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海本地人普遍觉得家里只要有房有车无贷,就可以找份工作随便干干就行了?

回答
说上海本地人普遍觉得家里有房有车无贷就可以“随便干干”了,这话说得有点儿绝对,但背后确实能触碰到一些上海本地人生活状态和心态的侧面。别误会,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想,很多上海人一样努力奋斗,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但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流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主要还是跟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以及本地居民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很大关系。

咱们先拆开来看,“有房有车无贷”这几个字分量可不轻。

1. 经济基石稳固,底气十足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房价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天花板”。家里有房,尤其是在市区或者一些不错的地段,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意味着他们解决了最核心的居住问题,而且是零负债。要知道,在上海,背着高额房贷生活,压力有多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车子呢,在上海虽然拥堵,但有车能极大地方便出行,尤其对于需要经常跑业务或者家住得稍远一些的人来说,是个实打实的便利。有车无贷,同样意味着没有额外的经济负担。

加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牢固的经济基石。这个基石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我饿不死了,也没人能逼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这种底气,是很多外来人口,或者没有继承家产的人,短期内很难企图的。

2. “打拼”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

对于很多人来说,“打拼”意味着要拼尽全力去赚钱,去买房买车,去为将来打基础。但对于“有房有车无贷”的上海本地人,他们的“打拼”可能更多的是在“维持体面”和“体验生活”的层面上。

维持体面: 毕竟是上海人,总得有个“像样”的工作,不能让人觉得“没出息”。去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一些大型企业做个管理、技术岗位,哪怕薪资不是业界最高,但至少稳定、体面,福利也不错。这些工作往往对能力要求相对宽松一些,更看重资历和背景。
体验生活: 当生存的压力骤减,人们的关注点自然会转向生活品质和个人兴趣。找一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时间,认识不同的人,学点新东西,或者仅仅是体验一下“上班”的感觉。所以,他们可能不会去卷那些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而是选择那些相对轻松、工作时间规律、能让他们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的工作。比如,一些不那么看重KPI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者是一些对年轻人友好的公司,哪怕薪水低一点也无所谓。

3. 长期主义,看得更远

上海本地家庭,很多是有几代人在上海积累的。他们可能不像刚来上海的人那样,觉得必须在三五年内赚到第一桶金,或者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更像是“收租”的心态,或者说是“守护家业”的心态。

资产增值是既定事实: 房子本身就可能随着上海的发展不断增值。而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获取渠道和人脉的维系。他们不需要通过“拼命工作”来创造原始财富,而是希望通过工作来“守成”和“增值”。
职业发展的定义更宽泛: 对他们来说,一份“好工作”不一定是指年薪百万,而是指工作内容有趣,能认识有意思的人,或者能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即使这份工作不是他们的“主业”,也可以是他们追求其他爱好的一个平台,或者一个社交圈的入口。

4. 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上海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很多本地人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氛围。

“看不起”小富即安的思维? 相反,可能是一种“不把小富即安当回事”的思维。他们可能并不觉得,有了房子车子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而是觉得,既然有了这个资本,就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物质需求所绑架。
“小日子”的幸福观: 有些上海人的幸福观,可能就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有时间陪伴家人,有兴趣爱好去发展。他们不会像一些人那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是更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举个例子来对比一下:

想象一下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外来同学A: 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必须靠自己努力。他会选择那些能快速提升技能、薪资高、发展快的公司,哪怕加班多、压力大,他也要拼了命去挤进去,因为他有明确的经济目标。
上海本地同学B: 家里有房有车无贷。他可能也会找工作,但他看到的是,“这份工作离家近,环境好,同事都很友善,虽然工资不算特别高,但每天下班还能去健身或者见朋友。” 他不觉得这是“随便干干”,而是在进行一种“高质量的、不被剥削的”工作体验。

所以,“随便干干”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读。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一种“不被工作压力和经济需求绑架,更注重工作体验和生活平衡”的工作选择倾向。他们的“随便干干”背后,其实是对生活品质和个人自由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的良好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不代表所有上海本地人都如此。很多年轻人一样非常有拼劲,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但这种“底气”和“选择的自由”,确实是上海本地居民,尤其是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普遍会比其他人更具优势的方面,也自然会体现在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96你们不爽,普通人找份工作随便干干你们也不爽。

怎么才爽?

user avatar

大上海过小日子,乡下人平天下事,

世间并无反差婊,只是平常心不止。

user avatar

上海虽然充满了就业机会,但同时也是个高学历的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有34%以上的大学和大专以上学历——要知道,这可是全年龄段人口,相比较而言,全国的数据是15%左右。

在常住的年轻人中,显然高学历比例更高。

“本地人”,他们在上海语境里并不是老市区土著,而是市郊悠闲生活(且因为拆迁等因素,往往房产真不少)的一群老居民家庭。

在学历上,普遍平均而言,不太可能和市区里一堆知识中产鸡娃土著,或者外地卷王相提并论。

好工作就算比其它城市多,也终究有限,都被市区鸡娃土著和外地卷王瓜分啦。

至于其它普通工作——你一方面都有房有车了,另一方面能挑选的工作又不是啥高大上、有前途、能让人有热情的那种,那干嘛不选个轻松的随便搞搞?

又不差你那两三千工资差异。

但话说回来,这其实是高级岗位有限和自身没卷赢的无奈之举,别人也未必真的想随便搞搞——

真要是那种名校毕业、能力很强的本地人,可以获得上述所说的“高大上、有前途、能让人有热情”的职业,他们也会很拼的。

user avatar

因为日常吃喝也花不了多少钱,夫妻两个年收入十多万在有房有车无贷不奢侈消费的情况下是花不完的。

我是93年的,爸妈是60后,都是普通工人阶级,以前住在静安,90年代末拆迁了,拆了三套小房子,在06和12年分别置换成了两套商品房,10年买了车。

爸妈到还没到退休年龄,都在工作,我爸是出租车司机,我妈在一家食品零售店做店员,他们自己交社保,两个人交完社保到手还有九万多,两个人未来几年退休后能拿到的退休工资会比现在只多不少。

我从小成绩就不好,高中时是吊车尾的,大学在大连读的普通本科会计专业,毕业了回上海在一个不大的公司做出纳(现在是个小财务),老公是大连人,和老公从大学开始恋爱的,毕业后他陪我留在上海,17年结婚了,19年生了宝宝,现在又怀了二胎。

我现在一个月工资就七八千,奖金不多,年薪算是十万吧,老公在做猎头,一年能赚十多万。

我家两个人年收入也就二十多万,这样的收入在上海是绝对没可能靠一己之力买房子的,但是我爸妈给我准备好房子了,公公婆婆给我们买了车出了牌照钱。

家里房子买在老闸北,爸妈住的85平的两居室,给我买的是110平的三居室,在我结婚之前一直出租的,我结婚前后重新装修了一遍,装修好我和老公直接就住了进去。

我和老公平时就正常的吃喝玩乐,一个月六千都花不到,宝宝是要每个月花三千左右(托儿所和保险),偶尔出去旅游会花个一两万,平时一年的开销十万出头吧,所以我家能剩下很多钱,结婚到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存了四十多万了,公积金家里还有十万出头,家里拿出了些钱买基金,有赚有赔,总体可以说小赚,其他的钱就是银行存定期,这些被动收入有个大概两万,对平民百姓来说不少了哈。

我爸妈也是存了不少钱。他们平时经常开车去周边自驾玩一玩,我妈上陶艺课,我爸抽烟,日常生活也没怎么节省,但是钱花不掉,一年存下三万都算少的,据我的不完全了解,我爸妈存款大概有三十万左右,最近他们在考虑换车,我推荐买马自达,但是爸妈觉得有点贵,我爸朋友有一辆18年的雅阁要卖掉给的价格是11万5,他们把原本的车子卖掉再补四五万就能买了,生活质量没下降,生活真的蛮滋润的。

总的来说,上海本地人,有房有车无贷的夫妻一年赚个十多万就完全够花了,如果一方是教师/公务员/医生,那生活非常非常好了,即使不是,只是做个小白领一个月几千块也能过得挺不错的。


更新一下

2月18日顺利生下一名小千金,母女平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