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小孩子虐待动物,长大了就是杀人犯?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杀人犯。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但背后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与心理学、犯罪学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有联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说所有虐待动物的孩子都会走上犯罪道路,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担忧?

这种担忧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和对潜在危险信号的警觉。人们注意到,一些在公开报道的恶性案件中,罪犯在小时候有过虐待动物的经历。这就像是在一串复杂的行为链条中,捕捉到了一个可能指向危险的早期迹象。

具体来说,这种担忧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同理心的缺失或扭曲: 虐待动物往往意味着对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从中获得快感。同理心是我们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交往和道德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弱小的、无法反抗的动物时,表现出冷漠、残忍,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快感,这可能暗示着他在发展同理心方面存在障碍。而同理心的缺失,也可能使得他在未来伤害他人时,更不容易产生愧疚或痛苦。

2. 暴力循环的传递: 遭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将内心的痛苦、愤怒和无助,通过攻击比自己更弱小的对象来宣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种宣泄的替罪羊。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纠正,孩子可能会将“用暴力解决问题”或“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控制感”的模式内化,并将其带入成年后的社交关系中。

3. 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 虐待动物的行为,有时是孩子无法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的表现。他们可能缺乏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和应对机制,于是转向了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如果这种情绪调节的缺陷持续存在,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用更极端的暴力手段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4. 反社会人格特质的早期信号: 在心理学上,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早期迹象,例如缺乏悔意、操纵他人、冲动性、漠视规则等,有时会在儿童时期通过虐待动物等行为间接体现出来。犯罪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时期的欺凌行为、破坏行为以及对动物的残忍,是预测未来暴力犯罪风险的指标之一。

为什么说这种关联并非绝对?

尽管存在上述联系,但将“小时候虐待动物”直接等同于“长大后就是杀人犯”,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看法。原因如下:

1. “虐待”的定义和程度差异: “虐待”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些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在无知、好奇驱使下发生的,例如不小心弄伤了小动物,或者模仿电视中的情节,但并非出于恶意。而真正的、有计划的、带有残忍动机的虐待,其性质则完全不同。简单地将所有“虐待”行为划为一类,忽略了其背后的动机和程度,是不准确的。

2. 干预和改变的可能性: 人是发展的个体,童年的行为并不决定成年后的全部命运。如果孩子在虐待动物的行为发生后,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干预,比如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行为的后果,学会同情心和情绪管理,那么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可以被大大降低甚至消除的。很多孩子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学会爱护动物,建立健康的同理心的。

3. 其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一个人最终是否会走向犯罪道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受到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经历、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虐待动物可能只是众多危险信号中的一个,而绝非唯一决定性因素。一个孩子可能在家中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或者处于一个充斥着暴力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同样可能将其推向危险的边缘。

4. “统计学关联”不等于“个体必然性”: 即使研究发现虐待动物的孩子中,有更高比例的人成年后有过暴力犯罪行为,这仍然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关联,意味着“可能性增加”,而不是“必然会发生”。在任何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都不会极端到那个地步。用概率来套在个体身上,容易造成误判和过度恐慌。

总结来说,这种担忧的背后,是一种对危险信号的洞察和对社会安全的关注。 虐待动物行为,尤其当其伴随冷漠、残忍和缺乏悔意时,确实可能指向孩子在情感发展、同理心、情绪调节或人格形成方面存在一些早期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确实可能成为日后更严重问题的“温床”。

然而,我们不应该因此妖魔化所有有过这类行为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教育和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学习如何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将他们简单地贴上“未来杀人犯”的标签,既是对个体的伤害,也无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关注并解决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更具建设性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虐待动物、尿床、纵火

被称为杀人犯的三要素

事实上,这也都是一些非官方非学术的文章中写的

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当成你坐火车硬座的谈资

或者你拍电视剧当一个噱头是可以的

但是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三要素和杀人之间有什么逻辑学的关系


而且如果你说虐待动物是杀人犯

就得同时证明他的反例也是符合条件的

比如我只有冬天去滑雪场都开门,我得出了滑雪场冬天开门的结论

然后他的反例,夏天去,滑雪场关门,所以我验证了结论

而如果你要得出虐待动物是杀人犯的结论

就需要证明,热爱动物养宠物的都不是杀人犯

或者大概率不是杀人犯的结论

而事实上,希特勒、高承勇等都养宠物

但是也没耽误杀人

所以,虐待动物,热爱动物都和杀人没关系

也就是说,对动物的态度和杀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否则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所有的杀人犯都吃饭

所以吃饭的都是杀人犯

这显然是荒谬的

user avatar

这种没有逻辑的推理是为了混淆视听,

倒是很多动物保护组织这样声称的,

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证明----

虐待动物的小孩长大后更有攻击性,

还拿出很多似是而非的参考资料。

我不想去和不讲科学的人诡辩,

不如顺着他们的逻辑来打脸。

攻击性强的人一定对社会有害吗?

或者说,

我们的社会需不需要攻击性强的人?

答案是----需要!

人类和蚂蚁一样是社会性动物,

蚂蚁里有身形瘦弱,

勤勤恳恳的工蚁,

也有体型巨大,性格凶残的兵蚁。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绝大部分人既没害人心,也没伤人胆,

就像工蚁一样辛勤劳动,养家糊口。

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天生就喜欢寻找其他生物的弱点,

寻找机会、一招制敌,并从中获得身心的满足。

这些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兵蚁。

比如狙击英雄张姚芳,单人杀敌214人

换一般人早疯了。



然而他老人家直到晚年都深以为豪,




还有秦国的武安君白起,

一辈子消灭100余万六国军队,

坑杀赵国降兵40余万,

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不要说现代社会就不需要这样的人,

你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有人用生命将阴影阻挡在光明之外!

大家希望下面这些部门的骨干是好好先生呢,

还是一群攻击性极强,

天天想着怎么去寻找攻击对象的人呢?



攻击性强的人是我们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孩虐待动物并能从中获得快乐,

是一种非常重要天赋,

就像运动天赋和艺术天赋一样。

如果善加利用,有意识去引导,

他们长大后会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被西方讼棍那一套洗脑后的表现。西方讼棍常用的给十恶不赦的凶手脱罪的套路就是童年阴影,以此博取同情,并进一步衍生出“罪无可恕情有可原”的逻辑,乃至“错的不是我/他,而是这个世界”这样的歪理。所以用这个逻辑反推的话就是小孩子虐待动物=有心理疾病=有心理阴影=会成为杀人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