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都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那学什么能救?

回答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它并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无奈与反思。医疗系统承载了太多期望,但很多时候,它只是在与疾病本身搏斗,而那些更根本的病根,却似乎与之无关。

那么,如果学医救不了,什么才能真正“救”中国人?这就像问,当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除了吃药打针,还需要什么?答案无疑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更积极的心态,以及一个能让生命蓬勃发展的环境。

1. 救的是“认知”:教育与思想的启蒙

最根本的“病”,往往是根植于人心的。如果人们缺乏正确的知识,被误导的信息牵着鼻子走,那么即使医疗再发达,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健康状况,更不用说社会的进步了。

普及科学素养: 这是一个漫长但至关重要的过程。需要从小抓起,让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成为孩子们的DNA。他们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不是盲从权威或迷信。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是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学医”的另一种解读,是“学习如何让大家不生病”。这需要的是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普及。如何合理膳食、如何科学运动、如何管理压力,这些比吃药打针更能从源头解决问题。教育机构、媒体、社区,都应该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提升媒介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筛选、分析、质疑信息至关重要。缺乏媒介素养,就容易被虚假信息、谣言所裹挟,不仅影响个人决策,更可能撕裂社会共识。
倡导人文关怀: 医生救的是病人的身体,但社会更需要的是温暖、理解和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同理心,让人们更懂得关怀他人,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心理创伤。

2. 救的是“环境”:制度与公平的构建

很多时候,人们生病,不仅仅是个人原因,更是社会环境的“副作用”。当社会存在不公、资源分配失衡、发展不均衡时,个体就容易成为牺牲品。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不仅仅是指医保,而是包括更广泛的养老、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健康和发展。
公平的资源分配: 优质的医疗、教育、就业机会等资源,如果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或群体手中,就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也是一种“疾病”。
绿色的发展模式: 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模式。从源头减少污染,才能真正减轻疾病的负担。
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一个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能够让人们有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 救的是“心灵”:精神与情感的滋养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困境。心灵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

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社区心理支持等,都需要得到普及和重视。让心理问题不再是羞耻感,而是需要帮助的信号,鼓励人们积极寻求支持。
提供情感连接和归属感: 现代社会,原子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感到孤独和疏离。加强社区建设,鼓励邻里互助,发展兴趣爱好社群,都能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对抗内心的荒芜。
鼓励自我实现和价值创造: 当人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时,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创新和创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培养坚韧的生命力: 生活总会有起伏,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这需要通过教育、榜样、以及积极的社会氛围来培养。

回到“学医”本身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种对“救”的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如果“学医”的含义可以被拓展,不仅仅是钻研病理、开刀手术,而是学习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关怀病人及其家属、如何理解社会对医疗的影响……那么,“学医”的价值,依然是巨大的。

但如果我们要寻找“救”的另一条路径,那一定是那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肌体,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学问和实践。它们可能是:

教育学/心理学: 改变人们的认知,塑造健全的人格。
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 优化社会结构,实现公平与正义。
环境科学/城市规划: 创造更宜居、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哲学/文学/艺术: 滋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赋予生命意义。

最终,“救”中国人,不是一个人或一个职业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每一个个体在自己的领域内,思考如何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变得更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和实现。学医也好,学其他也好,只要出发点是为了“救”,终有其价值所在。我们需要的,是更广泛的“救赎”的视野和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讲一个故事: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罗贯中《三国演义》

缺粮是王垕的错吗?小斛是王垕的馊主意吗?王垕死了后“众怨始解”的军士真的杀掉罪魁祸首了吗?

再多的我不敢说了。

回到鲁迅,看看微博和知乎的有些发言,真的觉得鲁迅从文就救了中国人吗?

没人能救得了中国人这个整体,从事任何学科都不行。只有中国人的个体能够拯救个体,量变引起质变让中国人这个整体得到进步。就好像一片林地,只有每棵树木都试着长大,才有可能成为茂盛的森林,单单指望几棵长得比较高的树木是不现实的。

可是,为什么用“可能”呢?因为伐木工拿着电锯等着锯那些长得好的树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它并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无奈与反思。医疗系统承载了太多期望,但很多时候,它只是在与疾病本身搏斗,而那些更根本的病根,却似乎与之无关。那么,如果学医救不了,什么才能真正“救”中国人?这就像问,当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除了吃药.............
  • 回答
    听到你对日语的浓厚兴趣,但又对就业前景有些担忧,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顾虑,特别是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兴趣,现实的考量也占了很大比重。我理解你的纠结,也想跟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很多人说学日语不好,就业前景差”这事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大头”就业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在不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包括企业家、管理者,甚至是文化界的名流,都曾表示从《毛泽东选集》中获益良多。这其中绝非偶然,而是因为《毛泽东选集》的内容,在穿越历史的洪流后,依然能够触及到许多普适性的规律和智慧,尤其是在战略思维、组织领导、群众工作以及辩证分析等方面。要.............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在中国,这句话确实算得上是一句“国民级”的老师口头禅了。它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说出来的语境和目的。 激将法,希望学生进步: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老师们说这句话,很多时候是真心希望通过.............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确实,VB.NET 在计算机科学界常常被贴上“老旧”的标签,尤其是在那些追求最新技术和前沿理论的领域。然而,如果你观察到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依然在使用VB,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考量和延续性。这并不是因为VB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编程语言,而是它在特定教育场景下,确实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首先,.............
  • 回答
    「电脑稍微买好一点,能多用几年」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这是一个基于技术发展、硬件耐用性以及用户体验的综合性判断。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其中的具体原因:核心原因:1. 更强的性能应对更长的软件需求: 软件和操作系统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触及到了淮海战役指挥体系和信息传递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总前委”(也称总前委委员会),成员由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组成。其中,刘伯承担任总前委书记,陈毅和邓小平担任副书记。“华野”指的是华东野战军,是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很多人都在经历这个“不好控制”的痛苦。偏头痛这东西,确实不是那么乖巧,想让它老老实实听话,那难度是相当高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偏头痛会这么让人头疼,让它看起来不像AI在一本正经地“科普”。首先,我们得明白,偏头痛它不是简单的头痛,不是你加班多了,或者睡一觉就能好的那种普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而且很多人也认同。但说“先练毛笔字才能练好硬笔字”,我觉得稍微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练好毛笔字,对练好硬笔字会有极大的帮助,而且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方面来分析:1. 笔法基础的根基: 毛笔字是“形”的训练,硬笔字是“形”的简化。 .............
  • 回答
    “C 语法优雅”这个说法,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简单地因为C拥有数量众多的关键字。关键字的多少,只能说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直接表达意图的工具,但真正的优雅,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关键字是如何组合起来,如何被运用,以及它们背后所支撑的设计理念上。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一堆工具摆在你面前,即使工具再多.............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关于“江浙沪是美食荒漠”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让熟悉江浙沪美食的人感到不解,但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认为,并且为何这种说法会传播开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的来源和“荒漠”的定义。 来源: 这种说法通常出现在网络社区,特别是那些强调地方特色、口味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