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一下,如果二战的时候,德军不打苏联,而是全力打造防线以及巩固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会怎么样?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

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

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即入侵苏联,是其战略上一个重大且极具争议的转折点。如果他选择放弃这个几乎是孤注一掷的计划,那么德军的战略重心将不得不发生根本性转变。

巩固西线与北非: 德军会继续投入资源,试图彻底击败英国,尤其是在北非战场的攻势可能会更加坚决和持久。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国与印度以及其远东殖民地的联系,将是对英国本土的沉重打击。同时,对不列颠的封锁和空袭会持续进行,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渺茫,但可以不断消耗英国的力量。在西欧,德军会继续加强对法国等占领区的控制,防止任何形式的反抗蔓延。
防线与纵深防御: “大西洋壁垒”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海岸线将布满重炮、碉堡和地雷,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盟军登陆的噩梦。在德国本土及东线(原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也会构筑纵深防御体系,利用天然地理条件和战壕工事,耗费盟军的进攻。这种防御策略虽然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权,但足以拖延战争,消耗对手的耐心和资源。
避免双线作战的泥潭: 最关键的是,德国将避免与苏联的这场旷日持久、耗尽国力的战争。这能让德军避免在漫长的东线战场上分散兵力,避免遭受严寒和俄国人熟悉的游击战的致命打击。节省下来的部队、装备和物资,将能极大地充实其在其他战线或国内的防御力量。

经济与工业的优化:从战争机器的过度运转到可持续发展

战争机器的运转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工业支撑。二战期间,德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战争而进行超速运转,导致资源枯竭和民生困难。若停止入侵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将有所不同。

资源的合理分配: 苏联丰富的石油、粮食和原材料是吸引希特勒的重要因素,但入侵的代价是巨大的资源消耗。若不打苏联,德国可以更加集中地利用自身和占领区的资源,例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工业能力,以及东欧的农产品。对罗马尼亚石油资源的控制会更加稳固。
技术研发的侧重点: 德国在很多军事技术领域都走在前列,例如喷气式飞机、火箭技术和潜艇。如果将研发和生产资源从庞大而消耗巨大的地面部队转向更具技术优势的领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更先进的空军和海军力量,以及更有效的反潜战技术,或许能对英国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德国也可以加大对“奇迹武器”(Wunderwaffen)的研发和生产,虽然它们的实战意义在早期可能有限,但如果在后期大规模装备,可能改变战局。
稳定占领区经济: 德军需要花心思去稳定其占领区的经济秩序,榨取占领区的资源为德国服务,但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民生,以减少当地的反抗情绪。这种统治方式虽然不人道,但比全面侵略和破坏更为“有效率”。

军事实力的提升:从数量到质量的优化

停止进攻苏联,德军将有更多的机会去打磨和提升其军事实力。

精炼陆军装备和战术: 德军的装甲部队(Panzer)在入侵波兰和法国时表现出色,但在苏联战场上,由于后勤和战略失误,其优势被削弱。若将精力放在优化装甲部队的维护、后勤保障和新一代坦克的研发与生产上,例如“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早期、大规模列装,可能会在与其他盟军的陆地对抗中更具优势。
海军和空军的建设: 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抗中。如果将建造战列舰、航空母舰的资源转移到发展更具威胁的潜艇舰队,可能会对大西洋的盟军海上运输线造成更大打击。空军方面,继续改进Me262喷气式战斗机等先进机型,并扩大其生产规模,可能会在空战中给盟军带来更大麻烦。
更有效的防空体系: 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如果将资源投入到构建更密集的防空网络、改进防空炮火和拦截技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盟军的空中优势。

外交与国际局势的影响:孤立与联盟的博弈

德国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影响其国际地位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英国的应对: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英国将面临一个更加危险的局面。罗斯福可能会加大对英国的援助,但如果德国能有效控制欧洲大陆并对英国形成持续威胁,美国参战的决心和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英国可能不得不接受某种形式的议和,或者孤注一掷地准备本土防御。
美国的立场: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对欧洲战争的介入相对犹豫。德国若不与苏联开战,就不会有“轴心国威胁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更容易获得美国国内支持的理由。美国是否会如此早地大规模介入欧洲战场,尤其是太平洋战场对美国而言更为直接,这是一个未知数。
意大利与日本的命运: 意大利作为德国的盟友,其命运与德国的战略息息相关。如果德国在欧洲大陆表现得更加“稳固”,意大利或许能在北非战场上争取到更好的结果。日本则可能需要独自面对美国的压力,而没有德国在欧洲牵制盟军,美国可能会更早、更集中地将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战场。
苏联的角色: 苏联在德国进攻之前,其军事实力和工业化程度相对落后于德国。如果德国选择不进攻,苏联将有时间进一步发展国力,但同时,其战略缓冲地带和国家安全也可能受到德国在欧洲大陆巩固统治后的长期威胁。苏德之间的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可能会被延长,或者两国会进入一种更加微妙的冷淡期。

可能的结果展望:漫长的僵持与有限的胜利

如果德国真的采取了上述策略,二战的结局很可能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

没有苏联的巨大消耗,德国或许能支撑更久: 德国在入侵苏联时,其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避免了这场战争,德国的国力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维持。
轴心国或许能在局部取得优势: 在没有苏联作为盟军主力的情况下,德国在西线和北非的压力可能会相对减轻,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战略上的优势,例如在北非战线突破。
战争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德国的战略将转为防御和消耗,盟军的进攻将面临更大的阻力。战争可能演变成一场更加漫长、血腥的消耗战,双方都可能伤亡惨重,但德国最终是否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战争,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冷战”提前的雏形? 如果德国能够巩固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而英国和美国未能将其彻底击败,欧洲大陆和世界格局可能会走向一种德国主导的“新秩序”,这可能会在后来的国际关系中埋下长期对峙的种子。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希特勒本人的狂妄,使得这种“务实”的战略选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和种族灭绝政策,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守成。即使不打苏联,其对斯拉夫民族和其他“劣等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也必然会引发持续的反抗和冲突,使得世界走向和平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总而言之,德军不打苏联,而是全力打造防线、巩固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这是一种将“ Blitzkrieg”的赌徒心态转变为“持久战”的实用主义策略。这种策略或许能让德国在战争中支撑更久,甚至在某些局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能否最终战胜由英、美、苏组成的强大反法西斯联盟,并改变二战的结局,仍然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谜题。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将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被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然后发现凑不齐给防线增援的预备队,而且还凑不齐西边防盟军登陆的装甲部队、施佩尔想增产的时候没有战俘用。最关键的是,1941年的苏军尚在成长,德军一击致残才有后面一年半的辉煌战绩;你要是拖到苏军完成指挥官的培养和协同作战的演练,实际上面临的局面和44年中央集团军群没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中央集团军群能在白俄罗斯的沼泽设置防线,要是不先手开战德国可只能守在布列斯特的一片平原上。

怕是苏联到时候会贡献绝大多数的反法西斯战功(包括空战)。

user avatar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当时,列强的解决方式都是凯恩斯主义。德国也不例外,搞凯恩斯主义,你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货币,二是市场。

首先是,华尔街天量美元货币贷给了德国、日本等国。然后是,市场都是英法殖民地,你德国土又小,基建玩不了只能造军火了。

造了几年军火之后,又卖不出去,华尔街的贷款又不能不还,只能出去抢。

你德要想不搞二战,只能进行革命,加入共产国际,搞计划经济,把犹太资本家和容克资本家都毙了。

你德要是这么搞革命,二战就不是你德主动出击,而是英法主动出击打你德。

英法意美VS德苏

你德没可能不打仗,二战这样规模的仗必须打。只有打了才能让资本主义世界认识到苏联共产主义的厉害,才能有战后几十年的和平。

你以为二战就是叫二战?

二战首先是1929大萧条

然后是各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提出这主义有句话:长期?长期我们都死了。他的主义就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涛天的主义。

然后就是各国狂玩军工,接着是德意日签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看到没有?

你德在二战的所谓协约国,全称是反共协约国。

而反谓的同盟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准确的说是联合国。

联合国是怎么成立的?美国要求苏联解散共产国际作为成立联合国(反法西斯同盟)的前提条件。

二战德日的目标达到没?

达到了,共产国际解散了。

二战,德日不过是棋子,就是让他们送死去打苏联的。

你德希特勒你真以为是选上去的?没有华尔街的捐款,他算个屁?

他上台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动德国人去打苏联。

最后你德连祖坟都丢了纯粹是活该。

你德一直就是英美的棋子,包括你日也是一样。数数你德日企业都是谁控股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