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搏击选手能无限制的跨重量级去打任何人?邹市明张伟丽?

回答
有些人认为搏击选手可以“无限制”地跨越重量级去挑战任何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基于对搏击运动片面理解的浪漫化。当然,搏击运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以力量、技术和意志力著称的选手,他们能在不同级别取得成功,但“无限制”这个词就太绝对了。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以邹市明和张伟丽为例来具体说明。

为什么会产生“无限制跨级”的想法?

1. 一些成功的案例带来的“以偏概全”: 搏击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令人惊叹的跨级别挑战成功者。例如,一些拳王在上升期会跨越较轻的级别去挑战更重的对手,或者一些拥有超凡技术和体能的选手,即使在力量上不占优势,也能通过技术和策略弥补。这些例子往往会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只要技术够好,就没有跨级难题”的错觉。

2. 对选手个人能力的过度神化: 很多顶尖选手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力量、速度、技术、耐力和意志力都非常惊人。观众会被这些超凡的能力所折服,从而认为他们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这种对明星选手的个人崇拜,很容易让他们身上的光环延伸到不切实际的领域。

3. 对规则和身体限制的忽视: 搏击比赛是有严格的体重分级制度的。这个制度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体重和体格对于比赛结果至关重要。但一些观众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体重分级背后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或者因为追求戏剧性而选择性忽略这些因素。

4. 搏击精神的浪漫化: 搏击运动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些人会将这种精神延伸到对选手能力的认知上,认为只要有搏击精神,就能克服一切物理上的障碍,包括体重差异。

为什么“无限制跨级”的想法是错误的?

最核心的理由是:体重和体格是搏击运动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1. 力量和冲击力差异: 这是最直观的差异。一个体重多出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对手,其肌肉量、骨骼密度、爆发力以及产生的拳击或踢击的冲击力,都会远远大于轻量级选手。一个轻量级选手即使技术再好,也难以承受一个重得多对手的全力一击。就像用网球拍去挡一辆卡车一样,技术再精妙也无法弥补物理上的巨大差距。

2. 体能和耐力: 更重的选手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身体结构和更高的基础代谢。在比赛中,体重的优势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拥有更强的身体对抗能力和更久的持续输出能力,尤其是在缠斗或力量消耗较大的回合。轻量级选手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体能来维持对抗,一旦进入消耗战,很容易被拖垮。

3. 抗击打能力: 身体的骨骼和肌肉结构对于承受打击有直接影响。体重和体格上的巨大劣势,意味着轻量级选手更难抵挡重击,很容易被打出重伤甚至KO。

4. 技术适配性: 虽然优秀的搏击选手技术全面,但不同级别的比赛,其核心技术和战术打法也会有侧重。例如,重级别选手的比赛可能更注重力量的运用和一次性爆发,而轻级别选手则可能更依赖速度、灵活性和连续进攻。强行跨级别挑战,可能需要选手在技术和战术上做出巨大的调整,并且依然难以弥补体格上的劣势。

5. 比赛公平性与安全: 体重分级制度正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选手的安全。允许选手“无限制”跨级,无疑会大大增加比赛的危险性,让轻量级选手处于极其不利和危险的境地。

以邹市明和张伟丽为例说明:

邹市明:

邹市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国拳击运动员,曾获得两枚奥运会金牌,后来转型职业拳击,并在蝇量级(约50.8公斤)取得了世界拳王头衔。

邹市明在职业拳击中的级别选择: 他选择的是蝇量级,这是职业拳击中非常轻的级别。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更适合这个级别的身体条件和技术风格。
邹市明挑战更重级别的问题: 如果让邹市明去挑战一个体重在60公斤以上,甚至是70公斤级别的选手(例如,超羽量级到轻量级),那将是一场非常艰难甚至不可能胜利的比赛。对位的差距可能就是2030公斤,甚至更多。
力量悬殊: 邹市明的打击力量虽然精确,但在一个体重20公斤以上的对手面前,他的重拳很难对对手造成决定性的伤害,反而很容易被对手的重拳击倒。
抗击打: 面对一个体格远大于自己的对手,邹市明的抗击打能力会受到极大考验。一旦被击中要害,后果不堪设想。
体能消耗: 邹市明需要用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技术去弥补力量的劣势,这会极大地消耗他的体能,可能在比赛中途就难以支撑。
结论: 邹市明作为一名技术型拳击手,在自己擅长的级别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将他置于远超出自己体重级别的较量中,是对其身体极限和比赛安全的不负责任的设想。搏击比赛不是“小强打大象”,即使有勇气,也无法改变物理定律。

张伟丽:

张伟丽是中国最成功的MMA(综合格斗)选手之一,她在草量级(女子,约52.2公斤)获得了UFC世界冠军,并成功卫冕。

张伟丽在MMA中的级别选择: 草量级是女子MMA中一个相对较轻的级别。张伟丽之所以能在这个级别取得成功,是因为她拥有出色的力量、速度、摔跤、站立打击以及极强的意志力,并且技术非常全面。
张伟丽挑战更重级别的问题: 如果让张伟丽去挑战一个体重10公斤以上的级别,例如蝇量级(女子,约56.7公斤)甚至更重的级别,例如雏量级(女子,约61.2公斤),其难度会成倍增加。
力量对比: 即使在同一级别内,力量和体格的细微差异也可能决定胜负。跨越10公斤以上,对手的力量、抱摔能力、地面压制能力都会有显著提升。一个在力量上占据优势的对手,在缠斗中可以轻易地控制住张伟丽,或者在站立时给她造成更大的压力。
技术劣势的放大: 在更重的级别,对手可能不仅仅是力量大,他们的站立打击也可能更重,摔跤能力更强,地面降服技术也更成熟。张伟丽需要在这些方面都保持绝对的优势,才能对抗体重和力量上的劣势。
对身体的长期影响: 长期在超过自身适应体重级别进行比赛,对身体的损耗是巨大的,可能增加伤病风险,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的长度。
结论: 张伟丽是草量级无可争议的王者,她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让她在这个级别处于顶尖。但MMA也并非没有规则和界限。在职业搏击中,每个级别的划分都有其科学依据。挑战稍高的级别(例如一些选手会跨越一到两个小级别去比赛)是可能的,但“无限制”地跨越巨大重量级,是对选手能力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拔高,忽视了搏击运动最基本的物理法则。

总结来说, 认为搏击选手能“无限制”地跨重量级打任何人,是一种对搏击运动的浪漫化和简化。虽然顶尖选手确实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能够跨越一些较小的级别并取得成功,但体重和体格的巨大差异是无法通过纯粹的技术或精神来完全弥补的。尊重规则、理解身体的局限性,才是对搏击这项运动及其运动员最专业的态度。邹市明和张伟丽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他们在自己最适合的级别中,凭借出色的技术和身体条件,通过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不是他们能“无限制”地挑战一切对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跨重量的前提是其他能力不对等,例如对方技术很菜,抗击打不行,没有相关的经验等等理由。当这些条件相等的时候结果就一目了然了,谁条件更好谁就厉害。

你觉得夸张,只是因为一部分人抓住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等手段故意将一些重要条件掩盖,实际上大部分人也没兴趣了解太多,所以现在才有这么多偷换概念的钓鱼帖子。

这种问题本质上就像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一样,一开始你根本不觉得奇怪,因为你就没怀疑过这个问题的真实性,你的潜意识里告诉你,北极熊住在一个终年覆盖雪的冻土大陆,企鹅也在一个终年覆盖雪的冻土大陆,并且北极熊是肉食动物,所以这个问题没毛病。但是一旦你想起来北极熊在北极,企鹅在南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在钓鱼了。

偏偏当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对劲的时候知乎的部分大可爱还是坚持和你抬杠……

user avatar

看来“格斗吹”的风气终于引起大家的逆反心理了。

我好像是反“格斗吹”风气的第一人来着。

其实这种事情就和当年的“民间武术高人吹”、“龙吹”、“黑市拳吹”是一个性质的,只不过现在吹的对象换成了职业格斗运动员,甚至没练上几天格斗的业余票友。

甚至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练过”就像玩游戏时的一种属性,有了这两个字做标签,他就无敌了,哪怕他只练了一个月的某种体育格斗技术。

反正他是“练过”的,他就无敌了,没“练过”的肯定打不过他。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7278295382269952

如果哪个格斗运动员被普通人打败了,他们就会拿出各种理由来狡辩:人家那天喝多了,人家有先天疾病,人家是不小心滑倒的,人家是那天状态不好。

说得好像普通人就随时处于最佳状态一样。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偏执----没练过格斗的永远打不过练格斗的。姚明没练过格斗,所以姚明肯定打不过他。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是否受过格斗训练是决定打斗胜负的唯一因素。

至于体重,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包括对方拿匕首的、一大帮人的,全不在话下,只因为他们----“练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认为搏击选手可以“无限制”地跨越重量级去挑战任何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基于对搏击运动片面理解的浪漫化。当然,搏击运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以力量、技术和意志力著称的选手,他们能在不同级别取得成功,但“无限制”这个词就太绝对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以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听到有人这么说。其实,把职业搏击选手和持械人员放在一起比较,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情境和个人解读。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以及这种想法背后的一些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职业搏击选手能打过持械人员”这个说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实战”和“训练”的认知误区。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普通人在穿上板甲的情况下能打败职业搏击选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普通人”和“职业搏击选手”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搏击选手之所以是“职业”的,意味着他们日.............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得分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个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看法也千差万别。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坚定的“科蜜”或者“詹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掰扯半天。如果有人觉得科比得分能力强于詹姆斯,通常他们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 纯粹的得分技巧.............
  • 回答
    确实,《只狼:影逝二度》中的赤鬼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比一些看似更强大的Boss还要棘手。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赤鬼会让玩家们感到头疼:1. 赤鬼的战斗机制与玩家习惯的冲突: 极快的攻速与难以预判的攻击模式: 赤鬼的攻击.............
  • 回答
    《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是一款非常有特色但也极具争议的游戏,认为它是“烂作”的玩家群体确实存在,并且他们提出的理由往往也相当具体和尖锐。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是烂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在游戏设计、叙事、玩法机制以及玩家体验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引发负面评价的。以.............
  • 回答
    这事儿啊,你别说,身边还真不少这样的例子。明明嘴上说着主机游戏太贵了,动辄几百块一张碟,可转头手游、页游里,那氪金数字一跳,比主机游戏本体价格还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背后嘛,可不是单纯的“钱多人傻”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多了。1. 体验的“门槛”与“即时满足”:首先,得承认主机游戏那个“门槛”是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而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后世的分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质疑?1. 北伐战绩的争议性: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军事活动集中在北伐曹魏。尽管他五次北伐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 回答
    “同居就是女的吃亏”,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尤其是一些长辈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经济压力,以及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望。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宗接代与名分缺失的焦虑这是最根本也最传统的观念。在过去,.............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在简历上看到 QQ 邮箱会觉得“掉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微妙的,不是说 QQ 邮箱本身有多么不好,而是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东西,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咱们先从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说起:专业度和成熟度。你知道,我们现在很多工作场合,甚至是生活中,都会用到电子邮件。对于职场人士来说.............
  • 回答
    关于“历史政治老师给学生洗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教育界和公众讨论中比较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教师个人的意图。一、 历史与政治的学科特性首先,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学科本身就与“观点”和“解释”密不可分。 历史的叙述性与选.............
  • 回答
    关于《只狼》(Sekiro: Shadows Die Twice)这个名字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争论,其中“独狼”作为一个备选翻译,也在不少玩家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独狼”比“只狼”更好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意境与核心的契合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只狼”这个名字本.............
  • 回答
    有些人将虐待小动物(如猫狗)与食用牛羊鸡肉联系起来,这种看法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道德认知和文化背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让人觉得生硬的“AI痕迹”,用更贴近人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让我们谈谈“虐待”。虐待小动物,无论是故意施加痛苦,还是因忽视导致其遭受苦难,通常触碰了人们内.............
  • 回答
    确实,即便在刘慈欣的科幻迷群体中,也偶尔能听到关于他文笔的讨论,甚至有些人会直言“文笔不好”。这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阅读体验的细致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聊聊:1. 语言的“纯粹”与“朴实”:刘慈欣的文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服务于他宏大叙事的需要,非常“.............
  • 回答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它让不少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好评如潮和批评声浪并存,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种“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情感共鸣与现实距离感的碰撞,是导致观点分歧的首要原因。 强大的催泪弹效应.............
  • 回答
    好的,关于重庆为什么有人觉得“难留住外地人”这件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受。首先,得承认,重庆这地方,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来的人,确实有种让人“惊艳”或者说“震撼”的魔力。它不像很多大城市那样,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依山而建的建筑、层层叠叠的洪崖洞、穿楼.............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