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人知道九一八之前的中东路事件呢?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什么是中东路事件?

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在于当时被俄国侵占并控制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

这条铁路,全称是“东清铁路”,后来被俄国改名为“中东铁路”。它始建于清朝末年,是俄国为了在中国东北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以缩短路程、控制东北而出资修建的。按照当时的协定,铁路的经营权和部分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属于俄国,但最终是要归还中国的。

然而,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在中东铁路上的权利,但他们也曾承诺会归还这条铁路给中国。问题就出在这里:苏联的承诺说归还,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放手,依然牢牢地抓着这条铁路的经营权,并且在铁路沿线拥有许多特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为什么叫“中东路事件”?

事件的导火索是1929年7月,国民政府希望收回对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当时,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正在东北执政。国民政府和张学良都认为,是时候打破苏联对中东铁路的实际控制了。

于是,张学良就下令将管理中东铁路的苏联官员解职,并且派兵接管了铁路的实际管理权。苏联方面对此反应非常激烈,认为这是中国方面撕毁条约,侵犯了苏联的利益。苏联不仅断绝了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还派出了苏军进驻中国东北,与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场冲突持续了好几个月,在中国东北的多个地区都爆发了战斗。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装备和训练上与苏军相比差距较大,最终难以抵挡苏军的攻势。

为什么知道的人比九一八少?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条条来说:

1. 性质和影响的差异:
中东路事件: 严格来说,这是一场中国政府内部(张学良代表的东北当局和国民政府)与一个外国势力(苏联)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领土和经济权益上的争夺。虽然涉及主权问题,但它并没有像九一八事变那样,直接导致大片中国领土被外国占领和分割,也没有直接引发中国全境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冲突的范围和直接后果相对局限在东北地区,且最终以中国方面承认苏联的铁路权(但保留了部分权益)而告一段落。
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的开始。它直接导致了中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沦陷,成立了伪满洲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彻底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九一八事变是民族存亡的危机,直接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也是我们民族记忆中非常沉痛的一页。

2. 宣传和教育的侧重点: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叙述和教育中,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是民族抗争的起点,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官方的宣传和教材都围绕着九一八事变来构建中国近代史的抗日叙事。而中东路事件,虽然也是中国主权受损的事件,但其性质、对手以及最终结果,在宏大的抗日叙事中,其“重要性”和“教育意义”就相对显得不那么突出和直接了。
加上后来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东北转移到关内,日本侵略者主要通过其他方式在中国腹地进行战争,这使得“东北沦陷”的概念在人们心中与“九一八事变”紧密相连。

3. 事件的“结局”和后续:
中东路事件最终以中国方面让步,与苏联签订了协定,恢复了苏联在中东路的管理权(但协议中也保留了一些中国应有的权利),事件就此平息。虽然这是国家主权上的退让,但并没有导致国土的丧失,也没有立即引发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而九一八事变,则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才取得胜利。这种持续性、全面性和惨烈性,使得九一八事变成为一个更深刻、更痛苦的国家记忆。

4. 国际环境的认知: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直接军事占领。而中东路事件,虽然是苏联动武,但苏联也声称是为了保护其在铁路上的“合法权益”,虽然这是一种强词夺理,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相对于日本侵略的性质,其“侵略性”在一些观察者眼中可能被区分开来,没有像日本那样被普遍视为对中国主权赤裸裸的践踏。

5. 时间上的接近: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两者时间上非常接近。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其带来的灾难性和民族危机感远远压过了之前的事件。人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这个更为重大的事件所吸引。

所以,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因为其标志性的“侵略开端”性质、对中国国土的直接占领、引发的全面抗战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集体记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更核心、更被熟知的内容。而中东路事件,虽然也是一次重要的主权斗争,但在其历史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在中国近现代民族叙事中的定位上,都与九一八事变有所不同,因此知道它的人相对较少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可以找一些更专业的历史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一下中东路事件的具体经过、谈判过程以及它对当时中国内外局势的影响。这会让你对那段复杂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介石承诺10万中央军,等苏联还手了屁没有,这事情能提?为啥蒋介石的老乡们擅长电话诈骗,这是祖传的技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为什么“新生代”这个概念,或者说对这个群体背后具体信息的了解,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显得不那么“人尽皆知”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我的解读能比较接地气。首先,得承认,我们 hablar 的“新生代”,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或者说成长环境与我们父辈、甚至我.............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对李定国这个人确实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谈之色变”——当然,是关于他事迹的“色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叙事的“主流”选择与“被遗忘”的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胜者为王”的延续。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史官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消费心理、社会文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好几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傻”或者“不知道好坏”来解释,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首先,咱们得聊聊“便宜”这事儿。十块钱一瓶的白酒,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代表着一种“能喝”,一种“低成本的社交润滑剂”。在一些场合,比如农忙收成后、邻里乡亲小聚、.............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他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一、 根植于大脑的“捷径”:进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明明知道人山人海,为什么大家还是挤在旅游旺季出门?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又道尽生活无奈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允许”。 工作约束: 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固定的工作。旅游旺季,尤其是寒暑假、春节、国庆等长假,恰恰是公司允许员工集中休假的时间。你想.............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作为上海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为什么“外地人”这三个字,对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来说,就好像自带了什么“触发器”一样,容易让他们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首先,“外地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历史和语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我生活的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生活里那道怎么也绕不开的尴尬坎。明明眼前堆着一堆亟待处理的“正事”,可能是工作报告、家庭账单、或是某个早就该开始的项目,但手指却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牵引,熟练地打开浏览器,点开那些熟悉的网站,然后,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吸走了。这种状态,说白了,就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