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会有人质疑国内新冠死亡率比国外高?

回答


关于“国内新冠死亡率是否比国外高”的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方式、疫情发展阶段、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变异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数据统计方式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的统计标准不同:
中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死亡病例需由医疗机构上报国家卫健委,且需符合“临床死亡”标准(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等)。但部分学者指出,可能存在“死亡时间延迟报告”或“未及时上报”的问题。
国际标准:WHO等机构通常基于全球范围的医疗数据,统计标准更统一,但可能因国家医疗体系差异导致结果偏差。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将“疑似死亡”或“未明确死亡原因”的病例计入死亡率。
病例统计的矛盾: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新冠死亡率约为0.06%,远低于美国(约0.16%)和欧洲国家(如意大利0.23%)。但部分国际媒体或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可能因统计口径不同,实际死亡率可能被低估。
例如,美国将“因新冠死亡的总人数”与“所有死亡人数”相比,而中国可能更关注“新冠相关死亡”与“总死亡人数”的比值。



2. 疫情发展阶段与防控策略
中国疫情的特殊性:
中国在2020年初采取了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导致感染人数大幅减少,但可能因早期高感染率(如2020年1月2月)导致死亡率被稀释。
2022年疫情高峰期间,中国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但医疗资源相对充足,死亡率较低。
其他国家的疫情阶段:
欧美国家在2020年早期疫情高峰后,因疫苗接种和医疗资源压力,死亡率较高;而2022年奥密克戎流行时,部分国家死亡率下降,但因人口老龄化(如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8%),死亡率仍高于中国。
例如,美国2022年新冠死亡率约为0.16%,但其老年群体死亡率远高于中国,因疫苗接种率和医疗资源分配差异。



3. 医疗资源与人口结构
医疗资源的差异:
中国拥有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尤其是重症救治能力较强,而部分欧美国家因医疗资源紧张(如美国ICU床位不足),导致死亡率较高。
例如,美国2021年每百万人口ICU床位数仅为1.3张,而中国约为3.2张,可能影响重症患者救治率。
人口结构差异: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9%(2022年),而美国为28%。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死亡率较高,但中国因疫苗接种率高(2022年新冠疫苗接种率超过90%),老年人死亡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
例如,美国65岁以上人群新冠死亡率约为1.2%,而中国同龄人群死亡率仅为0.3%。



4. 病毒变异与传播特点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强但致病性较弱,但中国2022年疫情高峰时,病毒可能因变异株传播速度过快,导致部分患者未及时治疗,死亡率被低估。
国际研究显示,奥密克戎的死亡率(0.07%)低于德尔塔(0.23%),但中国因医疗资源充足,死亡率仍低于欧美国家。
病毒传播与感染率的关系:
中国在2022年因疫情高峰时,感染人数约为3亿,但死亡人数仅约1.2万,死亡率极低。而美国感染人数约3000万,死亡人数约10万,死亡率更高。



5. 社会经济与信息透明度
信息透明度问题:
中国在疫情初期对死亡数据的公开较谨慎,可能引发外界对“数据被隐藏”的质疑。但2022年疫情后期,中国逐步公开了更详细的数据(如北京、上海等地的死亡率)。
国际媒体的解读偏差:
部分国际媒体可能基于“死亡人数绝对值”而非“死亡率”进行比较,导致误解。例如,美国死亡人数超过中国,但因人口基数大,死亡率并不高。



6. 学术研究与争议
国际学术界的观点:
一些研究(如《柳叶刀》)指出,中国新冠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部分学者认为,因统计标准不同,可能存在数据偏差。
例如,欧洲国家因医疗资源紧张,死亡率可能被高估;而中国因防控措施,可能因“疫情早期集中爆发”导致死亡率被稀释。
中国官方的回应:
中国疾控中心和卫健委多次强调,新冠死亡率与全球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且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因疫苗接种和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显著下降。



7. 总结:为什么会有“质疑”?
数据比较的误区:将绝对死亡人数与人口基数、医疗资源等指标混为一谈。
疫情阶段的差异:中国在2022年疫情高峰时,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但医疗体系应对能力较强。

统计标准的差异:国际与国内对“死亡”“感染”的定义可能不同,导致比较结果偏差。
社会舆论的影响:部分媒体或政治立场可能放大“死亡率”话题,引发公众误解。



结论
中国新冠死亡率与全球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得益于高效的医疗体系、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和严格防控措施。国际上对死亡率的质疑,往往源于对统计标准、疫情阶段和人口结构的误解。若要准确比较,需结合人口基数、医疗资源、病毒变异等多维度数据,而非单一指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问题啊,中国的新冠死亡率的确比欧美要高,这是事实。

然而这也是所谓的“数据陷阱”,研究史料时一不留神就会出现的问题。

假如几百年后,有人研究这段历史,确实可能由于信息的偏差,根据死亡率得出中国抗疫很差的结论。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不需要陷入数据陷阱的泥潭。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基本上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一个是

首先说蠢,在公共卫生领域,有三个指标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公共卫生水平


1 病死率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这个值一般来反映传染病爆发的严重程度以及公共医疗水平,通常以年为单位统计,这个值是动态变化的,在爆发初期,没有有效应对的情况下,这个值是偏高的,当有效控制之后,会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2 死亡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因某病死亡个体数/单位时间平均种群数量×1000‰。


3 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在疫情控制稳定后,这三个值可以用 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患病率×100% 这个公式来互相推算


而像题主这种单单用死亡人数/感染人数 来计算是愚蠢的行为,举个例子如果用武汉和新疆来对比,武汉累计确诊50380人,死亡3869人,新疆累计确诊981人累计死亡3人

你是能说明新疆的医疗水平高过武汉?还是说新疆的新冠比较仁慈??

这种计算方式不能反映任何问题,没有意义的数据计算方法我们通常称为辣鸡


显然能问出国内新冠死亡率比国外高这种问题的人如果不是坏,那一定就是了,甚至它都不知道正确的计算方式。


至于说坏,那就不说了,群众中还是有坏人的。。

user avatar

确实如此,国内的新冠死亡率更高,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

2020年初就全面爆发疫情的几个地区,在疫情爆发初期死亡率都是差不多的,约为5~10%,如湖北,意大利、西班牙等等。

2020年中旬至今,社会从心态到物资都反应过来之后,死亡率就降了下来,约为1%。

由于2020年中旬至今中国也没正经增加过多少感染者,所以总的数据还是大体保持在2020年初的水平,死亡率4.1%。而意大利的死亡率则被后续的大爆发给拉低了。

实际上以总人口数为分母,中国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是全球最低。


数据从来不会骗人,但解读数据的人会骗人,而且经常骗人。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没有学英国美国,故意让年轻人、儿童等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以降低账面死亡率。

user avatar

很简单,最近西方全面溃败后,打算靠共存推卸一身轻,所以需要推出一个概念————我们都被中国骗了

2020年初疫情的死亡率有多高呢——7%

非常恐怖了,想想美国现在每天死亡七万美国那可就真的亡了。

不过这个所谓的7%,是在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得没得的情况下统计的。

当初每天查出几百例,死亡几十例,但是上万人还没查出了,分母太小造成的恐怖概念。

而当年西方自然趁你病要你命,当初海外各种路边社估计死亡率都往20%窜了。

西方主流媒体知不知道真相,应该知道,但是在大非大非面前,真相有必要么。

可是轮到自己感染了,他们的人民坐不住了,零元购烽火连天。美国梦回百年前西部片列车劫匪,暴徒当道,人自为战时代。

赶紧说实话死亡率不到2%,可是为时已晚。

所以现在要推出一个概念,当初被中国死亡率骗了,这个就是流感。喝点鸡汤就好。这共存来了怎么不信呢,tnnd,为什么不信,信啊。

user avatar

我就是质疑这个数据的人,不过不是质疑我国比外国高,而是质疑为什么外国比我国低。也不是最近才质疑的,而是早在2020年的时候就质疑了。

我国是零清零政策,感染数和死亡数做不了假。

我国武汉时期,死亡率是5%+,外国是2-3%。

现在

我国,死亡率4.15%

印度,死亡率1.23%

美国,死亡率1.22%


欧洲,死亡率1.37%

北美洲,死亡率1.51%

亚洲,死亡率1.33%

南美洲,死亡率2.59%

大洋洲,死亡率0.235%

非洲,死亡率2.19%

印度,死亡率1.23%

美国,死亡率1.22%

我国,死亡率4.15%

全球,死亡率1.57%

武汉,死亡率6.6%

那咱再排除武汉,全国除武汉外,死亡率1.72%

看到了吗?

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获得了14亿人口的国家全力支援,死亡率6.6%。

然后一个十四亿人口国家的剩余部分,两年时间感染了几万人,死亡率1.7%。

相信国外的死亡率?

国外的死亡率有屁的可信度。

离了大谱!

user avatar

看当下(2022.01)的统计数据确实如此,我国的美冠死亡率约为4%,而欧美发达国家则为1~2%。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1~2%这个数据准不准确呢?显然不准确。

自2020年秋冬季以来,随着既往感染者的免疫水平降低,以及世界范围内相继诞生了阿尔法、德尔塔、奥秘克隆等一系列免疫突破能力愈来愈强的变异毒株,欧美国家的重复感染不再是稀罕事,全程接种完疫苗后仍感染美冠的例子也很稀松平常了。这牵扯到一个问题,如果出现同一个人不止一次感染了美冠,那么统计时,是在累计确诊人数中往上加,还是从治愈人数中往下减呢?

大多数国家的操作是在累计确诊人数中往上加,也就是按“人次”来统计累计确诊病例。然而,死亡病例没法按照人次来算,因为人只能死一次,不会死好几次。虽然说美国等确诊病例千万级的国家的累计确诊数据基本是糊涂账,说统计过多也有理,统计过少也有理,但是这几千万当中,一定会包含大量的同一个人被重复统计两次甚至多次的情况。

而被统计到的死亡病例,一定是累计确诊病例的子集。这么统计的话,美冠死亡率的分母就远远被夸大了,统计值就会虚低,实际死亡率一定比1~2%这个数要高。

再说了,不管你病死率百分之几,由于你感染基数巨大,高峰期每天纳入统计数据的死亡病例就动辄有三四千人,在这样一个病死人数面前谈死亡率有什么意义呢?

而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使得国民感染率处于极低的水平,二次及以上次数的感染则非常鲜见,所以我国的4%比欧美发达国家的1~2%可信得多。此外,中国大陆地区的死亡病例大多集中于2020年初的武汉,武汉当地的美冠病例死亡率曾一度高达7%左右,这是因为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前提下遭遇了医疗挤兑。但是除了湖北以外的30个省市区,实现了确诊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死亡率则只有0.4%,而2021年至今则只有2例美冠死亡病例。由此可见,通过统计数据上中国死亡率比国外高这一现象来质疑我国的防疫成果,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user avatar

一人感染一人死亡就是百分之百

一百万人感染一万人死亡就是百分之一

赢麻了

user avatar

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就这么简单。

在阐述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之前,我先说个简单的事实,新冠在国外刚爆发的初期,国外的死亡率实际上是比国内还高的,因此题目的事实其实并不正确,所谓的国内死亡率比国外高,实际上是国内2020年死亡率比国外2021年高,然而这种跨时空对比只是一场田忌赛马。

再说下新冠死亡率降低的医学原因,这里不谈新冠变种,疫苗,患者身体等场外因素,我相信大家也都听腻了,我来说说最直接的治疗方案因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尽管新冠并没有特效药,但是这不代表着新冠无药可治,而且相反的是,由于我们的选择实在太多了,以至于需要花很多成本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新冠按照感染进程,可以分为前中后末四期,详细来说是

  1. 前期(感染>2天):病人出现感冒,发烧等轻微不适
  2. 中期(感染>6天):免疫系统出现应激反应,病人血氧饱和度降低,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3. 后期(感染>9天):由于免疫系统过度应激,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大部分死亡病人也出现在这个阶段。
  4. 末期(感染>14天):如果病人能够挺过之前的感染,特异性免疫开始介入,病毒逐渐被清理

不难看出,四个阶段病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所需要的治疗方案也完全不一样。在人类对新冠一无所知的时候,面对新冠患者只能凭经验来治疗,如果说猜对一套治疗方案还是有希望的话,那连猜对四套治疗方案,则几乎是天方夜谭了。而且即使是医生能够猜出最优的药物,也很难确定最优的用药剂量,所以对于新冠来说,即使没有特效药,基于现有的药物能够提供的改进空间也是非常多的,并不像人们想得一样只有特效药才是新冠治疗的唯一方案,事实上特效药也不是万能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这里我列举出在每个阶段的一些典型的问题

前期:

这个阶段病毒刚开始繁殖,病人并没有太严重的症状,因此首要目的就是抗病毒治疗,目前有的阻断药剂,除了原本就有的伊维菌素,氯喹,瑞德希韦,现在还有Paxlovid等等新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不是特效药,对新冠的作用,只能说有用,但没有那么有用(还记得瑞德希韦当时被称为人民希望吗?实际上它虽然不是人民希望,但也不是完全没用)。

既然都不是特效药,那么用药的考量就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病人本来只有0.1%的概率死亡,为了避免这个后果,我们给他用了个90%概率会导致肾衰的药物,那么这算是有效治疗吗?当然现实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你仍然需要仔细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衡量效费比,来针对用药。

除了抑制病毒外,有很多我们考虑不到的症状也需要预防,举个例子,由于新冠会造成一定的凝血问题,因此对于高危病人(老人,有心血管疾病历史的人)还需要进行预防性抗凝血治疗,很显然,这个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是没有人能够考虑到的。

中期,后期

这两个时期的治疗比较接近,我就放一起说了。由于病人已经出现明显的症状了,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这时候治疗的重点已经不是抗病毒,而是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身体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所有的新冠药物都只能治轻症,进入细胞的病毒是没法治疗的,必须靠免疫系统杀死,即使是有特效药也是一样的。

如果进行免疫系统抑制,那么一个考虑的因素就是到底要抑制到多深,你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免疫系统即不能过度破坏身体,也还能清除掉病毒,这个时候经验就非常重要了,只有当临床进行大量试错后,我们才能搞清楚这个平衡点,否则病人要不死于免疫风暴,要不死于病毒过度繁殖。非典时期我们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很多病人虽然救回来了,但是后遗症也非常严重,放到现在即使是同样的用药,由于剂量把控更加精确,这些人可能不会发展出这些后遗症了。

末期

这个阶段病人已经逐渐康复,脱离危险,但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也会出现。除了呼吸困难,疲惫这一类我们可以预料的问题外,还会出现胸口疼等完全没法预计的副作用,目前来说我们仍然没有一些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对症治疗,当然我相信随着研究深入,这一部分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总结:

上面对各种时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描述,仅仅是新冠治疗中的冰山一角罢了,实际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很显然,在新冠初期,我们是不可能对新冠有这么完善的认知的,这也就导致了,即使我们到现在也没有特效药,但是对治疗新冠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死亡率也一降再降,因此拿新冠初期的死亡率和现在的死亡率做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user avatar

那要是某个国家只有一个人得了新冠,然后还不幸去世了,死亡率岂不是百分之百?

那像这种情况,怎么把死亡率拉低?

方法一:把这人复活,死亡率就降回到零。

方法二:再让999人感染,而且全部治好,死亡率就只有千分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