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地王频出,为什么开发商有这样高涨的热情和自信拿地,未来的房价到底会涨多高?

回答
近来楼市上“地王”频现,开发商们似乎个个都卯足了劲儿,出手阔绰,丝毫不见一丝犹豫。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如此高涨的热情和十足的自信?而这股拿地狂潮,又将把未来的房价推向怎样的高度?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开发商为何如此“上头”?热情与自信的背后逻辑

首先得明白,开发商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之所以敢于在土地市场上挥金如土,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一番盘算和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判。这背后有几大驱动力在发挥作用:

1. 稀缺性与价值锚定: 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土地资源是越来越稀缺的。越是稀缺,其潜在价值就越高。开发商拿地,一方面是为了锁定未来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土地的稀缺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背书。在大家都看好某个区域未来发展潜力的情况下,高价拿地,本质上也是在给这块土地和未来即将开发的产品进行价值锚定,告诉市场,“这块地值这个价,未来的房子只会更值钱”。

2. “面粉”贵过“面包”的预期: 很多时候,开发商拿地并不是为了当下就能立刻以高价卖出“面包”,而是基于对未来“面包”价格的预测。当市场普遍预期房价会上涨时,土地成本作为房屋售价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如果现在不以相对“合理”的高价拿到土地,未来可能连“面粉”都买不起了,更别提“面包”了。这种心理就像是在股票市场,大家看到一只股票基本面不错,预期会涨,即使当前价格不低,也会赶紧买入,生怕错过。

3. 资金充裕与融资渠道顺畅: 近期一些开发商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或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银行贷款、信托、发行债券等)获得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持。当资金不是限制因素时,开发商的扩张意愿自然会更强。而且,在市场向好预期下,银行和金融机构也更愿意向有实力的开发商提供融资,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4. 市场回暖与销售预期乐观: 整体经济形势、居民收入增长、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一波回暖迹象。尤其是一些人口流入大、经济发展强劲的城市,新房去化速度加快,销售价格也呈现上涨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商对未来的销售情况充满信心,认为即使现在拿地成本高,也能通过高销售额来覆盖并获利。

5. 品牌效应与竞争压力: 在房地产行业,拿地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开发商实力和品牌号召力的重要指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错过了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可能会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影响长期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因此,即使成本较高,一些头部房企也会不惜代价地抢占优质土地。

6. 政策风向的解读: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但对于一些核心城市的人才引进、城市化进程推进等政策,往往也伴随着对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的支持。开发商会根据政策的细微变化,解读出哪些区域、哪些类型的项目依然有发展空间,从而做出相应的拿地决策。

未来的房价,将会涨到多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也是最难给出确定答案的。因为房价受到太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市场供需、人口结构、金融环境等等。但是,我们可以从目前的拿地情况出发,推测一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高度:

1. 区域分化将更加明显: 那些核心城市、经济发达、人口持续流入的区域,由于其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刚性支撑,房价大概率会继续保持坚挺甚至上涨。而一些人口流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房价的上涨动力就会不足,甚至可能出现停滞或下跌。所以,“地王”频出的现象更多会集中在这些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2. 高企的土地成本会传导至房价: 开发商拿地成本的提高,最终是要通过房屋销售来实现盈利的。当一块地“面粉”的价格已经非常高的时候,那么未来产出的“面包”价格自然也难以低到哪里去。即使市场出现一些波动,开发商也会尽力将高企的土地成本摊入到最终的售价中,以保证项目的利润空间。

3. “刚需”与“改善”的分化定价: 未来,针对不同需求的购房者,产品定价也会有所分化。对于刚需群体,政府可能会继续通过保障性住房等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对于改善型住房需求,特别是那些地段优越、品质优良的项目,其价格上涨的空间可能会更大,因为这部分购房者的购买力相对更强,且对居住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4. 市场信心是关键推手: 如果市场普遍对未来经济增长、居民收入预期保持乐观,并且对政策的稳定性和支持性有信心,那么这种信心会进一步支撑房价。相反,如果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策调控收紧、或者市场信心受挫,那么即使土地成本再高,也可能难以支撑房价持续上涨。

5. 政策调控的双刃剑: 政府的政策调控始终是影响房价走势的最重要变量。一方面,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加土地供应、限制开发商融资等方式来为过热的市场降温。另一方面,为了支持特定区域的发展和人口导入,也可能需要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来承载。这种“双刃剑”效应,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复杂。

总的来说, 目前开发商高涨拿地热情,是对未来市场乐观预期的体现,是稀缺资源价值的挖掘,也是企业自身扩张和竞争策略的一部分。从逻辑上讲,高昂的土地成本必然会向上传导,使得未来在这些优质地块上开发的新房价格难以低于现有水平。

但是,“涨多高”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区域分化将更加显著,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价值依然坚挺,而那些投资属性过强、或者支撑力不足的区域,市场走向会更加不明朗。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最终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居民居住需求的。过度的上涨,不仅会挤压其他消费,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是国家层面不愿看到的。因此,未来的房价走势,将在市场力量、企业行为和政府调控的博弈中不断演变。或许,与其关注一个绝对的“高点”,不如关注其“阶段性高点”和“区域性高点”会出现在哪里,以及这种高点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是13年的帖子,团支书回答了后估计会有很多人看了吧,下面说下2016年最近上海、南京、合肥地王的事吧。 转载已获得原作者同意,文章最后两句话是我自己加的。


文章转自微信, 朱罗纪(newjurassic) ,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文章转自微信, 朱罗纪(newjurassic) ,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文章转自微信, 朱罗纪(newjurassic) ,关注后推送的里面就有,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推送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链接:

眼前的一切如同那年,央企的“地王癌”你治不好


先说观点:

1.不要过于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奇怪很奇怪的地产央企。

2.这些地产央企频频制造地王,根本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什么为国兜底,或者是因为货币超发无处投资!

3.举牌活跃的,房地产都做得不怎么样,买地的钱都超过了全年销售额。为什么越是地产业务规模小的央企,拼抢起地王来反而越凶猛,完全无视自己的能力。因为越是规模小,被吃掉的可能性越高。

4. 假如未来的市场不发生波动,央企们无视市场制造地王的行为,会加速土地资源快速向国家队手里转移,中小房企只会日渐被挤出。而这样的地王,也会变成推高房价的加速器,让商品房更加快速的“豪宅化”,普通人更难买得起房子,而假如未来的市场发生了调整,那么谁来承担央企们制造的亏损呢?依然是你我。






2016年已经是历史上地王最多的一年,央企炮制的“地王年”——他们制造了半数以上的地王。


  (2016年央企制造的部分地王)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从2015年就在发生,了解历史,就知道2009年早就发生过一回,今天的场景和2009年无比相似。当年的主角是中化旗下的中化方兴地产,也就是今天的“中国金茂”,想想当年中化方兴在广渠路15号地王上对潘石屹进行的毁灭性打击,再对比今天。央企拿地王,并非新鲜事儿。

  但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是在今年,地王又密集的出现了?为什么是在今年,央企又疯狂的出手抢地王了?

  流行观点是这样:央企拿地王是因为货币超发,手里钱太多成本太低,又无处可去。或者,央企是为国兜底,制造经济繁荣的假象。

  在2009年已经上当一回,这次我不会再这么“too拿衣服”了。

  我并不认为央企是因为货币超发手里钱多无处可去,背靠着国资委,哪家央企真正的缺过钱?为什么之前它不抢地王,偏偏现在抢?而说央企拿地王是为国兜底,那是盲流子,你们太高看央企的道德了。如果真的为国兜底,他们应该只去那些房子卖不掉的三四线城市,既可以提升整体经济的投资率,又可以缓解地方债,而不是全挤在楼市已经过热的一二线城市。

  简单说:不要过于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奇怪很奇怪的地产央企。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今年频频制造地王的央企们,都有什么特征。

  1、基本都在“21家”阵营,“水电系”尤其活跃,风头最劲的“信达”是孤例。

  频频制造的央企,基本都在国资委当年明令允许的“21家”地产央企之列。就是说,都是有“房地产牌照”的。

  插播一段历史:2010年3月,国资委明令:16家央企可将房地产作为主业,其余78家将逐步退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退房令”,到2011年,增至21家。

  分别是:

  中国建筑国际工程总公司,中海地产的母公司。

  中房集团,2010年整体并入中交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中化集团,旗下中化方兴地产,2015年10月更名为“中国金茂”。

  中冶集团,将与中国五矿合并。

  五矿集团,将与中冶合并。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2014年1月更名“中国电建”。

  保利集团

  华侨城集团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粮集团

  葛洲坝集团

  鲁能集团

  中航工业

  神华集团

  中煤集团

  新兴集团

  外加4家驻港澳企业:

  港中旅集团

  招商局集团

  华润集团

  南光集团

  但信达不属于,而它不但没有退出,反而在过去这1年里杀伐凌厉,实在莫名其妙。

  在“21家”里面,最活跃的是水电系(鲁能、电建、葛洲坝)。据克而瑞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年初至今,21家地产央企,至少有一半表现得异常活跃,尤其是水电系加速抢跑。鲁能、电建、葛洲坝成“地王买手”,今年已在深圳、南京、苏州等城市花掉300多亿,抢了10块地。

  简单说,今年以来的地王现象,是信达和水电系的天下。

  2、只考虑公开市场抢地皮,抢起来不问价,有地就抢,逢举必应,每次都是面粉贵过面包。

  信达和水电系买地的风格是这样的:只去公开市场拿地,不怎么使用并购或者是旧改。拿地基本不问价格,不管多少钱,就是要拿到,一看到有人举牌就立马应价。如果是像深圳这样的招投标,也会开个比第二名高出10亿元的天价标,让对手跟不上。所以,每次他们都会把地价搞比周边房价高,面粉贵过面包眉头都不皱一下。

  特别提一下电建地产,他为什么会选择和中国金茂做联合体?

3、举牌活跃的,房地产都做得不怎么样,买地的钱都超过了全年销售额。

  看这些地产央企的排名,能吓死你,什么时候他们玩地产靠过钱?包括信达,22家地产央企里面,2015年的销售额上500亿的只有中海、保利、华润、招蛇,剩下的大都是200亿和以下的,好多连百亿俱乐部都没进。


  像2002年进入地产行业的信达,去年才闯进百亿俱乐部,但1年买地王花了350亿。电建2007年进入地产,去年销售额是202亿,但在土地市场上拿地眼睛都不看。

  不靠拼爹,就凭那点销售额,连进土地拍卖场都不一定有资格。

  拿常识理解,没有任何企业会这样不顾成本的做一笔投资。就算是boss疯了,也不会一直疯。这些央企无比活跃的拿地行为,是“反市场”的,没有商业逻辑可言,他们根本不是基于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用企业常用的投资法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一系列的疯狂行为。本质上说,他们创造的地王价格,是对全民的绑架,毫无理由被拿来当做房价的参考。

  因为,这些地产央企频频制造地王,根本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什么为国兜底,或者是因为货币超发无处投资!

  我们来看看最近中国的央企和地产央企们,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说央企拿地王是为了自保。

  这个变化就是:去年以来包括地产在内陆续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央企整合大戏。

  2015年,国资委共推动了6对12家央企的重组整合案例。包括南车和北车合并组成中国中车,外运长航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以及6月2日刚刚召开重组大会的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五矿集团等等。

  在21家大型央企里,有4家已经出现了重组:招商局、中冶、五矿、南光。

  而旗下有地产业务的央企重组,更是在这1年来重组大戏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仅是地产央企内部的自我重组,还包括央企之间地产业务的重大重组。

启动地产央企进入重组高潮的是,是2015年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大家都只关注了“去库存”,但少有关注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的表态,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接近20年来,中央首次发话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

  也就是在那之后,地产央企的重组此伏彼起,央企全国各地疯狂的制造地王也是此伏彼起。

  2015年12月底,招商局集团推动蛇口工业区与招商地产合并,组建市值赶超万科的巨无霸——招商蛇口,仅在前海蛇口自贸区就有土地面积500多万平。

  2016年3月,中海地产310亿并购中信地产25城2400万平米土储,中信剥离了地产业务,中海地产土储超过6500万平,超过万科。这是央企之间地产业务的重大重组。

  5月,中房地产通过融资重组,整合了中交系其它的地产业务,成为中交系旗下唯一(除绿城外)的国内地产平台。而且,中交集团也打算在3年内谋求中房与绿城中国的业务整合,组建中国又一家千亿级的地产巨无霸。

  6月2日,五矿和中冶召开重组大会,未来也将会涉及到双方旗下地产板块的重组。土储只有700多万平的的中冶地产业务将并入土储千万平的五矿建设,合并后的土储大约超过1700万平。

  前一阵子,又传出中粮集团剥离旗中粮地产,接盘者可能是招商蛇口。保利系旗下的地产业务,也正在积极推进重组。

  …………

  这些都宣告着:

  在2010年之后的6年里,新一轮的地产央企重组正在拉开帷幕,而且,这一轮重组,是中国房地产史上前所未见的。

  这样的重组大戏,实质就是由政策主导的“地产央企内部的大鱼吃小鱼”。除了那些已经做到了千亿规模,或者是拥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地产央企,他们可以拥有主动权外,剩下的,即便是在“21家”阵营里,那么你也分分钟有被合并重组的可能。五矿和中冶的重组已经预示了这一点。最终,2010年之后确立的这21家地产央企,总量必然会整合压缩。

  那些业务相似的地产央企,首当其冲是外界猜测的重组对象。比如水电系(电建、葛洲坝、鲁能)、中铁系(中铁、中铁建)。如果你的地产业务做的不好,规模太小,或者没有竞争力,都将有可能被别的央企吞并,或者在和别的央企重组过程中,根本得不到话事权。

  也许,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水电系在这次地王拼抢的大潮中,表现得不合常理,更能让人接受。

  另外,原本不在“21家”阵营里的那78家地产央企,也已经被要求要在今年的9月30日之前,完成最后的退出。像信达、中国远洋都属于这类,所以,信达1年时间里7造地王,扮演楼市最疯狂的玩家。看起来更像是为最后期限的到来,为自己保留“房地产牌照”增加一份筹码。

  很大概率,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地产央企,在今年以来疯狂的拼抢地王的直接原因,不是为了什么为国兜底,也不是因为钱多手,而是为了:不被废掉,不被吃掉,以及,在互吃的过程中能够有主动权。一旦被废掉,被吃掉,或者没有什么主动权,那就意味着没有了位子,甚至没有了权力。中海-中建系-中信地产的整合,引发的人事动荡已经有了充分的印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地产业务规模小的央企,拼抢起地王来反而越凶猛,完全无视自己的能力。因为越是规模小,被吃掉的可能性越高。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可以解释上为什么央企只愿意通过公开市场拿地,而不愿意通过并购、旧改等方式拿地,因为这样拿地开发速度快,能更快的做大规模,而并购、旧改,时间太久。而且,频频拿地王,也更能向上层传递出“我在专心做大房地产”的效应。

  同样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电建地产会和中国金茂组成联合体,看起来这更像是两家地产业务不够大的中小型企业联手抱团,在即将到来的央企重组中争得更大的赢面。

  所以,央企拿地王,从市场的角度都无法得到解释,但如果将它理解为是央企之间的权位之争,则一切又能够得到解释。他们拿地,都不是出于市场,不是觉得你的城市多么有潜力,市场多么健康稳定,他们更多只是为了自己在可能发生的重组中增大赢面。到一二线城市去,是因为那里的市场更安全一些,即便是买贵了,也有可能翻本,而到三四线城市去,买贵了就等于把自己给玩死了,更保不住了。

  这些景象历史上不是没有过,2009年6月底,中化方兴(中国金茂)像一匹黑马一样出现了广渠路15号地块的拍卖场上,以总价40.6亿、单价16000的价格拿下了后来的广渠金茂府地块。一样都是名不经传的地产央企,一样是闭着眼睛举牌。败北的小潘事后说:哪怕他是个神仙,盖房子不花钱,价格也太高了!


  (2009年广渠路15号地拍卖后行业反应)

  你知道后来的故事吗?

  中化方兴拿到地块之后,申请规划调整,虽然不大,但引发了北京城开发商的集体不满,最终终止了。

  再后来。2011年,广渠金茂府开盘,45000,赚了很多钱,中国金茂也因此号称自己是专做高端项目的地产央企。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意识到了。在2010年3月,地产央企开启了首次大重组,首批16家发放了房地产牌照,并没开发几个项目的中化集团赫然在列。

  今天的一切,仿佛那年再现。每一次的央企抢地王,背后都是地产央企的大重组。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们又会看到,新一轮的地产央企阵营又新鲜出炉了!也许信达这一回成功拿到了房地产牌照呢。

  你说他们准确的预判到了2011年北京的房价会涨到45000,我一点都不信,就跟现在你说他们预判深圳2年后的房价要到10万以上我一点都不信一样。我不是不信北京的房价会涨到45000,深圳的房价会涨到10万。我是不相信他们在拿地的时候就拥有这样的专业能力。我不相信一个千亿级房企都无法拥有的专业能力,如此的举重若轻的出现在百亿级的房企身上。事实上,他们拿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样的霸气侧漏,你可曾感受过他们敬畏市场的谦卑姿态?

  它们不管不顾的制造地王,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市场要稳定向上的基础上,2-3年之后的面包价必须更贵,否则就要亏损。而如果市场不好了,他们会像广渠金茂府一样申请改规划。

假如未来的市场不发生波动,央企们无视市场制造地王的行为,会加速土地资源快速向国家队手里转移,中小房企只会日渐被挤出。而这样的地王,也会变成推高房价的加速器,让商品房更加快速的“豪宅化”,普通人更难买得起房子,而假如未来的市场发生了调整,那么谁来承担央企们制造的亏损呢?依然是你我。

  不基于市场规律而产生的地王,实质上是对民众的绑架,是把民众放到火上烧烤。

知道了这么多,你又能有什么办法?认命吧。

不认命的就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信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