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明清之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人喜欢将罪责推给明朝而不是清朝,其中潜藏着的意思就是:“清朝不是自己人。”
都这样了,那明朝显然是最黑暗的,因为明朝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历史上我们自己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那可不得追究他的罪责么?深挖思想根,批倒批臭。
人的心理就是怎么微妙。巧妙地利用你内心中最深处的认同,就可以将你最认同的东西丑化成对你而言最丑恶的东西。路人瞪你一眼,你可能理都不理。你爸瞪你一眼,你可能就跳起来说:“我已经长大了!你要尊重我!”和你爸之间的冲突,可比和路人之间的冲突大多了。
明朝有很多政略是颇有可采的,也有很多政略是值得商榷的。历年来往复讨论,早就揉碎了掰碎了讲得细细的了。那么就不说那么多细碎的事情,直接说整体。
从整体上说,中国那么多王朝,存续时间较长的不过就是西汉210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这些王朝中间,汉朝属于较早的王朝,很多统治经验还不完备。像汉元帝,他用了差不多一代人就把汉朝给灭了。唐朝虽然存续时间不短,但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混得很差。清朝存续时间也不短,规模相当于西夏的割据时期都算上,比明朝还长,但是后期就是拖着续命。
明朝明显是不同的。
明朝终结了东汉以来、唐朝一度改变但最终失败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历史。东汉的历史和唐朝有点相似。开国几个君主都不错,特别是第二个君主,汉明帝,唐太宗,简直就是给王朝续命的关键人物。但是随后这两个王朝就陷入到了大权旁落的悲催境地。东汉依靠冯后稳住了局势,但是随后依旧不可收拾。唐朝则是武则天自己篡位了,最后唐玄宗重振,然而后来局势还是崩了。此后,东汉变化非常剧烈,门阀结党营私,豪强争权夺利,很快就打出了三国乱世,最后形成了西晋、东晋。相比之下唐朝温和了许多,一直到黄巢大起义才算彻底破局,形成了五代争雄的局面,最后形成了北宋、南宋。我感觉中唐以后的皇帝之所以没有像汉朝一样被黑那么狠(倒霉的是也因此失去了知名度),中唐以后的门阀藩镇之所以没有像汉朝一样被吹那么高,关键点就是他们吹捧名士的炒作传统远低于汉代。毕竟当时科举制已经很流行了,不需要像汉代一样以名取士,流量明星不值钱了。明朝彻底终结了这一局面,终明一朝,东汉门阀与唐朝藩镇都没有再现,至少在明末以前,流量明星也没有用武之地。
明朝最后崩的时候,虽然一再有人追究责任,说什么万历怎么样,太祖怎么样。但是说来说去,究其实质,不过就是“明初的治理体系比较完整有效地延续到了明末”。你到别的王朝问问去,谁坚持到底了?就不说别的,你大清的制度坚持到什么时候就换瓤了?
我觉得吧,我这样一刀捅下去,多半会有一帮人跳出来说,朱元璋的制度到了后来很多都改变了。话我是允许你们说的,但是烦请你们先把当初论证朱元璋灭亡明朝的论文吃下去,不然我分不清楚你们说话用的是前边还是后边。两头话都说了,谁知道你们哪边是前边哪边是后边。
然后还有人说,清承明制。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只是看到了两朝的相似点。有那么一些人呢,则不是这样。他们的心里,似乎觉得这样就可以将清朝的问题也转移给明朝了。恰恰相反,这更证明明朝的制度有生命力。
明朝有很多黑点,当然不是完美的。这谁都知道。但是我就怕有人装作不知道,特别是,装作“我不知道”,然后跳起来批判我,说我知不知道明朝有很多黑点。对,我不知道,你都知道,你多能啊,你那么能怎么不到明孝陵前边挖个坑一刀抹脖子下去给朱元璋理论去呢。
明朝作为一个大部分统治时期都能保持稳定、而且是生活比较繁荣的稳定王朝,和清朝这种大部分时期都依靠严厉地思想控制、“孤岛政治”保持稳定的王朝,是截然不同的。二者在方向上的背道而驰,就决定了明朝断然不会是最黑暗的王朝。
有的人去海滨森林公园游玩,看到的是阴暗的密林;有的人去内陆沙漠里的戈壁滩,看到的是晴朗的阳光。一个是温暖湿润的海滨海景房,一个是风沙漫天的瀚海“海景房”,你选择在哪里定居呢?选择海滨是因为你的内心缺少阳光吗?
明朝从来不是最黑暗的王朝,因为中国作为几千年来最成功的文明世界定然不是因为黑暗。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在被野蛮统治了一百多年后,那时的汉人其实只是还了皮但还没有真正还魂。
在四等人制度下生活了一百多年,人心其实已经变了很多。
你以为推翻了旧王朝,人们就能走向朝霞?但很可能因为习惯了,所以黑暗才更有吸引力。
就像给满人当了300年奴才,凭一声炮响就能让人们站起来么?
因为在某些人眼里,中国历史上除了明朝就是清朝,最多再加上秦汉唐宋元这几个他根本就不怎么了解的朝代。
论黑暗,割据时代许多王朝都是一堆黑历史。这里先拿南梁鞭尸一下,我觉得很多自以为懂很多历史的所谓明粉清粉也就知道陈庆之北伐,侯景之乱,最多加个萧衍舍身同泰寺吧。但请问南梁浮山堰工程有多少人听说过?
据估算,浮山堰其主坝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积估计约有67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浮山堰主副坝填方约达200多万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的第一位。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与之相比国外的土石坝直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
《梁书·康绚传》: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高祖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芃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纳,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
……十四年,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书右仆射袁昂、侍中谢举假节慰劳之,并加蠲复。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复遣赐以衣袴。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天监十五年)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
……(天监十五年)绚既还,张豹子不复脩淮堰。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馀万口皆漂入海。
南梁十余万户百姓死于梁武帝为反攻北魏修建的奇观之下,更早还有二十万士卒中的十有七八死去,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萧衍在相关史料中却仍然有着“愍役人”“赐以衣袴”的大善人般的介绍,我是觉得这才是最黑暗的王朝。
1:民间情感上需要一个“怎么就把万国来朝的牌打到万国来操”的背锅侠
2:之前在民间,这黑锅一直是我大清来背的,直接照抄初中历史书就行了,什么闭关锁国啊,什么文化压抑啊,什么拒绝科学啊。
3:然而这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一个这么low逼的我大清是怎么就把我大明给按地上了的……
3.5:最简单的是“都怪李闯王!”,“李闯王不匡扶大明还要造反blabla”,偏偏这话不能大声嚷嚷,祖训之一“造反有理”啊,弄不好就恶政隐了……
4:所以,我大明,接锅,背好。
——正好我大明自己黑点也不少,还有不少是可以直接拿到我大清来用的。毕竟明清不少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你说什么我大宋贴血强送,我大唐内乱大战,那些都太远了。远不及我大明和我大清的撕逼来得有现实意义(扯
往扯淡了说
就是“我大清到底算不算咱中华民族的自己人”这个按照阶级叙事不是大问题但是按照民族叙事需要小心再小心地回答否则容易翻船的问题。
偏偏近年来民族主义抬头,想要这个buff巨大的鸡血,又怕“中华民族”的鸡血失控烧成“中华民族才是人,其他民族都是狗”(这个真没辙,人类就是一有机会就要骑到其他民族头上拉稀的操行)或者“汉族大腿,少民挂机”的臭狗屎。
这就要问《康熙王朝》了
强答一波的话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通俗文学,段子来学历史,你看像什么"天生圣人"啊(我教科书上都有),什么"凤阳花鼓"啊(包产到户都能把他拉出来),什么"火烧庆功楼"啊,什么"灭十族"啊,什么"土木堡"啊,什么"魏忠贤"啊,什么"崇祯冤杀袁崇焕"啊,多通俗易,剩下的郑和下西洋啊,就来个劳民伤财,朱元璋反元啊,来了个倚天屠龙记,吹逼史学上明朝完全不占优势,你科普明史半天只能说一点,人家喝个酒的功夫就能在酒桌上把明朝历史扯完。明朝人又有写笔记黑明朝的习惯,素材一抓一大把
了解这个才能明白明朝那些事儿的意义有多大,尽管他有很多问题,但只有通俗文学才能对抗通俗文学,明朝那些事对明史科普起到了很大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