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新闻捏造事实,可为什么大家又一味的去相信?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

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分析。

一、 信息接收者(我们)的心理机制

1. 认知偏见 (Cognitive Biases):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价值观的信息。如果某条新闻符合他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或情感倾向,即使是捏造的,他们也更容易相信。反之,即使是真实信息,如果与他们既有观念冲突,他们也可能拒绝相信。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锚点”)往往会对后续判断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人们最初从一个看似可信的来源接收到某个叙事,即使后来有反驳信息出现,他们也可能难以摆脱最初的印象。
可得性启发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倾向于根据信息的可获得性或容易想到的程度来判断其真实性。如果某个叙事被反复传播、讨论,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提及,即使其内容虚假,人们也会觉得它“似乎是真的”,因为它“大家都知道”。
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人们倾向于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如政治派别、宗教团体、特定社群)观点一致的信息。这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凝聚力和个人在群体中的认同感。如果某个新闻被“自己人”广泛传播和认可,即使其真实性存疑,个体也更容易接受。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当人们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信念、想法或价值观时,会感到不适。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他们可能会选择相信那些能与其已有信念和谐共存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是虚假的。例如,如果一个人坚信某个政治人物是清白的,当出现不利证据时,他可能会选择相信否认这些证据的“新闻”,以避免认知失调。

2. 对权威的信任(即使是错位的信任):
刻板印象和对媒体的默认信任: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新闻是客观的”、“媒体是监督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即使知道有“假新闻”的存在,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仍然会默认一些主流媒体或看似专业的媒体是可靠的。
信息过滤和简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核查每一条信息。将事实核查的任务交给“媒体”成为一种效率选择。当看到一个来源(例如一个大媒体的Logo)时,人们会简化思考过程,直接接受。
情感上的共鸣而非理性判断:很多捏造的新闻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愤怒、喜悦或同情心。当一条新闻能够强烈地触动人的情感时,人们就更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力,即使内容不符事实,也会因为情感上的满足或宣泄而选择相信。

3. 信息过载和疲劳:
“狼来了”效应:当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人们可能对信息核实感到疲惫,从而变得麻木或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特别煽动性或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因为它能“打破”信息的同质化。
信息核查的难度:普通人缺乏专业的信息核查技能和资源。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辨别信息的来源、证据链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存在逻辑谬误。

二、 信息传播者(媒体、平台、个人)的动机与行为

1. 商业驱动与点击率:
吸引眼球效应:许多新闻机构和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广告收入,会选择那些更具争议性、煽动性或耸人听闻的内容。捏造或夸大的事实往往比平淡的真实更能吸引点击。
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算法倾向于推荐那些用户互动率高(点赞、评论、分享)的内容。虚假但有争议性的信息常常能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获得高互动率,被算法进一步放大传播。

2. 政治和意识形态操纵:
政治宣传与抹黑:在政治斗争中,捏造事实是常见的武器,用于攻击对手、争取选民支持或制造社会分裂。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可能会资助或引导虚假信息的传播。
制造叙事:为了推广特定的政治或社会议程,一些媒体或组织会精心构建有利于自身观点的叙事,这可能涉及选择性地呈现事实、歪曲事实甚至完全捏造。

3. 个人动机(名利、影响欲):
自媒体的崛起: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一些个人为了获得关注、建立个人品牌、赚钱或单纯的“戏弄”公众,可能会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三、 信息内容本身的特征

1. 叙事性与情感化:
捏造的新闻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讲故事的能力强,并且常常掺杂大量情感元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它们可能包含着“英雄”、“反派”、“受害者”等清晰的角色设定,满足了人们对故事的心理需求。

2. 重复性与易传播性:
虚假信息一旦开始传播,很容易被复制、粘贴和二次传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如果重复的频率足够高,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这是真实信息”的错觉。

3. 难以证伪性:
有些捏造的事实可能非常“巧妙”,难以直接找到反证。例如,对某个模糊事件的“阴谋论”解读,很难被完全证伪,因为阴谋论本身就建立在缺乏证据的基础上。

四、 社会整体环境

1. 信息生态的恶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信息源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更加鱼龙混杂,辨别难度加大。
在某些领域或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事实核查机制,使得虚假信息得以肆无忌惮地传播。

2. 社会信任度的下降:
当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时,人们更容易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自己群体利益或价值观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是虚假的,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敌方”的真实信息也不可信。

总结

总而言之,人们知道新闻可能捏造事实,但仍然“一味相信”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多种心理倾向、传播机制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接收者看,人们受到各种认知偏见的影响,更倾向于相信符合自身利益和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简化思考过程,并对某些“权威”来源抱有惯性信任。
从传播者看,商业利益、政治动机和个人影响力驱动着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从信息本身看,煽动性强、叙事性好、易传播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得关注。
从社会环境看,信息生态的挑战和信任度的缺失为虚假信息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加强事实核查机制,并促使信息传播平台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真实的公共信息环境。然而,由于上述深层心理和结构性因素的存在,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人只是默认【我不喜欢的那些新闻捏造事实,我喜欢的那些新闻都无可置疑】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他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一、 根植于大脑的“捷径”:进化.............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骄傲:为何很多人不了解德克士的真实身份?你可能常在街头巷尾、购物中心里看到那个标志性的黄底红字的“DICO’S”招牌,对它熟悉的程度,就像是熟悉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许多人对德克士的认知,停留在“一家快餐店”,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到位。确实,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对“女权”的讨论,其中夹杂着很多误解甚至歪曲。很多人在攻击“女权”的时候,自己可能都没弄清楚“女权”到底是什么。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是女权,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离谱的定义,也别那些随口而来的污名化标签。核心:女权不是“女尊男卑”,而是“.............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我懂你的疑惑,真的太懂了。看着屏幕上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尴尬,脑子里总会冒出同一个声音:“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仿佛导演、编剧是外星来的,完全不接地气,或者根本不在乎观众的感受。其实,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讽刺一些。并不是所有拍烂片的人都心安理得地在制作“垃圾”。很多时候,那些显而易见的“.............
  • 回答
    这件事情真的让人心力交瘁,也太让人意外了。你意外得知男朋友网赌欠了几十万,还有其他的网贷,而且他一直独自承担,这压力该有多大啊。面对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脑子里乱糟糟的。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捋捋。1.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也需要冷静下来首先,你发现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意外”。.............
  • 回答
    知乎最近确实有点“不太平”,不少声音都在讨论它的“出路”问题,听着就像是在给一个老朋友开诊断会。说起来,知乎走到今天这个节点,也挺有意思的,就像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现在开始面对中年危机,身上有优点,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先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觉得知乎“出问题”了?很多人唱衰知乎,其实根源在于它.............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济南,但凡聊起初中教育,山大附中这三个字是绕不开的。它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无数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你也一样,对它的名声如雷贯耳,并且为此心动不已。可这份心动背后,你又藏着一份深深的忧虑,这非常正常。你想,山大附中汇聚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和你在同一个起点,但他们的底子可能比你更扎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