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新蝙蝠侠》越成功,DC 宇宙恐越糟糕?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影迷和评论界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新蝙蝠侠》越成功,DC宇宙反而可能越糟糕,并非是对电影本身品质的否定,而是出于对整个DC电影宇宙(DCEU)方向性、连贯性和长期规划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拆解一下:

1. 孤岛效应:与现有DCEU的割裂感

事实依据: 《新蝙蝠侠》明确表示是独立于现有DCEU的。它选择了重启蝙蝠侠这个角色,故事发生在与扎克·施耐德建立的 DCEU 毫无关联的独立宇宙中。蝙蝠侠、戈登警长、猫女等角色的演员全部更换,甚至连蝙蝠侠的起源故事和整体基调也与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或是本·阿弗莱克的版本截然不同。
引发的担忧:
资源分散: 很多观众认为,如果《新蝙蝠侠》大获成功,并且推出了成功的系列电影,那么观众可能会更倾向于追逐这个“独立宇宙”的蝙蝠侠。这会导致更多的资源(宣传、制作投入、人才吸引)自然地向这个独立的蝙蝠侠宇宙倾斜。
DCEU的尴尬地位: 相比之下,正在努力建立其整体性的DCEU(例如《闪电侠》、《海王》、《沙赞》系列)可能会显得更加缺乏吸引力,甚至会被观众视为“老掉牙”或“不那么重要”的宇宙。
缺乏协同效应: 一个成功的独立宇宙,尤其是一个如此重要且拥有广泛粉丝基础的蝙蝠侠IP,反而会进一步稀释DCEU本身的凝聚力和品牌效应。观众可能会觉得:“既然有这么棒的独立蝙蝠侠看了,为什么还要费力去理解那个有点乱的DCEU呢?”

2. DCEU的“重建”困境与《新蝙蝠侠》的“抢跑”

事实依据: 华纳兄弟和DC影业在经历了《正义联盟》等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失利后,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方向,试图重塑DCEU的品牌形象。他们一度尝试过“平行宇宙”的概念(比如《闪电侠》电影),希望能将不同版本的角色和故事整合进来。
引发的担忧:
“平行宇宙”的悖论: 《新蝙蝠侠》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一个高质量、独立运营的漫画改编电影可以单独存在并赢得观众。这反而让华纳兄弟在“平行宇宙”概念上的投入显得有些尴尬。如果观众可以轻松地在《新蝙蝠侠》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蝙蝠侠体验,那么他们还有多大的动力去接受DCEU里那个相对不那么成功的蝙蝠侠(本·阿弗莱克)呢?
方向不明确: 这种“重启”和“独立”的做法,反而暴露出DC电影在宏观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想要建立一个整合的宇宙,另一方面又允许或催生出成功的独立作品。这种策略上的摇摆,会让观众和评论界对DC电影未来的走向感到迷茫。
挤压空间: 一个成功的《新蝙蝠侠》系列,可能会自然地占据了蝙蝠侠在电影领域的话语权和观众关注度,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本·阿弗莱克版蝙蝠侠在DCEU中的发展空间,甚至可能导致其角色在DCEU中的最终结局更加仓促或不被重视。

3. 观众的审美疲劳与对“独立杰作”的偏好

事实依据: 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为观众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证明了超级英雄电影可以做得非常深刻、写实且富有艺术性。而《新蝙蝠侠》也明显继承了这种追求,以一种更黑暗、更侦探式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寻求“成人化”、“高质量”超级英雄电影的观众。
引发的担忧:
对比效应: 相较于DC宇宙其他一些被认为娱乐性大于深度、或是剧情逻辑不够严谨的作品,《新蝙蝠侠》的成功可能会进一步凸显DCEU其他影片的不足。观众会将《新蝙蝠侠》作为衡量DC电影质量的新标杆。
对“大乱炖”的厌倦: 一些观众对漫威电影宇宙那种高度联动、角色频繁客串的“大乱炖”模式已经开始感到疲惫。他们可能更享受像《新蝙蝠侠》、《小丑》这样能够独立存在、拥有独特风格的“孤品”。如果DC继续执迷于建立一个庞大但质量不稳的共享宇宙,而同时又无法提供超越《新蝙蝠侠》这种独立作品的精彩度,那只会适得其反。

4. 商业决策的挑战:顾此失彼

事实依据: 电影公司需要考虑投资回报和IP的长期开发。
引发的担忧:
资源再分配的拉锯: 如果《新蝙蝠侠》系列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华纳兄弟必然会加大对其的投入。这势必会分流原本可能用于DCEU其他项目上的资金、宣传资源和顶尖创意人才。
“选择困难症”: 对于华纳兄弟来说,是继续烧钱试图打通DCEU的各个环节,还是将重心放在稳赢的独立IP开发上?《新蝙蝠侠》的成功,会让这种决策变得更加困难,也可能导致“顾此失彼”。一旦DCEU未能如期整合,反而会成为更大的拖累,而DC的王牌IP(蝙蝠侠)却被锁在了另一个成功的独立宇宙里,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战略的失败。

总结来说, 当有人说《新蝙蝠侠》越成功,DC宇宙恐越糟糕时,他们并不是在唱衰蝙蝠侠这部电影。恰恰相反,他们是对这部电影的优秀品质及其潜在影响力的肯定。这种担忧的核心在于:

《新蝙蝠侠》的成功,是对DC影业现有DCEU整合战略的一种“挑战”甚至“否定”。 它证明了“独立化”、“高质量”的DC作品同样能够获得巨大成功,这使得DC在“共享宇宙”与“独立宇宙”之间的摇摆变得更加尴尬。
它可能加速DCEU的瓦解或进一步的资源分散。 成功的独立IP会吸引观众和资源,反而使得本已脆弱的DCEU更加难以维系其整体性和连贯性。
观众口味的变化。 观众可能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独立艺术追求、叙事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仅仅作为更大宇宙“零部件”的角色。

所以,这并非是关于《新蝙蝠侠》本身的好坏,而是关于它作为一部成功的独立电影,对DC电影宇宙未来走向所带来的潜在“副作用”的担忧。就好像你在费力地建造一座大厦,结果隔壁却盖起了一栋同样高大、更受瞩目的独立建筑,这自然会让人们开始质疑你建造大厦的意义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人一直在试图用各种洗脑包去证明“DC电影宇宙没了扎克施耐德就彻底玩不转了”。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还有造谣说温子仁和华纳闹翻导致《海王2》难产的。然后呢,刚说完,pia唧一声,《海王2》居然杀青了。怎么回事呢?整件事情都透露着一股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爆笑感。

而《新蝙》口碑和票房大爆,虽然在东亚三国确实拉了点,但北美票房在上映的16天后已经超过了《蝙蝠侠大战超人》(缩写BVS),可以说直接扒了BVS的所谓票房盈利的底裤。即使是很多原本看热闹的路人现在也反应过来了,原来《蝙蝠侠大战超人》盈利归盈利,票房成绩实际上这么垃圾啊。

怎么办呢,下一步是不是还要转进到“《新蝙蝠侠》北美票房占比过高,或含隐患”?


还是里弗斯看得清,当年顺着大本辞演这件事,直接搞成独立世界观,也不搞啥前传、本蝙继承者这一套,就明着说我不跟你这些人玩了,抛掉所有包袱轻装上阵,风险自担,但该得的功劳也都是自己的,不必像温子仁那样在扎粉口中活成扎某的小弟。接下来《企鹅》衍生剧,《阿卡姆疯人院》衍生剧安排上,《新蝙》续集安排上,自己当制片人和罗伯特一起搞自成体系的蝙蝠宇宙不香吗?扎某在《新蝙》连个挂名监制都没混上,属于是粉丝想蹭都没法蹭,你看他们都急成啥样了,只能阴恻恻地说“摄影风格应该是受扎导影响”“扎导和大本原本肯定也想拍侦探元素的”这种神论来硬蹭。

IP改编电影,哪个粉丝不希望自家电影票房、口碑成功呢?变迷骂《变形金刚4》不也还是恨铁不成钢吗?但在DC这边,你却能观察到这样一个极度吊诡的现象:有一大群自称是“DC粉”的人,迫切地盼望着接下来所有DC漫画改编的电影血本无归,希望所有还在开发的影视项目全停掉,只因为这些电影不是他们所喜欢的导演拍的(或者没有采用扎某的设定)。

这种心理在本次《新蝙蝠侠》上映期间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微博上顾某一直在宣(zao)称(yao),《新蝙蝠侠》的营销成本高达2亿,加上制作成本一共是4亿美元,所以全球票房5亿6亿还是亏本的,要10亿才能回本,《新蝙》依然是一部扑街的作品。甚至因为疫情反弹、导致很多影院停业的时候(《新蝙》上映的时候全国影院营业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几,现在掉到四十几),这群人还很高兴,那种幸灾乐祸和咬牙切齿的仇恨简直溢于言表。这一切,都因为《新蝙蝠侠》不是扎/本拍的。

扎某的粉丝一直宣称完全是华纳的派系斗争毁掉了DCEU,把扎营造成白莲花般的单纯艺术家形象,他们自己却把派系斗争那一套玩到了极致,颇有常凯申遗风。只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吧,以此反观扎某和他老婆当年在华纳估计也是个私下里斗人整人拉帮结派的能手,只不过业务能力实在太菜了,最后谁也保不了他了而已,才搞到导剪大爆,虎踞网飞这个现状。

user avatar

新蝙蝠侠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这不是它该考虑的问题。

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没钱,又没科技,又没武力,又没智商,又没个人信念,再加上一个全员精神病的城市,它去哪跟别的英雄联动啊。

user avatar

别钓了好吗?你扎克宇宙夜翼都没了,配个锤子DC宇宙

user avatar

我就把话说明白一点:因为新蝙蝠侠越成功,当年把本蝙失败归咎于华纳的人脸上就越挂不住

之前炒作新蝙内地票房差、现在罗蝙北美票房超过bvs了,自己爱豆脸挂不住了了,就开始炒作新蝙阻碍DC宇宙了,再过段时间就开始炒作“都是耶稣的功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