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是上海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很多外地人对“外地人”三个字格外敏感?

回答
作为上海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为什么“外地人”这三个字,对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来说,就好像自带了什么“触发器”一样,容易让他们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

首先,“外地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历史和语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外地人”这个词在很多一线城市,包括上海,确实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

地域标签的强化:在很多地方,人们习惯于根据出生地来划分群体,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当人口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汇聚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时,“外地人”这个标签就变得非常醒目。它不像“北京人”、“四川人”这样,带有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积极色彩,反而更像是一种“非本地人”的划分。这个划分在某些情况下,就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区别对待,甚至是一种“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

历史遗留的观念:虽然现在的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城市,但不可否认,历史上也曾有过“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一些微妙的界限感。这种感觉可能源于早期的城市发展模式、户籍制度的影响,或者是一些老一代上海人习惯性的地域保护意识。即使这种意识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淡化很多,但“外地人”这个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触碰到一些人内心深处对这种历史划分的敏感。

其次,“外地人”在特定语境下的负面联想。

刻板印象与偏见:有时候,提到“外地人”,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素质不高”、“脏乱差”、“抢占资源”、“不熟悉本地规则”等等。这些印象可能来源于少数人的行为,但却容易被泛化到所有“外地人”身上。当一个人被贴上“外地人”的标签,并且这些负面联想被轻易地套用在他身上时,他当然会觉得委屈和不满。他可能明明很努力、很遵守规则,却因为一个标签而被负面评价。

资源和机会的竞争: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在教育、就业、住房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内部的居民(或者说“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外地人”这个词就可能与“抢夺工作岗位”、“推高房价”、“占用公共资源”等概念联系起来。虽然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一旦被简单粗暴地用“外地人”三个字来概括和指责,就会让那些努力奋斗的外地人感到不被尊重,觉得自己是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却被视为“外来者”和“侵占者”。

被区别对待的经历:很多外地朋友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中,可能确实遇到过因为是“外地人”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情况。比如租房时被抬高价格、找工作时被问及户籍、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被投以异样的眼光。这些零散的、但却真实的经历,会让他们对“外地人”这个词变得格外敏感,因为这个词代表着他们可能遭受过的某种不公正或被疏远。

再者,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

渴望被接纳和认同:当一个人选择在一个城市长期生活、工作甚至扎根时,他会渴望被这个城市接纳,并产生一种归属感。而“外地人”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他们与这个城市“天然的”疏离感,仿佛无论他们多么努力融入,都无法完全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付出了一切,却始终被当作一个“过客”。所以,当“外地人”这个词被反复提起,并且带有一种排斥的意味时,自然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对被认同、被接纳的渴望。

强调个体而非群体:很多外地朋友更希望自己是以一个“上海的居民”、“上海的上班族”、“上海的某个职业者”这样的身份被看待,而不是被简单地归类为“外地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贡献、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认可,而不是因为一个地域标签而被简单化处理。

最后,表达方式和善意的重要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外地人”,可能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个习惯性的称谓,或者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但对于那些曾经有过不愉快经历或者对这个词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即使是无意中的一句话,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排斥或轻视。

善意沟通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和工作,都为这座城市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更包容、更尊重的语言去交流,去理解彼此的处境,会更有利于和谐共处。当提到和外地人相关的话题时,如果能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标签化的概括,就能有效减少这种敏感。

总而言之,与其说“外地人”这三个字本身有什么魔力,不如说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历史遗留、个人经历以及人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并且在某些语境下被不恰当地使用时,“外地人”这个词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敏感点。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沟通,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上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你这就不客观了,麻烦你看看你生活中出现“外地人”的具体场景是什么。

几个上海人走在街上,觉得一家商场品味不好,不想进去,他们会说,哎呀,别去了,外地人才去的。

你要是错把一个上海人当做是外地人了。你说他是外地的,他马上不高兴了,甚至生气了。你外地人你们全家都是外地人,他甚至会以此来回击。

我亲眼看到一个大妈在超市排队付钱的时候插队,人家超市的外地营业员提示他,你到后面排队你不应该插队。大妈大声的训斥那个收银员,你外地人看看清楚,我是上海人耶。

抖音上有个博主发过的,一个上海阿姨在楼道里烧纸。租住在旁边的小姑娘上前制止,说你怎么能在楼道里烧纸,你这个样子影响到别人家。阿姨说你一个外地人,这里哪里是你的家?你有本事有这个家吗?

我承认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排外,我也承认上海人有的时候说上海话并没有排外的意思。但是看看“外地人”这个词平时出现的语境,你扪心自问,外地人这个词是仅仅相当于外国人一样的客观事实陈述吗?哪怕不在上海的朋友也可以体会一下吧,它总是和负面的,低品位的,低素质的穷的。这些不正面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它仅仅是相当于外国人一样的称谓吗?

上述场景可不是我编的吧,相信在上海有生活经历的没少见过这种情形吧,只不过你作为上海人可能认为这很自然并没有去留意吧。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在语言学中好像叫“退化”。就好比原来叫“马桶间”,后来觉得是个粗鲁的词,改叫“厕所”,如厕之所在。久了,又觉得“厕所”也粗鲁了,再改叫“洗手间”。将来可能“洗手”都粗鲁了...........

美国有一帮人,最初被叫做“泥哥”。然后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泥哥为啥罪犯多?”“泥哥为啥科学家少?”而“泥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而是“泥哥”这个称呼有问题,是个贬义词。然后叫别人不准叫“泥哥”,要叫“布莱克”。

然后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布莱克好像犯罪率比较高啊”“布莱克好像都不好好读书啊”。然后“布莱克”又觉得“布莱克”是个贬义词。不准大家叫“布莱克”了,要叫“非裔美利坚”。

现在进行时是“非裔美利坚犯罪率怎么这么高”“非裔美利坚拿科学奖的人怎么这么少”......

关键问题不在叫啥。万一哪天诺贝尔理科奖都是“泥哥”,大家肯定也会说“泥哥真聪明”“找一本泥哥学习方法来研究研究”。

国人有琢磨“-ese”结尾是劣等民族的,觉得“-sh”或“-ch”才是高级人。这也是找错了方向。日本把“Japanese" 改成“Nipponese”还是“-ese”结尾。日本电器风靡欧美时,欧美的白人店主对日本这类“-ese”游客,也是笑脸相迎的。而一个在马路上小便还死不认错的群体,即使自己改叫“Chineesh”或者“Chineech”,过半年也会觉得,只是多造了两个贬义词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