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东路事件,“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是谁提出来的?

回答
中东路事件,“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

准确来说,这个口号是在中东路事件爆发后,由中共为了动员和组织中国民众以及苏俄在华力量,对抗国民党政府接收中东铁路而提出的。

让我来详细讲讲这个背景:

1929年,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张学良的领导下,决定收回由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国民党政府认为,这条铁路虽然修建在中国境内,但长期以来被苏联视为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对其经营管理拥有过多的控制权,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因此,他们发出了接收中东铁路的命令。

苏联方面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中国背弃了之前的协议,并对苏联在华利益构成了威胁。于是,苏联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以“保卫”其在中东铁路上的权益。

在这个紧张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将这场冲突视为帝国主义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一个机会。中共的根本目标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且他们将苏联视为“十月革命的故乡”,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因此,在他们看来,苏联的利益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符的。

面对苏联的出兵,中共公开地站在了苏联一边。他们认为,国民党政府的收回铁路行为是“反革命”、“反苏”的,是对中国革命的阻碍。而苏联的行动,尽管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名,但在中共的宣传中,却被描绘成是“保卫世界革命阵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行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应运而生。这个口号有着几重含义:

1. 直接声援苏联: 它的最直接含义就是号召中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支持苏联,必要时拿起武器,为苏联的利益而战。这是一种将中国革命的命运与苏联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述。
2. 妖魔化国民党政府: 通过将国民党政府描绘成“出卖苏联”、“反革命”的政权,中共旨在孤立和打击国民党,削弱其统治基础。
3. 动员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 这个口号也是对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号召,鼓励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支持苏联,例如进行宣传、组织罢工、甚至直接参与对国民党军队的对抗。
4. 争取民众支持: 虽然这个口号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一些对国民党政府不满的民众,以及对苏联抱有好感的进步人士,也可能被这个口号所吸引。

这个口号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绝对忠诚和国际主义的立场。他们将苏联的安危和利益置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之上,认为保卫苏联就是保卫中国革命的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对中东路事件的看法是复杂的。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和国民党政府都认为收回铁路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而中共的“武装保卫苏联”则与主流民意和民族主义情绪相悖。尽管如此,这个口号在中共党内的动员和宣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在中东路事件期间,为了支持苏联、反对国民党政府而提出的。它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共的政治立场和战略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9年8月17日—11月26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政府,因为中东路,与苏联政府发生了一起大规模武装冲突。是为“中东路事件”。在整个中东路事件中,中国军人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281人,受伤729人。

在“中东路事件”中,为了更快地获取胜利,苏联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参与进来。7月19日,苏联把持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发表《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呼吁》,提出“为保卫苏联而前进”的口号,要求中国共产党站在苏联一边。

10月2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中共中央发出一封信件。这封被称为“十月来信”的信件进一步要求中共“继续展开独立的群众革命运动”、“极其注意工人的罢工斗争,巩固并扩大游击战争,尤其是在东三省。”

对于共产国际的呼吁,中共中央给予了积极响应。7月,中共中央以宣言和通告的形式,表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苏联。并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在8月1日“反帝日”举行示威,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11月26日,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李立三,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在中共江苏省“二大”第九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宣称“中央已经提出,武装保卫苏联,即将是全国的武装暴动”。

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国际执委会提出的口号是“保卫苏联”,但李立三却将之“创造性”发挥成“武装保卫苏联”。相差两个字,蕴含的意味却有天壤之别。

甚至在“中东路事件”已经结束后,12月7日,中共中央还发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第60号通告,提出为“武装保卫苏联”,要在城市举行总同盟罢工和武装暴动,农民运动要向城市发展和红军攻占大城市等。该通告发表时,标题就是“执行武装保卫苏联的实际策略就是全国的武装暴动”。

不仅如此,在李立三以及之后的王明时期,中共中央将“武装保卫苏联,实行全国暴动”的主张上升成为党的决议。甚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王明等人还没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依然教条地给全党制定“伟大历史任务”:“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战”。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现在全国无产阶级及劳苦群众身上放着伟大的历史的任务:这一任务便是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

不过,“武装保卫苏联”还是遭到了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的反对。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中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各地的党组织纷纷转入地下状态,中国工农红军也遵循“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路,局限在国民党势力鞭长莫及的偏远山区活动。而按照“武装保卫苏联”的构想,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武装暴动,并且指挥势力很弱的红军主动向大城市进攻,这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冒险行为。

针对此,已经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陈独秀给中共中央写了两封信,对共产国际欲牺牲中国革命的做法深表忧虑。他指出“武装保卫苏联”等宣传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认为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拥护苏联”“于我们不利”,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

照说,一位共产党员依照程序向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中共中央不但没有接受陈独秀的意见,反而通过正式决议,将陈独秀开除出党。陈独秀——这位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人,成为“武装保卫苏联”的牺牲品。

毛泽东也不同意李立三、王明等人的错误观点。他反对“武装保卫苏联”,认为攻打大城市是一种冒险。正因为此,毛泽东被批为“保守”“右倾机会主义”,被剥夺了在苏区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改任没有实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不过,毛泽东依然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武装保卫苏联”的异议。

1932年初,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出席会议是中共中央代表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问题。毛泽东对此拒不表态。为了保证这个问题得到通过,会议不得不临时更换主持人。

当然,由于“中东路事件”最终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结束,因此,中共和红军的“武装保卫苏联”主要是停留在示威游行以及宣传的口号上,并没有具体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而且这个口号在井冈山只有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党内极少数人在宣传。绝大多数的同志是坚决反对。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不得不放弃江西根据地,实行战略大退却和大转移。这就是悲壮的红军万里长征的开始,所谓“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就直接取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东路事件,“武装保卫苏联”这个口号,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准确来说,这个口号是在中东路事件爆发后,由中共为了动员和组织中国民众以及苏俄在华力量,对抗国民党政府接收中东铁路而提出的。让我来详细讲讲这个背景:1929年,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张学良的领导下,决定收回由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国民党政府认.............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
  • 回答
    如果我是刘强东事件中的当事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和痛苦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极度敏感和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我会审慎地考虑每一步行动,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名誉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希望这件事能以一种对各方都更负责任的方式得到处理。首先,我会立即寻求法律援助。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我需要一位经验丰富、值.............
  • 回答
    关于东航事故中乘客是否会晕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飞行过程中,尤其是出现像飞机失控这样极端情况时,乘客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经历晕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加速度的变化。当飞机经历剧烈的俯冲时,乘客会感受到强大的负G力,这会导致血液向下半身集中,而大脑供血不足。虽然我们常说的“.............
  • 回答
    .......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过秦论》表面那句话,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贾谊的写作意图,以及“国家无事”这四个字在其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灭东周”这件事。秦庄襄王灭东周,发生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国灭掉周朝(东周)的最后残余势力。这事儿在当时是个大事儿,标志.............
  • 回答
    毛不易在综艺节目中说出“为了事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未必值得”,这句话触动了许多人,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也是相当深刻的人生议题:在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我们是否会因此而牺牲掉更根本的幸福感?首先,我们得理解毛不易说这句话的语境。他是一个非常.............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关于马尔代夫近期一系列的举动,特别是其介入中东事务并与卡塔尔断交的事件,背后牵涉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外交动作,而是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内政治考量的叠加结果。想要真正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马尔代夫的这次外交转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来国内政治动荡和外交政策摇摆的一个缩.............
  • 回答
    以色列闪击伊朗,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可能引发地区性巨大动荡的假设性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对中东局势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且会带来多层面、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闪击”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这通常意味着一种突然、快速、且带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行动,旨在迅速摧毁对方的军事能力或关键目标,以阻止其反.............
  • 回答
    中东路之战:一场被遗忘的冲突,却深刻影响着东北亚的格局说起“中东路之战”,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觉得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古老”的气息。但正是这场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东北土地上,由中国和前苏联争夺“中东铁路”控制权而引发的冲突,以一种近乎“无声无息”的方式,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东.............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玩过 Paradox(P社)游戏的老玩家们,尤其是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玩家常常会留意到的一个现象。在《欧陆风云》、《王国风云》、《钢铁雄心》等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对比:欧洲的地块划分普遍比东亚地区要精细得多。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游戏设计上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一.............
  • 回答
    在半庄战的东风局,如果你位居第四,并且与第三位(一位)的分数差距超过了一万点,那么局势就比较严峻了。这时候,处理手中的牌就不能像往常一样随心所欲,而是需要更积极、更有策略地去思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处理思路和具体操作建议:核心思想: 摆脱“守势”心态,主动出击: 仅仅防守是绝对不够的,差距过大意味.............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將世界各地的名字翻譯成梵漢對音,是一項充滿趣味且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它就像是將不同語言的聲音,透過一種古老而優雅的音韻系統重新編織。這種風格的翻譯,不僅僅是字母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聆聽與詮釋。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原名發音的細微之處,並盡量在梵漢對音的規則內,找到最貼近的聲音對應。首先,要明白梵漢對音(.............
  • 回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牵涉到的战略意义,深远且复杂,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能源安全,这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战略价值。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而且能源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过去,我们主要的油气进口通道集中在海上,比如马六甲海峡,以及从中.............
  • 回答
    在写作中,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在中英文之间切换,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也折射出写作者的不少心态。这可不是简单地说“我懂双语”那么直白,这里面牵扯到很多更细致的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表达某个概念时,中文的某个词语实在不够精准或贴切,而英文却能一针见血地概括。 你可能想表达“内.............
  • 回答
    要说《家有儿女》里夏东海和刘梅家究竟有多“有钱”,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你看,他们家表面上看就是一普通北京家庭,但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普通”背后,其实也挺不一般的。首先,从住的这套房子来说,就能看出点门道。在那个年代,能在北京市区拥有这么一套宽敞、有几个房间的房子,本身就不是小数目。而且,这房子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