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连环谋杀案的小说里,明明知道还会死人,大家都各干各的而不是呆在一起保证安全?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

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

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者的大致类型和范围)。但是,小说里的角色呢?他们可没有“上帝视角”。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在现实中,当某个地方发生了一起命案,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恐惧,但很少会立刻将这起孤立事件上升到“连环杀手就在我们身边,下一个就是我”的程度。警察调查需要时间,证据需要收集,公众获知信息也有延迟,而且信息往往是经过过滤的。所以,当第一个、第二个受害者出现时,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巧合,是偶发事件,或者是特定群体之间的恩怨。只有当死亡事件频繁发生,模式逐渐清晰,并且有官方的警示(比如警方发出通告,确认连环杀手的存在),大家才会真正意识到危险。
危险感知是有阈值的: 人们对危险的感知是有阈值的。一次意外可能让你小心翼翼,两次意外可能让你警惕,但三次、四次,并且还被官方定性为“连环杀手”时,恐惧才会达到一个普遍性的高峰,促使人们改变行为。在小说前期,凶手可能只杀了两个人,大部分人可能还在观望,或者认为自己不是目标。

其次,我们要谈谈 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和个人的自主性。

即使是面对危险,我们也不能指望社会立刻变成一个“大集体”,所有人都放弃个人生活,围在一起抱团取暖。

生活还要继续: 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一个潜在的危险就完全停止运转。人们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顾,有学要上。没有人能24小时都把自己关在家里,或者时刻有人保护。即使是最害怕的人,也必须出门采购,必须去上班。这种“不得不”是常态。
个人的自由和隐私: 人们习惯了自由地生活,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即使知道有危险,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接受一种被过度保护、失去自由的状态。强迫所有人聚集在一起,这本身也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社会压力,而且执行起来根本不可能。
信任问题和资源限制: 即便人们愿意抱团,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聚在一起。谁来组织?谁来领导?大家会信任谁?如果只是邻居之间,大家会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去保护别人吗?而且,如果真的要聚集,需要大量的资源——食物、住所、安保措施等等,这些都不是轻易能获得的。除非政府出面组织,否则这种自发的“抱团”很难有效进行。
“我不是目标”的心理: 人们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是那个倒霉蛋。尤其是在不知道凶手具体目标的情况下,很多人会认为凶手针对的是特定类型的人,而自己不在其中。这种心理在很多群体事件中都非常普遍。

再者,小说叙事的需要和情节的推动 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小说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让故事能够发展下去,制造悬念和冲突。

制造戏剧性冲突: 如果所有人都躲起来,不出来活动,那凶手就没法下手了,故事也就结束了。小说作者需要让角色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然后被凶手“选中”,这样才能展现凶手的狡猾、受害者的无辜、调查的艰难以及主角的成长。
展示人物性格: 在危险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会更加谨慎,有些人会更勇敢,有些人会麻木不仁。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各干各的”的状态,来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展现人性的复杂。如果所有人都表现得一模一样,故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引入关键线索和转折: 受害者在出门、工作、社交等过程中,才有可能遇到关键人物,听到重要线索,或者卷入事件的核心。如果所有人都藏起来,这些情节设计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强调案件的严重性和社会影响: 当看到社会运转如常,但危险却在暗中潜行时,反而更能凸显连环杀手对社会带来的那种“无所不在却又捉摸不透”的恐惧感,以及这种恐惧对个体生活造成的破坏。

最后,我们要理解 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局限性。

对“陌生人”的警惕性: 即便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个社区里,如果大家平时都不太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安全完全托付给别人。
信息传播的“噪音”: 即使有警示,信息也可能被误读、被放大或被缩小。一些人可能完全不相信官方信息,认为这是政府的某种“阴谋”,或者只是小题大做。
非理性行为: 恐惧有时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比如逃跑,比如反而更加大胆地出去“寻求刺激”,又或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危险视而不见。

总而言之,小说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它必须服务于故事的展开。而现实中,之所以人们不会立刻抱团,是因为信息传播的延迟、对危险的认知阈值、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信任的缺失以及生活本身的惯性等等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明知道还会有人被杀,还敢分头行动而不是呆在一起,这样是不是不太符合现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连环杀手之所以能吸引粉丝和崇拜者,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其背后原因交织着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划分,而是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更深层次、更隐秘的面向。首先,从 心理学角度 来看,对连环杀手的着迷往往源于一种对 极致体验的好奇。 对黑暗面的探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甚至让一些学习汉语的国人感到费解:为什么一些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汉学家,在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上反而显得有些磕磕绊绊?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那些古籍,为什么不能先把现代汉语练好,再来研究那些“死”的文字呢?其实,这个问题触及了汉学研究的本质,也揭示了学术研究的路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要理解为什么有些台湾人不太认同自己是“华人”,得从几个方面来看,这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还有最重要的——“认同”本身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历史是绕不开的背景。台湾的历史和中国大陆是紧密相连的,但又因为殖民统治和政治隔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际交往中的灰色地带,特别是感情和性方面。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也五花八门,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要理解为什么一些男生会在发生亲密关系后表现得判若两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心态和需求的不同。 目标明确,目的达成后冷却。 有些男生在追求女性的过程中,可能就.............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的令人沮丧的现象,即许多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实验难以被其他研究者重复出来。这种情况,即使是在像《自然》子刊这样声誉卓著的期刊上,也时有发生。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实验细节的缺失或不精确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之一。 尽管发表的论文会包含实验方法部.............
  • 回答
    科幻作品里,未来人的连体紧身衣确实是个屡见不鲜的设定,这背后可不是随便的设计,而是融合了实用性、视觉表现力和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投射。你想啊,一个设定的背后总得有点逻辑支撑,要不然观众看了也觉得别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紧身衣这么流行。首先,实用主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很多科幻设定里,未来可能.............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这现象啊,说起来真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感觉就像是一种“怀旧滤镜”自动开启,一旦球星退役了,在他身上就会被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而现役的,无论多出色,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算有些人连退役球星的比赛都没看过,照样能把人家吹得天花乱坠,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时代的滤镜”。你想啊,咱们看.............
  • 回答
    在游戏王的世界里,三幻神——奥西里斯的盘旋、欧贝利斯克的巨神兵和拉的翼神龙,它们曾经是动漫中最具标志性的存在,拥有无可匹敌的力量,几乎是神话般的象征。然而,当它们被引入到实际的卡牌游戏中时,许多玩家却觉得它们“鸡肋”,甚至不如一些普通的怪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完的,里面牵扯到卡.............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很普遍。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差性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像印度这样,本身就充满话题性和复杂性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一、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放大效.............
  • 回答
    技术领域充斥着一种“连这种简单的都不懂吗”的风气,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与其说是一种“风气”,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的集体心理反应。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技术的本质与高门槛。技术本身就意味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
  • 回答
    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庞大的客流并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连锁巨头,背后绝非偶然。这三家品牌各自有着深刻的成功之道,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几个关键的成功要素,让它们在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复制和扩张。首先,我们得谈谈“标准化与便捷性”这个基石。想想看,无论你在北京的王府井,.............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