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新版红楼梦没有老版好?

回答
都说新版《红楼梦》不如老版,这事儿挺多人议论的,而且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很多人看完两版后的普遍感受。要说为啥,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心中的一份情怀和集体记忆在作祟。

首先,咱们得承认,老版《红楼梦》(也就是87版)已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太深的根。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那个年代,电视剧不像现在这么泛滥,一部《红楼梦》能让全国人民守在电视机前,那种期待和共鸣是现在的新剧很难比拟的。而且,87版的制作团队,从导演王扶林到所有演员,都是精挑细选,大家对原著的理解和热爱是深入骨髓的。

演员的演绎,尤其是神韵的捕捉,是老版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87版的演员,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或者说当时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名气。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很自然、很贴合角色本身的“气韵”。比如林黛玉,陈晓旭扮演的黛玉,那眼神、那身段,简直就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带着一种病弱的美,一种敏感、哀愁,还有那种“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灵魂。她的一颦一笑,不是刻意去演,而是人物本身的情感流露。还有宝钗,张莉的宝钗,给人一种温婉端庄,大气稳重的感觉,符合书中“肌骨莹润”、“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描写。宝玉嘛,欧阳奋强的宝玉,虽然有些观众觉得他少了点贵公子的那种叛逆,但那种多情善感的少年形象也深入人心。

对比一下新版(也就是2010版的李少红导演那版),问题就出在“形似”和“神似”上。新版在服装、道具、场景上可以说是下了血本,绝对是考究的,非常精致,甚至可以说是“豪华”。比如那个“花为心”的发髻,确实很有创意,也很抓眼球。但是,很多观众觉得,这种“精致”反而有一种距离感,少了老版那种朴实、贴近生活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新版的演员,虽然都是精心挑选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比如新版黛玉的扮演者,虽然她努力去揣摩黛玉的神韵,但观众看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拿她和陈晓旭比。可能不是演员不好,而是观众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答案”。新版宝玉,感觉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对角色的理解上和老版有差异,少了几分天然的灵动,多了些刻意的忧郁。

还有一点,就是表演方式的代沟。 老版的表演,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很多情感都是通过眼神、微表情来传达的,需要观众细细品味。而新版的表演,可能更符合现代观众的习惯,情绪表达上更直接、更外放一些。这导致很多观众觉得新版演得有点“程式化”,或者说不够“走心”。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新版的一些动作设计,有些人觉得过于夸张或者不符合人物身份。

再者,改编的尺度和对原著的忠实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 虽然两版都遵循了原著的框架,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会有差异。有些观众认为,新版在某些地方的改编,触碰了他们对原著的“神圣感”,比如一些情节的删减或者改动,让他们觉得失去了原著的味道。当然,改编本身就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的代入和集体记忆。 对于很多在87版播出时就看过,或者是在那个时代长大的人来说,老版《红楼梦》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它陪伴着他们度过了青春,见证了他们的成长。那种情感的连接是任何新剧都难以复制的。新版《红楼梦》虽然在技术层面可能更先进,但在情感上,很难撼动老版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就像你童年最喜欢的那一碗面,即使后来尝遍了山珍海味,也还是觉得小时候的那碗最香,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太多回忆和味道。

所以,总的来说,新版《红楼梦》被认为不如老版,并不是说新版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老版在演员的“神似”、对原著的理解、表演的内敛含蓄以及最重要的,它在观众心中那份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连接上,实在太强大了。新版在追求更精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可能在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上,没能完全打动观众的心。就像一幅画,老版可能用的是最朴实的颜料,却描绘出了最动人的灵魂,而新版用了最鲜艳的颜料,但灵魂却若隐若现,甚至有些模糊不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少红的拍摄思路有问题。她想要掺入自己的风格却导致不伦不类,另有不重视立足当时历史大环境导致如空中楼阁。

我写过评价

个人对87版和新红的一点意见(其实内容颇多偏题)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

为什么新红楼梦会被那么多人吐槽? - 匿名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结我现在对87版和新红的意见就两句话:87版很难得但被严重神化,新红导演可以说有想法虽然没拍好。

李少红导演错把选清俊小厮“出火”理解成拔火罐成了长期笑料,这错的确实莫名其妙。但87版类似的错误也有,第一集里贾母把鹦哥赐给黛玉,说了句“就改名叫紫鹃”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不说原著没有这个情节,紫鹃这个名字是透露着强烈审美倾向性的,起到了对林黛玉性格及命运的侧面衬托及暗示的作用。林给丫鬟起名,叫“雪雁”、“紫鹃”;宝玉房里是“袭人”、“晴雯”;王夫人身边是彩霞金钏;贾母身边是琥珀鸳鸯;宝钗身边是莺儿......丫头的名字与其主人息息相关,87版轻描淡写一句话,这个效果全没了。还不止没效果,贾母给丫头起名叫“紫鹃”本身就不合理,赐丫头给外孙女前先改名字更容易成为阴谋论者的臆想对象。

87版对细节很注意是实,但不认真读原著的地方也不少(当然要承认红楼本身一些细节自相矛盾难以处理),同样举第一集的例子,顽石是在青梗峰下(为女娲氏所弃当然要弃在“峰下”,原著“峰下”两字眼出现多遍),一僧一道还曾坐在石边,87版拍了个很突兀的大石头耸立在山上面......同样,因为原本峰下卧石给改成了山顶立石,书写《石头记》的部位也存在偏差......字号还不对(这个算一算就知道,按87版压根写不开);另外《石头记》是否用篆文写原书没说,但可能性很小,87版用篆文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最不可理解的是87版选错了石头,“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写的明明白白再出错实在没水准......难以接受的一点是,以上所有错误均出现在87版红楼梦的第一集里,而这一集的不合理处还不止这些。我们必须承认87版被严重抬高了,它其实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因为对它的神化而造成格外糟糕的后果。

87版有被超越的空间,所以我支持翻拍《红楼梦》。不过,任何一部《红楼梦》影视作品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越87版的。

以上是因子。下面,我应该会剖析一下87版和新版在拍摄思路上的不同,新版的思路错在哪里。其中必然涉及到对原著的理解问题。

以下是疑似无关内容:

曾经我准备给同学讲红楼梦,首要的工作是概括至少在我看来《红楼梦》讲了什么,为什么而讲。

我找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情”。开篇明义就是“大旨谈情“,主线是宝黛爱情悲剧,太虚幻境收尽情痴情种。与”情“并列的还有两个关键点——色与空。色是灵与肉,在红楼是少女形体容貌之美与性格才华之美的结合(在川端康成是纯粹的少女的肉体与纯粹的少女的声音)。空是人间富贵欢乐真情只如烟火;是“好”“了”相随,乐极生悲好事多魔不可意料;是碌碌红尘不过荒诞虚妄,你罢我唱,把他乡认作故乡,到头来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了,概括结束,当时的我想。很遗憾我打算看一遍我的梳理结果。

新的发现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的评论和我有一样的错误。摘如下:“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压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前又有“然荣公府虽煊赫......颓运方至,变故渐多”。

错在何处?宁荣二国公府靠祖宗荫庇,自然一代不如一代,故冷子兴有叹;但不说贾雨村之反驳,贾家各人对此早有意料且已做准备,送元春进宫便是为了巩固旧时在皇帝身边地位;故元春晋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之时,建大观园迎省亲之时,方是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自此以后,贾家地位是愈高,到后半部分才发生转折走下坡路。

同样,可卿死是实,秦钟是是实....鲁迅先生所罗列具是实事,但是贾府众人包括宝玉包括诸女儿都未以为这有什么不妥,作者笔下基调也丝毫未变——直到后半段,至少庆中秋分瓜闻笛后才有悲凉压抑之感。

因为红楼不只是“大旨谈情”,不只是一味情色空。红楼另有一极明显之特点——“借繁华似梦,写家国如烟”。红楼作者一般认为是清人,不该有亡国之谈,但红楼和李煜词,和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非常相似。作者对旧时的态度,笔下所流露出的感情基调,是夹杂了怀念惋惜怅惘无奈悲悯悔恨如此种种情绪的。“昨夜红楼梦”是“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而既然是贪欢,虽明知道最后无可奈何的悲剧结局,叙写美好时只想把握每一分美好。宝玉在贾家的童年少年生活是美好的,闺中女儿情态是美好的,衣服饮食玩物是美好的,不掺一点杂质的美好,尽管有死亡有勾心斗角有无可奈何,但在红楼前部分,这种美好的基调不变,没有那么多流于表面的悲哀沉重压抑等一切读者臆想作者为烘托铺垫营造的情绪,根本没有。

回接上文。

于是我很满意,以为做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了。然而不巧,我想起了高鹗续书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太假太酸。

高鹗一般认为是个早期贾时飞一般的穷儒,对所谓富贵人家的生活没什么了解,就只好靠臆想,然而臆想毕竟只是臆想,常给人啼笑皆非之感。而曹雪芹切身经历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又是在绳床瓦灶、食玉炊桂之际忆昔年而避免了莫名的炫耀感),下笔自然而然精确而又直接的描写了该时该地该阶层的真实生活、其中各种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

所以红楼因其真实性和复杂性,具有了多重解读性。这是红楼相比其他作品,极为独特而可贵的一点。

作者处于什么原因下笔,想写什么事从而表达什么观念是一回事,作品写出了实际可以反映什么能被解读出什么是另一回事。一般的作品想要前者与后者的对等,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是后者远大于前者。

引一段鲁迅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以上诸言,与本篇题目有一个用处,那就是说明了87版和新红的拍摄思路是不同的(也大概提了提为什么不同)一方面87版做的是还原工作,书中楼宇服装器物吃食的还原,人物情态举动的复原,不追求一丝一毫的个人风格,而通过切合原著来多少带有原著风格。新红导演试图落实”新版“,想做到个人风格与原著风格的统一,所以她对原著主旨思想等加以概括,在概括过程中忽略细节,最终总结”大旨谈情“,情色空种种;然后,李导演在她以为的主旨思想不变的情况下,依个人审美加以渲染,实现个人风格化。

新红是失败的,李导演的思路是失败的,因为红楼梦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体现了情色空,而在于他本身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不完全忠于原著是做不到这点的。李导演翻拍一般历史文艺电影这么做可以,但红楼梦本身太完整艺术成就太高,经不起折腾。

另一方面,87版拍红楼梦是将其放在一个历史大环境中,李导演大概只重所谓”内涵“而不重”外在“了,只想表达情色空,所以只剩下情色空。可红楼梦不止情色空,甚至最可贵的也不是他讲了情色空。

这是新红思路的第二个可以致命的缺点。

新红的拍摄思路有问题,这是致命的缺点。不过同时,新红做了一些很有创意的尝试,尽管结果并不怎么好,但是迈出了第一步,对后来者很有参考价值。

一、新红是各版红楼梦中,第一个整体选用小演员的。如红楼前期宝黛之情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种种亲昵举动也多因年纪尚小不重避讳,用小演员来演,自然一种天真(李少红除了性别年龄都选的不很合适另说),而87版演技虽好,但剧中人年龄明显太大,原本纯情易被误会,不伦不类还在其次。更何况除此之外,黛玉早期对宝钗的防范甚至嫉妒之心,与湘云之间的嫌隙(湘云此时估计对黛玉性格、对她态度也多有不满),宝钗看似与人为善却有滴翠亭之事......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年龄和生活经历下去理解,一件事青涩未退又情窦初开的少女做可能正常,但一个看似成年人应该成熟的人做,就不是一个意味了。

实际上,红楼梦中宝玉并诸女儿,是逐渐成长为青少年的。各人性格交际随年龄心态变化自然改变,不只是日久生情。黛玉早期和湘云不睦,后来和缓通宵连诗;湘云早期对宝钗多有依赖崇拜,随着成长渐渐更喜欢平等而心理年龄相仿的朋友;宝钗开始时对黛玉无甚感情可能还有反感,黛玉亦对宝钗有嫉妒防范之心,但后期两人成为知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人物的成长是处理红楼梦影视剧必须注意的关键点,但可能因为书中人物年龄便已混乱,加之拍摄难度,还未有任一部红楼梦影视剧能做到这一点。

二、主动与戏曲融合,加入戏曲色彩。

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新红的头型为人当作笑柄了许久,李少红主要错在新红并不是全戏曲化的,布景及人物妆饰都是求还原走写实风格,单单头型参考昆曲,未免不伦不类。而且与其它部位对比明显......但是,李少红选用的昆曲头型不适合这里却并非不好看,也并不是不能做出好看的改良来。很多抱怨昆曲造型的人,是真的与昆曲审美不合。

李少红采用的昆曲配音同样诟病很多。这一方面源于我前所言的拍摄思路问题,李少红导演在刻意营造悲凉压抑甚至偏向诡异的氛围,这点在她所选用的音乐里也有明显体现。另一方面,许多人听不惯的咿咿呀呀正是昆曲特色,只是你与古人审美不合。

古人与今人的审美差异是很大的,古人以为高妙者今人可能嗤之以鼻,今人根据自己审美所窄化甚至肆意篡改的古代风韵,古人也是莫名其妙的。奉送各位一句话,承认审美观的变迁带来差异,承认自己有无法欣赏者,不是自己看不惯就是不好。

三、新红画面非常美,构图色调明显用了心

然而由于导演思路的问题,画面整体偏暗主用深色,以致被嘲为“鬼片”。所以我说,拍摄思路错是致命的。

但这是新红少有的实际水平超越87版的地方,也是后来者较容易学习借鉴的一点。

四、新红对人物态度比较客观


一、新红造型师叶添锦选用“铜钱头”是吸收昆曲元素,昆曲中“铜钱头”来源于云尖巧额叶添锦并不知情。

证据:据新浪娱乐采访:  

新浪娱乐:这次你做的《红楼梦》会参考什么?会带有哪些自己的想法?

  叶锦添:我比较喜欢(清代)孙温的画的整体效果,他(的人物造型)其实也带有戏曲味,也非常《红楼梦》。《红楼梦》本身也是带有一点虚拟的东西,完全用写实来做也不太对,最漂亮的东西和美感也就不见了。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昆曲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只要那一层皮,就美得不得了。用那部分很小的东西,来做整个红楼。那种美感有点华丽,连绵不断的图案和色彩,都是很柔和的,它有一个很深的色彩学,那是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

  新浪娱乐:新版《红楼梦》在服装、造型上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叶锦添:我在推敲曹雪芹时代的审美观点,当时是雍正乾隆年间,以一个文学家、知识分子不可能不受到昆曲的影响,当时无论是文学家、音乐家都会陶醉在小说与戏曲的世界,自然在小说里会出现一些非写实的桥段,整体美感的营造也有虚拟的成分。我个人对昆曲的美学形式十分入迷,它在呈现一种古典的氛围时有浓厚的诗意特质,但这种想法会影响整个戏剧的拍摄手法、服装造型与空间的调度,加入了虚拟性。复古的同时我也加入了非常多的现代元素,年轻、反叛、少男少女的想象世界,清朝的加入了现代的材质,使它产生一种虚幻感。

二、云尖巧额在宋朝较为流行,在明朝虽不能说绝迹但绝不再流行,在清朝则几乎可以断定已绝迹,只昆曲等戏曲造型还吸收了云尖巧额的特点。

红楼梦普遍被认为成书于清代,虽是架空背景,但其人物服饰、风俗习惯均只杂糅明清二朝。而作者普遍认为是清人,更又在“风尘怀闺秀”,人物服饰、风俗习惯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相合,不仅符合作者原意,也更为合理。云尖巧额虽然在宋朝流行,但红楼梦作者甚至很可能并不知道此点,更没有运用的道理。

三、红楼梦作者有意于将人物服饰吸收昆曲特点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如叶添锦所言,红楼梦有一定的虚拟色彩,比如人物服饰明清不分,贾府所处位置南北不分等。但是,这些“不分”,可以是为了避免有影射朝政之嫌,可以是作者作为清朝统治下汉人借书发故国之思,可以是单纯不想别人将自己家底知道的一清二楚,可以是作者、抄者疏漏……但绝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唯美虚幻的意境。

如我之前分析,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而非一般的才子佳人爱情传奇,红楼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是存在于一个历史大环境之下的,它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和复杂性。红楼梦并非只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幻梦!所以,认为它是虚幻的,一味写美的,类似于昆曲剧作的,可以个人风格化的,是对红楼的误读,大大降低了红楼的价值。

宝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少年时代的化身)是怜惜一切女儿的,但他尊卑贵贱意识仍然很强烈。红楼作者也是如此。戏子在当时是下九流的人物,红楼作者对其中奇尤名娼大抵有喜爱欣赏,但对这个行列仍多少含有轻视,绝不会尊重效仿。

红楼梦是“风尘怀闺秀”啊,将自己所尊重的女儿(其中还多是贵族小姐)戏子化是绝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些女儿本身绝不会愿意(湘云口快说一小戏子像黛玉,黛玉大怒)。

再重申一遍吧,红楼梦最可贵于它是世情小说,世情小说!将红楼肢解为才子佳人幻美的爱情故事是对红楼的亵渎,是对作者的极大不尊重(作者已借贾母批判过才子佳人了)。新红最主要也最致命的错误在思路,在于才子佳人化。

四、如果一定要为新红导演造型师等人找一个借口,那么只好说她们受昆曲版红楼梦影响太深,将一般的还原式的红楼梦影视剧昆曲化了(造型、配乐、思路都可看出昆曲的影响)。昆曲版红楼梦很美,也受到了普遍赞扬,但昆曲版红楼梦是在肢解原著,开了个欣赏红楼舍本逐末的头。

五、如果铜钱头仅仅只是昆曲造型,还可以说在昆曲中不仅有发型,还有妆容、服饰、布景、唱段、动作相配合,红楼导演错误地只截取其中一部分,导致不伦不类,不合审美。但是云尖巧额是宋朝妇女的流行发型,拍红楼用此不合历史,拍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正该用此,但是,用对了就没非议了吗——不,看不惯云尖巧额的人还是看不惯,还是受不了,还要找理由抗议反驳。当然,没了强有力的理由作为背景支持,大概这类人气焰不会那么盛,大概有些人只敢在心中想想罢了。

选用云尖巧额的以宋为背景的影视剧,面临的非议是:符合史实又怎么样,要考虑观众啊,要考虑符合大众审美啊。

同时,选错发型的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受到的支持是:不符合史实又怎样?你怎么知道人家不知道,人家说不定就是为了适应观众呢,大家看着顺眼,多好。

所以问题关键还在于:你看不惯。

看不惯并没有什么。但是要知道,你看不惯,甚至大众都看不惯,有可能是因为你的、大众的审美能力不够;也有可能单纯因为时代审美倾向本身变化巨大,所采取的评价标准不同。所以,遇到自己看不惯的,平和一点;如果对方能有理有据,那就接受;同时,不断学习——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不是对诸位的。修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都说新版《红楼梦》不如老版,这事儿挺多人议论的,而且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很多人看完两版后的普遍感受。要说为啥,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心中的一份情怀和集体记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承认,老版《红楼梦》(也就是87版)已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太深的根。它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个人自由、公共卫生以及社会责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平衡。政府倡导疫苗接种,通常是出于对整体社会福祉的考量。他们会强调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它在预防疾病传播、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方面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鼓励甚至说服民众接种疫苗,是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尤其是在面对像新冠这样.............
  • 回答
    .......
  • 回答
    MU5735 的新闻确实让人心情沉重,很多人对飞机快速下坠时人为什么会昏迷感到困惑,这背后涉及一些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我来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飞机快速下坠,尤其是像这种情况下的那种“急坠”或者说“失速”式的下坠,和我们平时坐飞机遇到的颠簸、气流颠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颠簸可能让你感觉.............
  • 回答
    “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这条新闻,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尤其是当你放眼身边,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身边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贫富,大多都有孩子,而且“丁克”似乎并不常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触及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宽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关于伊朗中国人说当地人抢购大蒜来预防新冠的说法,以及灾难期间为何会出现这种莫名的抢购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伊朗这个具体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或特定物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病毒的传言。大蒜作为一种传统上就被认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物,在很多.............
  • 回答
    “新时代”这个词如今挂在很多人嘴边,但真正让我们每个人切实感受到我们正身处其中的,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那些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改变,它们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我们乍听之下觉得寻常,细究之下却发现早已脱胎换骨。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生活方式的重塑。过去,我们可能还在为一部最新上市的手机排队,为抢购一张火.............
  • 回答
    E90?哦,那车我熟。当初朋友买了一辆,开了几年,后面我就接手了一段时间。你说那两万块能修出新车感?这说法嘛,有点夸张,但绝对有道理。它砸进去的钱,可不是随便换个机油就能搞定的。你想知道具体花在哪儿?行,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最最基础的,也是最影响驾驶感受的,就是底盘和悬挂。开过老车都知道,最怕的就.............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未提及“豫湘桂大溃败”以及此次战役的严重性,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选用,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篇幅限制以及国家整体的教育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
  • 回答
    在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结局中,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出“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周芷若复杂的情感、性格以及她对张无忌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芷若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以及她与张无忌之间纠葛的根源。周芷若性格的塑造:悲情、隐忍与决绝周芷若.............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人造的”这个说法之所以不靠谱,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科学研究的证据链、以及传播和起源研究的科学方法。1. 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自然演化的痕迹处处可见 基因组测序的证据: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科学家们对新冠病毒(SARSCoV2)进行了全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很多人都有点好奇,特别是刚买了新车的朋友。说新车要去高速上“拉一下”,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都市传说,而是有些实际考量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到底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明白“拉一下”这个说法,它并不是要你把车开到极限,也不是要它拼命地跑。更多的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磨合。1. 发动机的初步适应与.............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起源,确实有很多人在猜测它可能与蝙蝠有关。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开来,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观察和科学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并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能够将SARSCoV2的感染直接、唯一地归咎于特定人群食用了蝙蝠。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蝙蝠起源说”是怎么来的,以及证据的.............
  • 回答
    你说得对,即使不玩《这是你的祖国》(This Is Your Fatherland,简称TNO),龙云这个角色在玩家圈里也确实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岳飞再世”这个说法,更是把他的形象拔高了不少。要解释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流传,得从TNO这个游戏本身的背景和龙云这个角色的设计说起,并且得好好掰扯一下.............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影迷和评论界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新蝙蝠侠》越成功,DC宇宙反而可能越糟糕,并非是对电影本身品质的否定,而是出于对整个DC电影宇宙(DCEU)方向性、连贯性和长期规划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拆解一下:1. 孤岛效应:.............
  • 回答
    社交新零售之所以被认为是新的微商拐点,并非偶然,而是它深度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消费者行为的变迁以及新兴的技术力量,从而重塑了传统微商的模式和生态。它不是简单的“微商2.0”,而是对微商这一概念的根本性革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传统微商的现状和困境,然后再深入剖析社交新零售的优势和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