领袖的方向感,又是峰高望远,令人心中存疑,腹底笃定的。

斗,是表面的,根本地是为了摸索探索与求索大国之路。

user avatar

其实不是说怕苏联当时对中国有想法才拒绝的,这事答应了后患无穷。首先就是掺和进美苏争霸这趟浑水里。然后,你现在的苏共中央真心对tg如兄弟不代表以后也一样。你看看后面他们的接班人武装干涉东欧兄弟国家改革,武装侵占阿富汗。所以说就算当时玉米帝是真心把我们当同志兄弟,教员也不可能会同意的,谁知道你们国家以后怎么走。

政客之间的友谊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的生老病死必然要让位于永恒的地缘关系的利害,如果当年教员因为党和苏共交情不错就答应了,那会是非常不成熟的政治决策。

user avatar

苏联如果用中国领土上的长波电台,指挥红海军核潜艇向美军发动攻击,你说美军是会只反击苏联本土呢,还是连中国领土上的长波电台一起打击呢?打击长波电台的同时,会不会稍带着“误炸”点别的地方呢?中国要是真挨炸了,当时自己有能力全面反击吗?能指望苏联帮我们报仇吗?

赫秃子说北约盟友间很好合作,这样的事很容易就达成合作,埋怨老毛不好说话。可是,当时北约里,法国有一种核导弹,其射程只能打到德国,战术思想就是把苏联钢铁洪流跟德国一起消灭。美国人对欧洲盟友也类似,是打着随时可以牺牲消灭这些盟友的腹稿的。中苏关系跟北约那种盟友关系完全不同,这是建立在中国革命独立自主取得成功、抗美援朝胜利的基础上的。

长波电台的意义,技术上还在其次,战略上就是把中国绑在苏联战车上,将导致中国几乎完全丧失战略自主权。中国已经被苏联在朝鲜坑了一次,当然不会再接受这种安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二战前,波兰之所以不同意苏联过境救援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苏联的要求“太过分”,而是涉及到了波兰的国家安全、政治立场、历史恩怨以及对苏联意图的深刻怀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具体情况:背景:慕尼黑协定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困境1938年9月,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与德国签订.............
  • 回答
    北京的城市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建思路更是对这座城市现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节点上,苏联专家提出的城建方案和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梁陈方案”之间,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中东路事件,“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准确来说,这个口号是在中东路事件爆发后,由中共为了动员和组织中国民众以及苏俄在华力量,对抗国民党政府接收中东铁路而提出的。让我来详细讲讲这个背景:1929年,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张学良的领导下,决定收回由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国民党政府认.............
  • 回答
    苏宁孙岩提出的“技术负责人0点睡觉很会养生”这一观点,无疑触及了当下科技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讨论焦点:关于工作强度、健康与效率的平衡问题。 这个观点之所以引人关注,甚至引起争议,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看似轻松甚至略带讽刺的方式,来解读和评价技术负责人的工作状态,并将其与“养生”这样一个通常与悠闲、健康.............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苏联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不是简单靠“发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个核心,通过多种手段的组合拳来驱动。一、 意识形态的强大感召与精神激励这是苏联最独特也最核心的手段。它不仅仅是宣传口号,而是渗透.............
  • 回答
    要回答苏联如何提高国内人民素质,或者说沙俄时代普通人素质是否不高,我们需要分两部分来看,并且要非常小心地界定“素质”这个词的含义。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下结论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素质”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可能大相径庭。 如果“素质”指的是识字率、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具备某种技能的水平.............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乌克兰驻华大使馆信息中心于2021年5月8日发布的微博中提到“纳粹德国及其盟国苏联”的表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存在争议。要评价这一表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历史事实的精确性: “纳粹德国”: 这是历史事实,纳粹德国是二战的发动者和核心轴心国之一。 “及其盟国苏联”: 这.............
  • 回答
    中苏铁列克提冲突事件真相:一场被冰封的记忆1969年的夏天,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阿尔泰地区,一个名为铁列克提的地方,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拂去,显露出其残酷与复杂。它不仅是中苏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的一个缩影,更是那个时代地缘政治博弈下,无数个被牺牲的普.............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粉丝文化、流行文化中的暗语以及《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攻壳机动队》中提到的“S.A.C.”到底是什么。在《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简称S.A.C.)这部动画系列中,“S.A.C.”是“St.............
  • 回答
    要理解小约翰可汗(Johnny Harris)在《小国系列》(Shorts Series)视频中频繁提及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一贯的视频风格和对历史叙事方式的考量,以及勃列日涅夫个人和他所代表的时代,都具备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和“象征性”。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性的一些深层考量。要理解他们为何对“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如此敏感,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军事技术发展以及历史教训来分析。一、 “联合舰队”的敏感性:历史的阴影与战略自主的考量老一辈领导人之所以对“联合舰队”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关注点差异。要说“很多人提苏联大饥荒,而很少有人提美国大萧条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细致梳理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饥荒的规模和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以及历史叙事和公众关注度。关于饥荒的规模和死亡人数: 苏联大饥荒(Holodom.............
  • 回答
    飞虎队声名远播,而苏联援华航空队似乎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历史记载多寡就能解释。它涉及到时代背景、宣传策略、作战性质、以及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形成等诸多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飞虎队”的由来。他们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个志愿队,名字叫“美国志愿航空.............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