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青岛大连曾经被德俄日占领,却很少有人知道威海湛江曾经被英法占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掰开了揉碎了说,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

1. 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和“故事性”

青岛与德国: 青岛的德国租借史,跟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事件紧密相连——“胶澳总督府的建立”和随后的“青岛建城”。德国人是真的下了功夫在青岛搞建设,修筑了炮台、码头、铁路、教堂、总督府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塑造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面貌。这种“舶来品”式的城市建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话题性。再加上后来一战爆发,日本夺取青岛,再到中国收回青岛,这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变迁,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更容易被人记住和传播。
大连与俄日: 大连(当时称旅顺口)作为俄国海军基地和日本“关东州”首府的历史,与“日俄战争”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直接挂钩。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日俄争夺旅顺的残酷斗争,这些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重要性,使得大连(旅顺)的被占领历史,自带了浓厚的悲壮色彩和民族屈辱感,很容易成为历史课本上的重点,以及文学、影视作品反复挖掘的对象。
威海与英国: 威海卫的租借相对来说,就显得“平淡”了许多。英国租借威海卫主要是出于军事和海军战略的考虑,作为其在远东的驻泊和补给基地,以及对俄国在旅顺的制衡。虽然英国人在威海也进行了一些港口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与德国在青岛的“造城运动”相比,规模和对城市面貌的塑造程度都有限。威海给人的印象更像是英国在华的一个海军据点,而不是一个以其而被公众熟知的“殖民地风情城市”。
湛江与法国: 湛江(当时称为广州湾)的被法国租借,同样是为了战略目的,作为法国在华南地区的海军和商贸基地。法国人在广州湾也进行了一些建设,比如建立了一些法式建筑,但同样,其在城市整体风貌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都远不及青岛和大连。

简单来说,青岛和大连被占领的历史,因为与更宏大、更具冲击力的历史事件(如德国的殖民野心、日俄战争的惨烈)相关联,并且在城市建设上留下了更鲜明、更易于识别的“异域特色”,所以更容易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 城市发展和现实影响力的差异

青岛和大连的现代地位: 青岛和大连都是现代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国际知名度高。它们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形象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吸引力。这种持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也让人们更容易去了解和关注它们过往的历史。很多游客去青岛,就是冲着那些德国建筑去的;很多人去大连,也会提及日俄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这些“活的”历史遗迹和城市名片,是宣传和传播历史的绝佳载体。
威海和湛江的相对定位: 相较于青岛和大连,威海和湛江在全国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上,虽然也是重要的城市,但可能没有那么突显。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而是说在“大众视野”里,它们的“出镜率”相对较低。因此,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城市过往,自然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广泛传播开来。

3. 媒体传播和文化产品的侧重点

影视剧、文学作品的偏爱: 很多关于近代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更倾向于选择青岛、大连(旅顺)作为背景。这些地方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更容易吸引观众和读者。例如,《走向共和》中对青岛建城的描写,《潜伏》中对青岛作为抗战时期重要城市的情节设置,都加深了人们对青岛的认知。旅顺的悲壮历史更是多次被搬上银幕。
历史研究和学术界的关注点: 虽然历史研究是严谨的,但学术研究的成果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可能在学术界,威海和湛江的租借史同样受到重视,但其在面向大众的科普和传播上,力度可能不如前两者。

4. 历史记忆的“选择性”

人类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或者视觉上冲击力强的事件和地点。青岛德国租借带来的欧式建筑风情,大连(旅顺)的战争伤痕和民族屈辱,这些都带有强烈的情感标签,容易被人们记住和讨论。相比之下,威海和湛江的租借历史,虽然同样是国家主权受到侵犯,但可能在情感上的共鸣,或者在物质形态上留下的痕迹,不够“突出”,也就相对不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举个例子来说, 你跟朋友聊起旅游,说要去青岛,朋友立刻会想到那些红瓦绿树、八大关的欧式建筑,甚至会问你是不是要去体验一下“万国建筑博览群”。你再去聊到青岛的德国租借历史,大家会更容易理解和联系起来。但如果你说要去威海,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海鲜、海滩,或者海军基地,而威海被英国租借的那段历史,可能就需要你专门解释一番了。

总而言之,青岛和大连之所以在公众认知上比威海和湛江更“出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和影响力,城市在现代发展中留下的鲜明“印记”,媒体传播和文化产品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偏好。这并不是说威海和湛江的历史不重要,而是它们被大众认知和传播的路径和力度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英国和德国之间划分了在胶东的利益。

英国当时在胶东半岛来晚了一步,拿威海需要德国和日本点头。可能考虑到已经有了香港这种大商贸口岸,英国就和德国承诺不会通过威海卫和德国争夺在山东的利益,不会把威海卫建成直通山东内地的商港,也不会修建从威海卫到山东内地的铁路。威海地区一开始的定位就被英德之间的交易边缘化了。青岛定位山东门户,威海卫定位补给基地。

最后结果就是青岛发展成为山东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口岸重镇,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角,威海卫一直被英国作为一个军事基地,几十年以后归还民国,没有青岛有名。

user avatar

简而言之,同为殖民地/租界城市,威海与青岛在德国/英国的殖民地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定位。

1898年3月俄罗斯与中国签订租约,租借旅顺港25年。此后,英国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租用威海卫,并规定“只要俄罗斯人被允许占领旅顺港,该条约就一直有效”。英国人将该港口主要用作皇家海军中国站的夏季锚地和疗养胜地。它还偶尔作为皇家海军舰艇在远东的停靠港(皇家海军在远东的主要基地是香港)。除军事事务外,地方行政仍由中国控制。[1]

这些描述都证明了威海卫在英国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疗养地和军营,英国占领此地只是为了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力,而不是来发展威海、经营华北市场(英国的经营重心在香港)。


而德国对青岛的定位远非一个军港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非常希望能复制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海权时代贸易殖民大国”的成长经验,同时,他们也在对胶州进行了一番勘探后看到了这样的“希望”。于是德国在1897年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租约得到了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地带,后来德国又在青岛市内修建了各种基础设施(现青岛火车站是1991年按照德占时期青岛火车站的风格重建的)和工业设施(青岛啤酒对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Schantung-Eisenbahn-Gesellschaft)、建设胶济铁路、开发铁路沿线矿区,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位于东亚的、属于帝国海军的海军基地,从而使得德国能在列强盘踞的中国得到实在的利益(获得市场准入与驻军的可能性)。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在东亚的殖民地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我们从中国租来的土地的规模很小。只有当我们通过我们的运输设备(胶济铁路,答主注)将我们的海港(青岛,答主注)与山东腹地相连接时,它才变得有价值。除了海军基地以外,青岛也是贸易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省的发展,青岛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工业中心。我们正在通过适当的措施来促成这种发展。作为租借地,胶州地区已于1906年1月1日成为中国海关的管辖范围。过去,进口货物的清关只在国家的边境进行。而现在,只有港口的自由港区还可以保持免税,货物离开港口就需要在港口进行清关缴税。我们的目标是拯救落户于我们殖民地内的制造企业,这些公司从山东省腹地进口原料,在我们这里进行加工并将成品返销回去。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税务负担。 ——《殖民地与故乡:穿越德国殖民地的旅程 第六卷:胶州》

为了将青岛打造成德国在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德国在控制胶州湾的十年内向青岛的各种建设提供了高达1亿帝国马克(1帝国马克等于0,358423克纯金)的赠款,而德国从殖民地得到的收入甚至没有达到投入的十分之一。这笔巨额投资也随着后来德国一战战败投降、《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而打了水漂。

关于其他德国殖民青岛时期的细节,请移步:

德国殖民青岛的17年对青岛的影响有哪些? - 我是刘优秀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323

参考

  1.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Wei-hai-wei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1911_Encyclopædia_Britannica/Wei-hai-we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他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一、 根植于大脑的“捷径”:进化.............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 回答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法律人呈现出“公知体质”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法律人的职业特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法律人的职业基因。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规则、权利和义务的学问。法律从业者.............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