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无所谓?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无所谓”,而是有些家长在“孤立”这件事上的看法,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有所不同。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

1. 对“孤立”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孤立”是暂时的,成长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尤其是经历过青春期或社会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社交上的不顺,比如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或者偶尔被排斥,是很正常的。他们觉得这反而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自己内心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会摔跤一样,社交上也总会有磕磕绊绊。如果因为几次小挫折就大惊小异,反而可能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孤立”不等于“没有朋友”: 家长可能理解的“孤立”不是那种完全没有人搭理、形单影只的状态。他们可能更看重孩子是否能跟老师正常沟通,是否能参与课堂活动,是否在集体中扮演了“局外人”但又不至于被欺凌的角色。如果孩子只是没有几个“玩得很疯”的朋友,但能和几个同学一起写作业,或者和老师关系融洽,家长可能就觉得这不算什么“孤立”,而是“不擅长社交”或者“社交圈子比较小”。
“孤立”是主观感受: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是不是真的“被孤立”,很多时候是孩子自己的感受。孩子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就觉得自己被排斥了,但实际上,其他同学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或者只是单纯的孩子们玩在一起,没有叫上他。家长这时候可能会觉得,与其过度解读,不如引导孩子自己去分析和处理。

2. 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和期望:

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很多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有能力的,即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孩子自己也能摸索出解决办法。他们可能觉得,过于干预反而会削弱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给孩子做好了所有饭,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饭一样,总被“拉一把”,孩子就可能学不会自己站稳。
更看重学术或其他方面的成就: 有些家长,尤其是教育理念比较传统的,或者本身就是学霸型的,他们可能更看重孩子在学习成绩、特长发展(比如音乐、体育、编程等)上的表现。在他们看来,社交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学业成就则是更直接、更重要的“资本”。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表现突出,或者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即便在学校里朋友不多,家长也可能觉得“瑕不掩瑜”,不值得太过担忧。
培养“内功”比“外在”更重要: 一些家长可能认为,比起拥有多少朋友,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强大的内心,有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觉得,一个内心强大、有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孩子,即使在社交上不那么突出,也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甚至可能因为自身的独立性而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度:

相信学校有处理机制: 一部分家长可能觉得,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和能力处理学生之间的社交问题,包括可能出现的“孤立”现象。他们可能认为,学校有老师、辅导员,有班级管理规则,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过度的家庭干预,反而可能干扰学校的管理。
不希望给孩子贴“标签”: 有些家长担心,一旦他们过于关注“孤立”这个问题,并积极介入,反而可能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给孩子贴上“孤立”、“不合群”的标签,这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他们宁愿孩子自己慢慢摸索,也不想让问题被放大。

4. 自身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很多家长可能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班里最受欢迎的那一个,甚至也经历过被冷落、被排挤的时刻。但他们最终都成长起来了,并且认为那些经历塑造了他们坚韧的性格。这种“过来人”的经验,让他们对孩子在校的社交状况持一种更宽容的态度。
更强调“个体价值”: 一些家长可能更推崇“活出自我”、“与众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可能觉得,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社交达人,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不随波逐流,即使显得“孤立”,也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表现。

5. 避免过度焦虑和干预:

“不要过度保护”: 现代社会,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也容易陷入过度保护的误区。有些家长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惯坏”,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独立生存的人。他们可能认为,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吃点“小苦头”,是有益于其长远发展的。
“不想给孩子增加压力”: 有时,家长对孩子社交的担忧,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如果孩子本来就为社交烦恼,家长又不断追问、指责,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封闭。有些家长选择“装作不知道”或者“不显露出来”,是希望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当然,这里所说的“无所谓”,更多是一种相对的态度,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大部分家长在看到孩子真的遭受欺凌、或者长期陷入痛苦时,还是会积极介入的。只是他们对“孤立”的定义、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育儿方式的选择,使得他们对于孩子在学校的社交状况,可能不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反应过度”。

总而言之,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无所谓”的家长,其背后往往是复杂的考量,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是对成长规律的理解,也可能是自身经历和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比眼前的社交现象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分析

什么学校?

这里说的学校,应该是指小学。

如果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孩子自己可以处理社交问题,家长不需要干预,其实也基本上干预不了,还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应该在中学前的十来年做完,以后就不便对孩子的处世行为指手画脚了。)

也不可能是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老师一般会比较及时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被孤立是一种什么状况?

一般所谓孩子被孤立,包含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大多数孩子不搭理一个孩子;第二,个别孩子主动示好时会被其他孩子成功制止。即被孤立一定存在外部故意,并造成实际后果。

显然,被孤立不包括孩子故意不搭理其他孩子,不必包括孩子被大多数孩子欺负,以及孩子性格孤僻乃至患有心理或生理疾病等。

什么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1.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家长肯定不会跑到知乎以这种方式问这个问题。
  2. 如果不是自己孩子,一般家长顶多觉得这些人不可理喻,犯不着刨根问底。
  3. 部分小学教师或关心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可能有这个疑问。
  4. 好奇心覆盖少年儿童成长方面的人偶尔听说有这种家长,略有不解。
什么人会关注这个问题?
  1. 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的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从业者。
  2. 少数疑似被孤立小学生家长或其亲朋好友。
  3. 比较闲的陌生人,比如答主;以及前述第四种人。
问题是否成立?

知乎有先问有没有是不是再回答的良好习惯。本题观点属于小众常见问题,即小学生在学校被孤立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被孤立的孩子一定是极少数,而不着急的家长更是极少数,但肯定有,比如答主的几个同事朋友就是这个态度。

以下分析即来自答主对他们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并初步证实:这个态度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孩子们陆续在初中社交正常,高中成绩优秀,大学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供相关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

至于不赞成这个观点的大多数人,本回答不予置评。

问题解答

暂时性被孤立:同事X的孩子小二时随父母来到本地,一开始因口音问题被其他小朋友歧视,进而被孤立,孩子向父母提过几回,X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过段时间就好了。几次考试后,大部分同学开始主动搭讪,甚至连学生家长都开始告诉X各种本地生活常识风土人情年节习俗之类,希望得到一些学习方面的帮助。毕竟小学生成绩单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只要不傲娇,老师同学不会孤立自家孩子的,而同事X正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绪定力充分信任。

策略性被孤立:朋友G是本地人,根深叶茂,三教九流的朋友不少。因而孩子上学以后一直比较霸道,学习成绩一般。据说孩子小四期间,家长想办法把孩子弄到一所私立学校,并召集同学家长希望配合孩子成长教育,让其他孩子孤立自家孩子,并取得班主任认可。具体策略和故事就不说了,结果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显著提高,处世态度谦和了不少,基本不再主动惹事,只偶有打抱不平举动,同学关系良好。现在市重点高中读书。

适应性被孤立:同事的朋友W是做小本生意的,孩子也比较一般。长相不俊不丑,功课不好不坏,性格不急不躁,个子不高不矮。W有一天十分正经地和我们讨论如何开蒙自家小孩,争取小考进入本市重点。大家提出给孩子创造一个陌生环境,从适应人际关系出发,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最后大家一起想办法把孩子转入一家离家差不多二十公里远的学校,每天夫妻轮流接送。没想到孩子有一种来到陌生城市的感觉,很用心地结交每一个刚刚认识的同学,并认真请教老师且言听计从,成绩慢慢名列班级前茅,去年以全校第七的名次录入市重点初中。

刻意性被孤立:表兄的女儿从小散养贯了,行为举止像假小子,非常聪明好学,思路开阔,兴趣广泛,但是口无遮拦,经常不经意得罪老师同学。表兄夫妇经常喜乐烦恼轮番被袭,一直很纠结。后来发动全家资源把孩子弄到上海一间寄宿制小学(现在可能不是特别容易操作),周末起居委托上海朋友照料,而这对夫妇也是第一次见到孩子。这样,假小子来到这个没有一个熟人的大都市,就有些懵圈了,闷闷不乐了差不多俩礼拜。最后摸索到破解之法:方言同声传译。上海话主要跟临时监护人夫妇学习,周末两天形影不离,一起逛街买东西做家务见朋友看博物馆听音乐会和街坊聊天,一个多月就差不多听明白日常会话了,然后在学校的吧的吧地逢人就秀那些洋泾浜,慢慢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丫头靠一人之力教会了全班同学说南京话。今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学习。

无奈性被孤立:据说天才都是孤独的。但因为天才并不多见,有关天才的所有论述和故事都应该存疑,但如果有人觉得对号入座很嗨皮,其他人也无话可说。最后这个故事是关于天才儿童的,由于没有达到天才家人预期而始终对学校老师和同学耿耿于怀。这家人并不介意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而是师生们在整个小学六年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怪物,却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赏识孩子的天才。

略去故事细节直奔结果吧。孩子天赋表现在文字辨识,从甲骨文金文到古埃及古阿拉伯文古拉丁文都十分着迷,家里的闲钱也大部分花在购买资料和现场考察(包括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上了。被孤立的小学和孤独的中学使孩子渐渐成为古文字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但其他功课非常平庸,除了几门从不看书做题的文科成绩保底勉强拿到高中文凭,然后就一个人赴欧洲游历了。

这家人住答主家隔壁。

结论

枚举不能代替论证,故事都很简略。只是想说,毕竟真的有人(家长和孩子都有)不在乎是不是被孤立被谁孤立孤立到什么程度。虽然无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联系到另一个重要事实——一旦自己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家长的作为将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真的还不如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去摆平吧。

在9012年的今天,孩子们早已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附:声明

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有些社会条件已然变化。以上故事均为个案,没有人和他们的情况一样,请勿模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