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碎片化信息无用,我却感觉刷手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

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

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缺乏系统性与深度:
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信息往往是独立的、零散的点,缺乏逻辑联系和上下文。一个人很难通过东拼西凑的碎片信息,建立起一个有深度、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比如,你知道了某个历史事件的一个有趣细节,但这不足以让你理解整个历史进程。
表面化理解: 很多碎片化内容为了追求“快餐式”阅读,会简化复杂的概念,或者只展示某个观点的某一方面,容易导致肤浅的理解,而不是深入的洞察。
缺乏论证与证据: 有些碎片化信息可能包含错误信息、偏见或未经证实的观点,在没有系统性学习和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

2. 注意力分散与学习效率低下:
持续性不足: 刷手机的场景通常伴随着频繁的切换、推送和干扰。这种环境下,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个主题上,导致学习过程被打断,效率低下。
“看过”不等于“学会”: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扫过”了信息,大脑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度加工和记忆。这种被动接收式的“浏览”更像是娱乐,而非有效的学习。
习惯的养成: 长时间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对需要耐心和专注的学习方式产生排斥。

3. 信息过载与筛选困难:
淹没在噪音中: 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只是沧海一粟。碎片化平台上的大量无效信息、娱乐信息、甚至虚假信息,会稀释掉真正有用的内容,增加了筛选的难度。
算法的局限性: 虽然算法能推送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但它也可能形成“信息茧房”,让我们只接触到自己已知的观点,限制了视野的拓展。

4. 对“学习”的定义:
主流观点中的“学习”往往带有更强的目的性、结构性和深度性,例如完成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写一篇研究报告等。与此相比,刷手机更像是休闲娱乐的一部分。

二、 为什么你感觉刷手机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尽管存在上述的“无用论”,但你能够从中获益,说明你在利用碎片化信息时,可能具备了以下一些优势和策略:

1. 主动的筛选和提炼能力:
有意识地寻找特定信息: 你可能并非漫无目的地刷,而是带着某种潜在的兴趣或需求,去主动搜索或关注某些领域的内容。例如,你可能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就会主动去搜索相关科普博主的视频或文章。
快速识别有价值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你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直觉或经验,能够较快地识别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逻辑性或观点的启发性,从而过滤掉大部分“噪音”。
善于抓住“点”的价值: 即使信息是碎片化的,但某些“点”可能非常精炼、有洞察力,或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足以引发你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2. 强大的联想与整合能力:
将碎片知识串联起来: 你可能擅长将不同来源、不同领域的碎片信息进行联想和整合。一个你刷到的关于某个科学原理的有趣解释,可能正好和你之前在书本上学到的某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
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虽然碎片信息本身不构成系统,但你可能能够利用这些零散的“砖块”,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起一个初步的、或者不断完善的认知框架。

3. 学习习惯与心态的差异:
更开放的学习心态: 你可能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只要能获得新知和启发就是有益的。
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刷手机本身可能对你而言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种乐趣能够驱动你持续接触新信息,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机会。
“广度”优先于“深度”的早期阶段: 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刚开始接触时,了解不同方面的信息、建立一个大致的认知图谱,比深入钻研某个细节更为重要。碎片化信息恰好能满足这种“广度”需求。

4. 信息载体的优势:
形式多样,易于理解: 许多碎片化信息以短视频、图文、播客等形式呈现,它们通常节奏明快、配以生动的视觉或听觉元素,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尤其适合初学者入门。
触达便捷,即时反馈: 手机随时随地可用,信息触手可及。很多平台还提供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让你能看到他人的反应,有时还能在评论区看到更深入的讨论。

5. “学习”的定义扩展:
你对“学习”的定义可能比主流观点更宽泛。除了学科知识,你可能也认为了解社会热点、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等也属于学习的范畴。碎片化信息在这些方面往往能提供很多素材。

三、 如何平衡碎片化信息与系统性学习?

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有碎片化信息有价值。一个更健康的策略是:

将碎片化信息作为“引子”和“补充”: 刷手机可以作为发现新兴趣、了解新领域、激发思考的起点。一旦对某个话题产生浓厚兴趣,就应该主动去寻找更系统、更深入的资源,如书籍、专业课程、学术论文等。
主动管理信息来源: 选择高质量、可靠的信息源,关注那些有深度、有逻辑的创作者。
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加工”: 遇到有启发性的信息,不要仅仅“看过”就算,可以尝试做笔记、写总结、与他人讨论,或者将其与已知知识联系起来。
定期进行“知识梳理”: 花时间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对抗碎片化带来的混乱感。
区分“娱乐”与“学习”的时间和动机: 有意识地为学习留出不受干扰的时间段,培养专注力。

总结来说:

“碎片化信息无用论”强调的是其潜在的弊端和容易导致的无效学习方式。但只要我们具备主动筛选、独立思考、整合联想的能力,并且能够将碎片化信息作为系统性学习的补充和引子,那么即使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我们也能有效地汲取养分,学到很多东西。你的感受并非孤例,而是说明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的主动性和认知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大家已经想用刷碎片化信息安慰自己学习了吗?

你刷条知乎,当然能了解到新的观点;

你刷条抖音,当然能看到有意思的事。

但是你在刷这条信息时,往往只是快速地一带而过,并没有用自己的大脑仔细思考琢磨。

比如你收藏的内容,又翻过几次呢?躺在收藏夹吃灰多久了?


不是碎片化信息无用,而是碎片化信息无法代替深度学习的系统性。

碎片化信息当然有用,比如你看菜谱可以学会做菜,你看时尚穿搭可以打扮得更好看。

但是光看菜谱,你可以把菜做得很好吃,可是做不了大厨。

光看时尚穿搭,你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好看,可是成不了专业的时尚设计。

任何行业都有壁垒,想成为专业人士,背后是深度学习和持续的训练。

碎片化信息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简单了解,适合作为兴趣拓展和闲暇时的聊天,而代替不了深度学习。

想用碎片化信息代替学习,就像读书时总去图书馆睡觉,安慰自己学习了一样。


如果你能正确地使用碎片化信息,比如碎片化时间愿意刷刷各种APP,了解新的知识点,当然很有帮助。这样总比打游戏、看八卦、睡懒觉有意义。

但是怕的是,

看到别人的观点,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就觉得自己也达到了那样的水平。

沉迷那些碎片化信息,不愿意系统学习,安慰自己刷手机也是在学习。

觉得刷B站知乎豆瓣就是在学习,刷抖音快手头条就是不努力。


欢迎查看我的更多回答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帮忙点个赞哦~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碎片化信息有用,但一般用途不大。用好需要技巧。

以前有个常用的负面词汇,叫做“填鸭式教育”。用于定义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灌输教育。

碎片化信息是一种另类的“填鸭式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叙述一个道理,或者告知一个信息,并且获得受众的认可,这种认可的前提是两个:A投其所好;B简单且无须深究

在A投其所好上,APP通过后台的人工智能算法,自动推送受众喜欢看到的内容,或者受众所在群体点击率较高的标题(往往是暧昧或者耸人听闻的标签),以获得更多粘性。

在B简单且无须深究上,用一分钟的阅读量或者视频量。必须挑选很容易形成“逻辑闭环”的内容,或者不按照逻辑,使用类比或例子作为内容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一直在B这种情况内容中浸泡的人,像“填鸭式教育”一样被告知了一些“信息”“知识点”,但对其中的原因、是否客观、是否普适、是否有特例、是否有更深层次解读、是否符合一些科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是完全无知的状态。

因此在思维上,沉迷于“A投其所好;B简单且无须深究”的碎片化内容,必然带来一些缺点:

1,成瘾性,因为总给受众看最喜欢看的,看了欢欣雀跃的、或产生共鸣的、或可以自我认可的。

2,习惯性的放弃深度思考。看事情习惯性从最浅的一层下结论。

3,由于传播最广的信息是被大量的受众筛选过的,因此乌合之众的信息会更多被一般受众的获取,这会加剧一些反智信息的传播,这个倾向在某些国家的民粹化和反智化上已经有所印证。

碎片化信息不是不能看,而是要筛选。

要训练APP为你所用,给你推送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纲要,去搜寻其深度的原因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教材。

user avatar

不是碎片化知识没有用,而是在缺乏完整个人体系框架的情况下去单纯地吸收碎片化知识,会得不偿失,甚至在此过程中会被分散精力和注意力,迷失在“知识海洋”和“信息浪潮”里,甚至失去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知识和信息,是得出结论的基础,但单纯的吸收知识,是没有那么大作用的,关键的是有一个自己的框架,能够使自己吸收的知识越多得出的结论更有助于实践,无框架的知识,缺乏立场和思路支撑的知识,很可能会带来偏激和傲慢。

不论是刷手机、用电脑上网,还是去图书馆读书看报或在家放光盘,都只是学习的一种路径,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user avatar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

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

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

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2.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明白了避免接受碎片化知识的方法,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体系化才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当然:

1. 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

2.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


具体来说,体系化学习的方法有下面几步:

user avatar

碎片知识,准确的理解,其实就是浅薄的知识。

我不认为浅薄的知识没用。 浅薄的知识也是知识。浅薄的知识也有其功能。

比如,每天刷几遍广州禁毒的视频的人,显然,他基本上不会去碰毒品。

比如,每天刷几遍反诈骗视频的人,被骗几率会减少。

比如,看过《你怎么还信中医》的人,有一部分会觉醒,从而增加健康的可能性,减少智商税支出。

比如,经常看女拳南拳打来打去的人,基本上很难变成人形舔狗ATM。

比如,我看了一个中医黑的节目,从此告别中医,宗教,玄学,巫术的智商税。帮助不可谓不大。


浅薄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提升阅历和见解。

但是,浅薄的知识即使是正确的,正面的,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人生,提升阅历和见解的程度非常有限(当然,比不提高要强)。

而且,碎片知识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知识,有毒有害的观念。

这才是问题所在。

user avatar

碎片化学习对应的是系统化专业化学习。

信息来源也是如此。

这都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构成方式,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专业知识让你安身立命,碎片化知识丰富你的知识库。

有的时候,这里两者的秩序还会发生颠倒,业余时间学习的碎片化知识反而成就了你。

比如某个物理学教授在本专业藉藉无名,因为喜欢研究美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看看别人怎么教做菜的视频,在饭店的小贴士里面又掌握了一点酱油的用法,日积月累,慢慢地就学会了如何做菜,加上自己擅长于归纳总结的习惯,自己尝试着拍一些美食视频,反而名声大噪。这也是有的。

人类最初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碎片化信息。

我有一次去参观原始人类摩崖石刻展览。这里面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就是杂乱无章的。讲解的人就说:“有些石刻的形成年代非常久远,最上面的太阳雕刻和最下面的牛马雕刻,根据分析其时间跨度上百年。”原始人类最初的房子就是洞穴,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生活,有些洞穴历经了数百年为人类提供庇护。原始人白天出去打猎采集,夜晚因为惧怕野兽,点燃篝火在洞穴里度日。百无聊赖之际,就把自己白天看到的东西随手刻在洞壁上。今天看到太阳,就把太阳刻上去。明天想起月亮,就把月亮刻上去。后天,这个人可能会因为和野兽战斗而不幸离世。许多年后,另一个人发现了这个有太阳月亮的半成品,于是又开始添加一些内容。总之是东一点西一点,最后形成了一个极为震撼的作品。

积累知识就如同在海滩上捡拾贝壳,只要肯用心,肯花时间,总有一天你就会拥有大量的贝壳。在某一天带这些贝壳离开海岸,走向内陆。然后你会发现,贝壳这东西原来就是钱,稍加雕琢可以直接换取粮食、骨雕、鹿肉和一个女孩子的青睐。

这就是一个原始人进入早期人类社会时因为细心收集得到的最好回报。

这些习惯不单是对原始人有用,对于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天花板的,你所要做的无非是想尽办法尽量多装一点,填满一点,更加丰富一点。

所谓学无止境。人的生命有限,这不长的时间里,怎么样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这灵感的来源就是看见一颗石头的反光。这颗石头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于你的某种习惯。

碎片化信息是人类知识来源的原生形态,正是这些信息引发了人类的思考,无需顾虑,也不用惶恐,这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

人类历史诞生于此,薪火相传也有赖于此。

user avatar

是很多,但顶多用作谈资,无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碎片化知识。

user avatar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知识是经验的归纳总结。

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教你怎么样去实践,方便你自己最后去归纳总结;一种是把实践过程归纳总结好给你看,然后让你有一种不需要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错觉。

第一种知识像是实践知识

第二种知识像是总结知识

前者往往非常琐碎,读起来不爽但有用;后者往往非常精炼,读起来爽但其实用处不大。比较头疼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上的碎片信息都是后者,很少有前者,很多人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具体操作经验,但很喜欢分享一个大而化之的经验总结。偏偏更多读者更喜欢后者。我其实觉得这挺不好的,但我也没办法。


我用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大家会对这两种知识有更深切的认知。

第一个例子是贵金属的投资,如果想分享第二种大而化之知识我会说

  • 金价和TIPS Yield的负相关性非常明显,5年期,10年期的负相关性一般在-0.7到-0.8左右
  • 黄金有一定的避险属性

等等

然后我可以画图,我可以找文献,大部分论文都是知识的归纳总结。

我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贵金属虽然是一种全球资产,但和美国关系更大,非常奇妙的现象

我可以用黄金不生息的特色论证它的避险来源

上面这些知识都是读起来很爽,但实际上,平心而论,在贵金属上我觉得实践中我最宝贵的两个经验(第二个是今年三月份学到的....)是:

  • 贵金属股票的走势有时候会领先贵金属期货1-2个小时
  • 贵金属非商业净空头很少的时候,贵金属没有什么避险属性

这些经验,是实践经验,它没有经过过多的归纳和总结,但它们可以帮助你去实践。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是这些知识,我倒是觉得他们很有价值,其实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碎片化知识,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它的原因,有些时候你可以在这上面找到很多真正牛人的经验。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足球的,有一个训练是带球变速过人,如果是分享第二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带球中要注重节奏的变化,接球后先加速,接近对手时降低速度,然后靠近对手时再加速,利用两次节奏变化过掉对手,如果过程中可以加上变向效果更好。

然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因为说起来这很简单,做起来就不一样了,这个过程中包括了停球,加速,减速,变向,再加速。上面那套说法在理论中看起来非常完美,做起来就是另外一个过程了。

但如果是分享第一种知识,教练会告诉你,如果你接球后准备加速和变向,那么最好用非惯用脚停球,这样第二脚触球加速更有可能用惯用脚完成,第三脚触球减速换到非惯用脚,第四脚触球加速又回到惯用脚。

实际上这两个东西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我是觉得实践相关的知识更有价值,多学几个这种小技巧其实可以快速提高足球水平。


最后一个例子是关于麻婆豆腐的。

归纳知识我用百度百科上面的东西替代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做一次麻婆豆腐,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小诀窍是可以细细探究的

  • 这里面用的是牛肉末,实际上也可以用猪肉末
  • 这里似乎没有写加入姜末,蒜末,葱和泡椒,实际上这三个我觉得才是精髓,辣椒粉我觉得不能替代泡椒....
  • 这里写的是菜油,但实际上正宗的似乎要有花生油,如果省事的话用红油也好
  • 勾芡之后最好淋油,淋油可以用麻油或者红油
  • 加酱油的时候是生抽还是老抽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如果说在麻婆豆腐上的实践知识,我觉得肉末一定要细,然后姜末,蒜末和泡椒的比例实际上就决定了你的麻婆豆腐口味。换句话说,当你切完姜葱蒜,准备好泡椒的时候,你的麻婆豆腐味道已经决定了.....这东西千人前面其实没有定数,水淀粉勾芡看起来就五个字,做一下就知道这东西一旦失手这道菜也就没了。所以我的经验是,宁可少放一点,也不要加多...

而酱油的选择之所以关键在于,如果你加成了老抽,做出来的麻婆豆腐就会变成这个沙雕样子

所以综上所述

我觉得碎片化知识也有两种,一种是大而化之的东西,这些碎片化知识我觉得用处不太大,它就像你看了很多菜谱,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牛肉,然后你会有一种自己可以变成川菜师傅的错觉,然而实际上你是不可以的。

一种是实践经验相关的碎片化知识,比方说想要踢出电梯球要先练习正脚背抽射,想要做出水波蛋可以在煮鸡蛋的时候让锅里面的水转起来。这些知识我其实觉得多多益善,因为当你想要实践的时候,他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自然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所有有利于进行实践的知识我觉得都是好知识,所有让你产生幻觉,觉得不实践也可以获得知识的知识,可能就不是好知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无条件投降”这一术语在战争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终止方式,更与战后国际秩序、道德责任及历史教训紧密相关。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和现实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含义“无条件” 指的是交战一方在战争结束时完全接受战胜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不附加任何谈判或保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行业中“抄袭”与“借鉴”、“风格化”的界定,以及玩家群体对不同游戏的认知和关注度。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关于《原神》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抄袭”争议:“原神抄袭塞尔达”的说法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源于两者在视觉风格、核心玩法机制以及部分设.............
  • 回答
    富文本编辑器(Rich Text Editor,简称 RTE)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天坑”,主要在于其复杂性、维护难度、跨平台/浏览器兼容性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富文本编辑器为何被视为“天坑”?富文本编辑器本质上是一个模拟原生文本编辑环境的复杂前端组件。它需要处理用户输入、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差异,以及这种感受的演变。确实,很多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全民参与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仿佛已经掏空了我们所有的热情。但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人熬夜看比赛,讨论奥运健儿,.............
  • 回答
    “小语种是超级大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很多在学习和应用小语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潜在挑战。将小语种形容为“大坑”,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带有一定情绪的说法,背后隐藏着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就业市场相对狭窄,需求量不如主流语言: 翻译/外贸领域: 这是学习小语种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
  • 回答
    关于周星驰“江郎才尽”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在影迷和评论界中讨论得非常多的话题,而且这种说法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他近年来的导演作品逐渐显现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何谓“江郎才尽”?首先要明确“江郎才尽”的意思。它源自一个典故,说的是唐代诗人江淹,年少时才思敏捷,文采.............
  • 回答
    都说新版《红楼梦》不如老版,这事儿挺多人议论的,而且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很多人看完两版后的普遍感受。要说为啥,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心中的一份情怀和集体记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承认,老版《红楼梦》(也就是87版)已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太深的根。它不仅.............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和迈克尔·乔丹,这两位名字在篮球界几乎就是神话的代名词。无数的球迷,无数的专家,在讨论谁更伟大时,常常会将他们放在天平的两端。然而,当提到“为什么都说科比没有乔丹伟大”这个问题时,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甚至有些时候是难以量化的对比维度。与其说是一种“普遍说法”,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数据.............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 回答
    “教师不适合做女朋友”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并非事实的全部,更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观察、潜在的挑战以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一些误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教师不适合做女朋友”:一、职业特性带来的挑战: 工.............
  • 回答
    《巫师3:狂猎》之所以被誉为神作,并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和口碑,其优秀之处体现在游戏体验的方方面面,而你之所以感觉不出它的好玩之处,很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或者你还没有深入体验到游戏的核心魅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巫师3》为何如此受欢迎,并分析你可能遇到的情况:1. 深刻.............
  • 回答
    “Keep 不专业,但有 600 万人在用;国内私教不专业,但还有人想入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健身领域的一些复杂情况。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 Keep 的“不专业”与 600 万用户的选择首先得承认,当提到“专业”二字,很多健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别进学生会!”这句劝诫,在不少大学校园里都像一道不成文的规定,在新生入学时,总有那么些师兄师姐,或者过来人,语重心长地跟你说这话。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最直接的理由,也是最现实的,就是“吃力不讨好”。学生会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桥梁”,但.............
  • 回答
    大家都说曹操的军队精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曹兵的精锐之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这可不是简单地装备好就能解决的,那得是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将领能力,甚至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方方面面都得跟得上。首先,咱们得说说曹操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个杰.............
  • 回答
    关于“本蝠比贝蝠还原”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大家对这两种生物在体型和生活习性上的一个普遍认知,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就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以及它们各自演化出的独特之处。“本蝠”与“贝蝠”:它们是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说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本蝠”,可能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或者在文化作品中经.............
  • 回答
    很多人觉得Daniel Wellington(DW)的手表“不值那个价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有一些实际原因的。如果咱们深入扒一扒,就能明白为什么这品牌总是被推上风口浪尖。首先,咱们得聊聊DW最直观的卖点:设计。 DW手表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喜欢的那种“极简、清新、百搭”的风格。纤薄的表盘、干净的.............
  • 回答
    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提到“成功男人就得戴块好表”,尤其是机械表。听起来好像戴石英表就差那么点意思,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确实很多成功人士都偏爱机械表,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光是看时间那么简单:1. 历史的沉淀与工艺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