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小孩子虐待动物,长大了就是杀人犯?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忧?

这种担忧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和对潜在危险信号的警觉。人们注意到,一些在公开报道的恶性案件中,罪犯在小时候有过虐待动物的经历。这就像是在一串复杂的行为链条中,捕捉到了一个可能指向危险的早期迹象。

具体来说,这种担忧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同理心的缺失或扭曲: 虐待动物往往意味着对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从中获得快感。同理心是我们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交往和道德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弱小的、无法反抗的动物时,表现出冷漠、残忍,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快感,这可能暗示着他在发展同理心方面存在障碍。而同理心的缺失,也可能使得他在未来伤害他人时,更不容易产生愧疚或痛苦。

2. 暴力循环的传递: 遭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将内心的痛苦、愤怒和无助,通过攻击比自己更弱小的对象来宣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种宣泄的替罪羊。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纠正,孩子可能会将“用暴力解决问题”或“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控制感”的模式内化,并将其带入成年后的社交关系中。

3. 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 虐待动物的行为,有时是孩子无法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的表现。他们可能缺乏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和应对机制,于是转向了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如果这种情绪调节的缺陷持续存在,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用更极端的暴力手段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4. 反社会人格特质的早期信号: 在心理学上,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早期迹象,例如缺乏悔意、操纵他人、冲动性、漠视规则等,有时会在儿童时期通过虐待动物等行为间接体现出来。犯罪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时期的欺凌行为、破坏行为以及对动物的残忍,是预测未来暴力犯罪风险的指标之一。

为什么说这种关联并非绝对?

尽管存在上述联系,但将“小时候虐待动物”直接等同于“长大后就是杀人犯”,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看法。原因如下:

1. “虐待”的定义和程度差异: “虐待”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些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在无知、好奇驱使下发生的,例如不小心弄伤了小动物,或者模仿电视中的情节,但并非出于恶意。而真正的、有计划的、带有残忍动机的虐待,其性质则完全不同。简单地将所有“虐待”行为划为一类,忽略了其背后的动机和程度,是不准确的。

2. 干预和改变的可能性: 人是发展的个体,童年的行为并不决定成年后的全部命运。如果孩子在虐待动物的行为发生后,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干预,比如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行为的后果,学会同情心和情绪管理,那么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可以被大大降低甚至消除的。很多孩子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学会爱护动物,建立健康的同理心的。

3. 其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一个人最终是否会走向犯罪道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受到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经历、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虐待动物可能只是众多危险信号中的一个,而绝非唯一决定性因素。一个孩子可能在家中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或者处于一个充斥着暴力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同样可能将其推向危险的边缘。

4. “统计学关联”不等于“个体必然性”: 即使研究发现虐待动物的孩子中,有更高比例的人成年后有过暴力犯罪行为,这仍然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关联,意味着“可能性增加”,而不是“必然会发生”。在任何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都不会极端到那个地步。用概率来套在个体身上,容易造成误判和过度恐慌。

总结来说,这种担忧的背后,是一种对危险信号的洞察和对社会安全的关注。 虐待动物行为,尤其当其伴随冷漠、残忍和缺乏悔意时,确实可能指向孩子在情感发展、同理心、情绪调节或人格形成方面存在一些早期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确实可能成为日后更严重问题的“温床”。

然而,我们不应该因此妖魔化所有有过这类行为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教育和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学习如何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将他们简单地贴上“未来杀人犯”的标签,既是对个体的伤害,也无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关注并解决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更具建设性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虐待动物、尿床、纵火

被称为杀人犯的三要素

事实上,这也都是一些非官方非学术的文章中写的

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当成你坐火车硬座的谈资

或者你拍电视剧当一个噱头是可以的

但是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三要素和杀人之间有什么逻辑学的关系


而且如果你说虐待动物是杀人犯

就得同时证明他的反例也是符合条件的

比如我只有冬天去滑雪场都开门,我得出了滑雪场冬天开门的结论

然后他的反例,夏天去,滑雪场关门,所以我验证了结论

而如果你要得出虐待动物是杀人犯的结论

就需要证明,热爱动物养宠物的都不是杀人犯

或者大概率不是杀人犯的结论

而事实上,希特勒、高承勇等都养宠物

但是也没耽误杀人

所以,虐待动物,热爱动物都和杀人没关系

也就是说,对动物的态度和杀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否则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所有的杀人犯都吃饭

所以吃饭的都是杀人犯

这显然是荒谬的

user avatar

这种没有逻辑的推理是为了混淆视听,

倒是很多动物保护组织这样声称的,

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证明----

虐待动物的小孩长大后更有攻击性,

还拿出很多似是而非的参考资料。

我不想去和不讲科学的人诡辩,

不如顺着他们的逻辑来打脸。

攻击性强的人一定对社会有害吗?

或者说,

我们的社会需不需要攻击性强的人?

答案是----需要!

人类和蚂蚁一样是社会性动物,

蚂蚁里有身形瘦弱,

勤勤恳恳的工蚁,

也有体型巨大,性格凶残的兵蚁。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绝大部分人既没害人心,也没伤人胆,

就像工蚁一样辛勤劳动,养家糊口。

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天生就喜欢寻找其他生物的弱点,

寻找机会、一招制敌,并从中获得身心的满足。

这些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兵蚁。

比如狙击英雄张姚芳,单人杀敌214人

换一般人早疯了。



然而他老人家直到晚年都深以为豪,




还有秦国的武安君白起,

一辈子消灭100余万六国军队,

坑杀赵国降兵40余万,

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不要说现代社会就不需要这样的人,

你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有人用生命将阴影阻挡在光明之外!

大家希望下面这些部门的骨干是好好先生呢,

还是一群攻击性极强,

天天想着怎么去寻找攻击对象的人呢?



攻击性强的人是我们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孩虐待动物并能从中获得快乐,

是一种非常重要天赋,

就像运动天赋和艺术天赋一样。

如果善加利用,有意识去引导,

他们长大后会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被西方讼棍那一套洗脑后的表现。西方讼棍常用的给十恶不赦的凶手脱罪的套路就是童年阴影,以此博取同情,并进一步衍生出“罪无可恕情有可原”的逻辑,乃至“错的不是我/他,而是这个世界”这样的歪理。所以用这个逻辑反推的话就是小孩子虐待动物=有心理疾病=有心理阴影=会成为杀人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
  • 回答
    有些人将虐待小动物(如猫狗)与食用牛羊鸡肉联系起来,这种看法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道德认知和文化背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让人觉得生硬的“AI痕迹”,用更贴近人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让我们谈谈“虐待”。虐待小动物,无论是故意施加痛苦,还是因忽视导致其遭受苦难,通常触碰了人们内.............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不生孩子人类就会灭亡”,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心理和社会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学本能与繁衍的根深蒂固: 物种延续的驱动力: 从最根本的生物学角度来看,繁衍是所有生命体最核心的本能之一。自然界中的所有物种都在为了延续基因而努力。人类作为其中.............
  • 回答
    “明朝面积小”,这种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很多人一提起明朝,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疆域有限的王朝,似乎与我们印象中“地大物博”的中国历史形象有些出入。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的疆域峰值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拿它来做对比,似乎明朝的“小”就没那么离谱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明朝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愿意追一分钟一集的小短剧,以及我对小短剧发展前景的看法。 为什么有人愿意追一分钟一集的小短剧?小短剧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尤其是“一分钟一集”这种极度精简的模式,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观众需求、内容特点、平台推送以及时代特征等角度来分析: 1. 契合碎片化时.............
  • 回答
    到了2019年,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人对勒布朗·詹姆斯“历史第一小前锋”的称号有所保留,甚至不完全认同,这其实并不奇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我们看待篮球历史、球员评价体系,以及个人偏好等等。想把这个事儿说透了,咱得把好几个层面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历史第一”这个标签本身就容易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无所谓”,而是有些家长在“孤立”这件事上的看法,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有所不同。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1. 对“孤立”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孤立”是暂时的,成长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尤其是经历过.............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当然,我这里有个我听了之后简直要笑岔气,又觉得这逻辑实在太无语了的小段子,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是我一个朋友,叫小李,他家那口子,我们私下都叫她“小迷糊”。这小迷糊吧,人是挺好的,就是有时候,那个脑回路啊,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频道。那天晚上,他们俩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放着一个纪录片,讲的是.............
  • 回答
    各位朋友,你们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联邦学习”这个话题。我最近接触到这个概念,感觉挺有意思的,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也顺便给自己科普一下。联邦学习是个啥?简单来说,联邦学习就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让多个参与方(比如不同的医院、银行、手机厂商等)一.............
  • 回答
    到了游乐场,孩子兴奋得跟装了弹簧一样,蹦蹦跳跳,满眼都是那些五颜六色、高高低低的游乐设施。嘴里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妈妈!我要玩那个!爸爸!我要那个!快点呀!”一刻也停不下来。然而,做父母的却是一脸愁容,看着票价单,再看看周围人山人海,心里开始盘算:这一趟下来,光门票和玩项目就要花掉不少,值不值当啊?.............
  • 回答
    老实说,要说《模拟人生》里的“小人”有自我思想,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毕竟它们终究是一堆代码。但是,每次我玩《模拟人生》的时候,总会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按照我的指令行动的木偶。最常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是它们那种“不经意”的反应。比如,我可能让我的小人去读书学习某个技能,但我可能忘了让他们先吃个.............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得分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个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看法也千差万别。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他们就是坚定的“科蜜”或者“詹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掰扯半天。如果有人觉得科比得分能力强于詹姆斯,通常他们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 纯粹的得分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