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跟大家一起做个小测验:
下面这张图里有数字1-54,你的任务是按顺序找到图表里的数字,从1到2到3,一直往下数到54,时间为一分钟。
注:图表里没有缺少数字,也不存在其他机关。
你能数到几?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数字。
现在我们尝试用另一种有条理的方法迅速定位数字。下面这张图跟上面的一模一样,但是这一次我们按照九宫格排列。
先从第一个格里寻找数字,然后是第二格、第三格,一直到第九格,之后再从第一格开始,以此类推。
同样是一分钟,看看能够数到数字几?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一个著名测试,不难发现,只要找到规律所在,这堆看似凌乱的数字瞬间会变得有序。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微博、头条、抖音、小视频......
地铁广告、电梯广告、厕所小广告......
各种专做碎片化阅读的APP等等......
这些场景或“知识获取渠道”,总结起来就是:短视频而非长视频、听书而非看书、动图GIF而非视频、评论而非文章。
再提炼一下,就是所谓的碎片化知识。
究其根本,知识碎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注意力碎片化”。
举个例子:
你在看一些长文章或者盘点视频时,会不会习惯性先拉到评论区?
会不会看到这样的评论:
“太长了,有没有课代表来总结一下啊!”
“课代表来了:巴拉巴拉......”
这时候你会觉得这位总结的网友很贴心。
即便没有人总结,你也会从10条8条的评论中大概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原本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才能看完的文章,你几十秒就“看”完了。
但剩下的时间真的被节省了吗?
并没有,文章永远都有,评论区也永远精彩。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碎片化。又或者说,是你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了。
关于这个问题,前面的回答已经很全面了,对此就不再多做赘述,具体可以参考 @红护,这位答主提到这样一句:
我想重点对其中的“连点成面”展开说说,那么究竟该如何“连点成面”呢?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字:
在现实中,职场人士很难拿出整块时间来学习,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片段来获取知识。所以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的知识架构,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而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结构化思维”。
其实上面的小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思维,简言之,结构化思维就是:将凌乱的、碎片的和没有规律的知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
结构化思维概念最初出现是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它贯穿于金字塔原理的4个基本规则中,即:
自上而下:每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况总结;
结论先行:每次思考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归类分组:同组的思想观点必须是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
逻辑递归:每组的思想观点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我举个例子,公司要策划一次春节宣传活动,策划会的主题就一个:“如何吸引用户”。
如果没有结构化思考,可能会说:
“嗯,发红包?海报做的吸引人一点?或者做个裂变活动就可以快速吸引用户……”
如果进行过深入的结构化思考,可能会说:
“常见的用户吸引的逻辑主要是五种,分别是:概率性获奖刺激用户发生特定行为、价格优惠刺激、竞赛、完成xx行为拿走xx奖励、让用户参与创造某个有意义的事件。
根据业务特性,我们更适合用后面两种吸引逻辑,对于第一种吸引逻辑,我们可以采用… …,对于第二种吸引逻辑,我们可以采用……”
上述两种说法没有对错,只不过,前一种听完后感觉还是很散,不知道如何做决策,后一种听完后,会觉得有逻辑思维和全局观。
这就是结构化思维。
培养结构化思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展现
结构化表达
这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就跟培养习惯一样。
首先,你要养成分辨和整合的习惯,分辨自己平常接收到的碎片化知识,哪些是有价值和有用的?哪些只是休闲娱乐的口水话?
然后将你觉得有用的知识丢入自己的知识库中,并打上标签,比如这种:
然后就是定期整理,定期复盘,不断积累,将这些碎片化知识进行结构化展现,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体系,就像这样:
最快的方法就是套模型(模板)。简单来说:就是别人已经设计好的结构和体系。
波特五力、5W1H、商业模式画布、SWOT、六顶帽、用户体验要素、七宗罪、KANO。
我之前写过一些分析模型的专题文章,大家可以自行去看:
有没提到的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评论区滴滴我,我后面补上,或者大家自行搜索这些模型也可。
以上,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嗷! @简道云
有没有用全看你定位,你要是一心想靠着刷微博逛知乎变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你高看了本质为娱乐的网络平台,也高看了你自己。
可你不过就是消磨一点时间分享一点经历,对世界有一点好奇对他人有一点了解欲,而且这个时间你不去用来浏览所谓碎片化的知识也会去发呆抽烟蹦迪喝酒耍游戏搞不健康娱乐的话,那么阅读一点知识总归不是坏事,哪怕是碎片。
其次,很多在人可能在碎片化的知识中偶然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在算法推荐的作用下延伸拓展每天不停,最后反复记忆也能连点成面了呢。
指望碎片去求学致知自然不行,但那是教育体系考虑的问题,对普通人而言,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或者哪怕只是为了烧烤摊硬座上能多吹两句牛逼,它都是有作用的。
这要看你把“碎片化知识”怎么理解了。
我挺喜欢以前小约翰在视频里面的自我描述:每周一个吹比小故事。
对,用上十几二十分钟,看一个历史故事,可以帮助你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风土人情,明白原来在历史书之外还有这么多的奇闻趣事,平时跟朋友聊天扯淡,过年酒桌上当段子,都好用。
甚至可以做到“讲述中国故事不一定要用中国故事”。
但如果你真的把这些视频当成严肃学术研究材料看,认为自己能够通过看可汗吹比达到历史专家水平,那么这样的思路就跑偏了。
这就是碎片化知识的特征:可以有超越上限的广度,但绝对不可能指望它有启发人生的深度。
不仅是这种知识类视频,包括很多抖音科普短视频、甚至知乎这样的图文社区等等,大家所能看到的内容信息可以丰富业余生活,但绝不可能让你拥有完整的学术能力。
平时上班带薪拉屎,考研累了换脑子,坐车打发时间,这些碎片化场景中,以上的知识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打发时间。
但如果你用大量完整时间浪费在这些东西上,一定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甚至耽误正常工作学习。
所以我很不喜欢过去几年所谓的知识付费热潮。
因为它本质上在灌输一种“每天5分钟,你能当教授”的错误思想,纵容许多人尝试不劳而获的惰性,以此达到某些人收割智商税的目的。
如果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碎片化就能成为提高的途径,系统化其实也是把很多碎片拼起来的过程。但如果沉迷于碎片化的状态,那就没多大意义了,一地碎片有时候还不如一片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