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诸葛亮不会用兵?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而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后世的分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质疑?

1. 北伐战绩的争议性: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军事活动集中在北伐曹魏。尽管他五次北伐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但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目标,甚至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逝五丈原,蜀汉的国力也因此大受影响。这种“功败垂成”的结局,自然会引发对其战略和战术有效性的质疑。

地理和国力劣势: 蜀汉地处偏僻,国力远不如曹魏。每次北伐都必须克服天然的地理障碍,而且蜀汉的兵力、物力、财力都无法与曹魏长期对抗。从这个角度看,即便诸葛亮能取得一时的优势,也难以支撑长期的消耗战。一些人认为,明知国力悬殊,依然执着于北伐,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战略。

战术上的“保守”与“求稳”: 诸葛亮在用兵时,往往表现出谨慎、稳健的一面。他善于利用地形、士气,注重后勤保障,很少冒进。比如,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失利并非诸葛亮指挥失当,而是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但在其他一些战役中,诸葛亮似乎更倾向于稳扎稳打,避免大胜负的出现。这在讲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认知中,可能被解读为“不敢放手一搏”,甚至“缺乏果断”。

“空城计”等传说带来的误解: 尽管“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但在正史中,其真实性存疑。而且,小说中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神化”,反而可能让一些人因为现实中诸葛亮未能像小说里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产生落差和质疑。

2. 对“非军事天才”的期待: 许多人习惯了将诸葛亮视为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于一身的“全能型”超级人物。当他的军事成就未能达到“神化”的程度时,就会有人觉得他“不够完美”。

对“奇谋”的偏好: 相较于其他三国名将,如曹操、曹仁、关羽、张辽等,诸葛亮在一些历史记载中,似乎更侧重于长远的战略部署、后勤组织和士气鼓舞,而非每一次战役都出现惊天动地的“奇谋”。例如,曹魏的张辽在合肥曾以七千兵大破孙吴十万大军,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诸葛亮虽然也曾以弱胜强(如智取陈仓时),但总体上其军事风格更偏向于“治军严谨”、“稳步推进”。

3.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有限的,并且可能带有作者的立场和评价。例如,《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但也提及了他“治戎以律”的特点。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难免会有艺术加工。

二、 诸葛亮真实的军事能力如何?为何会产生质疑?

要理解这种质疑,我们必须跳出“神化”与“否定”的二元对立,更客观地审视诸葛亮的军事活动。

1.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

卓越的战略眼光: “隆中对”是诸葛亮军事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精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为刘备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战略布局,远非普通将领所能及。

严谨的治军能力: 诸葛亮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非常重视。他注重军纪,赏罚分明,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例如,他平定南中时,就能将蛮族和汉族士兵整合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精湛的后勤保障: 蜀汉国力不济,后勤一直是最大的难题。诸葛亮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确保了北伐的物资供应。没有高效的后勤,北伐根本无法进行。

灵活的战术运用: 尽管有人认为他“保守”,但实际上诸葛亮也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战术。他在北伐中也曾有过许多精彩的战例:
智取陈仓(一说街亭之战后夺回): 利用蜀军主力被击败(魏延和吴班)的假象,诱敌深入,然后以少数兵力吸引敌人,再遣主力包抄,最终夺回陈仓。这显示了他对敌方心理的把握和战术的灵活性。
石亭之战(参与指挥): 虽然陆逊是主帅,但诸葛亮在战略上提供了重要支持。
用兵于祁山: 诸葛亮多次以少量兵力在祁山地区牵制曹魏大军,迫使魏延、吴班等人在其他方向作战。
发明发明诸葛连弩: 这种连弩一次可射多箭,极大地增强了蜀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阵法运用: 诸葛亮在演义中创造了八阵图,虽然真实性有争议,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其阵法造诣的推崇。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诸葛亮深知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他北伐的同时,也在稳定后方,安抚民心,发展生产。他的军事行动,既是为了“兴复汉室”,也是为了消耗曹魏,为刘禅争取发展的空间。

2. 产生质疑的深层原因:

“能而不能用”的困境: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毋庸置疑,但他的困境在于,他缺乏像曹操那样可以绝对信任并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但他们要么早逝,要么在“三国归晋”的大潮中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年轻一代的将领,如马谡,又无法完全承担重任。诸葛亮往往需要亲自指挥和部署每一个关键环节,这极大地分散了他的精力,也限制了他施展更宏大军事布局的空间。

战略定位的矛盾: 蜀汉的国力与诸葛亮宏大的北伐战略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他明知如此,却仍坚持北伐,这既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对现实国情的“不适应”。换句话说,他是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能真正改变蜀汉国力弱小的根本性问题,则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

“文官带兵”的传统评价: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的认知中,文官带兵,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以丞相身份率军出征的,往往与纯粹的武将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用“猛将”的标准来衡量他,而忽略了其作为统帅的战略和组织能力。

总结来说,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观点,往往是:

看到了他北伐未能实现最终目标的结果,而忽略了其过程中的努力和面对的巨大困难。
将他置于与小说中“神化”的形象进行对比,产生落差。
过分强调某些战役的“保守”或“未能大胜”,而忽视了他整体战略、治军和后勤方面的贡献。
未能充分理解蜀汉国力弱小、缺乏可靠大将等客观限制因素。

事实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能够以相对弱小的国家,多次与强大的曹魏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并取得过不少战役的胜利,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而那些质疑的声音,更多是源于对结果的简单评判,以及对军事才能理解的某种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咱普通人自然是高山仰止,但和真正的大牛比就差的太远,战绩缺乏说服力。不说放全史,三国里战绩比他好的就有几个,比如曹操、周瑜、陆逊。亮迷经常把割青麦、屯田拿出来说事儿,其他名将面前多少有点儿寒碜。

他当统帅没有打赢过一场能左右政治形势,或者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战役。五次北伐没大的杀伤,只拿下边境两个没啥价值的郡。

最后说点儿优点吧!诸葛亮没大胜但也没有大败,军队作战素质较高,也给魏国造成了一定麻烦,不会用兵这个就黑过头了。其实还是陈寿评价的准: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要不是实在没人了,诸葛亮还是管内政好点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而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后世的分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质疑?1. 北伐战绩的争议性: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军事活动集中在北伐曹魏。尽管他五次北伐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得分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个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看法也千差万别。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坚定的“科蜜”或者“詹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掰扯半天。如果有人觉得科比得分能力强于詹姆斯,通常他们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 纯粹的得分技巧.............
  • 回答
    确实,《只狼:影逝二度》中的赤鬼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甚至有人会觉得它比一些看似更强大的Boss还要棘手。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赤鬼会让玩家们感到头疼:1. 赤鬼的战斗机制与玩家习惯的冲突: 极快的攻速与难以预判的攻击模式: 赤鬼的攻击.............
  • 回答
    《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是一款非常有特色但也极具争议的游戏,认为它是“烂作”的玩家群体确实存在,并且他们提出的理由往往也相当具体和尖锐。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是烂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在游戏设计、叙事、玩法机制以及玩家体验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引发负面评价的。以.............
  • 回答
    这事儿啊,你别说,身边还真不少这样的例子。明明嘴上说着主机游戏太贵了,动辄几百块一张碟,可转头手游、页游里,那氪金数字一跳,比主机游戏本体价格还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背后嘛,可不是单纯的“钱多人傻”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多了。1. 体验的“门槛”与“即时满足”:首先,得承认主机游戏那个“门槛”是有.............
  • 回答
    “同居就是女的吃亏”,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尤其是一些长辈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经济压力,以及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期望。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宗接代与名分缺失的焦虑这是最根本也最传统的观念。在过去,.............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在简历上看到 QQ 邮箱会觉得“掉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微妙的,不是说 QQ 邮箱本身有多么不好,而是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东西,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咱们先从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说起:专业度和成熟度。你知道,我们现在很多工作场合,甚至是生活中,都会用到电子邮件。对于职场人士来说.............
  • 回答
    关于“历史政治老师给学生洗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教育界和公众讨论中比较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教师个人的意图。一、 历史与政治的学科特性首先,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学科本身就与“观点”和“解释”密不可分。 历史的叙述性与选.............
  • 回答
    关于《只狼》(Sekiro: Shadows Die Twice)这个名字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争论,其中“独狼”作为一个备选翻译,也在不少玩家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独狼”比“只狼”更好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意境与核心的契合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只狼”这个名字本.............
  • 回答
    有些人将虐待小动物(如猫狗)与食用牛羊鸡肉联系起来,这种看法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道德认知和文化背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让人觉得生硬的“AI痕迹”,用更贴近人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让我们谈谈“虐待”。虐待小动物,无论是故意施加痛苦,还是因忽视导致其遭受苦难,通常触碰了人们内.............
  • 回答
    有些人认为搏击选手可以“无限制”地跨越重量级去挑战任何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基于对搏击运动片面理解的浪漫化。当然,搏击运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以力量、技术和意志力著称的选手,他们能在不同级别取得成功,但“无限制”这个词就太绝对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以邹.............
  • 回答
    确实,即便在刘慈欣的科幻迷群体中,也偶尔能听到关于他文笔的讨论,甚至有些人会直言“文笔不好”。这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阅读体验的细致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聊聊:1. 语言的“纯粹”与“朴实”:刘慈欣的文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服务于他宏大叙事的需要,非常“.............
  • 回答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它让不少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好评如潮和批评声浪并存,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种“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情感共鸣与现实距离感的碰撞,是导致观点分歧的首要原因。 强大的催泪弹效应.............
  • 回答
    好的,关于重庆为什么有人觉得“难留住外地人”这件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受。首先,得承认,重庆这地方,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来的人,确实有种让人“惊艳”或者说“震撼”的魔力。它不像很多大城市那样,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依山而建的建筑、层层叠叠的洪崖洞、穿楼.............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坊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但究竟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因素在里面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审美这玩意儿是很主观的,就好比一道菜,有人爱吃辣,有人就喜欢清淡,不能说哪种就绝对好或者绝对不好。所谓的“颜值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长期以来接触到的信息、媒体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日语考研更容易”的说法,其实背后有很多角度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然,这里的“更容易”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某些专业或者某些考生群体而言。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考研的“容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本身的背景、基础以及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如果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