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英国和德国之间划分了在胶东的利益。
英国当时在胶东半岛来晚了一步,拿威海需要德国和日本点头。可能考虑到已经有了香港这种大商贸口岸,英国就和德国承诺不会通过威海卫和德国争夺在山东的利益,不会把威海卫建成直通山东内地的商港,也不会修建从威海卫到山东内地的铁路。威海地区一开始的定位就被英德之间的交易边缘化了。青岛定位山东门户,威海卫定位补给基地。
最后结果就是青岛发展成为山东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口岸重镇,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角,威海卫一直被英国作为一个军事基地,几十年以后归还民国,没有青岛有名。
简而言之,同为殖民地/租界城市,威海与青岛在德国/英国的殖民地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定位。
1898年3月俄罗斯与中国签订租约,租借旅顺港25年。此后,英国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租用威海卫,并规定“只要俄罗斯人被允许占领旅顺港,该条约就一直有效”。英国人将该港口主要用作皇家海军中国站的夏季锚地和疗养胜地。它还偶尔作为皇家海军舰艇在远东的停靠港(皇家海军在远东的主要基地是香港)。除军事事务外,地方行政仍由中国控制。[1]
这些描述都证明了威海卫在英国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疗养地和军营,英国占领此地只是为了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力,而不是来发展威海、经营华北市场(英国的经营重心在香港)。
而德国对青岛的定位远非一个军港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非常希望能复制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海权时代贸易殖民大国”的成长经验,同时,他们也在对胶州进行了一番勘探后看到了这样的“希望”。于是德国在1897年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租约得到了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地带,后来德国又在青岛市内修建了各种基础设施(现青岛火车站是1991年按照德占时期青岛火车站的风格重建的)和工业设施(青岛啤酒对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Schantung-Eisenbahn-Gesellschaft)、建设胶济铁路、开发铁路沿线矿区,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位于东亚的、属于帝国海军的海军基地,从而使得德国能在列强盘踞的中国得到实在的利益(获得市场准入与驻军的可能性)。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在东亚的殖民地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我们从中国租来的土地的规模很小。只有当我们通过我们的运输设备(胶济铁路,答主注)将我们的海港(青岛,答主注)与山东腹地相连接时,它才变得有价值。除了海军基地以外,青岛也是贸易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省的发展,青岛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工业中心。我们正在通过适当的措施来促成这种发展。作为租借地,胶州地区已于1906年1月1日成为中国海关的管辖范围。过去,进口货物的清关只在国家的边境进行。而现在,只有港口的自由港区还可以保持免税,货物离开港口就需要在港口进行清关缴税。我们的目标是拯救落户于我们殖民地内的制造企业,这些公司从山东省腹地进口原料,在我们这里进行加工并将成品返销回去。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税务负担。 ——《殖民地与故乡:穿越德国殖民地的旅程 第六卷:胶州》
为了将青岛打造成德国在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德国在控制胶州湾的十年内向青岛的各种建设提供了高达1亿帝国马克(1帝国马克等于0,358423克纯金)的赠款,而德国从殖民地得到的收入甚至没有达到投入的十分之一。这笔巨额投资也随着后来德国一战战败投降、《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而打了水漂。
关于其他德国殖民青岛时期的细节,请移步:
德国殖民青岛的17年对青岛的影响有哪些? - 我是刘优秀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2349069/answer/74456372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